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導 語 :人們常說,教育的要義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們知識,更在於幫孩子們成長為人格健全的人。人格教育說易行難,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啟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立足當代,我們可以從他的教育觀中汲取哪些營養?

《論語·子罕》中有一句話:“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是對儒家理想人格的高度概括,但卻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通過家庭教育,我們也可以將孩子培養成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啟超的人格教育正是與這三點一一對應的。在1922年的一場演講中,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這三部份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
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
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地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這一段話非常重要,給今天的家長們一個啟發。“知育”教人“不惑”,擁有不被迷惑的判斷力,在偽命題面前要能夠明辨是非。“情育”教人“不憂”,懷有一種樂觀、遼闊的心胸,放得下那些由斤斤計較得來的憂愁。而“意育”教人“不懼”,遇事不恐懼、不畏懼,培育堅毅的意志力。

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1.“智者不惑”:判斷力的養成

想要做到“不惑”,需要培養自己的判斷力。梁啟超說:“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的知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判斷的智慧。”做到這幾條就可以說“不惑”了。

他提了三條,第一是常識,第二是專門知識,第三是判斷力。從我們自身看,專業知識學得過多,但是常識欠缺,判斷力也欠缺,也就是說一頭一尾都沒有,只有中間的專業知識,這是不足以讓我們安身立命的。

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2.“仁者不憂”:不為瑣事消磨精神

梁啟超經常跟孩子們表達自己對他們生活境遇的擔憂。他送樑思成和林徽因去留學的時候,兩個人都只是20歲上下。在留學期間,林徽因的父親幾經波折後去世,梁啟超數次寫信給樑思成表達自己對林徽因的照顧之意,表示自己將會把她當作親生女兒對待,分擔年輕人的憂愁。

在寫給女兒樑思順的信中他又寫道:“思成呢,我就怕因為徽音的境遇不好,把思成牽動,憂傷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氣的(最怕是慢慢地磨)。即如目前因學費艱難,也足以磨人,但這是一時的現象,還不要緊,怕將來為日方長。我所憂慮者還不在物質上,全在精神上。”

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當樑思成和林徽因學成歸國,梁啟超並沒有同意他們兩個人直入清華建築學系去做研究,而是讓他們倆去了條件非常艱苦的東北大學。因為他認為在那裡是拓荒,是開墾一片新天地,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判斷力在艱苦的考據中去完成事業。其實這就是為了磨礪他們的仁愛之心,培養其“不憂”。

3.“勇者不懼”:修煉意志力

如果意志力薄弱,即便有高尚的情操,做事也會臨時變卦、拿不定主意,最終不成事。所以梁啟超說:“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也就是說“君子坦蕩蕩”,一個人能夠光明磊落地做事,這是修煉意志力的開端。

第二件能夠錘鍊人意志力的事,就是要練就抵禦各種誘惑的本領,不被劣等慾望所牽制。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什麼叫做劣等慾望?人偶爾玩一玩遊戲,這是一種放鬆方式。如果沉迷在遊戲裡,可能就變成了劣等的慾望。

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一個人生活上追求舒適是可以的,但是過度沉迷就會讓人變得慵懶、渙散不堪,連自己都收拾不起來了,這種懶惰就是一種劣等的慾望。

所以梁啟超是一直要鼓勵孩子,一個人是否勇敢不是體現在跟對手的對決上,而是跟自己劣等慾望去對抗,不被這些東西牽制。所以梁啟超還有一段話說:

“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剛強極難。一個人有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的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須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的人了。”

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我們如果都能夠從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來教育孩子、要求自己,做到不迷惑、不憂傷、不畏懼,那我們的人格教育可能就在中國古典教育和現代開放的國際化教育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梁啟超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不必把中國的舊式教育和西方的現代教育對立起來,一定要用一種澎湃的熱情,用當代化的東西把傳統激活。

梁啟超曾經說:“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的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

梁啟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門”

所以大家看到,他是堂而皇之談趣味的人。他一生是一個生命飽滿、澎湃、有趣的人,身上有英雄主義的情懷,走過大時代,對未來中國提出《少年中國說》,讓孩子們走向遠方,又有家國濟世的情懷。

“知” “情” “意”三育,可以說是梁啟超培育了他自己九個孩子的心得,也是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經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