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薩雪頓節是西藏所有節目裡最隆重、規模最大、節目內容最豐富的節日之一。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同時又叫"藏戲節"、"展佛節" 。

"

拉薩雪頓節是西藏所有節目裡最隆重、規模最大、節目內容最豐富的節日之一。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同時又叫"藏戲節"、"展佛節" 。

拉薩雪頓節

拉薩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最早是一種宗教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以展佛和藏戲會演為主、宗教與文娛相結合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藏曆新年。

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

相傳黃教祖師宗喀巴在改革西藏佛教中,為新創立的格魯派制定了嚴格的戒律,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規定從藏曆四月至六月,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

拉薩雪頓節是西藏所有節目裡最隆重、規模最大、節目內容最豐富的節日之一。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同時又叫"藏戲節"、"展佛節" 。

拉薩雪頓節

拉薩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最早是一種宗教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以展佛和藏戲會演為主、宗教與文娛相結合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藏曆新年。

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

相傳黃教祖師宗喀巴在改革西藏佛教中,為新創立的格魯派制定了嚴格的戒律,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規定從藏曆四月至六月,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拉薩雪頓節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曆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雪頓節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範圍仍侷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

拉薩雪頓節是西藏所有節目裡最隆重、規模最大、節目內容最豐富的節日之一。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同時又叫"藏戲節"、"展佛節" 。

拉薩雪頓節

拉薩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最早是一種宗教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以展佛和藏戲會演為主、宗教與文娛相結合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藏曆新年。

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

相傳黃教祖師宗喀巴在改革西藏佛教中,為新創立的格魯派制定了嚴格的戒律,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規定從藏曆四月至六月,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拉薩雪頓節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曆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雪頓節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範圍仍侷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拉薩雪頓節

八世達賴時移到羅布林卡,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雪頓節活動也在布達拉宮的“空中戲臺”德 雪頓節央廈舉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七世達賴晚年,身患多種疾病,醫師們建議他到西郊羅布林卡(寶貝園林)洗浴,用流水養身。藏曆水雞年(1753年)到其圓寂的1757年,他每年夏天幾乎都在這裡度過。八世達賴強白嘉措時期,羅布林卡裡修建了格桑頗章宮,這裡逐漸成了的達賴夏宮。因此,雪頓節的主會場也轉移到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固定的節日儀式。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貝、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戲班子,一個犛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子。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揹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 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鬆準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

拉薩雪頓節是西藏所有節目裡最隆重、規模最大、節目內容最豐富的節日之一。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同時又叫"藏戲節"、"展佛節" 。

拉薩雪頓節

拉薩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最早是一種宗教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以展佛和藏戲會演為主、宗教與文娛相結合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藏曆新年。

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

相傳黃教祖師宗喀巴在改革西藏佛教中,為新創立的格魯派制定了嚴格的戒律,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規定從藏曆四月至六月,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拉薩雪頓節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曆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雪頓節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範圍仍侷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拉薩雪頓節

八世達賴時移到羅布林卡,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雪頓節活動也在布達拉宮的“空中戲臺”德 雪頓節央廈舉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七世達賴晚年,身患多種疾病,醫師們建議他到西郊羅布林卡(寶貝園林)洗浴,用流水養身。藏曆水雞年(1753年)到其圓寂的1757年,他每年夏天幾乎都在這裡度過。八世達賴強白嘉措時期,羅布林卡裡修建了格桑頗章宮,這裡逐漸成了的達賴夏宮。因此,雪頓節的主會場也轉移到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固定的節日儀式。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貝、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戲班子,一個犛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子。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揹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 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鬆準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拉薩雪頓節

雪頓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有:展佛、跳藏戲、過林卡(即漢族所謂的野炊)。

每逢藏曆6月30日(陽曆在每年八月下旬左右)天不亮,人們紛紛披星戴月從四面八方徒步聚集在西藏最大的寺廟哲蚌寺山下等待著雪頓節開幕式的第一項---展佛。前來朝佛的人在山下匯成人的山、人的海。喇嘛扛著數米巨大笨重的法號鼓著兩腮、漲紅著臉使勁地 吹著法號、沉悶的號聲鑽進了山谷卻迴盪在人們的心裡。另一些喇嘛身著紫色的袍子、戴著金黃色的峨冠,席地而坐,他們低著頭、虔誠地祈禱著,祈禱世間風調雨順,祈禱人民平平安安、幸福快樂。當展佛的時辰一到,數十名喇嘛將絲織的強巴佛像在法號聲中,在人們殷殷的期盼中迅速在山坡上揮展開時,剎那間萬道霞光灑遍佛像,此時,前來朝拜的人們頓時感到靈魂得到了昇華,面對著朝陽下莊重的佛像,人們沒有騷動,沒有擁擠,而是默默地祈禱著,把潔白的哈達莊嚴地獻給展開的佛像。曾聽人說,展佛節這一天,即使是天空下著暴雨,在佛像展開的那一刻,也會出現霞光噴薄出灑在佛像上的奇景,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天、神、人合一的表現吧。

雪頓節的第二個節目就是跳藏戲,演員們身著色彩繽紛的演出服裝,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彙集在羅布林卡內,作為時一週的表演。

雪頓節期間,藏族老百姓總是全家出動,親朋好友聚集在林卡里搭帳篷過林卡。過林卡,在漢語裡的意思就是野炊。每到夏季來臨,藏族同胞總是喜歡三五成群,在有水有樹的地方搭上帳篷,鋪上卡墊,擺上青稞酒、酥油茶,圍在一塊唱歌、跳舞,盡情娛樂。而每年過林卡,尤以雪頓節期間在拉薩羅布林卡內的過林卡活動規模最 大,最熱鬧,這時候的羅布林卡,每個角落裡都搭滿了具有濃厚藏族文化風格的藏式帳篷,充滿了人們飲酒歡歌的笑語。如果這時你有幸參加這個活動,無論你與他們認識與否,只要你到了他們的帳篷裡,你就是他們尊貴的客人,他們就會熱情地給你唱敬酒歌、祝福歌,他們說:"閃亮的酒杯高舉起,這酒中裝滿了情和義。祝願朋友吉祥如意,祝願大家一帆風順;歡聚的時刻雖然是那樣的短暫喲,友誼的花朵卻開在我們的心裡,美好的回憶留在我們的心中。"你能拒絕他們,你能拒絕他們這樣真實的熱情麼?那就喝吧,可是一碗還不夠,要喝就得讓你連喝三碗,就是藏族人所說的三口一杯,敬天、敬地、敬神。

這就是西藏人,西藏的宗教,西藏的節日,西藏那飽滿的雪域風情。扎西德勒!

"活化石"藏戲

藏戲在藏語中為"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姐妹",是每年雪頓節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藏戲唱腔高亢雄渾,故事多取材自民間故事、歷史傳說、佛教經典等,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