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老子出關”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但目前有關老子西行的路線,所去之“關”是什麼關,至今沒有定論,多數人認為是“函谷關”,這個說法對嗎?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司馬遷對於老子相關的記載很簡單:

“老子修道德,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自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司馬遷,對於老子出關之事,也沒能“究”出個究竟來,這絕不是他敷衍後人,也不是他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影響,重儒輕道的緣故,而是此關偏僻,參與此件大事的人既少且已作古,實在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所以,嚴謹的司馬遷只能放棄,只能說“莫知其所終”,給後人留下千古懸疑。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好在後人會考古,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基本勾勒了老子西行的大致路線圖和著書《道德經》的具體位置,一樁千古之謎的神祕面紗終被揭開。

這個路線圖是:洛陽→函谷關→天台山→玄關→大散關→甘肅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再折回隴西,落戶臨洮,並終老於臨洮東山。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史志記載

《寶雞縣誌》載:“尹喜為散關令”,老子將出散關以升崑崙。喜見紫氣東來,知將有聖人過於此,乃掃道40裡,得見老子。老子在“中國”未曾授徒,見喜懇切,乃停以授。

現在的寶雞益門鎮通仙觀舊址即是尹喜的故里 。這裡尚有老子授經的“說經臺”。史傳老子講道天台山,現在的天台山上有道家祖庭“玄都”,山下有“玄關“,即“老子過玄關”之玄關。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道臧·西升經》和葛洪《抱朴子》都有記載:“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隴西人,曾官“散關”令,而非“函谷關”。

《史記》《水經注》都有類似“因居周久之,乃遂去”的記載。意思是說老子將要離開周王朝。但“函谷關”剛到河南邊界,還在周朝版圖內,怎麼就會不知所終了呢?既然老子覺得周王朝已禮崩樂壞,又絕望而去,就應該是道離周王朝很遠的地方去,剛剛才出“函谷關”也就不符合他的“去周西遊”的目的。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後漢書》記載,老子出關“西入夷狄”;東漢官員襄楷給桓帝的上書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王國維在《秦都邑考》上說:“秦人祖先,起源於戎狄”,“夷狄”是秦人先祖的發源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禮縣一帶,事實上整個東周時期,中原諸侯國一直視秦國為“夷狄”。

專家意見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鋒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函谷關在秦惠王時代設置,而大散嶺早在秦代就已存在。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關於老子出關活動,他認為一是老子出關應該是出散關入流沙,經西域訪中亞,與弟子們一道實踐“以道立天下”。他認為有史料證實老子入夷狄到天竺。

學者普遍認為,老子西入函谷關才剛進入了秦國,秦國還是周王朝的轄區。只有出了大散關,才算離開了秦,離開了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去周”

會上還展示了北魏《李誕墓誌銘》,該墓誌銘記述了老子後人從印度“歸邦”返回的事略,為老子老子西行出散關到中亞又添新的證據鏈。

老子生活的年代,尚無函谷關

寶雞有伯陽山、玄關、老子授經臺,還有尹喜故宅等相關遺蹟,以及流傳甚廣的的老子傳說,老子與尹喜的蹤跡文化以及道文化宮觀遺存豐富,歷史上寶雞地區曾設置伯陽縣,其山川、河谷也多以“伯陽“命名,因此,大道文化產生於此是完全合理的。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很顯然,如果說老子所出之關是函谷關,那麼老子尚未未走出今河南地界就“莫知其所終”了,說不過去。

而大散關就不一樣了,散關是古散國的關隘,古散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給散宜生的封國,也就是說大散關至少在西周初期就已經存在。

而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約在前571年—前471年間。在此期間,尚沒有出現“函谷關”這一地名。函谷關名稱出現時,已經是老子羽化登仙的二百年後了。

所以說“老子去周西遊”所至之“關”是“散關”,老子留五千言《道德經》的位置,就是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19公里大散嶺上的“古大散關”。


尹喜強留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地方,你確定是函谷關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