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百川獎”揭曉,10部新作大膽挑戰演奏新技法

“百川獎”作曲比賽頒獎儀式

文 | 徐麗梅

6月28日至29日,第八屆“百川獎”作曲比賽決賽音樂會和高峰論壇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本屆比賽經過兩輪嚴格的評審,最終,來自中國、奧地利、韓國等海內外專業院校10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

打造中西音樂交流高端平臺

本屆比賽特邀11位業界知名專家擔任評委——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主席彼得·斯文寧、法國斯特拉斯堡現代音樂節總監斯蒂芬·羅斯、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學院現代音樂中心主任弗拉基米爾·塔諾波爾斯基,評委會主席、上音作曲教授徐孟東,上音作曲系主任周湘林,中央音樂院作曲系主任郝維亞,中國音樂院作曲系主任金平,上音作曲教授何訓田、賈達群、葉國輝、尹明五。

評委們一致認為,參賽作品風格各異,素材多樣化,年輕作曲家們表現出很好的想象力、創作熱情以及高超的作曲技術,對入選作品的水準、音樂會、論壇以及組織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

上音院長廖昌永鼓勵青年作曲家大膽迴應時代命題,對中西樂器融合進行富有音樂性、探索性的創作。他表示,融合交流、探索創新是“百川獎”的宗旨和追求,希望“百川獎”打造推出原創音樂作品的高端平臺,希望更多青年作曲家帶來才華橫溢的優秀作品。

“本屆比賽經過為期半年的籌備,共收到113部參賽作品,包括22部海外有效投稿,是大賽舉辦以來投稿最多的一年。”項目總監周湘林總結,經過十年積累,上音的組織團隊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百川獎”辦成國際知名的作曲比賽。

項目統籌、上音作曲教授陳牧聲表示,比賽組委會的師生們付出了很多心血,無論是對排練細節的完美追求還是組織方面的細節設計,都體現了上音精益求精的風格與學術水準。

促進音樂家深入瞭解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與西洋樂結合的室內樂編制是本屆比賽的一大特色,要求選手從笛子(含簫)、琵琶、二胡與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中選擇3至9件進行創作。青年作曲家們藉此機會瞭解、熟悉中國樂器乃至中國音樂文化,例如,三等獎獲得者、韓國青年作曲家張銀豪在創作中選用了笛子,他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聽了很多竹笛演奏的作品,對竹笛乃至中國民族音樂產生了強烈興趣。

一些獲獎作品表現出對中國民族樂器技法的嫻熟運用,例如,一等獎作品《孤獨者的夢》(笛子、琵琶、二胡、鋼琴與絃樂四重奏),通過音高的變化來體現西洋樂器的色彩與民樂器的個性。優秀獎作品《大漠甘泉》(琵琶、小提琴、大提琴)將西洋絃樂優美醇厚的旋律線條與琵琶清亮靈動、顆粒分明的音色在對比、融合中共同生長,給不少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琵琶演奏家湯曉風表示,接到譜子時發現有的作品中琵琶的演奏技法很奇怪,本能地產生了牴觸情緒,不過在他與曲作者深入交流之後發現,有些琵琶演奏技法其實在古代已有,只是當代很少使用,這對演奏者來說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他希望年輕作曲家們繼續為民族樂器創作出更多好作品。

徐孟東教授表示,希望通過“百川獎”作曲比賽,不斷推出既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印記,又充滿強烈藝術風格的優秀作品。

大膽挑戰演奏新技法

上音“百川獎”揭曉,10部新作大膽挑戰演奏新技法

“進入決賽的10部作品從音樂呈現來講都很難,有很多極具挑戰性的演奏技法,不少演奏家看到譜子之後都拒絕演奏。好在決賽音樂會的20位青年演奏家都很棒,在很短的時間內排練,與指揮一起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音樂會。”葉國輝分析,作曲比賽的意義就在於為作曲家與演奏家提供了磨合的機會,作曲家在排練的聽辨中不斷修正自己。他建議青年作曲家要給演奏家留出一定的空間,科學、有效地把樂譜、實際的演奏以及自己的想法結合起來。

鋼琴家俞湘君表示,非常熱愛當代音樂作品,從中可以看到音樂家們對當今社會的反映與思考。當她看到比賽獲獎作品樂譜時,很驚訝地發現了很多新的鋼琴演奏技法以及民樂與西洋樂器的對話與衝突,經過與作曲家的反覆磨合與二度創作,最後舞臺呈現效果很好。

指揮高健表示,接到10部作品的樂譜之後嚇了一跳——20天的排練時間太緊張了,他每天晚上一部接一部地研究樂譜,最多睡三四個小時。好在演奏家們眼界開闊,對一些特別的演奏技法總有很多辦法實現,排練的效率很高。他希望作曲家在創作中考慮到演奏的可操作性,在寫作中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技法。

作曲大咖現場答疑解惑

論壇上,獲獎作曲家們分別講述了創作心得,提出了一些困惑的問題,現場的專家們積極熱情地給予了迴應與解答,並指出創作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

郝維亞教授提出了青年作曲家普遍存在的記譜問題,他總結,記譜取決於樂思和音樂形象,建議作曲家通過排練來了解自己的作品究竟有什麼問題,思考作品的音樂形象到底是什麼。他指出,如果你的樂思其實挺簡單,而譜子卻搞得很複雜,比如說,每一個音符都要求有力度變化,那會給演奏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上音青年教師、優秀獎作品《恰逢花開》的曲作者李伊果提出疑問——青年作曲家應該在旋律方面創新還是在音響方面創新?對此,上音作曲教授朱世瑞回答,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清楚旋律和音響、學會分辨好的旋律和好的音響;對於不同程度、不同特點的學生因材施教。對於學生來講,不要給自己設置自我封閉的禁區,應以開放的心態去創作——創作是用旋律還是用音響由自己心靈的要求來決定;另一方面,要用音樂服務社會,這需要了解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音樂。

尹明五教授認為,聽眾需要的是音樂,因此,青年作曲家始終要考慮音樂,音樂的好壞與風格是現代還是傳統沒有關係。從複雜到簡單的境界並不容易,儘量簡單地、嚴格地把音樂做好。

周湘林總結,近年來,上音作曲系深化專業綜合改革,除了傳統作曲“四大件”教學,將“交叉學科”“電子音樂”“當代音樂”“創意作曲”的概念貫穿於教學與延展活動中;每年舉辦10場本科生與研究生專場音樂會以及學生委約作品音樂會,形成“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特色培養體系。他透露,全國交響樂創作中心有望落戶上海,將為青年作曲家提供更多機會。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上音“百川獎”揭曉,10部新作大膽挑戰演奏新技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