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那麼,《樂隊的夏天》,或者說中國的樂隊(搖滾)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這個圈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超級巨星,像林肯公園之於搖滾樂;泰勒·史薇芙特之於鄉村樂——大陸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五月天這樣成功的知名樂隊。

而《樂隊的夏天》不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產生這個超級巨星。從節目一開播,能看到節目組是欽定了盤尼西林的,甚至給他們拿了Gai當年在《中國有嘻哈》的劇本(試想一下如果Gai和嘻哈沒有被封殺,而是通過《歌手》持續走紅,他現在絕對是超級巨星了)。

但是盤尼西林的實力實在是經不起吹捧,當個性沒有了硬實力背書的時候,那些囂張的言論聽起來就像小學生吹牛一樣的可笑。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那麼,《樂隊的夏天》,或者說中國的樂隊(搖滾)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這個圈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超級巨星,像林肯公園之於搖滾樂;泰勒·史薇芙特之於鄉村樂——大陸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五月天這樣成功的知名樂隊。

而《樂隊的夏天》不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產生這個超級巨星。從節目一開播,能看到節目組是欽定了盤尼西林的,甚至給他們拿了Gai當年在《中國有嘻哈》的劇本(試想一下如果Gai和嘻哈沒有被封殺,而是通過《歌手》持續走紅,他現在絕對是超級巨星了)。

但是盤尼西林的實力實在是經不起吹捧,當個性沒有了硬實力背書的時候,那些囂張的言論聽起來就像小學生吹牛一樣的可笑。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盤尼西林與歐陽娜娜合作

旅行團是另外一支非常好聽,而且難得的一直能把旋律寫得很好聽的樂隊,甚至有些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旋律比大部分時期的五月天寫得更好聽。樂隊成員個性分明,主唱孔一蟬也還挺帥的……然而,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真的不年輕了……

剩下的呢,像新褲子和刺蝟這種自己都很擰巴的樂隊,任何想要在他們身上下血本推廣的商業公司都會事先掂量掂量——隔壁有一大幫聽話的流量明星呢,要不,咱再考慮考慮?

其實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尋找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脈絡,像在一些大型跨國唱片公司和流行巨星的世界裡,發行音樂的途徑已經從線下轉到線上;發行專輯也變成了發行大量單曲;feat和sample變得越來越常見;現代流行音樂更是往著低信息量、洗腦、簡單和重複的方向在前進(墮落)著。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那麼,《樂隊的夏天》,或者說中國的樂隊(搖滾)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這個圈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超級巨星,像林肯公園之於搖滾樂;泰勒·史薇芙特之於鄉村樂——大陸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五月天這樣成功的知名樂隊。

而《樂隊的夏天》不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產生這個超級巨星。從節目一開播,能看到節目組是欽定了盤尼西林的,甚至給他們拿了Gai當年在《中國有嘻哈》的劇本(試想一下如果Gai和嘻哈沒有被封殺,而是通過《歌手》持續走紅,他現在絕對是超級巨星了)。

但是盤尼西林的實力實在是經不起吹捧,當個性沒有了硬實力背書的時候,那些囂張的言論聽起來就像小學生吹牛一樣的可笑。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盤尼西林與歐陽娜娜合作

旅行團是另外一支非常好聽,而且難得的一直能把旋律寫得很好聽的樂隊,甚至有些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旋律比大部分時期的五月天寫得更好聽。樂隊成員個性分明,主唱孔一蟬也還挺帥的……然而,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真的不年輕了……

剩下的呢,像新褲子和刺蝟這種自己都很擰巴的樂隊,任何想要在他們身上下血本推廣的商業公司都會事先掂量掂量——隔壁有一大幫聽話的流量明星呢,要不,咱再考慮考慮?

其實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尋找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脈絡,像在一些大型跨國唱片公司和流行巨星的世界裡,發行音樂的途徑已經從線下轉到線上;發行專輯也變成了發行大量單曲;feat和sample變得越來越常見;現代流行音樂更是往著低信息量、洗腦、簡單和重複的方向在前進(墮落)著。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旅行團樂隊主唱孔一蟬

所以對於現在的樂隊而言,其實還是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方法的。

例如跨界(也就是《樂隊的夏天》中所說的出圈):最近幾年裡,Coldplay和Chainsmokers合作了大熱的單曲,後者是一個電音DJ組合;Imagine Dragons曾經玩的是獨立搖滾,現在也真的很流行了。

至於最近五六年裡唯一獲得巨大突破成名的新樂隊Twenty One Pilots,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在說唱和搖滾之間一個模糊的區域裡。

但是在國內,目前還看不到太多這方面的嘗試,即使是《樂隊的夏天》“女神合作賽”這樣的形式,都有很多樂隊和樂迷感到很不自在。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那麼,《樂隊的夏天》,或者說中國的樂隊(搖滾)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這個圈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超級巨星,像林肯公園之於搖滾樂;泰勒·史薇芙特之於鄉村樂——大陸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五月天這樣成功的知名樂隊。

而《樂隊的夏天》不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產生這個超級巨星。從節目一開播,能看到節目組是欽定了盤尼西林的,甚至給他們拿了Gai當年在《中國有嘻哈》的劇本(試想一下如果Gai和嘻哈沒有被封殺,而是通過《歌手》持續走紅,他現在絕對是超級巨星了)。

但是盤尼西林的實力實在是經不起吹捧,當個性沒有了硬實力背書的時候,那些囂張的言論聽起來就像小學生吹牛一樣的可笑。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盤尼西林與歐陽娜娜合作

旅行團是另外一支非常好聽,而且難得的一直能把旋律寫得很好聽的樂隊,甚至有些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旋律比大部分時期的五月天寫得更好聽。樂隊成員個性分明,主唱孔一蟬也還挺帥的……然而,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真的不年輕了……

剩下的呢,像新褲子和刺蝟這種自己都很擰巴的樂隊,任何想要在他們身上下血本推廣的商業公司都會事先掂量掂量——隔壁有一大幫聽話的流量明星呢,要不,咱再考慮考慮?

其實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尋找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脈絡,像在一些大型跨國唱片公司和流行巨星的世界裡,發行音樂的途徑已經從線下轉到線上;發行專輯也變成了發行大量單曲;feat和sample變得越來越常見;現代流行音樂更是往著低信息量、洗腦、簡單和重複的方向在前進(墮落)著。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旅行團樂隊主唱孔一蟬

所以對於現在的樂隊而言,其實還是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方法的。

例如跨界(也就是《樂隊的夏天》中所說的出圈):最近幾年裡,Coldplay和Chainsmokers合作了大熱的單曲,後者是一個電音DJ組合;Imagine Dragons曾經玩的是獨立搖滾,現在也真的很流行了。

至於最近五六年裡唯一獲得巨大突破成名的新樂隊Twenty One Pilots,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在說唱和搖滾之間一個模糊的區域裡。

但是在國內,目前還看不到太多這方面的嘗試,即使是《樂隊的夏天》“女神合作賽”這樣的形式,都有很多樂隊和樂迷感到很不自在。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Twenty One Pilots,一個鼓手加一個MC的組合

1994年,被譽為“最有中國味”的子曰樂隊成立,1996年的《第一冊》從樂迷到樂評一片叫好之聲,甚至拿到了一些主流的音樂獎。

但是當2015年子曰秋野上《中國之星》的時候,大眾只記得他曾經寫了腦白金廣告裡的那句“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據說當年腦白金找他們合作的時候,他們一開始都是完全拒絕的。

而我卻覺得,如果他們當年多了兩首這樣的廣告歌,或許會有更多人聽過《乖乖的》。

說到底,樂隊“出圈”,才能讓更多人“入圈”,不是嗎?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那麼,《樂隊的夏天》,或者說中國的樂隊(搖滾)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這個圈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超級巨星,像林肯公園之於搖滾樂;泰勒·史薇芙特之於鄉村樂——大陸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五月天這樣成功的知名樂隊。

而《樂隊的夏天》不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產生這個超級巨星。從節目一開播,能看到節目組是欽定了盤尼西林的,甚至給他們拿了Gai當年在《中國有嘻哈》的劇本(試想一下如果Gai和嘻哈沒有被封殺,而是通過《歌手》持續走紅,他現在絕對是超級巨星了)。

但是盤尼西林的實力實在是經不起吹捧,當個性沒有了硬實力背書的時候,那些囂張的言論聽起來就像小學生吹牛一樣的可笑。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盤尼西林與歐陽娜娜合作

旅行團是另外一支非常好聽,而且難得的一直能把旋律寫得很好聽的樂隊,甚至有些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旋律比大部分時期的五月天寫得更好聽。樂隊成員個性分明,主唱孔一蟬也還挺帥的……然而,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真的不年輕了……

剩下的呢,像新褲子和刺蝟這種自己都很擰巴的樂隊,任何想要在他們身上下血本推廣的商業公司都會事先掂量掂量——隔壁有一大幫聽話的流量明星呢,要不,咱再考慮考慮?

其實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尋找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脈絡,像在一些大型跨國唱片公司和流行巨星的世界裡,發行音樂的途徑已經從線下轉到線上;發行專輯也變成了發行大量單曲;feat和sample變得越來越常見;現代流行音樂更是往著低信息量、洗腦、簡單和重複的方向在前進(墮落)著。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旅行團樂隊主唱孔一蟬

所以對於現在的樂隊而言,其實還是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方法的。

例如跨界(也就是《樂隊的夏天》中所說的出圈):最近幾年裡,Coldplay和Chainsmokers合作了大熱的單曲,後者是一個電音DJ組合;Imagine Dragons曾經玩的是獨立搖滾,現在也真的很流行了。

至於最近五六年裡唯一獲得巨大突破成名的新樂隊Twenty One Pilots,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在說唱和搖滾之間一個模糊的區域裡。

但是在國內,目前還看不到太多這方面的嘗試,即使是《樂隊的夏天》“女神合作賽”這樣的形式,都有很多樂隊和樂迷感到很不自在。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Twenty One Pilots,一個鼓手加一個MC的組合

1994年,被譽為“最有中國味”的子曰樂隊成立,1996年的《第一冊》從樂迷到樂評一片叫好之聲,甚至拿到了一些主流的音樂獎。

但是當2015年子曰秋野上《中國之星》的時候,大眾只記得他曾經寫了腦白金廣告裡的那句“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據說當年腦白金找他們合作的時候,他們一開始都是完全拒絕的。

而我卻覺得,如果他們當年多了兩首這樣的廣告歌,或許會有更多人聽過《乖乖的》。

說到底,樂隊“出圈”,才能讓更多人“入圈”,不是嗎?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那麼,《樂隊的夏天》,或者說中國的樂隊(搖滾)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這個圈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超級巨星,像林肯公園之於搖滾樂;泰勒·史薇芙特之於鄉村樂——大陸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五月天這樣成功的知名樂隊。

而《樂隊的夏天》不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產生這個超級巨星。從節目一開播,能看到節目組是欽定了盤尼西林的,甚至給他們拿了Gai當年在《中國有嘻哈》的劇本(試想一下如果Gai和嘻哈沒有被封殺,而是通過《歌手》持續走紅,他現在絕對是超級巨星了)。

但是盤尼西林的實力實在是經不起吹捧,當個性沒有了硬實力背書的時候,那些囂張的言論聽起來就像小學生吹牛一樣的可笑。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盤尼西林與歐陽娜娜合作

旅行團是另外一支非常好聽,而且難得的一直能把旋律寫得很好聽的樂隊,甚至有些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旋律比大部分時期的五月天寫得更好聽。樂隊成員個性分明,主唱孔一蟬也還挺帥的……然而,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真的不年輕了……

剩下的呢,像新褲子和刺蝟這種自己都很擰巴的樂隊,任何想要在他們身上下血本推廣的商業公司都會事先掂量掂量——隔壁有一大幫聽話的流量明星呢,要不,咱再考慮考慮?

其實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尋找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脈絡,像在一些大型跨國唱片公司和流行巨星的世界裡,發行音樂的途徑已經從線下轉到線上;發行專輯也變成了發行大量單曲;feat和sample變得越來越常見;現代流行音樂更是往著低信息量、洗腦、簡單和重複的方向在前進(墮落)著。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旅行團樂隊主唱孔一蟬

所以對於現在的樂隊而言,其實還是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方法的。

例如跨界(也就是《樂隊的夏天》中所說的出圈):最近幾年裡,Coldplay和Chainsmokers合作了大熱的單曲,後者是一個電音DJ組合;Imagine Dragons曾經玩的是獨立搖滾,現在也真的很流行了。

至於最近五六年裡唯一獲得巨大突破成名的新樂隊Twenty One Pilots,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在說唱和搖滾之間一個模糊的區域裡。

但是在國內,目前還看不到太多這方面的嘗試,即使是《樂隊的夏天》“女神合作賽”這樣的形式,都有很多樂隊和樂迷感到很不自在。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Twenty One Pilots,一個鼓手加一個MC的組合

1994年,被譽為“最有中國味”的子曰樂隊成立,1996年的《第一冊》從樂迷到樂評一片叫好之聲,甚至拿到了一些主流的音樂獎。

但是當2015年子曰秋野上《中國之星》的時候,大眾只記得他曾經寫了腦白金廣告裡的那句“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據說當年腦白金找他們合作的時候,他們一開始都是完全拒絕的。

而我卻覺得,如果他們當年多了兩首這樣的廣告歌,或許會有更多人聽過《乖乖的》。

說到底,樂隊“出圈”,才能讓更多人“入圈”,不是嗎?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今天到處都在發張內鹹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什麼《樂隊的夏天》沒能“出圈”,沒能實現90年代搖滾樂的所謂盛世,是因為90年代的人沒見過世面,那一批搖滾音樂人學了點兒西方的皮毛,就被當時的人們視若珍寶。

而《樂隊的夏天》的這批樂隊,都是很多年都沒紅的老黃瓜,而且還有一些對商業化非常牴觸,這些老黃瓜自然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所以,《樂隊的夏天》最終只是小圈子的自嗨而已。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其實張內鹹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就是年紀大了,不接觸當今主流音樂圈的人是怎麼看待如今音樂潮流的。

中國第一代樂隊確實是有買辦嫌疑的,模仿西方音樂然後“翻譯”給中國人。事實上就是崔健,早期的風格也是東一榔頭西一鎬的,朋克說唱啥的他都玩過。

但是到了魔巖三傑這第二代,其實已經不再是那種買辦性質了。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會鸚鵡學舌地說那是中國搖滾的“巔峰”,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魔巖三傑巔峰在哪裡:這三位巔峰之處是他們做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西。

你沒法把竇唯歸類到哪種既有的風格里,類似的何勇玩的並不是朋克,張楚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民謠。你回頭品味一下當年他們做的東西,其實是並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的。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魔巖三傑

而中國的樂隊不行,絕對不是90年代不行,而是00年代不行。

在90年代中期受到互聯網的衝擊以後,尤其是在mp3普及以後,唱片行業更是一落千丈,這個時期音樂開始養不活人了。傳統的流行歌手尚可以靠走穴掙錢,而玩樂隊的第一是知名度不夠撐不起場子,第二是樂隊人多不夠分錢,這導致整個音樂圈(尤其以樂隊圈)人才急劇流失。

於是00年代這十年被稱為“地下十年”,不僅音樂圈哀鴻遍野,搖滾圈更是隻留下了一幫“不幹樂隊更沒活路”的人。

我也不是唯學歷論,只是這個時期國內玩樂隊的,大部分學歷都不高,而很多這十年裡活躍的樂隊,更多隻是有一個“中國第一支xx風格樂隊”的標籤,你甚至都直接能找到他們在國外是模仿的誰來,這差不多算是全面的倒退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你可以從《後革命時代》等紀錄片中一窺當年地下搖滾的窘況,這個鏡頭是樂手們齊聚一起,其中的這位“大廚”

這批樂隊,基本上成了《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最中堅的力量。

當然,我並不是具體說某支樂隊不行,我只是說,這整個一批樂隊本身就是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出來的,這一整批樂隊整體不夠多,金字塔的根基不夠大,所以整體還不夠好。

像新褲子這樣的樂隊,放在英國樂壇地位應該是Kasabian這種級別。你得有20支Kasabian這樣的樂隊,才可能會出現一支像是Coldplay或者Radiohead這種級別的樂隊,這是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問題。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Kasabian

而當今整個世界的音樂圈的馬太效應又非常嚴重,回到90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個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會記得從港臺到內地有無數的歌手明星。

而這個時代是幾個超級巨星+海量的獨立音樂人的時代。你能看到的演出要麼是小黴黴這樣成本幾千萬,巨大體育場,但你依然很難搶到票的巨型演唱會;要麼是小型livehouse裡200人不到的規模,任何一支小樂隊都可以巡演全國30個城市的超小型現場。

而低於巨型,高於獨立音樂人的小明星就很尷尬:如果他們演幾千人的體育館場,很可能需要大量贈票,或者配合一些洗錢的運作才能保障票房;如果他們去小型livehouse,他們又拉不下臉來。

所以,你很難在這個時代再弄出20支新褲子來,就像如今的英國樂壇其實也很難再出現20支Kasabian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但是如今的音樂潮流又在迅速地轉變,以前一個潮流是可以持續十年二十年的;而如今呢,民謠火了能有……五年?說唱好像也就頂多兩年吧?

愛奇藝在這個當口選擇做《樂隊的夏天》,應該是賭這是下一個風口。然而樂隊綜藝可不是愛奇藝一家在做,而是已經有無數失敗的先例了,這並不是一個從0到1的創新。

然而持續多個樂隊類綜藝的升溫,是不是意味著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呢?問題在於,誰也不知道那個質變的點在哪裡,至少目前來看,《樂隊的夏天》沒能引發那個質變。

《奇葩說》之所以能那麼成功,在於它是一個從0到1的完全創新;而《樂隊的夏天》顯然不是。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那麼,《樂隊的夏天》,或者說中國的樂隊(搖滾)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這個圈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超級巨星,像林肯公園之於搖滾樂;泰勒·史薇芙特之於鄉村樂——大陸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五月天這樣成功的知名樂隊。

而《樂隊的夏天》不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產生這個超級巨星。從節目一開播,能看到節目組是欽定了盤尼西林的,甚至給他們拿了Gai當年在《中國有嘻哈》的劇本(試想一下如果Gai和嘻哈沒有被封殺,而是通過《歌手》持續走紅,他現在絕對是超級巨星了)。

但是盤尼西林的實力實在是經不起吹捧,當個性沒有了硬實力背書的時候,那些囂張的言論聽起來就像小學生吹牛一樣的可笑。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盤尼西林與歐陽娜娜合作

旅行團是另外一支非常好聽,而且難得的一直能把旋律寫得很好聽的樂隊,甚至有些時候我覺得他們的旋律比大部分時期的五月天寫得更好聽。樂隊成員個性分明,主唱孔一蟬也還挺帥的……然而,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真的不年輕了……

剩下的呢,像新褲子和刺蝟這種自己都很擰巴的樂隊,任何想要在他們身上下血本推廣的商業公司都會事先掂量掂量——隔壁有一大幫聽話的流量明星呢,要不,咱再考慮考慮?

其實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尋找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脈絡,像在一些大型跨國唱片公司和流行巨星的世界裡,發行音樂的途徑已經從線下轉到線上;發行專輯也變成了發行大量單曲;feat和sample變得越來越常見;現代流行音樂更是往著低信息量、洗腦、簡單和重複的方向在前進(墮落)著。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旅行團樂隊主唱孔一蟬

所以對於現在的樂隊而言,其實還是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方法的。

例如跨界(也就是《樂隊的夏天》中所說的出圈):最近幾年裡,Coldplay和Chainsmokers合作了大熱的單曲,後者是一個電音DJ組合;Imagine Dragons曾經玩的是獨立搖滾,現在也真的很流行了。

至於最近五六年裡唯一獲得巨大突破成名的新樂隊Twenty One Pilots,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在說唱和搖滾之間一個模糊的區域裡。

但是在國內,目前還看不到太多這方面的嘗試,即使是《樂隊的夏天》“女神合作賽”這樣的形式,都有很多樂隊和樂迷感到很不自在。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Twenty One Pilots,一個鼓手加一個MC的組合

1994年,被譽為“最有中國味”的子曰樂隊成立,1996年的《第一冊》從樂迷到樂評一片叫好之聲,甚至拿到了一些主流的音樂獎。

但是當2015年子曰秋野上《中國之星》的時候,大眾只記得他曾經寫了腦白金廣告裡的那句“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據說當年腦白金找他們合作的時候,他們一開始都是完全拒絕的。

而我卻覺得,如果他們當年多了兩首這樣的廣告歌,或許會有更多人聽過《乖乖的》。

說到底,樂隊“出圈”,才能讓更多人“入圈”,不是嗎?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樂隊的夏天》為什麼火不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