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老子 讀書 道德經 服裝 理想國 小播讀書 2019-04-06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六部分“統治的理論”的內容,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分享第七部分內容:箴言,對應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第76-81章的內容。

第七十六章 強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的智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這裡老子再次論述了強弱的區別,並論述了為什麼要選擇“柔弱”。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僵硬。草木活著的時候,形質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形質立刻轉為枯槁。所以說,凡是堅強的都是屬於死亡的類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屬於生存的類型。

其中“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者因為它的顯露突出,所以當外力衝擊時會首當其衝,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招致抨擊,正如高大的樹木容易引來砍伐,逞強用兵則會滅亡。凡是強大自誇,心想要高居人上的人,結果必被厭棄,反居人下;而那些柔弱自守的人,最後終必受人推戴,反居人上。

第七十七章 張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樣。弦位高了,便壓低它;弦位低了,便抬高它;弦過長了,便減短;弦過短了,便補足它。天之道,也正是如此。

人之道就不是這樣了。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乃是損不足以奉有餘。那麼,誰才能善體天道,把有餘的奉獻給天下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做得到啊!

體道的聖人,作育萬物,卻不自恃己能;成就萬物,也不自居其功。能如此做到無私無慾,因任自然,不想表現自己,才能體察天之道,才能把有餘的奉獻給天下。

《老子的智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損有餘而奉不足”,老子取法天道,認為社會規則也應照顧公平,拿有餘來彌補不足,保持均平調和,不再出現弱肉強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老子對社會正義的呼喚表現出老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七十八章 莫柔於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老子借用水的意象來比喻“道”的德行。水趨下居卑,有“不爭”之德,但同時水也綿綿不絕。水滴石穿,任何堅固的東西都抵擋不住,所以這裡水的“柔弱”不是軟弱無力的意思,而具有著堅韌不拔的性格。

《老子的智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天下沒有一樣東西能比水還柔弱,但任何能攻堅克強的東西卻都不能勝過水,世上再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換它,也再沒有比它力量更大的東西。世人皆知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卻無法付諸實行,主要的原因,乃在人們愛逞一時的剛強,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

所以聖人說:“能承受全國的汙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國的災禍,才配做天下之王。”這就是“正言若反”,意思是合於真理的話,表面上多與俗情相反的道理。

第七十九章 平治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既有大的怨恨,縱使把它調解,心中必然還會有餘怨,這豈是好的方法?所以聖人治理天下,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順民而不向人索取,是不會去苛責百姓的。如此,則上下相和,仇怨根本不會產生,還有什麼大怨要調解的?

因此,有德的君主,就如同持著左契,只順著人而不索取於人,人心無怨;無德的君主,就如同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人,人多生怨。給而不取,合於天道;天道雖毫無偏私,但沒有私親的天道,卻常常在幫助那有德的人!

“天道無親”與第五章“天地不仁”的觀念是一致的。人心常有一種“移情作用”,心情開朗時,覺得花草樹木都在點頭含笑;但心情抑悶時,覺得山河大地都在哀思悲愁,這是人將自己的主觀情緒投射給外物,使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結果。老子主張花開葉落都是自然的現象,並沒有特別的感情,強調自然規律本身並沒有偏愛。

第八十章 理想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裡闡述了老子對於心目中理想國家的圖景。理想的國家是這樣的:國土很小,百姓不多,但他們有用不完的器具,並且重視生命而不隨處遷徙。這樣,雖有舟車,卻無可用之地;雖有武器,也沒有機會陳列。使人民回覆到不用文字、不求知識的結繩記事時代,有甜美的飲食、美觀的衣服、安適的居所、歡樂的習俗,大家無爭無隙。

因為都是小國,所以各國的人民彼此都可看到,雞鳴狗吠的聲音也可以聽見,雖然如此,但因生活的安定,彼此之間的人民卻到老死,也不會離開自己的國家與鄰國的人互相往來。

小國寡民”是老子在對現實不滿的基礎上以當時散落的農村生活構建出來的一個“桃花源”式的烏托邦。在這個社會裡,沒有戰亂,沒有重賦,沒有暴戾和凶悍,每個人單憑自己純良的本能生活,民風淳樸厚實,文明的汙染被從這裡隔絕了開來。老子構建的理想國中的安定和諧的生活,富有詩意,令人神馳。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的智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真實的話不悅耳,悅耳的話不真實。行善的人,不需言辯;好辯的人,行為反非至善。真正聰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並不多;知識廣博的人,不求深理,所以就不是真知。

聖人不私自積藏,以虛無為體,以無用為用,他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愈充足;他儘量給予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道無私,對於萬物有利而無害。聖人善體天道,所以,他的道是施與而不和人爭奪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博學自居的人,對於任何一門學問,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特別是現代知識活動隨著專業分工越來越明晰,術業有專攻成為必然的結果。“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所以為學如果博雜不精,就永遠無法真正踏進知識的門檻。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這本《老子的智慧》一書到今天為止,也全部為大家解讀了,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