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內涵的古老樂器,壎!看準了,不是陶笛!

樂器 陶笛 藝術 管樂器 律動音樂人 2017-04-13

第一次瞭解到壎,是從電視劇《大漢天子》裡衛青和衛子夫兄妹二人重逢時用壎演奏的曲子:蒼涼、幽然、渾厚,古風悠然,很是讓人神往。當時就覺得這是一件很有內涵的樂器。

最有內涵的古老樂器,壎!看準了,不是陶笛!

古老樂器的誕生——壎

後來瞭解到壎應該算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了。具考古證明,在距今六七年前後,就已經出現了壎的初形。最早的壎只有一個吹孔,那是經歷了很多年之後,壎上面才出現了音孔。

壎自商代以後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個音孔的水平上。陶壎的形狀逐漸定形,從筆管形、珠形、帽形、鬼臉形、動物形轉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解放後諸多專家對古壎經過了多年的研製,在古壎的基礎上研製出八孔陶壎、九孔陶壎、十孔陶壎等。使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樂器重新回到樂壇上,擴展了壎的音域,增大了壎的音量,可以任意轉調等。

壎與鍾、磬屬同等地位

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依據製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八音之中,壎獨佔土音。在整個古樂隊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奪迷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竿於而啟批極”。把壎看作與鍾、磬一樣,具有同等地位。

最有內涵的古老樂器,壎!看準了,不是陶笛!

幽深渾厚的神祕之聲

古人將壎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另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悽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壎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另外壎的音色幽深、悲悽、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壎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壎和壎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祕、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壎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壎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最有內涵的古老樂器,壎!看準了,不是陶笛!

厚德載物,修身古壎

中國古人吹壎,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託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從某種意義上說,壎,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壎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聖人貴焉”了。

鑑別壎的好壞

鑑別壎的好壞還要看製作者的演奏水平,演奏水平低的製作者根本不可能做出來好壎。樂器壎從第一道工序取土,製作者就會親自下手,一直到燒製成型後的微調,中間基本不會讓別人插手,這中間要考慮音色,音準,高音的靈敏,孔位的安排等好多問題。而且同樣的工藝做出來的東西都不一定會一樣,畢竟它是純手工的,難免有差異。

一件好的壎,做工也非常講究,絕對不會出現孔沿不平整等現象,吹孔和音孔都經過仔細的修整,仔細的觀察都可以區分開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