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藏醫——津液(上)

冷飲 藏醫 冰淇淋 日本 徐文兵 徐文兵 2017-08-30

地球表面70%的都是水,人的體重70%以上也是水。前者說的是面積,後者說的是是重量,本不相干,但一般人此舉例用來曉之以情,說明天地人相感相應的道理。

字裡藏醫——津液(上)

確切地說,占人體體重七成以上的並不是水,而是體液。你剛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裡,或者你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裡,這就不能算是體液。前者有待人生是轉化吸收變成體液,而後者則是體液代謝以後排出的廢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

當今社會,無論上智還是下愚,大多用簡單粗暴的思維,把水等同於體液,把人當成了試管,以為灌進去水就會直接變成體液。所以就出現了無論大事小事、無論何種疾病,多喝水成了萬能利器,甚至衍生了出了每天要喝八杯水、早晨起來先喝一杯水等等諸多養生保健的謬論。

其實用腳趾頭想想都會明白,水需要被溫暖、消化、過濾吸收以後才能變成體液。

字裡藏醫——津液(上)

首先,水不是體液的最顯著的區別首先就是溫度,人的體溫36度5,你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都需要用腸胃把它融化、加溫到與體溫相同才能被吸收利用。這需要消耗人體內部的熱能,碰上腸胃溫度低的人或一時喝進大量冷飲的情況,冷水暫時不能被溫化,反而會冷卻降低周圍組織的溫度,造成組織液的凝滯、阻止腺體的分泌。具體過程和數據可以參考冰敷的效果。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僅不能補充體液,反而阻礙了體液的循環,出現越喝越渴的情況。或者出現胃裡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卻極度乾燥的症狀,中醫稱之為水氣病,日本漢方醫生直接稱之為水毒。

中國人歷來主張和開水喝溫水,除了衛生消毒滅菌的因素外,喝熱水能方便人體消化吸收,快速促進津液生成。喝水並不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就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相較喝冰水,喝熱水不僅不會消耗腸胃能量,反而能補充熱量,一方面補充水分,另一方面促進體液代謝循環,津津有味、津津樂道就是體液得到補充的表現。

字裡藏醫——津液(上)

早年間沒有冰箱的年代,北京人在三九天鑿冰切塊存放在房山的溶洞裡,到了夏天拉到城裡去賣。趕馬車拉運輸冰塊的人一路辛苦顛簸燥熱焦渴難耐,進了城往往都要敲開街坊或茶鋪的門向主人或店家討口熱水熱茶喝,喝完了作為回報,敲下幾塊冰給恩主。

拉車的人自己車上有冰為什麼不去吃冰解渴呢?擱現在誰也不理解,夏天大家不都是買冰棍兒冰激凌吃嗎?其實沒啥不好理解的,吃冰棍兒解決的是心理問題,吃冰棍兒不解渴,甚至越吃越渴的感覺估計誰都有過。

天越熱喝杯熱茶,回甘的感覺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頭面體表輕發汗,發散燥熱。繼續喝腋下生風的感覺就是腋窩出汗。腋窩是手少陰心經的第一個穴極泉穴所在,這裡出汗或分泌出狐臭粘液,擾心的熱毒就有了發洩出口,內心的燥熱煩悶就會消散,達到心靜自然涼的的目的。

字裡藏醫——津液(上)

同樣的道理,夏天悶熱潮溼的時候你可以圖一時痛快衝個涼水澡,洗過之後感覺的是長時間的燥熱。而同樣狀態下洗個熱水澡,換來的卻是長時間的清涼。

現在又有個別人叫囂指責說中國人喝溫水和開水是陋習,是當初衛生滅菌消毒不嚴格的產物,現在衛生條件好了就要學外國人喝冰水喝涼水,甚至提出來月經、產後喝涼水喝冰水也沒事。這種無視人種、種族差異,驟然改變幾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生活習慣的做法,只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字裡藏醫——津液(上)

事實上,一般中國人到北美留學或工作生活,一般不到兩年都會罹患花粉症,這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有直接關係。在美國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都是冰水,有些學生帶為喝熱水帶保溫杯上學都不被允許,因為學校擔心熱水危險會造成燙傷。再加上冷飲尤其是碳酸冷飲和冰牛奶的攝入,使得中國人溫暖的腸胃逐漸冷卻,胃腸道腺體分泌衰退,腸道各種消化酶遇冷失去活性,這就造成了很多營養物質未被充分分解消化就被吸收,成為過敏原,誘發人體產生變態反應,出現各種過敏症狀。

在現代醫學對抗性的診療思路指導下,醫生不讓患者反思自身飲食習慣的問題,而是去查找過敏原,找出一個個敵人。然後就建議儘量不去接觸呼吸或攝入相關物質。但是無論醫患沒人想過,為什麼以前不過敏現在卻過敏了?應當追究過敏原的責任還是追究受體的責任。現代醫學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思路也很可笑,就是壓制人體的過激反應。所以很多所謂的抗過敏藥都有嚴重的副作用,造成人反應遲鈍、嗜睡甚至昏迷。北美也出現了很多因服用抗過敏藥而導致駕駛員打瞌睡而誘發的車禍事故。

事實上很多過敏的患者在回國以後,過敏的症狀逐漸減弱甚至不治而愈。原因不是過敏原消失了,而是因為飲食生冷的習慣得以糾正。

字裡藏醫——津液(上)

不渴不喝,喝必熱飲,飲則三口,是為有品。不是窮講究,這麼喝水才能快速轉化為津液。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喝功夫茶的杯子那麼小,賈寶玉也把咕嘟喝水的劉姥姥稱為牛飲。這不是文化差異,是進化差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