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
"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任歲月變遷,千年笛聲更悠揚——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 :

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採訪/撰稿:餘晉湘

整理:王荔洲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一曲《碧海潮生曲》讓我們記住了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也讓我們記住了這時而銀瓶乍破時而萬里無波的悠揚笛聲。這笛聲穿越了近九千年的歷史,無論歲月怎樣變遷,笛聲始終未曾改變。當我們聊起黃藥師的笛子時,當我們感慨這九千年笛子文化時,王次恆老師用他的雙手,揭開了笛子的神祕面紗。

王次恆,中國著名笛簫演奏家,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暨管樂聲部長,笛子首席,國家一級演奏員,文旅部優秀專家,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協會副會長,文旅部高級職稱評審,文旅部國家職業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文旅部文華藝術獎評委,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電視大賽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笛子比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曾永清,還得到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家及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又先後受益於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先生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先生。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簫演奏藝術使他在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87 年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 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音樂比賽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1999 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週年評比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2010-2013 年連續四年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



"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任歲月變遷,千年笛聲更悠揚——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 :

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採訪/撰稿:餘晉湘

整理:王荔洲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一曲《碧海潮生曲》讓我們記住了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也讓我們記住了這時而銀瓶乍破時而萬里無波的悠揚笛聲。這笛聲穿越了近九千年的歷史,無論歲月怎樣變遷,笛聲始終未曾改變。當我們聊起黃藥師的笛子時,當我們感慨這九千年笛子文化時,王次恆老師用他的雙手,揭開了笛子的神祕面紗。

王次恆,中國著名笛簫演奏家,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暨管樂聲部長,笛子首席,國家一級演奏員,文旅部優秀專家,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協會副會長,文旅部高級職稱評審,文旅部國家職業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文旅部文華藝術獎評委,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電視大賽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笛子比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曾永清,還得到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家及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又先後受益於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先生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先生。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簫演奏藝術使他在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87 年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 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音樂比賽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1999 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週年評比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2010-2013 年連續四年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緣起·源於熱愛

當我們打開電視收看《國家寶藏》,當我們看到今年年初的文聯百花迎春晚會時,總能看到王次恆的身影。為什麼當初選擇學笛子,王次恆只告訴我們———熱愛。小時候的王次恆並沒有從文化的角度考慮到這個樂器有多麼悠久,多麼能代表中國文化,只是因為笛子的音色是如此特別,“它的聲音特別能夠吸引我。”王次恆這樣解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王次恆只覺得笛子的音色十分吸引人,但學著學著,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這一路上更多的是興趣在支撐著他,而不是功利。除了熱愛,其實還有一些客觀條件制約著王次恆。比如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並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鋼琴這種貴重的樂器,而笛子是本土最普及的樂器。“因為我出生在杭州,小時候練笛子很吵人,尤其是夏天很熱,沒有空調。我就拿著笛子到西湖邊上練習,現在想想是很有意思的,有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正是這種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激發了王次恆,從單純的演奏到採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王次恆為此付出了很多,尤其是那首《燕歸來》,背後的故事讓人動容。

王次恆告訴我們,其實他的創作很多都是觸景生情,小時候王次恆和他的夥伴在西湖邊上的放鶴亭吹笛子,五十年後,他再回到放鶴亭,他的感觸特別深:“現代人的狀態和那個年代衣著藍褲子、白襯衣的人有著強烈的反差,我就突然想起晏殊那首詩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以我就拿‘燕歸來’這三個字當題目,表達這種情感,四五十年的回憶,人生的一種軌跡。”其實王次恆寫出的《燕歸來》講的就是自己歸來,這種遊子的心情藉著笛子的悠揚旋律來傳遞給聽眾,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感覺很走心,其實這個走心就是王次恆將近四十年演奏歷程的濃縮。正如王次恆自己所說,他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境創作出的《燕歸來》,“這個作品其實不一定是南音或者北音,他是你生活的一種體驗,你寫出來的東西有你的語言在裡面,所以我覺得深入生活是很重要的。”


"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任歲月變遷,千年笛聲更悠揚——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 :

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採訪/撰稿:餘晉湘

整理:王荔洲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一曲《碧海潮生曲》讓我們記住了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也讓我們記住了這時而銀瓶乍破時而萬里無波的悠揚笛聲。這笛聲穿越了近九千年的歷史,無論歲月怎樣變遷,笛聲始終未曾改變。當我們聊起黃藥師的笛子時,當我們感慨這九千年笛子文化時,王次恆老師用他的雙手,揭開了笛子的神祕面紗。

王次恆,中國著名笛簫演奏家,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暨管樂聲部長,笛子首席,國家一級演奏員,文旅部優秀專家,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協會副會長,文旅部高級職稱評審,文旅部國家職業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文旅部文華藝術獎評委,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電視大賽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笛子比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曾永清,還得到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家及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又先後受益於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先生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先生。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簫演奏藝術使他在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87 年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 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音樂比賽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1999 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週年評比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2010-2013 年連續四年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緣起·源於熱愛

當我們打開電視收看《國家寶藏》,當我們看到今年年初的文聯百花迎春晚會時,總能看到王次恆的身影。為什麼當初選擇學笛子,王次恆只告訴我們———熱愛。小時候的王次恆並沒有從文化的角度考慮到這個樂器有多麼悠久,多麼能代表中國文化,只是因為笛子的音色是如此特別,“它的聲音特別能夠吸引我。”王次恆這樣解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王次恆只覺得笛子的音色十分吸引人,但學著學著,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這一路上更多的是興趣在支撐著他,而不是功利。除了熱愛,其實還有一些客觀條件制約著王次恆。比如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並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鋼琴這種貴重的樂器,而笛子是本土最普及的樂器。“因為我出生在杭州,小時候練笛子很吵人,尤其是夏天很熱,沒有空調。我就拿著笛子到西湖邊上練習,現在想想是很有意思的,有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正是這種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激發了王次恆,從單純的演奏到採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王次恆為此付出了很多,尤其是那首《燕歸來》,背後的故事讓人動容。

王次恆告訴我們,其實他的創作很多都是觸景生情,小時候王次恆和他的夥伴在西湖邊上的放鶴亭吹笛子,五十年後,他再回到放鶴亭,他的感觸特別深:“現代人的狀態和那個年代衣著藍褲子、白襯衣的人有著強烈的反差,我就突然想起晏殊那首詩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以我就拿‘燕歸來’這三個字當題目,表達這種情感,四五十年的回憶,人生的一種軌跡。”其實王次恆寫出的《燕歸來》講的就是自己歸來,這種遊子的心情藉著笛子的悠揚旋律來傳遞給聽眾,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感覺很走心,其實這個走心就是王次恆將近四十年演奏歷程的濃縮。正如王次恆自己所說,他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境創作出的《燕歸來》,“這個作品其實不一定是南音或者北音,他是你生活的一種體驗,你寫出來的東西有你的語言在裡面,所以我覺得深入生活是很重要的。”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創作·深於生活

王次恆是南北笛派風格交融的笛子演奏家,早在1990 年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個人的笛獨奏音樂會,就得到民族音樂界極高的評價。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呂驥先生稱讚道:“王次恆的演奏在繼承我國傳統演奏法的基礎上,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是當代演奏中的佼佼者。”究竟怎麼樣才能創作出走心的音樂作品?王次恆認為,創作就是來源於生活,光從書本上了解知識是不夠的。

王次恆出生在南方,生長在南方,因此,啟蒙教育主要是學習南方的絲竹音樂,可到了中央音樂學院後,學習主要是北派風格的音樂多一些。原來他從書本上學習的北方笛曲與他實際去山西、去內蒙瞭解的音樂完全不一樣。深感學習要深入生活,紮根基層,要更廣泛地體驗生活,跟當地的民間音樂家互動、學習、交流。王次恆還告訴我們,教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當學生學一個流派的時候,要和學生一起去當地紮根、採風,和當地的民間音樂人、戲曲音樂老師交流,跟他們一起生活幾天。平時跟學生講一些理論知識、書本知識,他們不太理解,一旦把學生帶到那個地方去,他的理解就不一樣了。除此之外,王次恆也提到了我們作為中國人,最不能丟掉的就是中國文化。

早期的笛子作品以民間民俗的風格居多,在王次恆後期的創作作品中,他嘗試將中國傳統的詩詞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比如《空山望月》《夢家園》《燕歸來》等。“我們從事傳統音樂的人,要多研究中國文化,多讀經典文學作品,有時候你讀一首古詩詞,基本意思你理解了,再加上你自己的感觸,那麼創作出來的曲子才能夠走心,感染人。”王次恆也笑著提到了作曲技法。平常在學校裡王次恆也去聽作曲系的課,平時自己也會學習如何作曲。從王次恆的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傳承,王次恆說道:“我覺得民族音樂還是起步比較晚,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而發展,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作,你要有大量的作品積累,如果我寫了十首,後人覺得有一首可以用,那就是我的貢獻。”

"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任歲月變遷,千年笛聲更悠揚——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 :

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採訪/撰稿:餘晉湘

整理:王荔洲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一曲《碧海潮生曲》讓我們記住了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也讓我們記住了這時而銀瓶乍破時而萬里無波的悠揚笛聲。這笛聲穿越了近九千年的歷史,無論歲月怎樣變遷,笛聲始終未曾改變。當我們聊起黃藥師的笛子時,當我們感慨這九千年笛子文化時,王次恆老師用他的雙手,揭開了笛子的神祕面紗。

王次恆,中國著名笛簫演奏家,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暨管樂聲部長,笛子首席,國家一級演奏員,文旅部優秀專家,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協會副會長,文旅部高級職稱評審,文旅部國家職業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文旅部文華藝術獎評委,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電視大賽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笛子比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曾永清,還得到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家及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又先後受益於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先生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先生。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簫演奏藝術使他在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87 年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 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音樂比賽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1999 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週年評比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2010-2013 年連續四年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緣起·源於熱愛

當我們打開電視收看《國家寶藏》,當我們看到今年年初的文聯百花迎春晚會時,總能看到王次恆的身影。為什麼當初選擇學笛子,王次恆只告訴我們———熱愛。小時候的王次恆並沒有從文化的角度考慮到這個樂器有多麼悠久,多麼能代表中國文化,只是因為笛子的音色是如此特別,“它的聲音特別能夠吸引我。”王次恆這樣解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王次恆只覺得笛子的音色十分吸引人,但學著學著,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這一路上更多的是興趣在支撐著他,而不是功利。除了熱愛,其實還有一些客觀條件制約著王次恆。比如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並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鋼琴這種貴重的樂器,而笛子是本土最普及的樂器。“因為我出生在杭州,小時候練笛子很吵人,尤其是夏天很熱,沒有空調。我就拿著笛子到西湖邊上練習,現在想想是很有意思的,有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正是這種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激發了王次恆,從單純的演奏到採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王次恆為此付出了很多,尤其是那首《燕歸來》,背後的故事讓人動容。

王次恆告訴我們,其實他的創作很多都是觸景生情,小時候王次恆和他的夥伴在西湖邊上的放鶴亭吹笛子,五十年後,他再回到放鶴亭,他的感觸特別深:“現代人的狀態和那個年代衣著藍褲子、白襯衣的人有著強烈的反差,我就突然想起晏殊那首詩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以我就拿‘燕歸來’這三個字當題目,表達這種情感,四五十年的回憶,人生的一種軌跡。”其實王次恆寫出的《燕歸來》講的就是自己歸來,這種遊子的心情藉著笛子的悠揚旋律來傳遞給聽眾,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感覺很走心,其實這個走心就是王次恆將近四十年演奏歷程的濃縮。正如王次恆自己所說,他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境創作出的《燕歸來》,“這個作品其實不一定是南音或者北音,他是你生活的一種體驗,你寫出來的東西有你的語言在裡面,所以我覺得深入生活是很重要的。”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創作·深於生活

王次恆是南北笛派風格交融的笛子演奏家,早在1990 年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個人的笛獨奏音樂會,就得到民族音樂界極高的評價。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呂驥先生稱讚道:“王次恆的演奏在繼承我國傳統演奏法的基礎上,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是當代演奏中的佼佼者。”究竟怎麼樣才能創作出走心的音樂作品?王次恆認為,創作就是來源於生活,光從書本上了解知識是不夠的。

王次恆出生在南方,生長在南方,因此,啟蒙教育主要是學習南方的絲竹音樂,可到了中央音樂學院後,學習主要是北派風格的音樂多一些。原來他從書本上學習的北方笛曲與他實際去山西、去內蒙瞭解的音樂完全不一樣。深感學習要深入生活,紮根基層,要更廣泛地體驗生活,跟當地的民間音樂家互動、學習、交流。王次恆還告訴我們,教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當學生學一個流派的時候,要和學生一起去當地紮根、採風,和當地的民間音樂人、戲曲音樂老師交流,跟他們一起生活幾天。平時跟學生講一些理論知識、書本知識,他們不太理解,一旦把學生帶到那個地方去,他的理解就不一樣了。除此之外,王次恆也提到了我們作為中國人,最不能丟掉的就是中國文化。

早期的笛子作品以民間民俗的風格居多,在王次恆後期的創作作品中,他嘗試將中國傳統的詩詞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比如《空山望月》《夢家園》《燕歸來》等。“我們從事傳統音樂的人,要多研究中國文化,多讀經典文學作品,有時候你讀一首古詩詞,基本意思你理解了,再加上你自己的感觸,那麼創作出來的曲子才能夠走心,感染人。”王次恆也笑著提到了作曲技法。平常在學校裡王次恆也去聽作曲系的課,平時自己也會學習如何作曲。從王次恆的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傳承,王次恆說道:“我覺得民族音樂還是起步比較晚,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而發展,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作,你要有大量的作品積累,如果我寫了十首,後人覺得有一首可以用,那就是我的貢獻。”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教育·始於啟蒙

除了作為一個笛簫演奏家為國演出,王次恆兼任中央音樂學院笛子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除了給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講課、帶研究生,王次恆也接收一些慕名前來的音樂愛好者,也許他們未來並不從事笛子專業,甚至他們根本不從事音樂行業。王次恆給我們講了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慕“笛”而來的小朋友。“我有個學生,現在美國讀書,她當時是六歲時候來找我,就是因為看了武俠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就喜歡上了笛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跟我學習笛子。”在王次恆看來,經過他教的學生,不管最後從事什麼職業,從事專業院團的職業也好,去院校教書的也罷,甚至從事別的專業,吹奏笛子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談及青少年的音樂素質教育時,王次恆認為孩子究竟應該學什麼樂器,要因人而異,大部分家長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和業餘愛好的話,更應當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其實中國這些年來看,學習民樂的孩子已經越來越多,不像是前些年都學鋼琴的狀態。在啟蒙階段,王次恆強調,“小孩子,一定要做到堅持,一旦你選擇這個樂器,堅持學下去,今後不管你是從事哪一行,都是受益的,會給自己的人生多一點色彩。不要出於功利,只要堅持學下去,不知不覺就會喜歡上,學著學著,就會覺得這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儘可能找高水準的老師,基礎階段的技能和啟蒙階段的理念是地基,會影響未來笛子學習所能達到的廣度與高度。”

"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任歲月變遷,千年笛聲更悠揚——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 :

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採訪/撰稿:餘晉湘

整理:王荔洲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一曲《碧海潮生曲》讓我們記住了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也讓我們記住了這時而銀瓶乍破時而萬里無波的悠揚笛聲。這笛聲穿越了近九千年的歷史,無論歲月怎樣變遷,笛聲始終未曾改變。當我們聊起黃藥師的笛子時,當我們感慨這九千年笛子文化時,王次恆老師用他的雙手,揭開了笛子的神祕面紗。

王次恆,中國著名笛簫演奏家,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暨管樂聲部長,笛子首席,國家一級演奏員,文旅部優秀專家,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協會副會長,文旅部高級職稱評審,文旅部國家職業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文旅部文華藝術獎評委,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電視大賽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笛子比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曾永清,還得到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家及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又先後受益於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先生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先生。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簫演奏藝術使他在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87 年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 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音樂比賽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1999 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週年評比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2010-2013 年連續四年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緣起·源於熱愛

當我們打開電視收看《國家寶藏》,當我們看到今年年初的文聯百花迎春晚會時,總能看到王次恆的身影。為什麼當初選擇學笛子,王次恆只告訴我們———熱愛。小時候的王次恆並沒有從文化的角度考慮到這個樂器有多麼悠久,多麼能代表中國文化,只是因為笛子的音色是如此特別,“它的聲音特別能夠吸引我。”王次恆這樣解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王次恆只覺得笛子的音色十分吸引人,但學著學著,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這一路上更多的是興趣在支撐著他,而不是功利。除了熱愛,其實還有一些客觀條件制約著王次恆。比如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並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鋼琴這種貴重的樂器,而笛子是本土最普及的樂器。“因為我出生在杭州,小時候練笛子很吵人,尤其是夏天很熱,沒有空調。我就拿著笛子到西湖邊上練習,現在想想是很有意思的,有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正是這種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激發了王次恆,從單純的演奏到採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王次恆為此付出了很多,尤其是那首《燕歸來》,背後的故事讓人動容。

王次恆告訴我們,其實他的創作很多都是觸景生情,小時候王次恆和他的夥伴在西湖邊上的放鶴亭吹笛子,五十年後,他再回到放鶴亭,他的感觸特別深:“現代人的狀態和那個年代衣著藍褲子、白襯衣的人有著強烈的反差,我就突然想起晏殊那首詩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以我就拿‘燕歸來’這三個字當題目,表達這種情感,四五十年的回憶,人生的一種軌跡。”其實王次恆寫出的《燕歸來》講的就是自己歸來,這種遊子的心情藉著笛子的悠揚旋律來傳遞給聽眾,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感覺很走心,其實這個走心就是王次恆將近四十年演奏歷程的濃縮。正如王次恆自己所說,他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境創作出的《燕歸來》,“這個作品其實不一定是南音或者北音,他是你生活的一種體驗,你寫出來的東西有你的語言在裡面,所以我覺得深入生活是很重要的。”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創作·深於生活

王次恆是南北笛派風格交融的笛子演奏家,早在1990 年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個人的笛獨奏音樂會,就得到民族音樂界極高的評價。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呂驥先生稱讚道:“王次恆的演奏在繼承我國傳統演奏法的基礎上,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是當代演奏中的佼佼者。”究竟怎麼樣才能創作出走心的音樂作品?王次恆認為,創作就是來源於生活,光從書本上了解知識是不夠的。

王次恆出生在南方,生長在南方,因此,啟蒙教育主要是學習南方的絲竹音樂,可到了中央音樂學院後,學習主要是北派風格的音樂多一些。原來他從書本上學習的北方笛曲與他實際去山西、去內蒙瞭解的音樂完全不一樣。深感學習要深入生活,紮根基層,要更廣泛地體驗生活,跟當地的民間音樂家互動、學習、交流。王次恆還告訴我們,教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當學生學一個流派的時候,要和學生一起去當地紮根、採風,和當地的民間音樂人、戲曲音樂老師交流,跟他們一起生活幾天。平時跟學生講一些理論知識、書本知識,他們不太理解,一旦把學生帶到那個地方去,他的理解就不一樣了。除此之外,王次恆也提到了我們作為中國人,最不能丟掉的就是中國文化。

早期的笛子作品以民間民俗的風格居多,在王次恆後期的創作作品中,他嘗試將中國傳統的詩詞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比如《空山望月》《夢家園》《燕歸來》等。“我們從事傳統音樂的人,要多研究中國文化,多讀經典文學作品,有時候你讀一首古詩詞,基本意思你理解了,再加上你自己的感觸,那麼創作出來的曲子才能夠走心,感染人。”王次恆也笑著提到了作曲技法。平常在學校裡王次恆也去聽作曲系的課,平時自己也會學習如何作曲。從王次恆的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傳承,王次恆說道:“我覺得民族音樂還是起步比較晚,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而發展,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作,你要有大量的作品積累,如果我寫了十首,後人覺得有一首可以用,那就是我的貢獻。”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教育·始於啟蒙

除了作為一個笛簫演奏家為國演出,王次恆兼任中央音樂學院笛子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除了給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講課、帶研究生,王次恆也接收一些慕名前來的音樂愛好者,也許他們未來並不從事笛子專業,甚至他們根本不從事音樂行業。王次恆給我們講了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慕“笛”而來的小朋友。“我有個學生,現在美國讀書,她當時是六歲時候來找我,就是因為看了武俠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就喜歡上了笛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跟我學習笛子。”在王次恆看來,經過他教的學生,不管最後從事什麼職業,從事專業院團的職業也好,去院校教書的也罷,甚至從事別的專業,吹奏笛子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談及青少年的音樂素質教育時,王次恆認為孩子究竟應該學什麼樂器,要因人而異,大部分家長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和業餘愛好的話,更應當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其實中國這些年來看,學習民樂的孩子已經越來越多,不像是前些年都學鋼琴的狀態。在啟蒙階段,王次恆強調,“小孩子,一定要做到堅持,一旦你選擇這個樂器,堅持學下去,今後不管你是從事哪一行,都是受益的,會給自己的人生多一點色彩。不要出於功利,只要堅持學下去,不知不覺就會喜歡上,學著學著,就會覺得這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儘可能找高水準的老師,基礎階段的技能和啟蒙階段的理念是地基,會影響未來笛子學習所能達到的廣度與高度。”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傳承·忠於文化傳統

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音樂語言,歷史悠久,流傳範圍廣,是中國人自帶的文化符號。在中國與世界溝通更為廣泛與深入時,需要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人去傳承發展。中國民樂進入學院系統發展時間還是很短,體系確實不如西樂完整科學。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傳承與發展民樂需要一代代人去不斷探索。中國文化的傳承是很重要的,發展一定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的。王次恆從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們學習西方音樂、文化發展史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但是要注意哪些東西是適合我們的。另外一個,我們的‘國語’不能丟掉。笛子一吹,一聽就知道是中國,是中國的語言。”一箇中國人可以學西方的樂器,但真正看的是能不能用人家的樂器講“中國話”,而中國人自己的樂器,更能夠表達中國人的情懷,用我們的情懷去打動其他國家的人。

王次恆老師舉了何佔豪、陳剛兩位老師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例子。《梁祝》為什麼能在國際上站住腳?是因為樂曲採用了中國戲曲越劇音樂元素,讓小提琴講中國故事。所以,它成為小提琴中國化的典範。王次恆就是這樣堅守著,他用自己的笛聲表達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用自己的教學表達著的理念———“我教學生特別注重文化方面的學習,要求他們多讀中國的古詩詞、經典文學作品,王次恆覺得想要演奏創作好中國作品,必須要對中國文化有深度的瞭解,才能夠創作出來中國味的音樂作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立足本土,立足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發展,民族音樂才會越走越高。”

今年是建國七十週年,王次恆老師也向祖國發出了由衷的祝福,同時,他也向後輩發出了希望的聲音。王次恆說,自己很幸運,從1980年考上中央音樂學院,1984年大學畢業到現在,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中國民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已經給笛子學習者一個很好的基礎環境,國家也十分重視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作為後輩應該珍惜這個大好的時代,將民族音樂藝術發揚光大。

2019年8月,王次恆老師加入了音樂生活報主辦的“百名大師·百地音樂大講堂”系列活動,並在8月2日-8月4日在京開啟“竹笛大師課·2019第一期”,繼續傳授著民族音樂的知識和技巧,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內涵與精髓的重任。




"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任歲月變遷,千年笛聲更悠揚——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 :

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採訪/撰稿:餘晉湘

整理:王荔洲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一曲《碧海潮生曲》讓我們記住了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也讓我們記住了這時而銀瓶乍破時而萬里無波的悠揚笛聲。這笛聲穿越了近九千年的歷史,無論歲月怎樣變遷,笛聲始終未曾改變。當我們聊起黃藥師的笛子時,當我們感慨這九千年笛子文化時,王次恆老師用他的雙手,揭開了笛子的神祕面紗。

王次恆,中國著名笛簫演奏家,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暨管樂聲部長,笛子首席,國家一級演奏員,文旅部優秀專家,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笛子協會副會長,文旅部高級職稱評審,文旅部國家職業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文旅部文華藝術獎評委,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電視大賽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笛子比賽評委,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曾永清,還得到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家及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又先後受益於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先生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先生。優秀而有深度內涵的笛簫演奏藝術使他在國內、國際音樂比賽中屢獲大獎。1987 年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 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笛子獨奏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音樂比賽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1999 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週年評比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2010-2013 年連續四年在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高優秀演奏獎。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緣起·源於熱愛

當我們打開電視收看《國家寶藏》,當我們看到今年年初的文聯百花迎春晚會時,總能看到王次恆的身影。為什麼當初選擇學笛子,王次恆只告訴我們———熱愛。小時候的王次恆並沒有從文化的角度考慮到這個樂器有多麼悠久,多麼能代表中國文化,只是因為笛子的音色是如此特別,“它的聲音特別能夠吸引我。”王次恆這樣解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王次恆只覺得笛子的音色十分吸引人,但學著學著,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這一路上更多的是興趣在支撐著他,而不是功利。除了熱愛,其實還有一些客觀條件制約著王次恆。比如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並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鋼琴這種貴重的樂器,而笛子是本土最普及的樂器。“因為我出生在杭州,小時候練笛子很吵人,尤其是夏天很熱,沒有空調。我就拿著笛子到西湖邊上練習,現在想想是很有意思的,有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正是這種迴歸大自然的感覺,激發了王次恆,從單純的演奏到採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王次恆為此付出了很多,尤其是那首《燕歸來》,背後的故事讓人動容。

王次恆告訴我們,其實他的創作很多都是觸景生情,小時候王次恆和他的夥伴在西湖邊上的放鶴亭吹笛子,五十年後,他再回到放鶴亭,他的感觸特別深:“現代人的狀態和那個年代衣著藍褲子、白襯衣的人有著強烈的反差,我就突然想起晏殊那首詩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以我就拿‘燕歸來’這三個字當題目,表達這種情感,四五十年的回憶,人生的一種軌跡。”其實王次恆寫出的《燕歸來》講的就是自己歸來,這種遊子的心情藉著笛子的悠揚旋律來傳遞給聽眾,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感覺很走心,其實這個走心就是王次恆將近四十年演奏歷程的濃縮。正如王次恆自己所說,他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境創作出的《燕歸來》,“這個作品其實不一定是南音或者北音,他是你生活的一種體驗,你寫出來的東西有你的語言在裡面,所以我覺得深入生活是很重要的。”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創作·深於生活

王次恆是南北笛派風格交融的笛子演奏家,早在1990 年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個人的笛獨奏音樂會,就得到民族音樂界極高的評價。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呂驥先生稱讚道:“王次恆的演奏在繼承我國傳統演奏法的基礎上,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是當代演奏中的佼佼者。”究竟怎麼樣才能創作出走心的音樂作品?王次恆認為,創作就是來源於生活,光從書本上了解知識是不夠的。

王次恆出生在南方,生長在南方,因此,啟蒙教育主要是學習南方的絲竹音樂,可到了中央音樂學院後,學習主要是北派風格的音樂多一些。原來他從書本上學習的北方笛曲與他實際去山西、去內蒙瞭解的音樂完全不一樣。深感學習要深入生活,紮根基層,要更廣泛地體驗生活,跟當地的民間音樂家互動、學習、交流。王次恆還告訴我們,教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當學生學一個流派的時候,要和學生一起去當地紮根、採風,和當地的民間音樂人、戲曲音樂老師交流,跟他們一起生活幾天。平時跟學生講一些理論知識、書本知識,他們不太理解,一旦把學生帶到那個地方去,他的理解就不一樣了。除此之外,王次恆也提到了我們作為中國人,最不能丟掉的就是中國文化。

早期的笛子作品以民間民俗的風格居多,在王次恆後期的創作作品中,他嘗試將中國傳統的詩詞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比如《空山望月》《夢家園》《燕歸來》等。“我們從事傳統音樂的人,要多研究中國文化,多讀經典文學作品,有時候你讀一首古詩詞,基本意思你理解了,再加上你自己的感觸,那麼創作出來的曲子才能夠走心,感染人。”王次恆也笑著提到了作曲技法。平常在學校裡王次恆也去聽作曲系的課,平時自己也會學習如何作曲。從王次恆的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傳承,王次恆說道:“我覺得民族音樂還是起步比較晚,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而發展,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作,你要有大量的作品積累,如果我寫了十首,後人覺得有一首可以用,那就是我的貢獻。”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教育·始於啟蒙

除了作為一個笛簫演奏家為國演出,王次恆兼任中央音樂學院笛子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除了給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講課、帶研究生,王次恆也接收一些慕名前來的音樂愛好者,也許他們未來並不從事笛子專業,甚至他們根本不從事音樂行業。王次恆給我們講了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慕“笛”而來的小朋友。“我有個學生,現在美國讀書,她當時是六歲時候來找我,就是因為看了武俠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就喜歡上了笛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跟我學習笛子。”在王次恆看來,經過他教的學生,不管最後從事什麼職業,從事專業院團的職業也好,去院校教書的也罷,甚至從事別的專業,吹奏笛子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談及青少年的音樂素質教育時,王次恆認為孩子究竟應該學什麼樂器,要因人而異,大部分家長如果只是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和業餘愛好的話,更應當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其實中國這些年來看,學習民樂的孩子已經越來越多,不像是前些年都學鋼琴的狀態。在啟蒙階段,王次恆強調,“小孩子,一定要做到堅持,一旦你選擇這個樂器,堅持學下去,今後不管你是從事哪一行,都是受益的,會給自己的人生多一點色彩。不要出於功利,只要堅持學下去,不知不覺就會喜歡上,學著學著,就會覺得這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儘可能找高水準的老師,基礎階段的技能和啟蒙階段的理念是地基,會影響未來笛子學習所能達到的廣度與高度。”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傳承·忠於文化傳統

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音樂語言,歷史悠久,流傳範圍廣,是中國人自帶的文化符號。在中國與世界溝通更為廣泛與深入時,需要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人去傳承發展。中國民樂進入學院系統發展時間還是很短,體系確實不如西樂完整科學。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傳承與發展民樂需要一代代人去不斷探索。中國文化的傳承是很重要的,發展一定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的。王次恆從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們學習西方音樂、文化發展史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但是要注意哪些東西是適合我們的。另外一個,我們的‘國語’不能丟掉。笛子一吹,一聽就知道是中國,是中國的語言。”一箇中國人可以學西方的樂器,但真正看的是能不能用人家的樂器講“中國話”,而中國人自己的樂器,更能夠表達中國人的情懷,用我們的情懷去打動其他國家的人。

王次恆老師舉了何佔豪、陳剛兩位老師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例子。《梁祝》為什麼能在國際上站住腳?是因為樂曲採用了中國戲曲越劇音樂元素,讓小提琴講中國故事。所以,它成為小提琴中國化的典範。王次恆就是這樣堅守著,他用自己的笛聲表達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用自己的教學表達著的理念———“我教學生特別注重文化方面的學習,要求他們多讀中國的古詩詞、經典文學作品,王次恆覺得想要演奏創作好中國作品,必須要對中國文化有深度的瞭解,才能夠創作出來中國味的音樂作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立足本土,立足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發展,民族音樂才會越走越高。”

今年是建國七十週年,王次恆老師也向祖國發出了由衷的祝福,同時,他也向後輩發出了希望的聲音。王次恆說,自己很幸運,從1980年考上中央音樂學院,1984年大學畢業到現在,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中國民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已經給笛子學習者一個很好的基礎環境,國家也十分重視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作為後輩應該珍惜這個大好的時代,將民族音樂藝術發揚光大。

2019年8月,王次恆老師加入了音樂生活報主辦的“百名大師·百地音樂大講堂”系列活動,並在8月2日-8月4日在京開啟“竹笛大師課·2019第一期”,繼續傳授著民族音樂的知識和技巧,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內涵與精髓的重任。




「封面人物」| 著名笛簫演奏家王次恆:用國外的樂器講“中國話”,用我們的樂器打動外國人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臺,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