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
"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 蕭衍

一、蕭衍的出身與其早年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本為唐代詩人羅隱《籌筆驛》一詩中的點睛之筆,後來被酷愛讀史、用史的毛主席用來評價了一位南朝帝王——梁武帝蕭衍。

年輕時蕭衍的才幹便為人所識,據《梁書·武帝紀上》記載,當時以“識人”著稱的王融曾每每於眾人面前誇讚過他,說將來:

“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後果如所言。

但其前半生才華橫溢、順風順水以至於成為“開國之君”與其後半生成為“亡國之君”的巨大反差與人生經歷,卻令人甚為驚歎,併為此唏噓不已。

南朝梁在蕭衍死後還苟延殘喘的存在了近10年,照理來講他算不得“亡國之君”。其實殊不知,蕭衍死後的南朝梁早已三魂丟了七魄、七魄沒了三魂,說他是“亡國之君”他是受之無愧的。

這一點他本人在其生命的最後也是承認的,《梁書·邵陵王綸傳》有載:

“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這裡的高祖不是別人,正是梁武帝蕭衍。

蕭衍傳為西漢開國功臣蕭何的後人,是時南朝距西漢何其遠哉。西漢功臣之後多已泯然眾人矣。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蕭氏一族傳至南朝竟還得享富貴,其分支蘭陵蕭氏更成為了當時數一數二的“世家大族”確實是不多見的。

而蕭衍正是出自蘭陵蕭氏這一脈上,說到底蕭衍似乎是個膏粱子弟。

可是膏粱亦有兩般話,蕭衍並不是平常公子哥兒可比的。他不喜鬥鷹走馬也不留戀風塵只是酷愛讀書且為人極其聰慧,時不時還和幾個文壇老友辦幾個“詩社”、“文社”什麼的,為時人所稱的“竟陵八友”之一(注:“竟陵八友”為範雲、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朓、沈約、陸倕八人)。

如此看來,蕭氏一族從西漢以來長盛不衰確乎是有道理的。若說只靠祖先廕庇,那往上追溯誰還沒個著鮮衣怒馬的祖宗不是。觀歷代開國之君之後,自打其家所創王朝土崩瓦解之後,又有幾個重振門楣以至於其後世家族千年不衰的呢?

蕭衍出身顯赫其文友又多為朝中顯貴,如此天時地利人和,想要默默無聞都難,也註定他這一生與權力結下不解之緣。

想當年,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同仕於南朝宋。公元479年,蕭道成發動政變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創建了南朝齊是為齊高帝

由於南朝齊的創建者齊高帝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曾同朝為官且又同是西漢功臣蕭何之後又同屬於蘭陵蕭氏這一脈可謂同宗同源的關係,所以總體來說蕭衍他們一家與當時皇族的關係還算是比較不錯的。

二、曾經的為求“自保”到最後的“取彼而代之”

可每個朝代快到末期的時候幾乎都會出現昏聵、殘暴之君,南朝齊自然也不能例外。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得好: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前面也說到了,蕭衍家族與當時的皇室有著族親之誼,蕭衍家族因此獲益良多。但《老子》中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但自打齊武帝蕭賾上臺以後,蕭衍家族與皇室的關係便有所變化,據唐李延壽《南史》卷六《樑本紀》記載齊武帝對於蕭衍的父親蕭順之的態度可見一斑:

“及即位,深相忌憚,故不居臺輔”

齊武帝蕭賾對於蕭衍父親蕭順之的態度發展到最後不僅僅是“忌憚”那麼簡單,而是最後間接的逼死了他的父親蕭順之。

正是這件事使得蕭衍對於當時的皇族產生了深深地忌恨,也使他明白了當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可怕境地,為了避免將來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而自己卻毫無還手之力,他開始著力培植自己的勢力。

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他參與了西昌侯蕭鸞所發動的宮廷政變,隨後齊高帝與齊武帝的子孫在這次政變中被屠戮殆盡。

蕭鸞自立為帝是為齊明帝。

蕭衍對於齊明帝的這次政治投靠,使他逐漸獲取了蕭鸞的信任。但蕭衍不敢大意,齊明帝是一個比齊武帝更加狠辣、多疑的角色,一不小心他會比他的父親死的更慘。

於是他每每於明處示意解散部曲、嚮往田園生活之意。

到了永泰元年(公元498年)蕭衍更被授予了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雍州刺史等職位,這為其以後形成以他為中心的“雍荊軍事集團”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出任雍州刺史的蕭衍可謂蛟龍入海、猛虎歸山,畢竟他離開了嚴密監視下的京城成為了一方諸侯,天高皇帝遠的。即使是以後齊明帝對其疑心想要加罪於他,他也有了緩衝的時間和準備。

到任以後,蕭衍開始大批培養武士,結交各路英雄人士,如張弘策、呂僧珍、王茂、柳慶遠、鄭紹叔、韋睿、韋愛等“雍荊軍事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都是在這一時期結交的。

《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六記載

“武帝(蕭衍)頗招武猛,士庶響從,會者萬餘人”

"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 蕭衍

一、蕭衍的出身與其早年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本為唐代詩人羅隱《籌筆驛》一詩中的點睛之筆,後來被酷愛讀史、用史的毛主席用來評價了一位南朝帝王——梁武帝蕭衍。

年輕時蕭衍的才幹便為人所識,據《梁書·武帝紀上》記載,當時以“識人”著稱的王融曾每每於眾人面前誇讚過他,說將來:

“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後果如所言。

但其前半生才華橫溢、順風順水以至於成為“開國之君”與其後半生成為“亡國之君”的巨大反差與人生經歷,卻令人甚為驚歎,併為此唏噓不已。

南朝梁在蕭衍死後還苟延殘喘的存在了近10年,照理來講他算不得“亡國之君”。其實殊不知,蕭衍死後的南朝梁早已三魂丟了七魄、七魄沒了三魂,說他是“亡國之君”他是受之無愧的。

這一點他本人在其生命的最後也是承認的,《梁書·邵陵王綸傳》有載:

“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這裡的高祖不是別人,正是梁武帝蕭衍。

蕭衍傳為西漢開國功臣蕭何的後人,是時南朝距西漢何其遠哉。西漢功臣之後多已泯然眾人矣。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蕭氏一族傳至南朝竟還得享富貴,其分支蘭陵蕭氏更成為了當時數一數二的“世家大族”確實是不多見的。

而蕭衍正是出自蘭陵蕭氏這一脈上,說到底蕭衍似乎是個膏粱子弟。

可是膏粱亦有兩般話,蕭衍並不是平常公子哥兒可比的。他不喜鬥鷹走馬也不留戀風塵只是酷愛讀書且為人極其聰慧,時不時還和幾個文壇老友辦幾個“詩社”、“文社”什麼的,為時人所稱的“竟陵八友”之一(注:“竟陵八友”為範雲、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朓、沈約、陸倕八人)。

如此看來,蕭氏一族從西漢以來長盛不衰確乎是有道理的。若說只靠祖先廕庇,那往上追溯誰還沒個著鮮衣怒馬的祖宗不是。觀歷代開國之君之後,自打其家所創王朝土崩瓦解之後,又有幾個重振門楣以至於其後世家族千年不衰的呢?

蕭衍出身顯赫其文友又多為朝中顯貴,如此天時地利人和,想要默默無聞都難,也註定他這一生與權力結下不解之緣。

想當年,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同仕於南朝宋。公元479年,蕭道成發動政變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創建了南朝齊是為齊高帝

由於南朝齊的創建者齊高帝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曾同朝為官且又同是西漢功臣蕭何之後又同屬於蘭陵蕭氏這一脈可謂同宗同源的關係,所以總體來說蕭衍他們一家與當時皇族的關係還算是比較不錯的。

二、曾經的為求“自保”到最後的“取彼而代之”

可每個朝代快到末期的時候幾乎都會出現昏聵、殘暴之君,南朝齊自然也不能例外。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得好: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前面也說到了,蕭衍家族與當時的皇室有著族親之誼,蕭衍家族因此獲益良多。但《老子》中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但自打齊武帝蕭賾上臺以後,蕭衍家族與皇室的關係便有所變化,據唐李延壽《南史》卷六《樑本紀》記載齊武帝對於蕭衍的父親蕭順之的態度可見一斑:

“及即位,深相忌憚,故不居臺輔”

齊武帝蕭賾對於蕭衍父親蕭順之的態度發展到最後不僅僅是“忌憚”那麼簡單,而是最後間接的逼死了他的父親蕭順之。

正是這件事使得蕭衍對於當時的皇族產生了深深地忌恨,也使他明白了當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可怕境地,為了避免將來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而自己卻毫無還手之力,他開始著力培植自己的勢力。

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他參與了西昌侯蕭鸞所發動的宮廷政變,隨後齊高帝與齊武帝的子孫在這次政變中被屠戮殆盡。

蕭鸞自立為帝是為齊明帝。

蕭衍對於齊明帝的這次政治投靠,使他逐漸獲取了蕭鸞的信任。但蕭衍不敢大意,齊明帝是一個比齊武帝更加狠辣、多疑的角色,一不小心他會比他的父親死的更慘。

於是他每每於明處示意解散部曲、嚮往田園生活之意。

到了永泰元年(公元498年)蕭衍更被授予了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雍州刺史等職位,這為其以後形成以他為中心的“雍荊軍事集團”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出任雍州刺史的蕭衍可謂蛟龍入海、猛虎歸山,畢竟他離開了嚴密監視下的京城成為了一方諸侯,天高皇帝遠的。即使是以後齊明帝對其疑心想要加罪於他,他也有了緩衝的時間和準備。

到任以後,蕭衍開始大批培養武士,結交各路英雄人士,如張弘策、呂僧珍、王茂、柳慶遠、鄭紹叔、韋睿、韋愛等“雍荊軍事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都是在這一時期結交的。

《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六記載

“武帝(蕭衍)頗招武猛,士庶響從,會者萬餘人”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齊東昏侯 蕭寶卷

南朝齊的皇位傳來傳去,最後傳到了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手中。

蕭寶卷為人殘暴、多疑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位不惜濫殺宗室、顧命大臣。右僕射江祏、司空徐孝嗣、右將軍蕭坦之等皆遭其屠戮。

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直逼得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平西將軍崔慧景等人先後起兵叛亂。不過也許是那時蕭寶卷還未到惡貫滿盈的地步,以上幾人所發起的針對他的所謂叛亂皆被其所次第平定。

直到永元二年(即公元500年)蕭衍的大哥尚書令蕭懿也被其殺害,接著中興元年(公元501年)蕭衍的弟弟江夏王主簿蕭融又被處死。

這時連蕭衍也不能自安了。

於是同年,蕭衍扶持了南康王蕭寶融為帝,是為齊和帝。並領軍東下直抵京城建康誅殺了蕭寶卷。

蕭衍自此掌握了南朝齊的軍政大權並被封為大司馬、錄尚書事 、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等要職,此外封樑王,增益十郡。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殘暴使其自陷於眾叛親離的悲慘境地而蕭衍卻因此成了最大的坐收漁翁之利者。

當然了,世界上沒有那麼美的事兒。

假若蕭衍沒有之前的未雨綢繆其本身能力又不夠的話,任憑齊東昏侯蕭寶卷再怎麼作死也輪不到他上臺舞刀弄槍的。難道說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平西將軍崔慧景他們都是無能之輩麼?

終於在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四月初八這天蕭衍正式接受了齊和帝的“禪位”,建立了南朝梁,是為梁武帝。

縱觀歷代王朝更迭之際都不免帶有血腥,這次也不例外。兩天後齊和帝意外身死,年僅15歲。

三、從建國伊始的“勵精圖治”到最後的“一敗塗地”

"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 蕭衍

一、蕭衍的出身與其早年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本為唐代詩人羅隱《籌筆驛》一詩中的點睛之筆,後來被酷愛讀史、用史的毛主席用來評價了一位南朝帝王——梁武帝蕭衍。

年輕時蕭衍的才幹便為人所識,據《梁書·武帝紀上》記載,當時以“識人”著稱的王融曾每每於眾人面前誇讚過他,說將來:

“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後果如所言。

但其前半生才華橫溢、順風順水以至於成為“開國之君”與其後半生成為“亡國之君”的巨大反差與人生經歷,卻令人甚為驚歎,併為此唏噓不已。

南朝梁在蕭衍死後還苟延殘喘的存在了近10年,照理來講他算不得“亡國之君”。其實殊不知,蕭衍死後的南朝梁早已三魂丟了七魄、七魄沒了三魂,說他是“亡國之君”他是受之無愧的。

這一點他本人在其生命的最後也是承認的,《梁書·邵陵王綸傳》有載:

“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這裡的高祖不是別人,正是梁武帝蕭衍。

蕭衍傳為西漢開國功臣蕭何的後人,是時南朝距西漢何其遠哉。西漢功臣之後多已泯然眾人矣。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蕭氏一族傳至南朝竟還得享富貴,其分支蘭陵蕭氏更成為了當時數一數二的“世家大族”確實是不多見的。

而蕭衍正是出自蘭陵蕭氏這一脈上,說到底蕭衍似乎是個膏粱子弟。

可是膏粱亦有兩般話,蕭衍並不是平常公子哥兒可比的。他不喜鬥鷹走馬也不留戀風塵只是酷愛讀書且為人極其聰慧,時不時還和幾個文壇老友辦幾個“詩社”、“文社”什麼的,為時人所稱的“竟陵八友”之一(注:“竟陵八友”為範雲、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朓、沈約、陸倕八人)。

如此看來,蕭氏一族從西漢以來長盛不衰確乎是有道理的。若說只靠祖先廕庇,那往上追溯誰還沒個著鮮衣怒馬的祖宗不是。觀歷代開國之君之後,自打其家所創王朝土崩瓦解之後,又有幾個重振門楣以至於其後世家族千年不衰的呢?

蕭衍出身顯赫其文友又多為朝中顯貴,如此天時地利人和,想要默默無聞都難,也註定他這一生與權力結下不解之緣。

想當年,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同仕於南朝宋。公元479年,蕭道成發動政變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創建了南朝齊是為齊高帝

由於南朝齊的創建者齊高帝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曾同朝為官且又同是西漢功臣蕭何之後又同屬於蘭陵蕭氏這一脈可謂同宗同源的關係,所以總體來說蕭衍他們一家與當時皇族的關係還算是比較不錯的。

二、曾經的為求“自保”到最後的“取彼而代之”

可每個朝代快到末期的時候幾乎都會出現昏聵、殘暴之君,南朝齊自然也不能例外。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得好: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前面也說到了,蕭衍家族與當時的皇室有著族親之誼,蕭衍家族因此獲益良多。但《老子》中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但自打齊武帝蕭賾上臺以後,蕭衍家族與皇室的關係便有所變化,據唐李延壽《南史》卷六《樑本紀》記載齊武帝對於蕭衍的父親蕭順之的態度可見一斑:

“及即位,深相忌憚,故不居臺輔”

齊武帝蕭賾對於蕭衍父親蕭順之的態度發展到最後不僅僅是“忌憚”那麼簡單,而是最後間接的逼死了他的父親蕭順之。

正是這件事使得蕭衍對於當時的皇族產生了深深地忌恨,也使他明白了當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可怕境地,為了避免將來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而自己卻毫無還手之力,他開始著力培植自己的勢力。

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他參與了西昌侯蕭鸞所發動的宮廷政變,隨後齊高帝與齊武帝的子孫在這次政變中被屠戮殆盡。

蕭鸞自立為帝是為齊明帝。

蕭衍對於齊明帝的這次政治投靠,使他逐漸獲取了蕭鸞的信任。但蕭衍不敢大意,齊明帝是一個比齊武帝更加狠辣、多疑的角色,一不小心他會比他的父親死的更慘。

於是他每每於明處示意解散部曲、嚮往田園生活之意。

到了永泰元年(公元498年)蕭衍更被授予了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雍州刺史等職位,這為其以後形成以他為中心的“雍荊軍事集團”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出任雍州刺史的蕭衍可謂蛟龍入海、猛虎歸山,畢竟他離開了嚴密監視下的京城成為了一方諸侯,天高皇帝遠的。即使是以後齊明帝對其疑心想要加罪於他,他也有了緩衝的時間和準備。

到任以後,蕭衍開始大批培養武士,結交各路英雄人士,如張弘策、呂僧珍、王茂、柳慶遠、鄭紹叔、韋睿、韋愛等“雍荊軍事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都是在這一時期結交的。

《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六記載

“武帝(蕭衍)頗招武猛,士庶響從,會者萬餘人”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齊東昏侯 蕭寶卷

南朝齊的皇位傳來傳去,最後傳到了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手中。

蕭寶卷為人殘暴、多疑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位不惜濫殺宗室、顧命大臣。右僕射江祏、司空徐孝嗣、右將軍蕭坦之等皆遭其屠戮。

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直逼得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平西將軍崔慧景等人先後起兵叛亂。不過也許是那時蕭寶卷還未到惡貫滿盈的地步,以上幾人所發起的針對他的所謂叛亂皆被其所次第平定。

直到永元二年(即公元500年)蕭衍的大哥尚書令蕭懿也被其殺害,接著中興元年(公元501年)蕭衍的弟弟江夏王主簿蕭融又被處死。

這時連蕭衍也不能自安了。

於是同年,蕭衍扶持了南康王蕭寶融為帝,是為齊和帝。並領軍東下直抵京城建康誅殺了蕭寶卷。

蕭衍自此掌握了南朝齊的軍政大權並被封為大司馬、錄尚書事 、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等要職,此外封樑王,增益十郡。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殘暴使其自陷於眾叛親離的悲慘境地而蕭衍卻因此成了最大的坐收漁翁之利者。

當然了,世界上沒有那麼美的事兒。

假若蕭衍沒有之前的未雨綢繆其本身能力又不夠的話,任憑齊東昏侯蕭寶卷再怎麼作死也輪不到他上臺舞刀弄槍的。難道說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平西將軍崔慧景他們都是無能之輩麼?

終於在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四月初八這天蕭衍正式接受了齊和帝的“禪位”,建立了南朝梁,是為梁武帝。

縱觀歷代王朝更迭之際都不免帶有血腥,這次也不例外。兩天後齊和帝意外身死,年僅15歲。

三、從建國伊始的“勵精圖治”到最後的“一敗塗地”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蕭衍所建立的南朝梁

梁武帝蕭衍即位之初,還是比較著調的。

姚察、姚思廉所著《梁書》記載: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閱公文,冬天的時候甚至手都被凍裂了,也從不停止。他不喜歡喝酒,平時不舉行大型君臣宴會或宗廟祭祀也從不擅起音樂、歌舞。

其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其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

我們都知道從三國兩晉以至於南北朝以來“門閥制度”盛行,做官掌權者幾乎都是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公子哥兒,“寒門子弟”根本沒有資格也沒有機會進入統治階層,當時的情況也可稱為“寒門難再出貴子”。

梁武帝蕭衍作為一個從“世家大族”出身的“貴族”子弟在其獲得國家大權後,竟然下令“設官分職,不論出身,惟才是務”這在當時是殊為難得的。

《隋書》記載:

“樑用人殊重,簡以才能,不限資地”

也就是說在蕭衍統治時期特別是前期的時候不論你出身低賤還是高貴與否,只要你有才能,就都能夠獲得任用。

此外,他還開設五館建國學由國家提供食宿,供及寒門學子求學,一旦學有所成即給予官職。

毋庸置疑這極大的維護了當時社會的“公平性”也激發了下層讀書人的拳拳報國之心。

對於各級官吏的貪汙腐敗、欺壓良善等不法行徑,他也是較為關注的,並派遣“工作小組”深入各個地方予以查實、上報,據《南史·樑本紀上第六》記述:

“可分遣內侍,周省四方,觀政聽謠,訪賢舉滯。其有田野不闢,獄訟無章,忘公徇私,侵漁是務者,悉隨事以聞”

當然了蕭衍統治前期所造就的“善政”不止於此,只是限於篇幅,說了幾處。

不過即便是如此也能看出蕭衍統治前期的政績殊為可圈可點。

一切的一切,都似乎說明了蕭衍是一個“好皇帝”,也似乎都預示了在他的統治下人們最後都能過上“好的、寧靜的生活”。

可最後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的。

而轉折點就在大通元年(公元527年)這一年,這一年之中發生了很多事,總結起來最主要的幾件事就是:

1.梁武帝創同泰寺並開始搞什麼“晨夕講義”,並在同年三月第一次“捨身”同泰寺。(以後還有多次)2.賢相徐勉去世 ,奸臣朱異獨攬朝政。3.大通元年沙門僧強自立為帝而土豪蔡伯龍應之 ,且各地起義有愈演愈烈之勢。

也就是從這一年起,梁武帝蕭衍開始一反往常之作為,開始變得昏聵起來。

《梁書·列傳第三十二》描繪當時的狀況,是這樣說的:

“是時,高祖任職者,皆緣飾奸諂,深害時政。”

也就是說蕭衍開始由最初的善於察言納諫變為了喜聽奉承奸邪之言。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奸臣朱異登上了樑朝的政治舞臺。

毛主席對於此時的梁武帝及其朝政是這樣評價的:

“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樑武有焉”

"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 蕭衍

一、蕭衍的出身與其早年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本為唐代詩人羅隱《籌筆驛》一詩中的點睛之筆,後來被酷愛讀史、用史的毛主席用來評價了一位南朝帝王——梁武帝蕭衍。

年輕時蕭衍的才幹便為人所識,據《梁書·武帝紀上》記載,當時以“識人”著稱的王融曾每每於眾人面前誇讚過他,說將來:

“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後果如所言。

但其前半生才華橫溢、順風順水以至於成為“開國之君”與其後半生成為“亡國之君”的巨大反差與人生經歷,卻令人甚為驚歎,併為此唏噓不已。

南朝梁在蕭衍死後還苟延殘喘的存在了近10年,照理來講他算不得“亡國之君”。其實殊不知,蕭衍死後的南朝梁早已三魂丟了七魄、七魄沒了三魂,說他是“亡國之君”他是受之無愧的。

這一點他本人在其生命的最後也是承認的,《梁書·邵陵王綸傳》有載:

“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這裡的高祖不是別人,正是梁武帝蕭衍。

蕭衍傳為西漢開國功臣蕭何的後人,是時南朝距西漢何其遠哉。西漢功臣之後多已泯然眾人矣。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蕭氏一族傳至南朝竟還得享富貴,其分支蘭陵蕭氏更成為了當時數一數二的“世家大族”確實是不多見的。

而蕭衍正是出自蘭陵蕭氏這一脈上,說到底蕭衍似乎是個膏粱子弟。

可是膏粱亦有兩般話,蕭衍並不是平常公子哥兒可比的。他不喜鬥鷹走馬也不留戀風塵只是酷愛讀書且為人極其聰慧,時不時還和幾個文壇老友辦幾個“詩社”、“文社”什麼的,為時人所稱的“竟陵八友”之一(注:“竟陵八友”為範雲、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朓、沈約、陸倕八人)。

如此看來,蕭氏一族從西漢以來長盛不衰確乎是有道理的。若說只靠祖先廕庇,那往上追溯誰還沒個著鮮衣怒馬的祖宗不是。觀歷代開國之君之後,自打其家所創王朝土崩瓦解之後,又有幾個重振門楣以至於其後世家族千年不衰的呢?

蕭衍出身顯赫其文友又多為朝中顯貴,如此天時地利人和,想要默默無聞都難,也註定他這一生與權力結下不解之緣。

想當年,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同仕於南朝宋。公元479年,蕭道成發動政變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創建了南朝齊是為齊高帝

由於南朝齊的創建者齊高帝蕭道成與蕭衍祖父蕭道賜曾同朝為官且又同是西漢功臣蕭何之後又同屬於蘭陵蕭氏這一脈可謂同宗同源的關係,所以總體來說蕭衍他們一家與當時皇族的關係還算是比較不錯的。

二、曾經的為求“自保”到最後的“取彼而代之”

可每個朝代快到末期的時候幾乎都會出現昏聵、殘暴之君,南朝齊自然也不能例外。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得好: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前面也說到了,蕭衍家族與當時的皇室有著族親之誼,蕭衍家族因此獲益良多。但《老子》中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但自打齊武帝蕭賾上臺以後,蕭衍家族與皇室的關係便有所變化,據唐李延壽《南史》卷六《樑本紀》記載齊武帝對於蕭衍的父親蕭順之的態度可見一斑:

“及即位,深相忌憚,故不居臺輔”

齊武帝蕭賾對於蕭衍父親蕭順之的態度發展到最後不僅僅是“忌憚”那麼簡單,而是最後間接的逼死了他的父親蕭順之。

正是這件事使得蕭衍對於當時的皇族產生了深深地忌恨,也使他明白了當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可怕境地,為了避免將來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而自己卻毫無還手之力,他開始著力培植自己的勢力。

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他參與了西昌侯蕭鸞所發動的宮廷政變,隨後齊高帝與齊武帝的子孫在這次政變中被屠戮殆盡。

蕭鸞自立為帝是為齊明帝。

蕭衍對於齊明帝的這次政治投靠,使他逐漸獲取了蕭鸞的信任。但蕭衍不敢大意,齊明帝是一個比齊武帝更加狠辣、多疑的角色,一不小心他會比他的父親死的更慘。

於是他每每於明處示意解散部曲、嚮往田園生活之意。

到了永泰元年(公元498年)蕭衍更被授予了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雍州刺史等職位,這為其以後形成以他為中心的“雍荊軍事集團”提供了極大地便利。

出任雍州刺史的蕭衍可謂蛟龍入海、猛虎歸山,畢竟他離開了嚴密監視下的京城成為了一方諸侯,天高皇帝遠的。即使是以後齊明帝對其疑心想要加罪於他,他也有了緩衝的時間和準備。

到任以後,蕭衍開始大批培養武士,結交各路英雄人士,如張弘策、呂僧珍、王茂、柳慶遠、鄭紹叔、韋睿、韋愛等“雍荊軍事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都是在這一時期結交的。

《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六記載

“武帝(蕭衍)頗招武猛,士庶響從,會者萬餘人”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齊東昏侯 蕭寶卷

南朝齊的皇位傳來傳去,最後傳到了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手中。

蕭寶卷為人殘暴、多疑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位不惜濫殺宗室、顧命大臣。右僕射江祏、司空徐孝嗣、右將軍蕭坦之等皆遭其屠戮。

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直逼得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平西將軍崔慧景等人先後起兵叛亂。不過也許是那時蕭寶卷還未到惡貫滿盈的地步,以上幾人所發起的針對他的所謂叛亂皆被其所次第平定。

直到永元二年(即公元500年)蕭衍的大哥尚書令蕭懿也被其殺害,接著中興元年(公元501年)蕭衍的弟弟江夏王主簿蕭融又被處死。

這時連蕭衍也不能自安了。

於是同年,蕭衍扶持了南康王蕭寶融為帝,是為齊和帝。並領軍東下直抵京城建康誅殺了蕭寶卷。

蕭衍自此掌握了南朝齊的軍政大權並被封為大司馬、錄尚書事 、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等要職,此外封樑王,增益十郡。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殘暴使其自陷於眾叛親離的悲慘境地而蕭衍卻因此成了最大的坐收漁翁之利者。

當然了,世界上沒有那麼美的事兒。

假若蕭衍沒有之前的未雨綢繆其本身能力又不夠的話,任憑齊東昏侯蕭寶卷再怎麼作死也輪不到他上臺舞刀弄槍的。難道說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平西將軍崔慧景他們都是無能之輩麼?

終於在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四月初八這天蕭衍正式接受了齊和帝的“禪位”,建立了南朝梁,是為梁武帝。

縱觀歷代王朝更迭之際都不免帶有血腥,這次也不例外。兩天後齊和帝意外身死,年僅15歲。

三、從建國伊始的“勵精圖治”到最後的“一敗塗地”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蕭衍所建立的南朝梁

梁武帝蕭衍即位之初,還是比較著調的。

姚察、姚思廉所著《梁書》記載: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閱公文,冬天的時候甚至手都被凍裂了,也從不停止。他不喜歡喝酒,平時不舉行大型君臣宴會或宗廟祭祀也從不擅起音樂、歌舞。

其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其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

我們都知道從三國兩晉以至於南北朝以來“門閥制度”盛行,做官掌權者幾乎都是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公子哥兒,“寒門子弟”根本沒有資格也沒有機會進入統治階層,當時的情況也可稱為“寒門難再出貴子”。

梁武帝蕭衍作為一個從“世家大族”出身的“貴族”子弟在其獲得國家大權後,竟然下令“設官分職,不論出身,惟才是務”這在當時是殊為難得的。

《隋書》記載:

“樑用人殊重,簡以才能,不限資地”

也就是說在蕭衍統治時期特別是前期的時候不論你出身低賤還是高貴與否,只要你有才能,就都能夠獲得任用。

此外,他還開設五館建國學由國家提供食宿,供及寒門學子求學,一旦學有所成即給予官職。

毋庸置疑這極大的維護了當時社會的“公平性”也激發了下層讀書人的拳拳報國之心。

對於各級官吏的貪汙腐敗、欺壓良善等不法行徑,他也是較為關注的,並派遣“工作小組”深入各個地方予以查實、上報,據《南史·樑本紀上第六》記述:

“可分遣內侍,周省四方,觀政聽謠,訪賢舉滯。其有田野不闢,獄訟無章,忘公徇私,侵漁是務者,悉隨事以聞”

當然了蕭衍統治前期所造就的“善政”不止於此,只是限於篇幅,說了幾處。

不過即便是如此也能看出蕭衍統治前期的政績殊為可圈可點。

一切的一切,都似乎說明了蕭衍是一個“好皇帝”,也似乎都預示了在他的統治下人們最後都能過上“好的、寧靜的生活”。

可最後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的。

而轉折點就在大通元年(公元527年)這一年,這一年之中發生了很多事,總結起來最主要的幾件事就是:

1.梁武帝創同泰寺並開始搞什麼“晨夕講義”,並在同年三月第一次“捨身”同泰寺。(以後還有多次)2.賢相徐勉去世 ,奸臣朱異獨攬朝政。3.大通元年沙門僧強自立為帝而土豪蔡伯龍應之 ,且各地起義有愈演愈烈之勢。

也就是從這一年起,梁武帝蕭衍開始一反往常之作為,開始變得昏聵起來。

《梁書·列傳第三十二》描繪當時的狀況,是這樣說的:

“是時,高祖任職者,皆緣飾奸諂,深害時政。”

也就是說蕭衍開始由最初的善於察言納諫變為了喜聽奉承奸邪之言。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奸臣朱異登上了樑朝的政治舞臺。

毛主席對於此時的梁武帝及其朝政是這樣評價的:

“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樑武有焉”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於一位帝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梁武帝拜佛圖

此外梁武帝晚年過於沉迷於佛教之中,以至於有廢政害民之象。

佛教本是外來宗教的一種,有勸善救人的教義,其所提倡的“生死輪迴”說也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

作為一個皇帝偶爾讀讀佛經、信奉一下也未嘗不可,可萬事過猶不及,過分沉湎於其中就不對了。

姚思廉所著《梁書》記載,他一生曾四次“捨身”(意即“出家”)同泰寺。

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三月辛未,輿駕幸同泰寺舍身,或為佈施,自加苦行”。

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九月,“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

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仍施身。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贖”。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庚子(初三),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捨身。夏四月庚午(初四),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

痴迷於佛教竟連皇帝也不想做了,可見梁武帝入戲有多深,可仔細去想想又未必盡然。

他蕭衍屢次於同泰寺“出家”卻又屢次被臣下以“億萬錢”贖買回來,倘若其真想皈依三寶,何能屢屢“出家”而不可得?

況且如果其真想出家的話為何不把皇位傳於皇太子自己淨身出戶倒也乾淨,既無塵世之叨擾又不至於“禍國殃民”?

晚年的梁武帝作為一個皇帝不思勤政愛民卻每日思想著去佛寺“出家”,想出家卻又捨不得拋棄權位,每每令臣下以億萬民脂民膏贖買於他,朝政也在他一次次出家過程中逐漸廢弛,任誰都曉得此種情況蔓延下去會是個什麼結果......

梁武帝晚年不僅於國事上面擺弄不清,連家事上面也是如此。

蕭衍早年沒有子嗣遂過繼了弟弟蕭宏的三兒子蕭正德為子。後來有了長子蕭統後,蕭衍便改立養子蕭正德為西封縣侯,立自己的親生兒子蕭統為皇太子

其實說來這本沒有錯,符合人之常情,誰不想把自己這竭盡半生打下的江山交到自己親兒子手上呢,況且從以後的政局穩定上來講這也是大有好處的。

只是蕭衍錯就錯在後續沒有處理好養子蕭正德的問題,即便對於養子蕭正德他不忍殺之也要想辦法將其控制起來,畢竟從未來的“帝國繼承人”一下跌落到“俯首稱臣者”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會使人心裡變得極其扭曲與失衡的,從而做出一些喪失理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

而從後續蕭衍對待養子蕭正德的一系列態度來看,他只顧及到了自己對於這位養子的愧疚、虧欠之情,而絲毫沒有對其採取必要的防範、反而是放任其自流。

自打蕭正德未來的皇帝夢落空了以後,他是極其憎恨梁武帝及其長子蕭統的,當然了這一切梁武帝並非一點兒都看不出來,只是越是如此他就越覺得自己虧欠自己這位養子的,以至於屢屢對他加官進爵、不吝賞賜,特封養子蕭正德為臨賀郡王,任丹陽尹、南兗州刺史等

可話又說回來了,什麼賞賜能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生殺予奪的皇位相比呢,蕭衍越是覺得虧欠養子蕭正德、越是盡力的去補償他,蕭正德就越覺得自己的養父梁武帝蕭衍可恨以至於到了食其肉、扒其骨的地步。

這似乎也符合我們俗話所說的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吧!

一切的一切到了最後終於因此結出了惡果。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東魏降將侯景發動“叛亂”史稱“侯景之亂”。

在這次叛亂中蕭正德暗中勾結侯景叛軍作為“內應”把叛軍放入城中,在江北岸,又利用早已準備好的空船把叛軍偷運過江 ,並在最後配合叛軍攻打臺城,最終叛軍於太清三年(公元 549 年)順利攻下臺城,最終梁武帝飢餓、憂憤而死。

關於梁武帝的死,李延壽在其《南史》中是這樣描寫的

“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就是說,一向頗為自負的梁武帝,到了那時也因接受不了現實,而身染重病,以至於臨死之前想喝一口蜂蜜水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

其實,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他所崇拜、提倡的佛學不也講究個“因果論”嗎?那他今日之果,又是何日何人所造之因呢?

所謂“業精於勤,荒於嬉”,假如他晚年不陷於“昏聵”之中,還能像早年那樣兢兢業業,縱使是一百個、一千個侯景、蕭正德又能拿他怎麼樣呢?

毛主席評價他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既肯定了他以往的功績承認了他曾經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但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他深深地惋惜之情。本可垂英名於青史,卻不料最後竟成了“亡國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