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莊五里橋蓮池……那時候周圍全是大灣和大河

水,是人類生存的命脈,也是每一個城市的景觀。有的人常說,張店無水,像似放眼四周,見不到大自然表面有像模像樣的河流和水泊。但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張店可幾乎是鄉下村村有灣,城區小河縱橫,一派充滿靈氣的完整水系。

道莊五里橋蓮池……那時候周圍全是大灣和大河

老張店人那時的土話都稱“灣”為“大灣”。小時候,家曾住在五里橋北,宿舍區與村之間就隔著一個大灣。不規則的大灣有深有淺,深的地方鏡面一片,淺的地方一般都露出茅草。我最早學游泳,就是在這個大灣中。開始時,水深處不敢去,選那淺水無草處,雙手下刨,是為了避免被水草纏住,雙腳打水,是因為別的動作腿腳很容易受傷。

最有意思的是剛學時,選那水淺兩手能夠著的地方,用手扶著地,往前爬著走,雙腳配合上下拍擊著水面,擊起“噗咚噗咚的水花,灣邊有認識的人路過,被假象蒙過,還不住的稱讚,這麼快就學會游泳了,聽的心裡很是得意。雖然灣裡深水處出過幾次大事,家長擔心,總是反對,但那時一幫的孩子,總是樂此不疲。

從宿舍區往東,穿過道莊村,到當時的中心路小學前身去上學,必經道莊村西的大灣。灣邊種了很多棗樹,同學們上學路過,沿一段彎彎窄窄的灣邊土路,蹦蹦跳跳的,安安靜靜的,各有一番情趣。春暖花開,棗花的香氣隨風撲鼻;夏季炎熱,棗蔭下縷縷清爽;秋高氣爽,時常落下的棗子,引的同學們走到那兒就要撿。調皮的同學,常常是結起伴來,一個同學在前,找塊土咯砬,猛得扔到樹上,,砸下一地棗就跑。後面的同學,再撿拾後去分。有時被棗樹的主人在一旁看到了,也只能吒呼一嗓子,在那裡乾生氣。冬天暖陽高照時,枯樹枝上,常有喜鵲站立枝頭,“呱、呱”的歡叫聲,令人遐意,很有點詩情畫意。

後來家搬到了圓樓,當時基建位置的正中,也就是圓樓的整個大院,還是一個大灣,周圍還是一片空閒之地。父親單位的人誰去看誰搖頭,都會想,怎麼選了這麼個位置?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規劃中的三馬路中心,但作為這一片的第一座建築,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只是一個不算大,光禿禿的,還很深的大灣。

道莊五里橋蓮池……那時候周圍全是大灣和大河

上山下鄉的年代,我做為知青,下鄉到蓮池村。蓮池村當是實際是由一大一小二個自然村組成。東邊的大村,被村東的大灣斜分成了一、二小隊。大村和小村之間路北也是一個大灣,灣西就是人民公社蓮池大隊的三小隊。兩個灣都種滿了蓮藕,春天裡盎然一片,荷葉翠綠翩翩;夏天裡荷苞挺立,蓮花粉豔;秋天裡斷荷挺立,蓮蓬滿滿;冬天裡採藕的人一身水衣,過春節家家分藕,熱鬧一片。

道莊五里橋蓮池……那時候周圍全是大灣和大河

八十年代前,張店多數的村幾乎都有灣,這與當時城市和工業不發達,地下水位高有關。張店的地貌由於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南部相鄰的區縣是封閉高地,東西兩翼迭巖聳起,中部是地陷並向北傾伏的箕狀盆地,地勢由南向北逐漸變緩,除了東北和東南部有少量的山和丘嶺地貌外,多是舒緩的平原。南部幾個區縣千年萬代傾注的水源,造就了張店土質鬆軟肥沃富水的平原。蓄水富足,地下水位就很淺,很多地方挖幾米就能出水,這也是那個年代張店的水灣多有水的主因。

這些灣多是在村邊,在當時多是打土坯取土蓋房形成的。那年代,雖然早就有全磚牆的房屋,但在農村,磚壘立柱胚壘牆的房屋還是很普遍的。取土就有坑,有坑就有水,有水就有灣,有灣就有景。這些景雖不是開山劈地的箸名景點,但卻記載了那個年代人們的幸福和快樂,記錄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南高北低,也形成了張店的水脈基本都是從北往南流的走勢。上小學高年級時,同學們最喜歡結伴去玩的是張店城區東部的澇淄河。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澇淄河,雖然不寬,水斷斷續續的很小,但還是全線貫通的。其中最受同學們喜愛的,是現在沿商場東街那一段,從當時的棉麻站倉庫南門大橋往西幾百米,因為兩頭有橋,堵有水擋,常年有水,水面比較寬,河道中間比較深,同學們在夏季常常相約,遊個“狗刨式”,還是非常暇意的。印象最深的,還是這一段河道西北頭(現張店兒童公園西)的西岸,當時有個很大的滑石坑,坑深一、二米處,埋有大塊的白中夾灰的滑石。每到週日,總有很多小學生拿著小鎬和鏟子,將一刨就開的滑石挖出來,磨成石筆在小黑石板上練字和算題用。

道莊五里橋蓮池……那時候周圍全是大灣和大河

六六年之前的張店大集,當時主要在南北方向的一馬路(現西二路)上,由於路窄,逢集就堵,張店三馬路(現金晶大道)初步建成後,就開始對三馬路與一馬路之間的北護城河舊址(後向陽五路、現商場西路、美食街)進行改造,將張店大集遷為東西向的寬闊路段。改造時,護城河東西向的一段(美食街淄博商廈中至城中西內環路路口)早已乾枯,但高出地面不少的北河岸還是很明顯的。從美食街城中西內環路口往西北,護城河拐了彎,斜岔著通向西北方向,與豬龍河相通。這也是城中西內環路這一段為什麼是斜路的歷史源緣。這一段,當時水還很深,水靠近兩岸的淺水處,長滿了高高的茅草。岸西,是幾個連排成牆的舊式灰磚高牆深院。岸東,是高大密排的老柳樹。河水整天陰森森的,傳說裡面水蛇、螞蝗不少,沒有孩子敢下水的。

城西邊的豬龍河,可是水清見底,流水潺潺。景最美的要數流經道莊村東那一段,中間進村路上有座石橋,兩岸各有條小道,岸邊楊柳依依,青草蔥蔥。旱季時,橋上水閘的南面水深也有近二米,清澈的水一望到底,十幾公分的魚一群群的,時而也能見到二十幾公分的。那時候,城裡很多小孩子都養魚。不過那時養的魚不是現在觀賞魚,而是從河溝裡撈的小草魚之類的。一般都是用個玻璃罐頭瓶子,或養幾條一公分左右長剛浮化出的小草魚苗,或養幾條几公分長的小鯽魚、小草魚。養魚就要靠自己去抓。

站在橋頭上,有的用粗鐵絲編個框,用口罩布縫個網,綁在竹竿上,站在岸上撈。也有用玻璃罐頭瓶放進小塊的碎饅頭做誘餌,用繩子栓著瓶口,半大的魚鑽進去吃誘餌,就會轉不過身子,誑在瓶子中出不來。大點的魚,除了大人有用漁網的,小孩子們也有下水用手捉的,但這一般是會游泳的高手。橋北面是溢閘而出的水,水很淺,也不寬,時而有魚越閘到了北面的淺水溝,常有小孩子們在那裡攔水捉魚,因為在村邊,很容易找些堵魚的石塊,孩子們挽起褲腿,,下到水裡,在下游用一排石塊設起水牆,在橋和水牆之間用腳使勁地攪水,使水渾渾地。人站在水裡仔細的觀察,渾水讓魚難以呼吸,魚便把嘴探到水面喘氣。人看到喘氣的魚嘴,就悄悄地過去,兩手伸到水裡,擺好抓魚的姿勢,手一碰魚,趕快一掐。或是手在水裡來回摸,運氣好,一下就把魚給抓到了,一派童趣。

道莊五里橋蓮池……那時候周圍全是大灣和大河

年齡再大些,家裡有了自行車,就會抽空跟著大人到南部的漫泗河看釣魚。小時候一直對釣魚不感興趣,覺得甩下個魚鉤,眼睛老是盯著浮子,很是悶人。但去看看水面,還是覺的很有興趣。張博路西段的漫泗河,寬寬的水面,藍藍的,靜靜的,更像是個湖。水面深處,偶爾有魚水面打挺,激起圈圈漣漪,真像似世外桃園。

孩提時代,最讓我期盼的是孝婦河馬尚大橋。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每年的清明節學校都組織去周村烈士陵園掃墓。每次去掃墓,都是下步走。去時,集體排隊去,一般都是走到馬尚大橋歇一會。回來,就不講究隊形,有人快在前,有人慢在後,中間老師都要求在馬尚大橋上互相等一等。我小時候很少出遠門,站在馬尚大橋上,看著橋這麼高,這麼長,這麼寬,看著河面那麼遼闊,水流那麼澎湃,特別是孝婦河上的老石橋,在新橋面前讓人俯視眺望,真讓人心曠心怡。

道莊五里橋蓮池……那時候周圍全是大灣和大河

張店的水脈雖然在地表多不顯山露水,張店雖然因為發展也屬於缺水的城市,但相對於很多地方,仍屬於水脈富足的宜居城市。水和土讓張店的人口由建國初的十四萬多人,六十年代的二十七萬多人,發展到現在的九十多萬人。

真可謂,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環境,一方環境聚集一方人氣,一方人氣帶來一方發展,一方發展促進了一方的繁榮。

轉自雪羽風姿的博客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