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主樑元帝,死前說出這句真心話,一把火燒掉14萬卷書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第七子。少年時獲封湘東王,又出鎮荊州,侯景之亂後自立為帝。數年後被西魏消滅。這是他一生的簡要歷程。

梁元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自幼生長於帝王之家,教育程度非常高,一度可以開壇講學。然而就是這位學識水平深厚的皇帝,國破家亡之際,居然把怒火撒到書上,把樑宮中珍藏的14萬卷書,統統付之一炬。樑之亡,在歷史長河中本不值一提,這7萬卷書之焚,卻是堪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文化浩劫。

亡國之主樑元帝,死前說出這句真心話,一把火燒掉14萬卷書

亡國焚書,這又是什麼緣故呢?這還要從蕭繹的生平說起。

一、年幼眼盲,性格偏激

蕭繹出生於蕭樑建國之後(508年出生),自幼接受的教育就非常好,加上他天姿十分聰明,故而很早就體現出極高的文化素養。五歲時便能背誦《曲禮》的上半部。少年時代博覽群書,下筆成章,才華橫溢。

梁武帝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愛,蕭繹17歲的時候,梁武帝問他:“當年孫策在江東創業,你可知他幾歲?”蕭繹回答說:“17。”武帝說:“正好和你同歲。”孫策是東吳定鼎的王侯級人物,梁武帝不顧身份地這麼勉勵蕭繹,足見喜愛之深。

亡國之主樑元帝,死前說出這句真心話,一把火燒掉14萬卷書

然而天不假福。蕭繹剛出生的時候,一隻眼有病,從來不會治病的梁武帝不知從哪來的自信,居然親自給兒子診治,結果把一隻眼給治瞎了。身體上的殘缺,讓蕭繹性格產生了變化,他長大後極其忌諱別人說他眼瞎,經常因此發怒責罰觸了忌諱的人。

二、拒不援父,自相殘殺

梁武帝十分注意對兒子們的培養,除了教授文化知識,還讓他們到外州做官曆練。蕭繹自12歲起就開始當外州刺史。期間短暫召回建康負責過石頭城防務,其餘時間全在外州。

太清元年,39歲的蕭繹徙任荊州刺史,負責荊、雍、湘、司、郢、寧、樑、南北秦州等九州的軍事事務。自此再也未回過建康

在二十餘年的外任生涯中,蕭繹與父親、兄弟們的關係逐漸疏遠,終至惡化。

為什麼呢?都是梁武帝種下的禍根。

梁武帝長子蕭統中年夭折,武帝放棄立嫡不立長的原則,按順序立第三子蕭綱為太子(第二子蕭綜亦死)。蕭統的嫡子蕭歡、蕭譽、蕭察等極度不滿,蕭繹和幾個兄弟也產生覬覦之心。大家彼此各鬼胎,又長年不在一處,心生嫌隙在所難免。

侯景之亂爆發後,蕭繹諸兄弟手握重兵,卻坐視叛軍圍攻建康臺城,不肯發兵救援。後來梁武帝、蕭綱都被叛軍害死。

皇統斷絕後,蕭繹與河東王蕭譽、岳陽王蕭察兩兄弟激化了矛盾。二王一在湘州長沙,一在雍州岳陽,名義上受蕭繹節制,蕭繹一直想將二王吞併,為稱帝作準備。但建康陷落後諸蕭各自為政,蕭譽兄弟並不聽蕭繹的,雙方各不相讓,終於兵戎相見。

蕭繹坐擁荊郢諸州,畢竟地大兵強,手下又有王僧辯、王琳、胡僧祐等猛將,二蕭根本抵擋不住。蕭繹大將王僧辯率兵圍困長沙,生擒並斬殺蕭譽。蕭察據襄陽一地,無力與蕭繹對抗,只好投降了北邊的敵國西魏。

三、錯誤決策,株守江陵

蕭繹兼併了湘州地盤,隨即集中力量與侯景叛軍決戰,巴陵一戰消滅了侯景主力,建康一戰徹底消滅侯景,蕭繹獲得了空前的威望。在荊州諸臣僚擁戴下,他於552年即位稱帝,是為梁元帝。

梁元帝稱帝后,其八弟武陵王蕭紀也在益州稱帝,兩者各自實力都非常強大。蕭紀率兵東出三峽,與元帝決戰。

元帝起初抵擋不住川兵攻擊,於是向一直窺伺南朝土地的西魏提出條件,請其出兵襲取兩川,事成之後,川中土地任由西魏取走。送上門的禮豈有拒之之理,西魏隨即趁虛而入,接連攻陷漢中和蜀中,兩面受敵的蕭紀全軍崩潰,蕭紀父子在峽口被俘殺。

至此,蕭繹終於克成帝業,放眼南朝大地,確實沒有人再有爭奪帝位的資格了。

然而稱帝的代價也太了些。

這幾年中,他殺死一個弟弟、兩個侄兒,連自己的親生兒子蕭方等,因為其母徐昭佩不受待見,也被排斥至死。

蕭繹部下頭號大將王僧辯,攻湘州、滅侯景、擊蕭察,立下大功無數,卻被蕭繹猜忌甚深。以至於王僧辯後來出鎮揚州,竟然擁兵自重尾大不掉。這一切之因,都是蕭繹自己種下的。

國防形勢上,蕭繹也處於十分不利的局面。由於北面的襄陽、西面的益州全被西魏奪取,長江北岸的隨、陸、蘄、黃諸州被西魏、北齊趁亂奪走。梁武帝時代,縱然國力不濟北朝來侵,戰爭也就在淮河南北打一打,為何現在北軍能輕易深入長江北岸?就是因為蕭繹不顧外敵在側,拼命發動兼併戰爭,從而自取其辱。

削平敵人後,蕭繹面臨一個問題,到底是把老巢江陵作為新都,還是遷回建康舊都。建康經過數年戰火早已殘破不堪,但此地是魏晉南朝數百年來江南的政治中心,其意義是任何城市無可比擬的。然而蕭繹群臣多是江陵人,不願千里迢迢徙都建康。

江陵城在長江以北,其地無險可守,直面北方西魏的軍事壓力。其實並不適合作首都,即使蕭繹不願到建康,退而求其次,把都城遷到武昌,把長江天險利用起來,也不失為中策。然而忙碌一生,終於登上大寶的蕭繹,似乎對享樂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壓住所有反對聲音,堅決地首都定在江陵。

四、自取其辱,亡國焚書

蕭繹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辛苦了一輩子,終於有閒功夫了,是時候發展發展愛好了。

他一生著書無數,看看下面這些條目:

孝德傳、忠臣傳各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十五卷,周易講疏十卷,內典博要百卷,連山三十卷、詞林三卷,玉韜、金樓子、補闕子各十卷,老子講疏四卷,懷舊傳二卷,古今全德志、荊南地記、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一卷,筮經十二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

你無法理解一個文學家對學術的痴迷。

蕭繹開始了瘋狂的學術研究,天天聚集群臣,開壇講學。至於危險的國防形勢,王僧辯、陳霸先們尾大不掉,統統都放在一邊。

西魏一直對南朝虎視眈眈,特別是奪取益州和襄漢一帶後,從西、北兩面對南朝形成夾擊之勢,發起進攻已是箭在弦上的事了。西魏宇文泰探知蕭繹的情況,派八柱國之一、名將於謹率5萬軍馬南下攻樑。

樑邊境上的城戍發現西魏調兵的跡象,屢屢向江陵報告情況,怎奈蕭繹認為魏樑交好,不可能發生戰事。

西魏要的就是蕭繹這份麻痺。於謹率大軍迅速南下,江陵城北糟糕的防守劣勢頓時暴露出來,魏軍只花了20天時間,就全部開到江陵城下。蕭繹急切之間能要召各地兵馬前來救援,已然來不及了。

魏軍一邊分頭掐住江陵南面的渡口,一邊以主力猛烈進攻江陵外城。樑朝老將胡僧祐親自上城督戰,結果中了流矢陣亡。文學家蕭繹不諳戰陣,在主力尚存的情況下,令諸軍退入內城,企圖負隅頑抗,等待各地援軍來解救大難。

然而揚州方面王僧辯心懷疑貳,早就定下決心自保建康,拒不發一兵一卒救江陵。廣州的王琳開到湘州,卻被魏軍死死阻隔在長江南岸。

亡國之主樑元帝,死前說出這句真心話,一把火燒掉14萬卷書

蕭繹困守內城,遲遲不見一兵一卒來援,他越等越是心涼,隨著魏軍進攻得更加猛烈,他終於知道,沒有希望了。

蕭繹不由悲從中來。他讓人把江陵的書籍集中到東合竹殿上,一把火全部燒了個精光。這些書共有十四萬卷,其中很多是古籍、孤本,魏晉、南朝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精萃就此失傳,實在是一場不亞於焚書坑儒的文化浩劫。蕭繹又拿出自己的佩劍,砍斫庭柱把劍折毀。人問蕭繹這是什麼意思,蕭繹說:“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燒書折劍也要找個理由,這是蕭繹一生難改的性格。

什麼錯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別人的。就連書都有了錯。

你覺得好笑,他卻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南朝貴族絕於樑朝,原由就在於此,他們徹底朽壞了。

這場焚書頗有殷紂王鹿臺自焚的氣勢,只不過熊熊烈火中,紂王燒掉的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金珠寶貝,而蕭繹燒得是魏晉數百年來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一燒之下,不可再生。痛哉,惜哉。

焚書之後,蕭繹親自出降。這個窮途末路、自作自受的懦夫還想苟活,哀哀地向魏軍元帥於謹乞命。於謹不假辭色,一聲令下,殺!

蕭繹卒,亡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