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敏:“山東落子”失傳,我就是罪人

樂器 朱之文 藝術 倔強 北宋 海岱文化 2018-12-05

林志濱 /文

上世紀70年代末,一個雞蛋的價格是四五分錢。當時,張青敏唱一晚上落子戲,能賺2元錢,而且誰請唱戲誰要管飯吃。

當時,農村一名壯勞力,在生產隊辛勞一天,一般可賺8分錢,多者1毛錢。張青敏一晚上的收入,幾乎趕上他人一個月的收入。

張青敏“鼓起腰包”的背後,是山東落子興盛的寫照。那時,他的師傅代永慶常年活動於魯西南、魯南、皖北、蘇北等廣大地區,知名度或可堪比如今的“大衣哥”朱之文。

山東落子也逃離不了興衰的輪迴。張青敏學藝時,山東落子正逢高峰,而今他像師傅一樣傳承這門古老藝術時,已跌至低谷。

山東落子已經傳承千年,沒有曲沒有譜,靠的全是一代一代師傅的口傳心授。

“只要來學,我包吃包住免費教。原汁原味的落子戲要傳下去,否則我就是罪人。”張青敏如是說。

學藝之結緣:迷上落子戲,拜師“落子王”


宋代僧人普濟在《五燈會元》寫道:“俞道婆常隨眾參琅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大悟。”蓮花落,又稱蓮花樂,即山東洛子,因流行於山東而得名。

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鈸,山東洛子俗稱“咣咣書”。還因在演出時打竹板,也叫“荷葉吊板”。

據悉,山東落子初為僧人所唱警世歌曲,於北宋時期就已在山東一帶流傳了,到元明時期已經流行甚廣。

山東落子因為地域方言、曲調的不同,形成了數中門派,流行於魯中南、魯西南的“南口”最為粗獷、最受歡迎,尤其在濟寧市金鄉縣一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這裡一度湧現大批的落子戲藝人。

家住魚臺縣羅屯鎮堽上村的代永慶,活躍於上世紀中後期,就是山東落子著名藝人之一,當時人稱其“落子王”。

“我第一次去聽師傅的戲,是在鄰村——濟寧市金鄉縣興隆鎮楊堂村。現場人山人海,掌聲、叫好聲震耳欲聾,持續不斷。”當時,張青敏十四五歲,從此愛上了山東落子。16歲時,他正式拜代永慶為師,開始學藝。

“一家兄弟三人,當時二弟在學木工,三弟在上學,都要花錢,家庭很困難。”張青敏說,他學落子戲的初衷很樸實,就是想在將來能吃上一口飯,能娶上媳婦。

“師傅辦學習班,一期培訓班招10人。大家帶著糧食,輪流做飯,一個月回家一次。”限於當時的條件,張青敏學藝之路充滿艱辛。

當時,正值隆冬,冷得滴水成冰,大地龜裂。張青敏和同學白天在師傅所在村莊的一處場院學習,晚上就睡在牛棚改造的土屋裡。

大鈸是山東落子的主要伴奏樂器。尤其是在更冷的早上,銅質的大鈸拿在手上,別有一番滋味。“天太冷,大鈸挨著手,能粘到一塊兒。”練習打大鈸,日復一日,他的雙手一度震裂,露著血口子。

和師傅代永慶學藝的第一個月,先練鑔,即打大鈸。學員多,器材少,張青敏時常加班加點地練。

學藝的第二月,練習唱腔,排練曲調。山東落子沒曲沒譜,靠的全是師傅口傳心授。勤奮是一方面,悟性更是不可或缺。

有了前兩個月的基礎,第三個月就開始跟師傅學習成段成篇的戲劇了,包括《草船借箭》等小段和《雙鞭記》《岳飛傳》等長篇大書。

如是學習三個月,張青敏的學藝生涯就畢業了。


張青敏:“山東落子”失傳,我就是罪人

藝海之顛簸:江湖多艱,不想落子失傳


走出師門,江湖開始。從此,張青敏要自謀生路,要獨闖江湖。

此路難說平坦。

一個17歲的年輕面孔,誰能瞧得上呢?“我第一次上我們村上表演,生產隊隊長直接就拒絕了。”碰壁的張青敏沒有氣餒。一有演出的機會,他總是賣命地演使勁地唱,蹦著高高地表現。

慢慢地,張青敏唱出了名氣,幸福也找上門。19歲那年,他到金鄉縣興隆鄉小張彎村演出,一個美麗的姑娘張金花,先成了他的戲迷,後成了他的妻子。

有苦有樂,張青敏初入江湖,一切看似都不錯。

“那時,電視沒有普及。聽戲幾乎是百姓主要的娛樂項目。”張青敏身材魁梧,颱風“粗獷”。不同於一般落子戲的清口唱法,他的演出腔調多變,調門高昂豪放,節湊大起大落,喜怒哀樂展現得淋漓盡致。其表演不拘絃索,隨性發揮,表現力強,尤其擅長一人多角的表演,且角色轉換自如。

因此,他大受歡迎,常年活動於魯西南、魯南、皖北、蘇北等廣大地區,讓山東落子得到廣泛的傳播。

張青敏的江湖地位隨之而來,人送美稱“落子張”。

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張青敏演出一晚上就能有2元的收入。而當時一名壯勞力在生產隊辛勞一天,一般可賺8分錢,多者僅1毛錢。如此計算,他一晚上的收入,幾乎能趕上其他人一個月的收入。

這樣美妙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十二三年,那是千年古老藝術山東落子的最後興盛期。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富裕起來的農村,電視開始快速遞普及,豐富的電視節目迅速地佔領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山東落子受到衝擊,猝不及防。人們看戲的熱情衰減了,落子戲的群體變小了,張青敏的演出邀請減少了……一句話,山東落子到了拐角,由盛轉衰,看似無可逆轉。

但倔強的張青敏不服輸,心中滿是不甘。他有一個信念:江湖路可以難,但落子不能失傳。


張青敏:“山東落子”失傳,我就是罪人


傳藝之急切:我已敞開懷抱,等著你

三個月的學藝期,十二三年的興盛期,張青敏與山東落子的激情“蜜月”是短暫的。但接下來,這份情緣是綿長的,是感人的,堪比夫妻之相濡以沫。且,張青敏誓要白頭偕老。

山東落子的行情,一天不如一天。靠唱戲養家餬口,已經無以為繼。31歲那年,張青敏開了一家鄉村飯店,從此一邊經營飯店,一邊給食客演唱山東落子,經營演出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以生意養藝術。”這是張青敏樸素的想法。

市場是藝術的生命。沒有市場,藝術就沒有生命。

讓張青敏更憂慮的是,唱山東落子的人也越來越少。如此久矣,這門古老藝術必定失傳。一想到這裡,張青敏滿頭出冷汗。

山東落子沒有曲沒有譜,傳承千年靠的全是一代一代師傅的口傳心授。“生命總有長短。哪一天我真的不在了,原汁原味的落子戲就真的找不到了!”張青敏並不懼以自己的生命,表達山東落子傳承面臨的危機。

於是,他把經營飯店的收入,投入到山東落子的傳承上。

“只要有人來學,我包吃包住免費教。”張青敏說,這是他的宿命,他絕不認輸。

為了廣泛地招收徒弟,他將“包吃包住免費收徒”的心願改編成一出落子戲《特殊招聘》。

好在,非遺申報這項政策如雪中送炭一般,及時地支援了張青敏。

2007年,他被濟寧市批准為山東落子市級傳承人;

2008年,山東落子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青敏成為金鄉縣唯一的山東落子省級傳承人;

2011年,他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落子項目傳承人;

2014年,山東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

2018年,他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如此種種,讓年近六旬的張青敏如遇春天,也更加堅定了他將山東落子傳承下去的信念。

他說,“山東落子一定要傳下去,否則我就是罪人。”

近些年,為了讓山東落子傳承從娃娃抓起,張青敏關閉了經營的飯店,力推非遺進校園,為此多方奔走。“我想免費教學生。我開自己的車,燒自己的油,吃自己的飯,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拜訪,吃了多少閉門羹,我記不清了。”所有委屈,他都不在乎,只是不想當“罪人”,惟願對得起“非遺傳承人”這個稱號,不辜負師傅的重託和心血。

讓我們欣喜的是,張青敏的努力終有回報,山東落子的吸引力還在。

如今,他每年都有百場左右的演出,聽戲的人在慢慢回來。

同時,張青敏也走上一個個大舞臺,傳播著山東落子:在濟南電視臺“曲山藝海鎮江湖”節目上獲得了“最具表現力獎”; 在山東地方文藝曲藝大賽中獲得“最佳表現獎”;帶著節目《誇大蒜》參加CCTV-7匯演;先後獲得眾多榮譽稱號: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豐收獎、山東省2008年度“繁榮藝術創作突出貢獻獎”……

最讓他開心的是,他已經收徒30多人,有八九歲的,有十幾歲的,也有二十多歲的。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對山東落子來說,這就是希望。

張青敏:“山東落子”失傳,我就是罪人


人物簡介

張青敏,男,生於1961年,山東濟寧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落子第十九代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山東落子表演藝術家,人稱“落子張”。

作品《三八二十三》曾獲得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豐收獎、山東省2008年度“繁榮藝術創作突出貢獻獎”,《誇大蒜》參加了CCTV-7匯演,《誰不說俺家鄉好》在山東地方文藝曲藝大賽中獲得“最佳表現獎”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