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小提琴的腮拖

樂器 小提琴 音樂 藝術 博陽提琴 2017-05-28

談一談小提琴的腮拖

小提琴外部圖示,下面橢圓形的物體就是腮托。

談一談小提琴的腮拖

小提琴橫截面圖示,5和10分別是音柱和音樑。

當代的小提琴,如圖所示,除了必備的零部件,比如樂器外部的指板(fingerboard)、琴馬(bridge)、拉弦板(tailpiece),以及樂器內部的音樑(bass bar)和音柱(sound post)等等之外,還有一個腮托(chinrest)。腮托,顧名思義,就是當代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放置左半側下巴的地方。

談一談小提琴的腮拖

斜躺在腮托上。

現代小提琴的起源大概是在16世紀的意大利,它可能是由來自歐洲本地的彈撥樂器(plucked instruments)和來自中亞的弓弦樂器(bowed instruments)融合演化而成。

弓弦樂器所使用的弓毛由馬尾製成,這被認為是中亞遊牧民族作為弓弦樂器祖先的證明。而後,小提琴的先祖樂器們逐漸在結構上進行改革,巴洛克時期(Baroque)以前,絃樂器的弓杆由拱形逐漸變為現代的筆直形,琴馬的弧度逐漸加強以方便演奏,面板的拱形逐漸加強以美化音色,並加裝音樑和音柱以對抗繃緊的琴絃所帶來的越來越大的壓力。

比小提琴家族更早的維奧爾琴(viol)家族所使用的琴絃是羊腸弦(gut),早期的小提琴亦如是,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要求絃樂器可以演奏更強勁的音符,所以鋼弦(steel)開始佔據重要地位,另有不少演奏者使用尼龍弦(nylon)來表現柔美的音色,而羊腸弦則基本上退出歷史舞臺。

談一談小提琴的腮拖

小提琴的先祖之一:三絃琴(rebec)。注意呈拱形的弓杆

和小提琴有關的音樂流派,按年代排列大概有如下幾個: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1600~1750年),由於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是為貴族服務,所以音樂風格華麗,主調(Monophony)音樂開始發展,而復調(Polyphony)音樂尚佔據重要位置,特別是德國傑出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音樂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復調音樂達到了復調音樂歷史上的最高峰。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也屬於這個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約1750~1830年),由於大多數古典時期作曲家都出生或工作於維也納,於是這個時期也稱作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維也納在這個時期一舉奠定自己“音樂之都”的地位。各種曲式體裁,樂隊編制逐漸規範化,現代鋼琴在樂隊中取代巴洛克時期的羽管鍵琴(harpsichord),無具體意象的純音樂佔統治地位,曲風典雅莊重,音量變化幅度不大。兩位德奧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都屬於這個時代。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約1815~1910年)音樂無論從演奏技巧還是從風格體裁都出現急劇的發展,西洋音樂的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與純音樂對立的,提倡表現具體意象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作品大量湧現。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在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等人的努力下出現爆破式發展,脫胎換骨般的演奏技巧大量頻繁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快速左手撥絃(left hand pizzicato),雙人工泛音(double artificial harmonics),拋弓(ricochet),連頓弓和飛頓弓(solid and flying staccato),換指八度雙音音階(fingered octaves),十度雙音音階(tenth)等。

談一談小提琴的腮拖

從20世紀開始,西洋音樂進入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時期。一些小提琴作曲家,比如比利時小提琴家伊薩伊(Eugène Ysaÿe)開始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無規律節奏和無調性元素。

在19世紀之前,由於音樂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有限,比如不需要大幅度的換把,右手不需要對音量進行大幅度變化的控制,左右手的職能基本是按弦和普通的摩擦琴絃,所以演奏者不需要用脖子夾住樂器演奏,左手的作用是按弦和托住樂器。所以終巴赫和莫扎特的一生,他們是沒有見過小提琴的腮托的。

直到1831年,為了應對小提琴演奏技巧要求的不斷提高,德國小提琴家施波爾(Louis Spohr)發明了腮托,並且逐漸將其發展成小提琴一個固定的零部件。

有了腮托之後,固定樂器的責任幾乎全部交給了脖頸,左手被完全解放,進而可以更加從容地演奏大幅度換把,以及帕格尼尼所發揚光大的炫技技巧。

換句話說,當代小提琴家在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時,普遍存在“作弊”行為,因為在巴洛克時期,小提琴家的左手承擔著託琴的任務,而當代小提琴家們的左手顯然更加自如和輕鬆了。

俄羅斯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屬於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的演奏以高超的演奏技巧為為載體,強弱變化劇烈,表現力豐富,所以他必須依靠脖頸和腮托來很好地固定樂器,把左手解放出來。

他演奏的炫技作品,比如巴齊尼(Antonio Bazzini)的《小精靈舞曲》(La Ronde de Lutins)等非常有感染力,但是同時他演奏的古典時期作品,比如貝多芬的協奏曲,則會由於變化過於豐富而受到業界的詬病。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是19、20世紀之交的浪漫主義到20世紀音樂過渡時期的作曲家——準確地說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傑出代表——,而《野蜂飛舞》也是一首非常難的作品,演起來會更吃力一些,作品創作時間均早於小提琴腮托的發明日期,因此無腮托的提琴是有歷史可尋的。

你們是否瞭解腮托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