一邊是中國畫展,一邊是中國新年音樂會;舞臺的這頭是西洋樂團,舞臺的那頭是敦煌傳統樂器,舞臺中間,一箇中式書房鋪展開來,木質的中式桌椅,配上一隻青花瓷花瓶、一幅與樂曲相融的水墨畫……

2019年新年伊始,奧地利維也納市政大廳迎來“千年敦煌古樂”。在總人口只有189萬的維也納,這場中國新年音樂會的2000多個位子全部被坐滿,還有數百人在場外“求票”。

“詩詞、書畫、歌曲全都融合在一起,音樂會結束時,好多老外不願意走,還在看畫展。”幾個月之後,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感慨萬千,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外國友人關注。

如今,肩負著中國文化、中國音樂走出去的重任,廖昌永每年甚至每個季度、每個月都要和他的團隊一起用創新的、海內外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到世界各地“講好中國故事”。

很多人不知道,歌唱家廖昌永本人可能就是“中國故事”中奮鬥段落最合適的代言人之一。當年,他揣著100元和翻爛的音樂課本,光著腳走進這所學校;如今,他成為這所學校最年輕的院長。

光腳走進音樂名校

1968年,廖昌永出生在四川郫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姐弟4人。母親在家務農,父親一直在山區工作。7歲那年,總共只陪伴了兒子半年左右的父親,在一次出差途中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媽媽一個人,帶著我們4個孩子,確實過得挺辛苦。”但廖昌永說,“早就習慣了,家家都過得差不多,我們家只是更辛苦一些而已,自己也沒有太在意。”

作為一個全球知名的歌唱家,他衣著樸素,簡單的襯衣、中式小西裝是他被“街拍”時最常見的打扮。當年他走進上海音樂學院時,正下著大雨,他脫下了腳上媽媽給買的新鞋,光著腳走進了這座歷史悠久的高等音樂學府。

多少年來,這個農村娃對唱歌的熱愛始終沒變。

廖昌永告訴記者,自己當時堅持學習音樂,在家人看來有些“傻”,但全家人都給予了鼓勵。

看到這個農村娃的堅持,高中班主任也給予了幫助,他把自己的同學——四川省歌舞劇院的周維民老師介紹給廖昌永。這也是愛唱歌的廖昌永第一次正式學習唱歌,還是免費的。

從四川郫縣到成都上課,廖昌永要騎一個多小時自行車,上課時間把握不準,周維民從不責罵,廖昌永說:“他每次都把上課的東西準備好了等著我”。每次下課,他從成都騎車回家要花兩個小時,天已經漆黑。

1988年9月,這個身材瘦瘦的四川男孩成為整個成都地區100多名考生中唯一一個考上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

成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在上海音樂學院,廖昌永算是一個“另類”——他不識五線譜,不會彈鋼琴,只學過一個月樂理,音樂方面最強的“基礎”就是唱歌。“我自己也覺得很奇怪,上海音樂學院怎麼會招我。”廖昌永告訴記者,自己當時同時報考了四川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只有上海音樂學院的招考老師選中了他。

直到現在,廖昌永都覺得自己能考上上海音樂學院是一個“奇蹟”。大一第一學期,這個四川農村娃的專業課成績是全班倒數第一,但到了第二學期,他的成績一躍成為第一名。“一開始只會簡譜,然後拼命花時間背、研究,看懂五線譜,再從頭開始學鋼琴。”

大一時,因為學業緊張,他甚至有長達兩個月的時間沒走出過學校大門。

1996年和1997年,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年、第二年,廖昌永連續獲得第四十一屆圖魯茲國際聲樂大賽一等獎、多明戈世界歌劇歌唱比賽第一名、宋雅王后國際聲樂大賽一等獎。這使得他在業內“聲名鵲起”。

這直接奠定他在中國聲樂系統內的重要地位。藝術類比賽與其他競技類比賽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評委的“主觀性”評分,評委由經紀人、指揮家、歌劇唱將等組成,能連續在3個國際性比賽中同時獲得第一名的成績,令業界愕然。

但廖昌永告訴記者,其實在拿到這些大獎前,他已經參加過國內外數不清的各類比賽,均未獲得理想成績。

每次鎩羽而歸,廖昌永總是拿著自己參賽的錄像帶回家和太太、老師一起研究,想辦法彌補不足,“成功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事,無論在過去那個時代還是現在的新時代,年輕人多經歷一些挫折是正常的”。

打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門

1998年,正值改革開放20週年,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當時已經手握3個國際大獎的廖昌永收到很多國外知名藝術團體拋來的橄欖枝。

以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為例,對方開出豐厚的條件,包括獎學金、住宿、工作晉升機會等。“當時非常心動,找了院裡的分管領導去談,想走。”廖昌永說,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學院領導提供靈活的個人成長空間,允許他以上海音樂學院教師的身份“立足上海,面向世界”,一邊在學校裡教學,一邊去國外演出交流。

當時,我國的文化藝術界培養了一大批像廖昌永一樣優秀的藝術家,但很多人成名後直接離開了祖國。上海音樂學院是當時不多的幾個可以為教師留編、同時鼓勵教師出國深造的高等學府之一。

在學校的支持下,廖昌永後來又有了師從國際大師多明戈的機會,並在學成後選擇回國。20年後,當年那個去國外學藝的青年,成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推手”。

“我會現身說法告訴大家,回國發展既能報效祖國,自身也能得到長足發展。”有一段時間,廖昌永每個月都要去歐美國家演出,每年至少有3部大戲在美國上演。一邊演出,他一邊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向那些“流失”到海外的藝術家拋去橄欖枝,“挖了不少人回來”。

“很多藝術家其實很愛國,只是過去受制於政策,不得不離開。有了好的環境,他們願意回來。”廖昌永說。

優秀藝術家的迴歸,讓中國的音樂文化又開始走上對外輸出之路。

“很多老外最開始不懂中國文化,是因為沒人給他們體驗、沒人告訴他們,而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廖昌永說,如今,一大批有過海外留學背景的中國音樂人正齊心協力幫助中國文化“走出去”,用老外讀得懂、喜歡看的方式告訴他們什麼是中國文化。

近期的“網紅綜藝”《聲入人心》就是廖昌永帶著中國文化走上前臺的最好印證。這個節目出乎意料地收穫了90後、00後青年的好評,其中融入和宣揚的中國文化內涵在海外僑胞、海外藝術家中也引起共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