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祖宗十九代》,激發了我追祖尋宗的念頭。和上了年紀的人喧,常聽他們傳說“問我故鄉在哪裡,山西洪洞大槐樹。”上學那會,歷史書上也有見聞,不過從來沒有深究過。既然祖先們有這樣背井離鄉的傳說我們就有必要追尋歷史找找答案。

"

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祖宗十九代》,激發了我追祖尋宗的念頭。和上了年紀的人喧,常聽他們傳說“問我故鄉在哪裡,山西洪洞大槐樹。”上學那會,歷史書上也有見聞,不過從來沒有深究過。既然祖先們有這樣背井離鄉的傳說我們就有必要追尋歷史找找答案。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據史料記載,漢帝國開闢河西走廊以前,祁連山地區先後居住過很多少數民族,主要有:

西戎:周代人稱自己“華夏”,把周圍四方的人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西戎是很多民族部落的統一稱謂,西周到戰國時期指氏羌系部落,漢朝以後指氐羌各部落。

羌族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起源甘肅、青海交界處的黃河上游。後來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後又形成新的族群。

其中一支向東遷徙後演變成了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支向西南遷徙後演變成了吐蕃、蘇毗及域外諸羌。

月氏:月氏(rouzhi)是匈奴崛起以前牧居在祁連山地區的民族,公元前二世紀時期被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向西遷徙後建立了大月氏王國。

關於月氏的來源,古文獻資料記載稱羌人,《後漢書·西羌傳》:月氏"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說明月氏的語言和藏語接近,類似党項人的後裔木雅人說的木雅語。

匈奴:匈奴是來自蒙古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後裔是蒙古族。

歷史的變遷中這些少數民族都有部分留居在了祁連山地區,這些少數民族的後裔至今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奇襲大敗盤踞河西的匈奴。漢帝國開闢了河西走廊,絲綢之路。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個新行政區。

為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漢武帝擬詔頒令開始實行大規模移民屯邊政策,《漢書~武帝紀》記載元鼎六年(109),遷移大量關東貧民到河西屯田戎邊。

隨著中原漢族的遷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工具、農作物也帶到了河西走廊。

公元前61年,漢帝國彪炳史冊的大將軍趙充國出征守衛河西走廊,這位來自天水的將軍當時已經76歲高齡了。

他一直倡導屯墾戎邊,三次上奏朝廷屯田的重要性和好處,致使移民屯墾戎邊政策提升到了漢朝戰略高度。由此可見漢朝移民的規模和數量的龐大。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開始了。這段時期,從中原移民到河西走廊軍屯的官兵人數就高達18萬人。百姓更是數10萬之眾。

在蒼茫的戈壁灘上,遷移來的軍民一邊開墾土地種糧,一邊修建房屋、驛站、城池駐守邊疆。匆匆百年,河西走廊已是一片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農牧興旺,商貿融通。

"

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祖宗十九代》,激發了我追祖尋宗的念頭。和上了年紀的人喧,常聽他們傳說“問我故鄉在哪裡,山西洪洞大槐樹。”上學那會,歷史書上也有見聞,不過從來沒有深究過。既然祖先們有這樣背井離鄉的傳說我們就有必要追尋歷史找找答案。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據史料記載,漢帝國開闢河西走廊以前,祁連山地區先後居住過很多少數民族,主要有:

西戎:周代人稱自己“華夏”,把周圍四方的人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西戎是很多民族部落的統一稱謂,西周到戰國時期指氏羌系部落,漢朝以後指氐羌各部落。

羌族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起源甘肅、青海交界處的黃河上游。後來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後又形成新的族群。

其中一支向東遷徙後演變成了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支向西南遷徙後演變成了吐蕃、蘇毗及域外諸羌。

月氏:月氏(rouzhi)是匈奴崛起以前牧居在祁連山地區的民族,公元前二世紀時期被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向西遷徙後建立了大月氏王國。

關於月氏的來源,古文獻資料記載稱羌人,《後漢書·西羌傳》:月氏"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說明月氏的語言和藏語接近,類似党項人的後裔木雅人說的木雅語。

匈奴:匈奴是來自蒙古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後裔是蒙古族。

歷史的變遷中這些少數民族都有部分留居在了祁連山地區,這些少數民族的後裔至今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奇襲大敗盤踞河西的匈奴。漢帝國開闢了河西走廊,絲綢之路。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個新行政區。

為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漢武帝擬詔頒令開始實行大規模移民屯邊政策,《漢書~武帝紀》記載元鼎六年(109),遷移大量關東貧民到河西屯田戎邊。

隨著中原漢族的遷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工具、農作物也帶到了河西走廊。

公元前61年,漢帝國彪炳史冊的大將軍趙充國出征守衛河西走廊,這位來自天水的將軍當時已經76歲高齡了。

他一直倡導屯墾戎邊,三次上奏朝廷屯田的重要性和好處,致使移民屯墾戎邊政策提升到了漢朝戰略高度。由此可見漢朝移民的規模和數量的龐大。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開始了。這段時期,從中原移民到河西走廊軍屯的官兵人數就高達18萬人。百姓更是數10萬之眾。

在蒼茫的戈壁灘上,遷移來的軍民一邊開墾土地種糧,一邊修建房屋、驛站、城池駐守邊疆。匆匆百年,河西走廊已是一片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農牧興旺,商貿融通。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漢書《匈奴傳》記載,從漢武帝到漢宣帝歷經60多年的開拓和建設,河西已成當時西部的經濟中心地帶。也許我們的祖先這時候已經來到了武威,在這裡紮下了根。

東漢至東晉時期,中原地區紛爭頻發,兵荒馬亂,老百姓逃難來河西地區落腳,留住的難民應該也不少,史書有記載。

大唐盛世時期,河西走廊迎來了空前發展,武威這座國際大都市成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中心,絲綢之路交通暢達,西域人進來了,歐洲人也進來了。

全國各地商賈、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旅居,富饒的武威郡老百姓日子過的安逸快樂,中原地區慕名而來居住的移民也不少。

歷史上河西走廊第二次大移民是明朝,《見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明朝建立後,數年戰爭加上天災,中原人糧劇減,為穩固明王朝,朱元璋決定效仿漢朝的移民屯田策。

50年時間,明朝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料的記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00多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

其中甘肅移民主要分佈在:民樂、景泰、會寧、武威、古浪、靖遠、平涼、莊浪地區。

移民中,有一部分移民是犯了王法被充軍遣送到河西的。《明史~卷九十三》記載,"明初法嚴,縣以千數,數傳之後,以萬計矣。"一個縣因為犯了王法被充軍的竟達上千人,幾年下來共計萬人,(可見株連九族的暴政有多殘酷)。

乾隆時期《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記載也印證了此次移民:“元末兵荒馬亂,居人逃散,和戎境虛。”

明洪武年間,宋國公馮勝平定,復設涼州。仿充國遺策於扒裡扒沙(大靖),暖泉、哨馬營(土門)等地且屯且耕,以託土地。說明從古浪到土門再到大靖的土地上進行了大規模屯田移居工程。

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源緣:,明洪武年間,山西人口稠密,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大縣,人口多遷移自然是首當其衝。

"

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祖宗十九代》,激發了我追祖尋宗的念頭。和上了年紀的人喧,常聽他們傳說“問我故鄉在哪裡,山西洪洞大槐樹。”上學那會,歷史書上也有見聞,不過從來沒有深究過。既然祖先們有這樣背井離鄉的傳說我們就有必要追尋歷史找找答案。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據史料記載,漢帝國開闢河西走廊以前,祁連山地區先後居住過很多少數民族,主要有:

西戎:周代人稱自己“華夏”,把周圍四方的人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西戎是很多民族部落的統一稱謂,西周到戰國時期指氏羌系部落,漢朝以後指氐羌各部落。

羌族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起源甘肅、青海交界處的黃河上游。後來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後又形成新的族群。

其中一支向東遷徙後演變成了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支向西南遷徙後演變成了吐蕃、蘇毗及域外諸羌。

月氏:月氏(rouzhi)是匈奴崛起以前牧居在祁連山地區的民族,公元前二世紀時期被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向西遷徙後建立了大月氏王國。

關於月氏的來源,古文獻資料記載稱羌人,《後漢書·西羌傳》:月氏"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說明月氏的語言和藏語接近,類似党項人的後裔木雅人說的木雅語。

匈奴:匈奴是來自蒙古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後裔是蒙古族。

歷史的變遷中這些少數民族都有部分留居在了祁連山地區,這些少數民族的後裔至今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奇襲大敗盤踞河西的匈奴。漢帝國開闢了河西走廊,絲綢之路。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個新行政區。

為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漢武帝擬詔頒令開始實行大規模移民屯邊政策,《漢書~武帝紀》記載元鼎六年(109),遷移大量關東貧民到河西屯田戎邊。

隨著中原漢族的遷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工具、農作物也帶到了河西走廊。

公元前61年,漢帝國彪炳史冊的大將軍趙充國出征守衛河西走廊,這位來自天水的將軍當時已經76歲高齡了。

他一直倡導屯墾戎邊,三次上奏朝廷屯田的重要性和好處,致使移民屯墾戎邊政策提升到了漢朝戰略高度。由此可見漢朝移民的規模和數量的龐大。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開始了。這段時期,從中原移民到河西走廊軍屯的官兵人數就高達18萬人。百姓更是數10萬之眾。

在蒼茫的戈壁灘上,遷移來的軍民一邊開墾土地種糧,一邊修建房屋、驛站、城池駐守邊疆。匆匆百年,河西走廊已是一片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農牧興旺,商貿融通。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漢書《匈奴傳》記載,從漢武帝到漢宣帝歷經60多年的開拓和建設,河西已成當時西部的經濟中心地帶。也許我們的祖先這時候已經來到了武威,在這裡紮下了根。

東漢至東晉時期,中原地區紛爭頻發,兵荒馬亂,老百姓逃難來河西地區落腳,留住的難民應該也不少,史書有記載。

大唐盛世時期,河西走廊迎來了空前發展,武威這座國際大都市成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中心,絲綢之路交通暢達,西域人進來了,歐洲人也進來了。

全國各地商賈、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旅居,富饒的武威郡老百姓日子過的安逸快樂,中原地區慕名而來居住的移民也不少。

歷史上河西走廊第二次大移民是明朝,《見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明朝建立後,數年戰爭加上天災,中原人糧劇減,為穩固明王朝,朱元璋決定效仿漢朝的移民屯田策。

50年時間,明朝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料的記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00多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

其中甘肅移民主要分佈在:民樂、景泰、會寧、武威、古浪、靖遠、平涼、莊浪地區。

移民中,有一部分移民是犯了王法被充軍遣送到河西的。《明史~卷九十三》記載,"明初法嚴,縣以千數,數傳之後,以萬計矣。"一個縣因為犯了王法被充軍的竟達上千人,幾年下來共計萬人,(可見株連九族的暴政有多殘酷)。

乾隆時期《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記載也印證了此次移民:“元末兵荒馬亂,居人逃散,和戎境虛。”

明洪武年間,宋國公馮勝平定,復設涼州。仿充國遺策於扒裡扒沙(大靖),暖泉、哨馬營(土門)等地且屯且耕,以託土地。說明從古浪到土門再到大靖的土地上進行了大規模屯田移居工程。

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源緣:,明洪武年間,山西人口稠密,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大縣,人口多遷移自然是首當其衝。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據山西《洪洞縣誌》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7次在大槐樹旁邊的廣濟寺集中境內沒有土地的老百姓和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官員在大槐樹下為移民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安排出發時間路線。

移民們拿著行李帶著兒女站在大槐樹下,要離開居住了數百年的家鄉了,戀戀不捨故土,潸然淚下。這一走,這一輩子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但是,要讓兒女們永遠記住家鄉,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那裡。於是就指著大槐樹說:“你們以後若能回到家鄉,找不到咱的家就先找這棵大槐樹,問問鄉親們。”

“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就這樣代代相傳了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歷朝歷代的移民潮中無數次上演,無數次深藏於異鄉人的心裡。

清朝順治年間,有史冊記,“編涼州戎卒屯丁,免除軍名,令種屯地”,可見歷朝歷代被充軍發配來武威的也有不少。到乾隆年間,古浪人口已達6萬多。

按歷史記載,我們的祖先基本都是移民來的,來自陝西、山西等地都有。具體詳細記述資料沒有追-敘可尋。老人們傳說的祖先來自陝西大柳樹和山西大槐樹的說法都有追溯的依據,部分上百年的家族族譜有記述,有機會大家可以看看,追尋一下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

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祖宗十九代》,激發了我追祖尋宗的念頭。和上了年紀的人喧,常聽他們傳說“問我故鄉在哪裡,山西洪洞大槐樹。”上學那會,歷史書上也有見聞,不過從來沒有深究過。既然祖先們有這樣背井離鄉的傳說我們就有必要追尋歷史找找答案。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據史料記載,漢帝國開闢河西走廊以前,祁連山地區先後居住過很多少數民族,主要有:

西戎:周代人稱自己“華夏”,把周圍四方的人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西戎是很多民族部落的統一稱謂,西周到戰國時期指氏羌系部落,漢朝以後指氐羌各部落。

羌族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起源甘肅、青海交界處的黃河上游。後來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後又形成新的族群。

其中一支向東遷徙後演變成了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支向西南遷徙後演變成了吐蕃、蘇毗及域外諸羌。

月氏:月氏(rouzhi)是匈奴崛起以前牧居在祁連山地區的民族,公元前二世紀時期被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向西遷徙後建立了大月氏王國。

關於月氏的來源,古文獻資料記載稱羌人,《後漢書·西羌傳》:月氏"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說明月氏的語言和藏語接近,類似党項人的後裔木雅人說的木雅語。

匈奴:匈奴是來自蒙古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後裔是蒙古族。

歷史的變遷中這些少數民族都有部分留居在了祁連山地區,這些少數民族的後裔至今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奇襲大敗盤踞河西的匈奴。漢帝國開闢了河西走廊,絲綢之路。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個新行政區。

為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漢武帝擬詔頒令開始實行大規模移民屯邊政策,《漢書~武帝紀》記載元鼎六年(109),遷移大量關東貧民到河西屯田戎邊。

隨著中原漢族的遷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工具、農作物也帶到了河西走廊。

公元前61年,漢帝國彪炳史冊的大將軍趙充國出征守衛河西走廊,這位來自天水的將軍當時已經76歲高齡了。

他一直倡導屯墾戎邊,三次上奏朝廷屯田的重要性和好處,致使移民屯墾戎邊政策提升到了漢朝戰略高度。由此可見漢朝移民的規模和數量的龐大。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開始了。這段時期,從中原移民到河西走廊軍屯的官兵人數就高達18萬人。百姓更是數10萬之眾。

在蒼茫的戈壁灘上,遷移來的軍民一邊開墾土地種糧,一邊修建房屋、驛站、城池駐守邊疆。匆匆百年,河西走廊已是一片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農牧興旺,商貿融通。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漢書《匈奴傳》記載,從漢武帝到漢宣帝歷經60多年的開拓和建設,河西已成當時西部的經濟中心地帶。也許我們的祖先這時候已經來到了武威,在這裡紮下了根。

東漢至東晉時期,中原地區紛爭頻發,兵荒馬亂,老百姓逃難來河西地區落腳,留住的難民應該也不少,史書有記載。

大唐盛世時期,河西走廊迎來了空前發展,武威這座國際大都市成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中心,絲綢之路交通暢達,西域人進來了,歐洲人也進來了。

全國各地商賈、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旅居,富饒的武威郡老百姓日子過的安逸快樂,中原地區慕名而來居住的移民也不少。

歷史上河西走廊第二次大移民是明朝,《見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明朝建立後,數年戰爭加上天災,中原人糧劇減,為穩固明王朝,朱元璋決定效仿漢朝的移民屯田策。

50年時間,明朝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料的記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00多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

其中甘肅移民主要分佈在:民樂、景泰、會寧、武威、古浪、靖遠、平涼、莊浪地區。

移民中,有一部分移民是犯了王法被充軍遣送到河西的。《明史~卷九十三》記載,"明初法嚴,縣以千數,數傳之後,以萬計矣。"一個縣因為犯了王法被充軍的竟達上千人,幾年下來共計萬人,(可見株連九族的暴政有多殘酷)。

乾隆時期《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記載也印證了此次移民:“元末兵荒馬亂,居人逃散,和戎境虛。”

明洪武年間,宋國公馮勝平定,復設涼州。仿充國遺策於扒裡扒沙(大靖),暖泉、哨馬營(土門)等地且屯且耕,以託土地。說明從古浪到土門再到大靖的土地上進行了大規模屯田移居工程。

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源緣:,明洪武年間,山西人口稠密,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大縣,人口多遷移自然是首當其衝。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據山西《洪洞縣誌》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7次在大槐樹旁邊的廣濟寺集中境內沒有土地的老百姓和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官員在大槐樹下為移民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安排出發時間路線。

移民們拿著行李帶著兒女站在大槐樹下,要離開居住了數百年的家鄉了,戀戀不捨故土,潸然淚下。這一走,這一輩子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但是,要讓兒女們永遠記住家鄉,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那裡。於是就指著大槐樹說:“你們以後若能回到家鄉,找不到咱的家就先找這棵大槐樹,問問鄉親們。”

“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就這樣代代相傳了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歷朝歷代的移民潮中無數次上演,無數次深藏於異鄉人的心裡。

清朝順治年間,有史冊記,“編涼州戎卒屯丁,免除軍名,令種屯地”,可見歷朝歷代被充軍發配來武威的也有不少。到乾隆年間,古浪人口已達6萬多。

按歷史記載,我們的祖先基本都是移民來的,來自陝西、山西等地都有。具體詳細記述資料沒有追-敘可尋。老人們傳說的祖先來自陝西大柳樹和山西大槐樹的說法都有追溯的依據,部分上百年的家族族譜有記述,有機會大家可以看看,追尋一下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涼州:我們的祖宗十九代

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到武威,在這裡安家落戶,開荒置業,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為新家園的昌盛勤勞奉獻著。數百年後他鄉已是家鄉,家鄉已成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