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 | 真正的聖人就像嬰兒一樣

樑冬 老子 創業 黃帝內經 大學 孔子 自在睡覺 2019-04-06
“ 邀於此者,四肢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樑冬 | 真正的聖人就像嬰兒一樣

01

不僅要做時間的朋友,更要做週期的朋友

上一篇中,老聃跟孔子說:“邀於此者”,“邀”就是順從於此的意思,也有解釋為得到這個東西的要訣。“此”就是“it”,就是道。

“邀於此者”就是說,當你理解大道,並順從它的時候,你的四肢就會強健,思維就會敏捷,而且“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什麼叫作“應物無方”?就是你看任何事情,都不會帶著那麼多既定的成見。

我就在想,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

你有試過在某一時刻,就好像你一想某件事,這事馬上就會發生;你一想某個人,這人就會出現——每件事情都讓你感覺那麼神奇、舒服。

有一天,一位朋友跟我說:“這就奇了怪了,今天我在長安街上開車,明明看見很多車,怎麼就沒覺得堵呢?”

我說:“那是因為你正好處在車流的頻率和紅綠燈的對應點上,雖然車很多,但正好你過了之後,紅燈就亮了,於是後面的車就被卡住了。而你到下一個路口的時候,正好又是綠燈。”

有些人在同樣車流的情況下,頻率怎麼都不對——剛剛開到路口,就是紅燈;綠燈亮了後,一腳油門踩過去,下一個燈口又是紅燈……

都在同一條街上走,憑什麼他抵達目的地就比你多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時間呢?因為節奏。

如果把你在車流當中的位置,整個車流運行的平均速度,以及紅綠燈切換的節奏做一個相關性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你踏著點兒一路走來,就是走運。

“運氣”來自於《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地球的自轉,所有的風、水、氣壓,生活節奏,生物鐘……這些週期之間都是小週期套大週期,每個週期又有隱隱的頻率總綱。

那個最大的週期、最大的規律、最大的和合的產物就是大道。

所以有人說,做事情,不僅要做時間的朋友,更要做週期的朋友。

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恰好需要買房的那一波人,咬咬牙,通過貸款,加上住房公積金貸款(實在不夠的再向父母借點兒),買了一套八十平方米的小房子。

於是現在,這些人就莫名其妙地與那些晚他們十五年,大學畢業兩三年後要結婚的人不一樣了。

你說他們彼此之間在學識上、能力上、努力程度上有多大區別?可能並沒有多大區別,就是因為所踩週期的點不一樣而已。

但這並不代表現在的人沒有趕上另外一個週期,也許他們趕上了一個股權的週期、一個分房的週期或者一個公租房的週期。

又或者趕上了在一家小單位裡面,自己的部門領導按捺不住要出去創業,把位置騰出來給他做總監,甚至做總經理的週期……

這都不一定,各有各的週期,取決於你在什麼層面上看待週期。

樑冬 | 真正的聖人就像嬰兒一樣


02

看問題要看大週期

老子說:“各個小週期必然要服從大週期。”此話怎講?

你在一個上行的大浪,牛市裡面,也許一隻股票還是會有起伏,你依舊可以做波段,但你只要做穩了就行。

當然,在熊市裡面,你也許還可以做波段扳回損失,但是這樣一不小心就容易踏空,因此大概率情況下還是會輸錢。

所以看問題要看大週期,這個大週期的節奏就基於道。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大週期的節奏,自然而然就“用心不勞”——沒有什麼勞累的,你只要待著,不鑽牛角尖,就趕上牛市了。

只要跟隨大週期,哪怕中間有起伏,不要對抗、不看它,你就會趕上牛市。但是如果趕上熊市的話,你做的事情就是做空了(不知道現在A股還能不能做空,在港股和美股是可以的,道理確實是這樣)。

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打牌的人都知道坐到“風口”的重要性。之前我們公司團建,玩撲克牌,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晚上七點到九點這段時間,正好可仁坐到風口了,天哪,可仁閉著眼睛都能“關三家”。

同樣是這個人,過了這個時間窗口,他沒有在那個週期裡面,就會被甩出來。如果他把位置再挪一格,他又可以進入下一個時間窗口;如果他沒有挪,依舊坐在那個位置上,他就會一直輸,再努力也無力迴天。因為雖然你沒動,但天地在動。

所以,當運來時,鐵換金;運去時,金變鐵。

你走在那條大道上的時候,有一種不得不的感覺。當然老子說的這個“不得不”,是你得道的時候,不得不廣,不得不高,不得不行,不得不昌,那是得“道”的狀況。而失“道”時,狀況就正好與之相反。

小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不得不搖頭讚歎:“太美妙了。”

樑冬 | 真正的聖人就像嬰兒一樣


03

真正的聖人就像嬰兒一樣

前兩天,有一位老師到我的小院,跟我講意拳——王薌齋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創立。他說:“行、立、坐、臥不離那個。”我說:“哪個?”

他說:“就是‘那個’。站樁的時候,似站非站;身體似尿非尿——好像要撒尿,又好像沒有撒尿。”(原話是這麼說的。)

“似坐非坐,似醒非醒,似空非空。”這句話說起來很饒舌,但其實也能理解。

你體驗過那種馬上要睡著,但是又沒有睡著,好像已經進入了夢中,但是旁邊人說話你能聽見的那種狀態嗎?

那叫似睡非睡的臨界點,儒家稱之為“中道”,以中道而用於天地萬物,是為“中庸之道”。

你守住了那種臨界點的狀態,就能夠搭通天地線,從世間萬物積蓄力量。出拳的時候,你只是把在這樣一個意的狀態吸收到的能量,以合適的方式釋放出去。

所以意拳是沒有招數的,因為每一招,都只不過是對外界的後發先制的反映——別人動,你跟著動,但是他還沒有到,你就已經到了。

這位來我們院子裡聊“意拳”的老師說:“行、立、坐、臥都可以有禪味。行的時候把握這種狀態,叫‘行禪’;坐的時候把握這種狀態,叫‘坐禪’;站的時候把握這種狀態,叫‘立禪’;臥的時候把握這種狀態,叫‘臥禪’。”

這位老師跟我描述他站樁於天地之間,有如抱著一根通天柱,上達天庭,下入地心,好像抱著又好像沒有,然後“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當他找到那種頻率之後,好像自然而然地就不那麼受困於物理世界的種種紛擾了。願意跟他聊天的人,就多聊兩句;不願意跟他聊的人,就愉快地少聊幾句。

老聃在某種程度上肯定是體會過那種狀態的人,所以他跟孔子說:“您一定要去找那種狀態。當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您可以很廣博,但是不一定要知道什麼;您可以分辨它,但是不必顯得很聰明的樣子。”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可以非常淵博,知道世界的一切,但是在本地你不需要存儲,你只要連接到互聯網,連到雲端,需要的時候就下載,不需要的時候就卸載,這就叫輕終端。

所以App一定會被小程序所取代,原因就是App有形有相,而小程序是寄生於整個微信生態大系統,無形無相,更基於道的東西。

辨別一樣東西,我們不需要在本地充滿某種辨識器。就像你不需要擁有某個領域特別淵博的知識,只需要有一個二維碼,掃完直接進入網站,看完之後直接退出一樣,這就叫“辨知”。

知道如何辨別它、知道它在哪裡、知道如何登陸、知道如何下載,但是本地不需要擁有對知識的存儲。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所以那些絕頂高手,斷絕博學善辯的聰明,不去追求那些聰明、大數據、大智慧……

他們不是不追求,而是不需要在本地保留這些東西,只需要有連接的能力就可以了——隨時能夠為我所用,隨時又可以在我的手機上把這個東西刪除掉。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那個想增加,也無法增加,想減少也無法減少的大道,才是聖人樂於信守的。

嘖嘖嘖,讓我們再念一遍這句話:“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叫什麼?叫“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益之而不加益”——加它你也加不了;“損之而不加損”——減它也減不了,這就叫“不增不減”。

你還說《莊子》不是禪宗,這就說不過去了。小樑認為,翻譯《心經》的人一定是熟讀《莊子》的人。

中國禪宗在本質上就是佛學與老莊,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高度結合。用的道理、說的話都一模一樣。

我以前說過,舍利子在《心經》的開始,問的是釋迦牟尼佛,後來由觀世音菩薩代為回答,他的問題才引出後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段話。

舍利子問的問題是:“請問那些得道的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這種人,在莊子這裡叫‘聖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狀態?”

莊子的答案是:“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你給我再多,我也不覺得多;你拿我再多,我也不覺得少;全拿走,你也拿不走;全給我,我也容得下。這是一種什麼狀態?

一個嬰兒,剛剛出生,你對他萬般疼愛,他也覺得合理,不會覺得愧疚;你把他放在一邊,他也沒有覺得你有多麼不喜歡他,所以老子說“如嬰兒乎”。

這其實是一種比喻,他不會被後來所形成的好與壞、得與失、多與少這些成見所左右,這就叫“應物無方”——應對事物,沒有固定的方法論和成見。

你給我多,我也不嫌多;你給我少,我也不嫌少。因為我的內心是最接近於道的。修道之人,無外乎就是通過時間的順生長,達到心理的逆生長。

本篇講的和《逍遙遊》開篇又有什麼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是你不一樣了,我也不一樣了,我們一起在成長,我們也一起在減損。增加了什麼,又減少了什麼,只是談資而已。

樑冬 | 真正的聖人就像嬰兒一樣

最近十年,

你錯過或抓住的兩次最好的

投資時機是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