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四世同堂》,如何將國民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四世同堂》是老舍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史詩性鉅著,它以上百萬字的篇幅展現了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的生活與抗爭。整部小說雖是在抗戰大背景下,卻未直接描寫戰爭、英雄,而是寫歷史進程中普通人的悲歡離合。

老舍的《四世同堂》,如何將國民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一、 版本

老舍從1941年開始構思,於1944年在陪都重慶開始創作《四世同堂》,小說的寫作延續了四年,其間經歷了抗戰勝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國講學,於1948年在美國才正式完成這部長達百萬字的長篇鉅製。第一、二部在1944年—1946年完成並結集出版,第三部在美國完成。1949年底老舍回國後,由於各種原因,第三部只獲得了部分出版,最後13段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毀。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只有前面87段的《四世同堂》,1983年翻譯家馬小彌女士仿照老舍的文筆,又從英文版翻譯了最後十三章內容,湊齊了100段,但相比原稿已經少了15萬餘字,這就是"足版"。還有一種是"全譯版",該版的底本是老舍在美國出版的《The Yellow Storm》,即英文版的四世同堂翻譯而得,這個版本在結構上是完整的,符合老舍在《惶惑》前記中的創作精神,但翻譯之後總共只有50萬字,比原稿少了近一半的內容。這是由於老舍在口述時,適當的刪去了一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從抗戰伊始就從濟南出發到武漢,投身抗戰洪流,後來又輾轉到重慶,老舍是在聽夫人胡潔清講述了北平淪陷後發生的種種事情才決定創作這部著作,他並未在淪陷的北平生活,但他憑藉著自己對北平市民社會和國民性的深刻洞悉,將淪陷區的人事刻畫的入木三分。

老舍的《四世同堂》,如何將國民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二、濃郁的京味兒

同他先前《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等作品一樣,《四世同堂》延續了老舍一直以來的"京味兒"。老舍的文學之根在北京,他一生創作70多部小說,20多部劇本,這些作品絕大多數是寫北京的。他描繪北京大雜院、小茶館、衚衕、廟會以及各種名勝景觀,也寫北平人的衣食住行,還寫禮儀,禮儀是北京人的風氣,也是北京人的氣質,如祁老人在八十大壽擺壽宴,十分講究。《四世同堂》的語言是經典的白話,用詞上也往往顯現出北京特色,"你要犯牛脖子不服氣呢"等一系列的北京俗語使得小說趣味橫生,老舍以幽默筆觸運之,"京味兒"十足。

三、形象鮮明的市民王國

《四世同堂》以小羊圈衚衕為地點,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的描繪了衚衕裡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平民百姓,小業主、小商人、小手工業者、車伕、店夥、小販、工人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市民世界。在這一市民世界中,活躍著老派市民、正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屬於城市底層的貧民形象系列。老派市民以祁老人為代表,他是老中國兒女的代表,也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他身上集中了老市民文化的"精髓":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敷演、迷信、中庸、懶散、充滿奴性,他身上深刻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個民族的"國民性弱點"。新派市民以祁瑞豐、藍東陽、冠曉荷為代表,"他們醜,髒,無恥,狠毒,他們是人中的垃圾,而是日本人的寶貝",他們一味追新逐異,追求洋式生活情調而喪失了文化根基和獨立人格,新潮卻淺薄,他們身上寄寓了老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思考。正派市民如祁瑞全、錢默吟,他們是老舍為探索文化轉型出路而塑造的理想人物。貧民形象如剃頭匠孫七、洋車伕小崔、劉棚匠,他們為人忠厚正義,卻避免不了悲慘的命運,老舍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同情。

老舍的《四世同堂》,如何將國民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四.文化審視與社會批判

老舍從文化的角度對北京市民社會進行審視和批判,他關注人的命運、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對民族性格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對舊的社會制度、社會倫理道德也不乏批判。他批判祁老人的因循守舊,戰爭來臨時,"什麼都不怕,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抗戰一結束又很快忘記自己遭受的苦難,對重孫說"打仗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但老舍對社會的批判不同於魯迅思想的深刻性,邏輯的思辨色彩,也不同於錢鍾書學者式的智慧,更不同於張天翼的辛酸尖刻犀利,老舍對社會的諷刺是來自於一種寬厚、從容、溫文爾雅。老舍的理性反思始終與情感上對家庭倫理的眷戀之情相伴隨,這使得他的批判總是充滿溫情。"四世同堂"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幸福和諧,是一種家庭理想,但這種理想卻不能幫助我們安然度過民族危亡的難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們唯有打破這一文化的禁錮,深刻反省自身,改變早已固化的社會心態,才能有所覺醒,不至於淪落成為自身以及國家悲劇的看客。

《四世同堂》被評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是唯一正面描寫抗戰時期普通民眾生活的長篇小說,它真實的反映了北平人民在異族侵略者的統治下靈魂遭受凌遲的痛史,剖示了他們封閉自首、苟且敷演、惶惑偷生的思想精神負累,並進而對民族精神素質和心理狀態進行了清理透剔的反省,提供了映現40年代淪陷區人民心態的一面鏡子。今日的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弱質心理,也會從中受到奮起反抗的鼓舞,最終歸於平靜,在歷史的長河中與一切達成和解。"小羊圈裡,槐樹葉兒拂拂的在搖曳,起風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