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間,是中國南方非常強勢的遠古文化類型,主要分佈在長三角環太湖流域的浙北、蘇南和上海,但其輻射範圍遠至山東、福建、江西和廣東,發達的稻作農業和無與倫比的玉器系統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特徵。 隨著良渚古城、祭壇和墓葬區、大型水壩近年被考古發掘,國際學術界漸漸達成共識,良渚已經超越了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進入了國家形態,中華文明5000年在這裡得到了實證。

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距今5000年前,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已經出現了國家,不久之後古印度文明也開始絢麗綻放,但是在中國,當時的文明發達到什麼程度?是否有國家存在?國際學術界原本存在爭議。

按照傳統觀點,國家的形成需要有幾個標準,包括城市、文字、金屬冶煉和政治組織等。以此來衡量,國際學術界一度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最早到達商代,只有3600年,而距今最早4100年的夏代則存疑。然而以商代的高度文明,可以說是“一出生就長了白鬍子”,此前一定有發達而成熟的文明,要釐清中華文明的源頭,只能靠考古發掘。

在審議中,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

那麼,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古城:內城面積有4個北京故宮大

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現在已知的良渚遺址,分佈範圍超過100平方公里,其中良渚古城是其核心。良渚古城從5300年前開始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據推算,如果動員10000人在農閒時間建造,要用將近30年才能完成。良渚古城與此前發現的反山、瑤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處遺址點,使得良渚地區5000年前的文化面貌逐漸清晰。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劉斌說,良渚古城的佈局很像後代的北京城,分為宮殿區、內城和外郭,其中宮殿區位於一座高約15米的人工高臺之上,共有30多萬平方米,土方量與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當,宮殿區發現了大約15米長的木頭構件,可想而知宮殿一定很宏闊氣派,能夠建設巨型工程,這個文明一定是高度發達、高度組織化,並且有以農業為基礎的強大保障力量。 宮殿的外圍是內城,2007年確認了它的範圍有3平方公里,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大,但是它的面積相當於4個北京故宮,以當時的技術條件,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由於內城修築在一片沼澤地上,因此先民們把遠處山上採來的石頭鋪在地面上,然後在石頭上堆築黃色粘土。內城的外圍有一圈城牆,寬度從20米—150米不等,現在保留下來的大約有4米,一圈的周長是6公里,由此考古人員可以精確計算它的土方量。 2010年,內城的外圍又發現了外郭城,人們發現,良渚古城的面積居然有8平方公里,這個規模在當時的中國各地新石器遺址中無出其右。 考古揭示了良渚古城的面貌,當時最有權勢的人住在高臺上的宮殿內,外圍住的是工匠,臨河而居,跟現在的江南古鎮有點像,城外生活著農業者。內城外的河寬達50米左右,但是人們經常往裡倒垃圾,最後河道最窄處只有一二十米,裡面發現的陶、木、骨器和玉器殘件,揭示了當時的生活狀態。外郭是內城的翻版,城牆外最寬的水面達上千米,“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水泊梁山,外人進來並不容易,景色又非常好看。”劉斌說。 那麼,古城為什麼建在這裡?原來,杭州是一個適宜稻作的平原和沼澤地區,適宜生活生產,周邊又有大山提供礦物、木材和動物資源,從這裡沿笤溪到太湖只有60公里,既得交通便利,又處於遠離周邊不同文化的大後方,遠離戰爭威脅,因此這裡成為了良渚文化的核心區。

水壩:當時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在良渚古城西北方十幾公里的地方,考古人員近年發現了5000年前的11道水壩,這個水利工程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早了1000年,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解釋道,如果雨水很大,那麼西北方山區的洪水傾瀉而下會威脅古城的安全,因此在修建城址之前,大約5100年到5000年前,人們先在靠近山腳的地方修建了一個大型水壩,寬50米—70米,長約5公里。 從2009年到2015年,考古人員共發現了11道水壩,這些水壩組成了大約13平方公里的庫區和湖泊,並通過一條5公里長的堤壩將水引到良渚古城的邊上。 根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寧遠的計算,包括內城、外郭與水壩在內的施工土方量總計約1100萬立方米,而中國第一高樓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的土方量也不過60多萬立方米,尚不足良渚古城的1/10。實施這樣的大型工程,需要非常強大的規劃、組織、施工和保障體系,因此國際考古學界才普遍認為,良渚文化已經達到了成熟的國家文明階段。 那麼良渚人如何做工程?考古發現,他們使用一種草裹泥的辦法,把泥巴裝進三四十釐米的草包裡,再用蘆葦捆紮起來,用這樣的草裹泥來堆築土臺和修建堤壩。施工時採用的是人海戰術,有人在很遠的地方編織草包,然後把它們運到取土地點,裝好泥土捆紮後,再用船等運輸到工地上,由施工人員把它們撂在高臺或堤壩上。 考古人員還發現,這些工程都是不間斷地進行的,如果工程中斷了幾個月或一年,那麼考古發掘時會看到間隔層,而目前已經考古解剖的部位全部是一次性完成的。要有那麼多人不從事農業、手工業等生產性勞動,需要很好的後勤保障,僅糧食生產方面就要有足夠大的產量才能支撐龐大工程的進行。

稻作農業:一個糧倉存放20萬公斤稻米

是什麼支撐著良渚古城的千年繁榮?專家們的答案是發達的稻作農業,農夫在良渚古城周邊的平原、沼澤地辛勤勞作,供養著城內的貴族階級、手工匠人還有大型工程的建設者。 在良渚古城附近的茅山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面積達80畝的水稻田,田埂用紅土鋪墊而成,每條田埂的長度約為100米,田埂之間的寬度約為20米,這意味著,每塊稻田大約2000平方米。田裡還發現了石犁,以及牛的腳印,因此專家推測,良渚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牛拉犁的耕作方式。當時的石鐮、石犁與現在使用的基本一致,可見當時的稻作農業已經比較成熟。 2010年,在莫角山宮殿區的東坡,考古發現了一座灰坑,坑裡面都是被火燒過的稻米,重量在1到1.5萬公斤。同位素檢測發現,這些稻米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由此推斷這裡是一個糧倉,承擔城市的糧食儲備任務。 2017年,宮殿區南面的一個高地上鑽探下去,發現下面都是被燒過的稻米,面積大約5000平方米,稻米堆積的厚度大約60釐米。專家們經過計算髮現,這裡被燒燬的稻米大概有20萬公斤,裡面還有稻草、木頭、繩子的痕跡,應該是一個糧倉。 那麼,來自不同地區的大量稻米庫存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很廣闊區域的人們把糧食上交或者說納貢而來,顯然這裡是良渚社會權力金字塔的塔尖,如果作一個大膽的猜測,也許當時的“良渚王”就居住在這座城裡。

玉器:是精神圖騰也是權力象徵

良渚玉器是中國史前時期玉器發展的一個頂峰,它們是良渚文化的權力象徵,也是溝通天地神靈和人間的器物,可以說,玉器構建了良渚人的文化觀念、權力體系和精神世界。 良渚遺址的反山、瑤山貴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其中蘊含著質樸的“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類型,被認為是良渚人溝通天地神靈的神器;玉鉞(斧形)則是王權的重要象徵;大量出土的玉璧在後世演變為“以蒼璧禮天”的重要禮器,影響極為深遠。

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在高等級墓葬中出土的玉器表面,有眾多的神人獸面紋,其中頭戴羽冠的人騎在圓眼獠牙的神獸上的符號是良渚人最為推崇的精神圖騰,它代表著什麼?專家們各有說法,有人認為是巫師或者墓主人騎著神獸昇天,也有人認為良渚地區的人的祖先的神話。這個祖像在良渚文化的分佈區普遍流行,表明這是當時人們普遍尊崇的信仰,而這種信仰的高度一致,則表明良渚文化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因為這樣的器物只在權貴階層墓葬裡出現,所以專家們推測這表明權貴階層掌握了宗教祭祀的權力。這些圖案使用了微雕工藝,它們是如何刻劃出來的今天仍然是一個謎。

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被認為是良渚人發明的神像的載體,有點類似於今天的佛像,玉琮可以說是當時神權的代表。而冠狀飾就像一個梳子插在大墓墓主的頭上,很像是神像上帽子的形象,這很可能意味著墓主人在祭祀儀式上把自己打扮成神的樣子,而對這冠狀飾的壟斷,同時也意味著對神權的壟斷。 今天我們在欣賞這些玉器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在工藝層面,因為它們標誌著人的身份差別,標誌著權力被掌握在社會的某個群體當中,標誌著在廣大的區域裡有共同的信仰。它意味著在良渚社會裡有非常嚴密的等級,有著共同的精神世界,而從中我們最應該讀懂的是在良渚社會裡存在著的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的力量。 大約在距今4100年前後,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專家們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因為洪災。劉斌表示,當時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了北半球,所以很多國家都流傳著大洪水的傳說,而杭州1000平方公里盆地在被淹沒在了洪水中長達一兩千年。 大洪水毀滅了良渚文化,但也使良渚遺址得以完整保存,使今天的人可以通過考古瞭解這個輝煌的史前文明。新石器時期中華大地各個文明類型層出不窮,如同滿天星斗,而良渚文明在今天重回人們視線,成為最耀眼的一顆星。 交匯點記者 王宏偉 實習生 王晰

□鏈接:“良渚”面世83年大事記

1936年,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館職員施昕更等人在杭州良渚鎮的一處水塘裡發現一批以黑陶為特徵的史前遺存。

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夏鼐,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 命名此處古老文化為良渚文化。

1986年,中國考古界迎來了良渚文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這就是反山墓地11座墓葬的發掘。在考古現場,發現大量珍貴的隨葬品文物,尤其是12號墓出土的一件重達6.5公斤的玉琮王堪稱國寶級文物,是第一批被限制出境的國家一級文物。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和確認,標誌著良渚遺址進入都邑考古新階段,被學術界稱為“石破驚天”。良渚古城的發現,連同此前發現的反山、瑤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處遺址點使得這座古城的面貌初露端倪。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個具有宮殿區、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四重結構的龐大都邑。從古城遺址可以隱約看到當年恢弘的王宮和人們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其中莫角山遺址是最高統治者居住和活動的宮殿區。

2012年確認良渚古城外郭城,證實古城外部存在一個由扁擔山,和尚地,裡山,高村,卞家山,楊家村,文家山等條形人工高地構成的外郭城,面積6.3平方公里。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內城,外郭的完整結構,是中國古代都城三重結構的濫觴。

2015年,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結合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手段,聯合水利學科,確認了良渚古城外圍存在一個由11條壩體構成的龐大的水利系統,距今已有5000餘年,具有防洪,運輸和灌溉等綜合功能,是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

2017年,通過近10年的勘探和發掘,確認良渚古城內的河道水網體系,以及宮殿區,王陵區,倉儲區和作坊區的功能佈局。結合對古城周圍的專項鑽探調查,證實良渚古城的外郭城以內沒有稻田,城內居民主要是貴族和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各類手工業者,證實良渚古城具有明確的城市功能,良渚時代產生了明確的城鄉分野。

通過勘探15平方公里土地,新發現160多處遺址,使良渚遺址群的遺址點數量增加到近300處。

目前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歷時性研究取得初步成果。通過系統的碳十四年代學測定,結合地層學、類型學等手段,對良渚古城系統的營建和使用年代有了基本瞭解,證實良渚古城各子系統中,最早營建水利設施和莫角山宮殿、反山王陵、瑤山祭壇等,其次營建內城牆,最後營建外郭城的基本順序,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的研究提供了資料。

深度解密 | 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