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生日之夜,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追憶“逝去的時光”

樂器 大提琴 王健 音樂 陳其鋼 上觀新聞 2018-12-27
50歲生日之夜,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追憶“逝去的時光”

12月26日是大提琴演奏家王健50歲生日。當晚,他攜手餘隆執棒的上海交響樂團,在上交音樂廳帶來一場音樂會。大牌獨奏家與樂團合作,一般都只演一首曲目。可王健每次來,都是從頭演到尾。一場音樂會,他演繹了陳其鋼的《逝去的時光》,古巴作曲家維拉-羅伯斯的《巴西巴赫風》以及海頓的《C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恰到好處的詮釋,遊刃有餘的轉換,令樂迷大呼過癮。

王健是改革開放後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音樂家的代表。1979年,10歲的他曾戴著紅領巾為首次訪華的美國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特恩演奏,從此聲名鵲起。16歲,他赴美留學,憑藉才華和實力嶄露頭角。30多年來,他一直活躍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不斷攀登高峰。如今,越來越多和王健一樣的中國音樂家正走出國門,在世界音樂舞臺上不斷髮出中國聲音。

50歲生日之夜,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追憶“逝去的時光”

由余隆指揮,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與上海交響樂團排練海頓《C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少年天才,伴隨改革開放成長

“這裡的每一個窗口都有一位天才!”1979年,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特恩訪華時來到上音附小,曾發出這樣的感嘆。當時年僅10歲的王健,已經顯露出驚人的才華。他在上音小禮堂為斯特恩演奏了一曲,跟隨斯特恩訪華的電影攝製組拍下了這個少年皺著眉頭,沉浸在嚴肅憂傷的旋律之中的模樣。後來,這部名為《從毛澤東到莫扎特》的紀錄片獲得了奧斯卡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在美國乃至全球產生了迴響,少年王健從此聲名鵲起。

正是因為這部紀錄片,1985年,16歲的王健得到美籍華人林壽榮的資助赴美國耶魯大學留學,隨後又獲全額獎學金進入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1987年,王健便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和以色列耶路撒冷音樂中心舉行了獨奏會,用精湛的技巧征服了觀眾。1989年,他被《美國音樂》雜誌評選為“傑出青年音樂藝術家”。就這樣,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逐漸成為了世界舞臺上炙手可熱的大提琴演奏家。

王健是上海交響樂團的老朋友了。1981年六一兒童節,12歲的王健首次與樂團合作,就是與黃貽鈞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演繹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一支職業交響樂團與一個孩子合作,在當時頗為轟動。1992年,上海交響樂團首次赴歐洲五國巡演,也邀請了王健隨團演出。2009年,王健出任上海交響樂團首位“駐團演奏家”。

王健說:“我大概是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最多的大提琴演奏家,每次來演出,就像回家一樣。這些年來,上交的進步非常明顯,已經是世界上一支非常優秀的樂團了,這來自於嚴格訓練和高壓演出的磨練。”

希望推動更多中國作品走向世界

陳其鋼的大提琴協奏曲《逝去的時光》,是這場音樂會上半場唯一的曲目。和王健一樣,陳其鋼也是改革開放後,從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一位重要音樂家。他1984年赴法國留學,被法國現代音樂大師梅西安收為關門弟子。《逝去的時光》1998年首演於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者是迪圖瓦指揮的法國國家交響樂團,馬友友擔任大提琴獨奏。音樂會十分成功,觀眾反響熱烈。這部作品的中國首演由王健完成,1999年,他分別與中國交響樂團和法國國家樂團合作,在北京和上海演出了這部作品。隨後,《逝去的時光》頻繁地由全球頂級樂團、指揮和獨奏家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

50歲生日之夜,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追憶“逝去的時光”

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在排練中

在這部時長25分鐘的作品中,陳其鋼選用中國古曲《梅花三弄》的旋律作為全曲發展的動機,融入了現代音樂的元素和技法。時隔近20年,王健對這部作品的詮釋越發深沉,回味無窮。

時間會改變一個演奏家。都說“五十知天命”,到了50歲,王健似乎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可是過了50歲,體力也不如年輕的時候旺盛了。王健說:“幹我們這一行的,一半是藝術家,一半是運動員。你必須努力達成平衡,保持穩定的水準。”50歲以後,王健希望自己可以花更多的精力演奏當代作品。“我是一個保守的人,之前一直在鑽研經典作品,對現代作品不是很喜歡。未來,我希望可以開拓一下新的土壤,挖掘一些真正能打動人的當代作品和中國作品。”

明年,王健將在荷蘭皇家音樂廳演繹陳其鋼的作品,還將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繹青年作曲家周天的大提琴協奏曲《水袖》。他說:“中國有非常棒的作曲家,他們既掌握了完善的作曲技法,又善於挖掘獨特的中國音樂素材。中國音樂中有許多短小的佳作,像詩詞一樣簡練,希望未來有更多作曲家沉澱下來,用交響樂的方式創造出更加厚重的音樂史詩。”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項建英

圖片攝影:蔣迪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