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樂器 竹子 民族樂器 羗山 中國綿陽新聞網 中國綿陽新聞網 2017-09-17
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羌族口弦,與羌笛一樣,是羌族地區獨特的民間樂器。詩歌“小小竹片中間空,麻繩扯奏響叮咚,房前屋後碉樓上,花前月夕起春風”就是對這種樂器的形態及演奏場景的表現。

在北川羌族地區,能夠演奏口弦的只有10人左右,而能製作口弦的更是屈指可數。

羌山“清音”

羌族口弦的起源,屬於羌族地區落後農耕文化的產物,但具體起源於何時,卻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在羌族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數千年前,一位叫爾瑪撒哈的羌族小夥子喜歡上了羌族姑娘白珠。為了打動白珠的心,他用幾個竹片做成一個簡單的樂器送給白珠。白珠試奏後,音色清雅,心裡特別高興。但爾瑪撒哈的舅舅給他定了一門親事,他雖不樂意卻不敢說出來,白珠知道後很傷心。爾瑪撒哈成親那天,白珠傷心地爬到山上,一邊演奏口弦,一邊朝爾瑪撒哈的家裡眺望,最後跳下山崖以死殉情。

這個悽婉的愛情故事由此流傳下來。從那以後,羌族青年男女在戀愛時,男青年都將製作一副口弦送給女方,作為戀愛的信物,這就是最初的羌族口弦。後來,羌族婦女慢慢掌握了口弦演奏技巧,這一樂器也開始流傳下來。但因為單調的文化環境,曾經作為愛情信物的口弦,逐漸成為田間勞作間隙、婚喪嫁娶、節日慶典時的消閒樂器。

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北川青片鄉上五村西窩寨,今年72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口弦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澤蘭介紹,口弦的音域狹窄,不足一個8度,只能彈奏出簡單的音調,但如果技巧把握得好,口弦演奏出的旋律綿綿悠長,所表達的意韻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絃聲陣陣

在羌族地區,口弦一直面臨傳承的困局。在王澤蘭的女兒王安蓮看來,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口弦的製作難度和演奏技巧的掌握。

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口弦製作的材料,選用高山箭竹,取材後先要自然風乾,再用油浸泡兩年時間,這樣製作出的口絃聲音才響亮。在製作時,將竹子剖開,削成長約11釐米的竹塊,先在兩端分別開鑿一個小孔,其中較小的前孔穿麻線,用於演奏時固定樂器位置,後孔較大,用來穿長約30釐米的麻線,在演奏時的拉扯。

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最關鍵的是簧片雕刻,這也是口弦製作最難的一道工藝。簧片位於竹的中間,長約8釐米,簧片的厚度、側面的縫隙都很講究,稍不注意就達不到彈奏的效果。

口弦的演奏,也有很高的難度。在演奏中,左手無名指、小指挽住麻線,大指、食指捏前孔,橫側貼腮靠近微微張開的嘴脣間,以氣鼓動簧片。右手的食指、中指牽動後孔的麻線拉扯,拉扯力度的大小和口腔形狀、氣息強弱、脣舌位置的變化,形成音階和旋律。

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王澤蘭介紹,1964年,剛剛17歲的她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全國民族樂器大展演,用口弦彈奏了一曲《社會主義好》,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最近幾年,她的女兒王澤蘭則帶著口弦多次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展演。

傳承路徑

在北川羌族地區,能夠熟練製作並演奏口弦的,只有王澤蘭、周順蘭、何秀芬三位老人,而能完整演奏口弦的只有王澤蘭。

王澤蘭回憶,小時候她看到寨子裡的老人制作、演奏口弦,就嘗試自己製作,一邊演奏一邊改進。她的女兒王安蓮在24歲時,也跟著她學習口弦演奏,現在是羌族新一代中口弦演奏的佼佼者,是北川民族藝術團的骨幹演員。但王安蓮稱,雖然自己能演奏,但“沒有母親演奏的精道”。

王安蓮的丈夫樑元斌,早年前看到岳母製作口弦時,也主動跟著學習口弦製作,現在成為製作口弦的一把好手。隨著王澤蘭、周順蘭、何秀芬幾位老人的年紀越來越大,視力下降,她們平時都不再製作口弦,因此樑元斌目前也是北川青片鄉唯一的口弦製作者。

話說綿陽非遺:羌族口弦

如何將口弦傳承下去?王澤蘭前幾年利用閒時,向身邊喜歡的年輕人傳授口弦演奏技藝,培養出了李翠萍等口弦演奏傳承人。而王安蓮從幾年前開始,根據當地文化部門的安排,先後到北川七一職中、禹里民族中學授課,但效果並不明顯。

幾年下來,只有兩個孩子基本掌握了演奏技巧,將北川羌族地區能夠演奏口弦的人數增加到10人,這讓王安蓮略感欣慰。更讓她驚喜地是,今年春季她在北川七一職中發現一個男孩對口弦感興趣,經過幾次培訓,“演奏得還像那麼回事”。她覺得,“只要有人喜歡,這就是口弦傳承的希望”。(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登軍/文 胥江/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