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相傳的歷史,九江秦山\'雷山\'之謎'

"

九江秦山,位於德安、瑞昌、柴桑區(九江縣)三縣界線處,據《清一統志 ·九江府一》記載:泰山 "在瑞昌縣南三十里。高十餘里,登之可望匡廬大江。其上金盆泉,可灌田數百頃。有梅谷甚幽勝"。清·嘉靖《德安縣誌》記載,泰山 "在德安縣南六十里。有下馬臺,相傳秦王過此,故名。但是奇怪的是,瑞昌城裡很多人並不認可秦山之說,很多人稱呼此山為"青山",有人說,這都源於此地有個"青山墾殖場"的緣由。但是,秦山附近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卻稱呼此山為"雷山"。讓人更奇怪的是,秦山的另一邊的德安村民也稱呼此山為"雷山",甚至還有一座緊挨秦山的山被稱為"小雷山"。"雷山"之說,翻遍古今地圖,也沒找到有此叫法。如今,在瑞昌和德安兩縣交界處,至今都沒有公路相通,能做到異口同聲,也是罕見,究其緣由,才知德安和瑞昌的秦山地界,都是解放後才通了到縣城的公路。也就是說,當外人把此山稱作秦山的時候,當地人卻堅守口口相傳一千餘年的叫法"雷山"。

"

九江秦山,位於德安、瑞昌、柴桑區(九江縣)三縣界線處,據《清一統志 ·九江府一》記載:泰山 "在瑞昌縣南三十里。高十餘里,登之可望匡廬大江。其上金盆泉,可灌田數百頃。有梅谷甚幽勝"。清·嘉靖《德安縣誌》記載,泰山 "在德安縣南六十里。有下馬臺,相傳秦王過此,故名。但是奇怪的是,瑞昌城裡很多人並不認可秦山之說,很多人稱呼此山為"青山",有人說,這都源於此地有個"青山墾殖場"的緣由。但是,秦山附近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卻稱呼此山為"雷山"。讓人更奇怪的是,秦山的另一邊的德安村民也稱呼此山為"雷山",甚至還有一座緊挨秦山的山被稱為"小雷山"。"雷山"之說,翻遍古今地圖,也沒找到有此叫法。如今,在瑞昌和德安兩縣交界處,至今都沒有公路相通,能做到異口同聲,也是罕見,究其緣由,才知德安和瑞昌的秦山地界,都是解放後才通了到縣城的公路。也就是說,當外人把此山稱作秦山的時候,當地人卻堅守口口相傳一千餘年的叫法"雷山"。

口口相傳的歷史,九江秦山'雷山'之謎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圍繞著秦山周圍發現了大量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先後發現;德安石灰山遺址、德安陳家墩遺址、瑞昌檀樹咀遺址、瑞昌銅嶺遺址等。其中,銅嶺銅礦遺址位於瑞昌市夏阪鄉境內,1988年至1992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等單位進行了5年的發掘,發現商周時期重要的銅礦開採、冶煉遺蹟。由於遺址地層堆積劃分較為明確,可以明確開採年代甚至早於商周時期,甚至可以確定是新石器時期後期,由於缺乏有效文物佐證,只是根據堆積地層推測。

於此同時,德安考古也在秦山附近的彭山發現商周時期錫礦遺址,從發掘文物推測和瑞昌銅礦遺址屬於同時期。要知道,銅和錫,這都是冶煉青銅器不可或缺的礦物。

"

九江秦山,位於德安、瑞昌、柴桑區(九江縣)三縣界線處,據《清一統志 ·九江府一》記載:泰山 "在瑞昌縣南三十里。高十餘里,登之可望匡廬大江。其上金盆泉,可灌田數百頃。有梅谷甚幽勝"。清·嘉靖《德安縣誌》記載,泰山 "在德安縣南六十里。有下馬臺,相傳秦王過此,故名。但是奇怪的是,瑞昌城裡很多人並不認可秦山之說,很多人稱呼此山為"青山",有人說,這都源於此地有個"青山墾殖場"的緣由。但是,秦山附近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卻稱呼此山為"雷山"。讓人更奇怪的是,秦山的另一邊的德安村民也稱呼此山為"雷山",甚至還有一座緊挨秦山的山被稱為"小雷山"。"雷山"之說,翻遍古今地圖,也沒找到有此叫法。如今,在瑞昌和德安兩縣交界處,至今都沒有公路相通,能做到異口同聲,也是罕見,究其緣由,才知德安和瑞昌的秦山地界,都是解放後才通了到縣城的公路。也就是說,當外人把此山稱作秦山的時候,當地人卻堅守口口相傳一千餘年的叫法"雷山"。

口口相傳的歷史,九江秦山'雷山'之謎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圍繞著秦山周圍發現了大量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先後發現;德安石灰山遺址、德安陳家墩遺址、瑞昌檀樹咀遺址、瑞昌銅嶺遺址等。其中,銅嶺銅礦遺址位於瑞昌市夏阪鄉境內,1988年至1992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等單位進行了5年的發掘,發現商周時期重要的銅礦開採、冶煉遺蹟。由於遺址地層堆積劃分較為明確,可以明確開採年代甚至早於商周時期,甚至可以確定是新石器時期後期,由於缺乏有效文物佐證,只是根據堆積地層推測。

於此同時,德安考古也在秦山附近的彭山發現商周時期錫礦遺址,從發掘文物推測和瑞昌銅礦遺址屬於同時期。要知道,銅和錫,這都是冶煉青銅器不可或缺的礦物。

口口相傳的歷史,九江秦山'雷山'之謎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山周邊發現很多道教遺存,都是早期道教的傳說,可以說,從道教的古書記載的地方,一定能在秦山附近找到對應的地方。要知道,在遠古時期記載的一些名山,古時候卻是異域地區,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能知道幾千裡以外的異域地方有此山,還給命名,還建有道觀,這估計是現代人自我欺騙的安慰之術罷了。例如秦山附近的洞霄山,道教就有洞霄宮的傳說;秦山頂的金盆寺原來也是道觀;最讓人詫異的是,秦山附近有"崑崙山",如今已改名為"崑山(當地人卻固執地稱其為崑崙山,官方叫此山為"小崑崙")",道教傳說中崑崙山上的"天根月窟",在此處卻是一潭石窟中的倒影月亮和石縫中的牡丹的巨大樹根,據說此牡丹生於石縫中,卻長高大如樹,道教以為神蹟,故曰,天根月窟也。如今已改名為"洗劍池"。

從上面可以看出,如今的秦山見於圖冊是秦朝以後,那之前此地如何稱呼?

當然是當地村民所稱呼的"雷山"。我們想象一下,在晉代後期,歲月漫長,星換鬥移,當慧遠和尚坐船遍訪名山,走到如今的廬山之地時,認為此地是廬山後,建了東林寺,隨後道衰佛盛,聲名遠播的時候。土生土長的本地村民知道了附近有個音似的廬山後,於是就把如今的秦山稱為"雷山"。

再假設一下,如果現在的秦山是遠古時期的廬山,一切困擾學術界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例如,管(仲)子曰:蚩尤得廬山之金造五兵。秦山有銅和錫,可冶煉青銅器;道教記載的第八廬山洞。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地理方位沒錯。

從歷史年代上分析,廬山之名出向於東晉之後,秦山地區隨著東晉時期造船業的發達,慢慢地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古人從各種史書中查找名山尋訪,往往都是水路,一上岸就看見廬山,於是乎,廬山道衰換顏成雷山,黎山名僧坐佛得廬山。

以上觀點只是好奇,絕非牽強附會,縈繞心頭數十年不解的瑞昌"雷山"之謎。許多考古者坦言,因年代久遠,缺乏文物佐證,口口相傳不是歷史,哪怕自己心知肚明,都不能去解開此謎。(柴桑囈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