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梁啟超的早期語體文也不是白話文

小說:梁啟超的早期語體文也不是白話文

梁啟超(1873—1929)公車上書後主編《萬國公報》,這是近代中國第一份自己的報紙,梁啟超也以其獨特的文風和激情的吶喊引起了知識界的廣泛關注。

1895年,內閣學士孫家鼎、工部主事陳熾、刑部郎中沈曾植、翰林院編修丁玄鈞、張孝廉和康有為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北京發起成立強學會,梁啟超起草了《強學會序》。後來,康有為南下上海另起爐灶,遊說張之洞等人成立了上海強學會,當時黃遵憲正好任職兩江總督張之洞手下的江寧洋務局總辦,就成了上海強學會主要成員,並同汪康年一起負責創辦《時務報》,聘請梁啟超任主筆。黃遵憲和梁啟超就此相識,這年,黃遵憲48歲,梁啟超23歲,同為廣東老鄉,從此,梁啟超對黃遵憲尊敬有加,黃遵憲對梁啟超厚愛不棄。

這一年,梁啟超的《變法通議》在他主筆的《時務報》上陸續發表,一年多時間裡,他發表文章50多篇,並直接提出:“今宜專用俚語,廣著群書。上之可以借閱聖教,下之可以雜述史事。近之可以激發國恥,遠之可以旁及彝情。乃至宦途醜態,試場惡趣,鴉片頑癖,纏足虐刑,皆可窮極異形,振厲末俗。”

又在《沈氏音書序》中寫道:“古者婦女謠詠,編為詩章,士夫問答,著為辭令,後人皆以為極文字之美,而不知當時之語言也。……文與言合,而讀書識字之智民,可以日多矣。”

梁啟超的主張幾乎可以看作黃遵憲的主張的翻版,他的主張也同樣被當成白話文的理論先驅。後來,戊戌變法後,梁啟超流亡日本,創辦《清議報》,被停刊後又創辦《新民叢報》。他利用報紙陣地,宣傳維新,並同時呼籲“文界革命”,倡導使用“新文體”,還特地創辦了《新小說》雜誌,發起“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活動,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黃遵憲的日記體詩也被梁啟超樹立為“詩界革命”的旗幟。

嚴復評論梁啟超的文章:“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

嚴復的感受顯然屬於當時的讀書人、文化人才能夠產生,從梁啟超自命為語體文的文章來看,固然同當時的文言文已經大不相同,帶有明顯的口語特徵,也就是白話特徵,可是,他的這種白話,本質上還是屬於讀書人的白話,並非他所說的“俚語”白話,對於不識字的廣大民眾來說,梁啟超的白話也等同文言了。即使從讀書人的角度看,諸如“廣著”、“雜述”、“旁及彝情”、“惡趣”等詞彙,依舊帶有明顯的文言特徵。

梁啟超的語體文無疑是中國社會從愚昧落後轉向現代文明的重大力量,他的維新領袖、文壇領袖地位也因此而樹立,但他的一生使用的口語也是外鄉人很難聽懂的粵腔國話。

和黃遵憲一樣,梁啟超作為白話文的先驅,實際的意義不在於提出了白話文,而在於提出了白話文的理想,他們並沒有具體闡述白話文的實際內容。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他們所處的時代,白話並不屬於一種科學的通用語言,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操任何一種方言的口語都被稱作白話,白話文也因此並沒有形成一種通用語言。

向先驅們致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