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與黃河流域一樣,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記者從長江下游溯江而上,對沿岸重要古代文化遺址,以及稻作、舟船、玉器、陶器、村落、古城、青銅、文字、樂器、祭祀、信仰崇拜和不同地域文化,進行現場採訪,並以“長江文明之旅”為題連載。敬請讀者關注。


古玉器的寶庫

中國人喜玉崇玉,不但以晶瑩的玉器為飾,還將玉神聖化,“以玉事神”。後來,人們又以玉的堅韌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剔透的組織和清脆的音響,象徵君子的仁、義、禮、智、信的五種美德。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僅在長江下游的浙江省內,便發掘了大量古代玉器。在省會杭州市東北20餘公里的良渚,古玉更是聞名遐邇。清朝乾隆皇帝,就以收藏、玩賞良渚美玉為樂事。不過,當時以為這是兩三千年前的周漢傳世珍寶。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被稱為“玉鉞王”的這隻玉鉞上,雕刻的精美的神徽圖案清晰可見。(圖片提供: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局)

1936年,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以現代考古方法在家鄉良渚發掘的幾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和玉器,根據C-14測定,方知良渚美玉原是5000年前的寶物。後來,在良渚及周圍地區出土了大量屬於5200-4300年前的各種遺存。1959年,考古界將它定名為“良渚文化”。目前,在良渚及附近的瓶窯、安溪、長命鎮的42平方公里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內,已發掘出135處遺址。而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太湖流域,也先後發現了500多處良渚文化遺址,散佈在3.6萬平方公里範圍內。

良渚文化以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玉器為顯著特點。其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是1986年5月在反山發掘的貴族墓葬群,出土了大批等級高、價值大的玉禮器,轟動了中國考古界。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斌

曾參與這一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良渚考古工作站站長劉斌說,當時長命鎮一家工廠想在名叫反山的大土墩擴建廠房。良渚文物部門接到申請後,依法先做挖掘。誰知道這裡是個大寶庫:在6個10米見方的探坑中,竟發現11座貴族墓葬,共出土了3200多件玉器!

反山玉器,等級高,種類多:一是大批琮、璧、鉞和柱形、三叉形、錐形器等玉禮器。二是冠狀飾、半圓形冠飾、璜和玉鳥等標誌身份的玉飾。三是用於一般裝飾和禮儀的玉帶鉤、珠、鐲和紡輪等。其中,從12號墓出土的一件個體最大的玉琮,重達6.5公斤,人稱“玉琮王”。另一件形體寬大的玉鉞,則被稱為“玉鉞王”。

良渚先民用玉的規矩

令人驚訝的是,反山11座墓葬中的玉器,其擺放方式、位置幾乎是一樣的:頭骨上方是玉冠飾;胸腹部放置玉琮;身體一側放玉鉞;玉璧大多放置腿部、腳部。這種擺法,與早先在屬於良渚文化的江蘇武進寺墩遺址,以及1987年在良渚瑤山祭壇等地發掘的貴族大墓出土的情形,有著驚人的一致。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玉三叉形器(反山遺址14號墓出土)

對此,劉斌認為,這種一致性表明,這些墓主人生前是按照某種儀式和規矩來佩戴或使用這些玉器的。在良渚博物院,我們聽到更具體的解說:葬於反山、瑤山、匯觀山墓地的,都是當時握有大權的貴族。他們生前頭戴插有兩三支羽毛的三叉形器,以示威武。他們左手握著象徵軍權的玉鉞,以號令黎民。放置腿部的玉璧,是身兼巫師的貴族祭天用的。而放在胸腹部的玉琮,則是他們祭地的禮器......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玉璧,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在逐漸變化。

不過,良渚玉器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在逐漸變化。玉璧,起初似玉環,環圈較細,中心圓孔很大。後來環圈加大,圓孔變小。到了晚期,玉璧又大又厚,圓孔愈小,反映了良渚先民以用玉多者為貴的觀念。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玉琮,隨著歷史的發展,器形由圓筒形變為外方內圓,圖案由繁變簡。

同樣,玉琮開始為圓筒狀,後來演變為外方內圓形,以象徵天圓地方。同時,玉琮由小變大,由矮變高,一層一層的,既體現出用玉料多為尊貴,又表現由地接天愈來愈近了。

神徽:至高無上的神靈

在數以千計的良渚玉器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在琮、鉞和冠飾、三叉形、錐形器等禮器上,雕刻一個或幾個神祕的神徽圖案。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反山12號墓出土現場。(圖片提供: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局)

以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王”為例。玉琮上半人半獸的圖案,用浮雕和陰刻方法合雕而成。上部看上去是一個神人,倒梯形臉,圓眼,蒜頭鼻,扁嘴,上下齊平的牙齒,頭戴風形帽,帽頂還有放射狀的巨大羽毛。神人平伸的雙臂和十指,懷抱著一個通體飾有雷紋的獸面,它有橢圓形的雙眼,工字形鼻子,扁圓形嘴巴里露出獠牙。神人雙腿向內彎曲,縮於圖案下面,腳趾像鳥爪一樣勾伸下方。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王上的神徽。(圖片提供: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局)

對這種圖像,起初以為是中原地區常見的饕餮紋、獸面紋。後經劉斌等人反覆研究,認為它廣泛見於太湖流域的各良渚文化遺址,而且從神靈的眼睛、鼻子、神冠及器形等方面,都極為統一規範,已不是早期部族的圖騰,更不是某種動物形象,而是經過上千年的提煉、綜合,已根深蒂固地融入這一文化區先民腦海中的神靈形象。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王。(圖片提供: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局)

隨著良渚文化的發展,神徽圖案也從寫實到抽象,從繁複到簡約。晚期的神徽圖案,省去了神人的羽冠、風帽和鳥爪似的腳趾以及獸面的獠牙、雷紋,只以重圓和單圓代表神人和獸面的眼睛,以圓角長方形表示獸口……從而使神徽更具象徵性,更為人格化,因而也更為規範化,更具神聖力。於是,只要玉器上刻了神徽,便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既掌握王權、軍權,又是神的化身,成了政教合一的代表。

良渚先民是怎樣雕琢玉器的

據古籍記載,離良渚不遠的天目山餘脈產玉礦。“玉不琢,不成器”。在沒有任何金屬工具和機械、動力的情況下,良渚先民是怎樣雕琢玉器的?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玉鳥(反山遺址17號墓出土)

良渚博物院以生動的泥塑,表現了當年玉作坊治玉的情景。玉工先對玉坯進行切割。兩位玉匠將玉坯夾緊後,一左一右地拉動弓弦繩鋸,用堅硬的石英砂粒,“以柔克剛”,鋸下玉片。為防止摩擦生熱起火,燒斷線繩,一位老者不斷地往鋸線上澆水。同一墓葬出土的成組成套的玉璧、玉管等,不但玉質玉色接近,周徑尺寸及圓缺往往也可接續,都證實了這種鋸玉工藝。這種巧妙的治玉方法,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成品率,使得許多大墓出土幾百件玉器成為可能。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良渚先民在5000年前就已經能夠雕琢質地堅硬的玉器了

良渚先民的雕玉工藝也令人讚歎。良渚玉,器型多樣,雕琢精美,已發明了陰刻、浮雕和鏤空透雕等各種技術手段。特別是玉琮、三叉形器上的神徽,紋飾更為精細。有的甚至能在一毫米的空間,刻上三四個線條,顯示出5000年前雕玉藝人的高超技藝。

至於良渚先民的雕刻工具,有人認為是用堅硬的石英岩打製的石錐。有人認為,從反山等墓葬中出土的鯊魚牙齒,也應是刻玉工具--劉斌通過對新鮮鯊魚牙齒的實驗,佐證了堅硬的鯊魚牙齒果然可以攻玉。

良渚文化的傳播

考古界一致認為,以“玉琮王”、“玉鉞王”為代表的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玉禮器,顯示出良渚文化在同時代的中華文明中,是發展水平最高、思維層次十分先進的文化。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龍首紋玉圓牌(瑤山遺址2號墓出土)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輝煌了1000多年後,良渚古國似乎在一夜之間突然消逝了。對此,學術界有各種推測。有人說,良渚一帶,臨江近海,地勢低窪,是被大洪水沖走了。有人說,由於貴族統治者大興土木,窮奢極欲,過大的內耗削弱了國力,最後被中原炎黃部落打敗,融入中華民族之中……

良渚:豐富的玉文化

良渚博物院展廳裡的壁畫,描繪了當年良渚先民的生活與勞作。(圖片提供: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局)

不過,“良渚文化”代表的玉文化,並沒有消失。它在鼎盛時期,便逐漸傳往南北各地。特別是最具良渚文化特點的玉琮及其神徽圖案,象徵王權、軍權的玉鉞等,已陸續發現於北方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以及南方的廣東和西南的四川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等遺址,被夏、商、週三代王朝繼承下來——周武王便是左手舉著鉞,弔民討伐商紂王的,並讓中華民族在更大的時空,認識長江下游輝煌的良渚文化。

(文:丘桓興 圖:劉世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