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 | 老舍家世考'

""走近巨匠 | 老舍家世考

內容提要:老舍名舒慶春,關於其姓氏舒,有認為源自滿族的舒穆祿部,也有認為來自舒舒覺羅氏或舒爾佳氏,卻都沒有確鑿的族譜文獻證據。本文以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於雍正九年編竣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為據,並結合其他一些資料,對老舍家世進行了考稽和梳理。

據舒乙記述:“舒家曾經是個大家庭,在一次內訌之後,舒永壽這一支分出單過,而且親戚之間不再來往。”“家譜不可考,只知道是滿族舒穆祿部的後裔。”“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舒穆祿部裡最有名的人物是楊古立,他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他的後代多分佈在遼寧省遼陽地區和北京市等地,其中有姓楊、姓徐、姓宿、姓舒的(舒乙後來補充還有姓許的),這後三姓按東北的發音是一個音,只是譯成漢文時寫法不同。在能找到的流傳下來的這四姓滿人的殘存家譜中,最後一代幾乎都是‘慶’字輩。”

"走近巨匠 | 老舍家世考

內容提要:老舍名舒慶春,關於其姓氏舒,有認為源自滿族的舒穆祿部,也有認為來自舒舒覺羅氏或舒爾佳氏,卻都沒有確鑿的族譜文獻證據。本文以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於雍正九年編竣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為據,並結合其他一些資料,對老舍家世進行了考稽和梳理。

據舒乙記述:“舒家曾經是個大家庭,在一次內訌之後,舒永壽這一支分出單過,而且親戚之間不再來往。”“家譜不可考,只知道是滿族舒穆祿部的後裔。”“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舒穆祿部裡最有名的人物是楊古立,他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他的後代多分佈在遼寧省遼陽地區和北京市等地,其中有姓楊、姓徐、姓宿、姓舒的(舒乙後來補充還有姓許的),這後三姓按東北的發音是一個音,只是譯成漢文時寫法不同。在能找到的流傳下來的這四姓滿人的殘存家譜中,最後一代幾乎都是‘慶’字輩。”

走近巨匠 | 老舍家世考

老舍

關於滿漢兩族的姓氏關係,老舍研究專家、滿族學者關紀新做過清晰的描述。他認為,老舍家族先前的滿族舊姓氏尚待考證。滿族先民的姓氏。大約有六百餘個。正像張、王、李、劉、陳是漢族中的大姓一樣,滿族也有幾個傳統姓氏,即所謂“滿族八大姓”。具體哪八姓似無定論,其中一種說法,是指瓜爾佳氏、紐祜祿氏、舒穆祿氏、董鄂氏、馬佳氏、納喇氏、索綽羅氏和伊爾根覺羅氏。到了晚清,原來用漢字記錄滿語多音節譯音的滿人姓氏,多簡化為用一個漢字來替代,比如這“八大姓”便大致改用了漢字的關、郎、舒、董、馬、那、索、趙。——也許正因為排在第三位的舒姓,恰好就是老舍一家這時業已冠用的漢字姓氏,故而產生了舒穆祿氏原為老舍家滿族舊姓的猜測。事實上,這種猜測難以確證。滿族姓氏的演化規律,既有原來冠用同一滿姓的人們改用幾個漢字姓的情形(例如各地各家族的舒穆祿氏,後來分別改用了漢字舒、徐、米、宿、孫、鄭、蕭、萬等姓),還存在後來雖改用一漢字姓的滿人,卻來自不同姓氏的情形;在有一種情形中,也包括了這個後來改為單個漢字的“舒”姓:不僅從前“八大姓”中的舒穆祿氏的一部分改姓了舒,另有舒舒覺羅氏和舒佳氏,也改姓了舒。可見,老舍一家的舊時滿姓尚有舒穆祿氏、舒舒覺羅氏、舒佳氏等不少於三種的可能性。因為舒穆祿氏以前是個大姓氏,所以他家出自其中的可能性也許要更大一些。

然而,啟功卻十分肯定地認為老舍家族原來的滿族姓氏是舒舒覺羅。他說:

我既然叫啟功,當然就是姓啟名功。有的人說:您不是姓愛新覺羅名啟功嗎?很多人給我寫信都這樣寫我的名和姓,有的還用新式標點,在愛新覺羅和啟功中間加一點。還有人叫我“金啟功”。對此,我要正名一下。“愛新”是女真語,作為姓,自金朝就有了,按意譯就是“金”,但那時沒有“覺羅”這兩個字。“覺羅”是根據滿語gioro的音譯。它原來有獨自的意思。按清制:稱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為大宗,他的直系子孫為“宗室”,束金黃帶,俗稱“黃帶子”,塔克世的父親覺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稱“六祖”,對這些非塔克世——努爾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後裔稱“覺羅”,束“紅帶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經濟上也享有特權,直到清亡後才廢除。清朝時,把這個“覺羅”當作語尾,加到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來姓“舒舒”氏,後來加上“覺羅”,就叫“舒舒覺羅”,而老舍又從“舒舒”中取第一個“舒”字作自己的姓,又把第二個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作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同樣,也把“覺羅”這個語尾,加到“愛新”後面,變成了“愛新覺羅”,作為這一氏族的姓。也就是說,本沒有這個姓,它是後人加改而成的。再說,覺羅帶有宗室的意思,只不過是“大宗”之外的宗室而已,在清朝滅亡之後,再強調這個覺羅,就更沒有意義了。這是從姓氏本身的產生與演變上看,我不願意以愛新覺羅為姓的原因。

遺憾的是,這裡存在著兩個大的不知是否因記憶而出現的疏漏,一是啟功並未能說明他何以認定“舒舒覺羅”一定就是老舍家族原來的滿族姓氏。僅憑記憶而獨自口述,並無文獻佐證,屬證據不足。或許啟功以為老舍的家族姓氏只能來自“舒舒覺羅”一脈,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無須考證。但第二個疏漏又否定了這個可能性,因為啟功說是老舍自己把“舒舒”中的第一個“舒”字取作姓,而把第二個舒字拆為“舍”跟“予”,於是就叫舒舍予了。照此可推出一荒謬的姓氏邏輯關係,即老舍家的舒姓是從他而非他父親那裡開始的,彷彿老舍一降生連“舒”帶“舍予”就天賜齊全了。

就以啟功口述提到的滿洲八旗中的愛新覺羅氏為例,從清高宗所著《盛京賦》即知:愛新是“徽稱”,覺羅才是姓。另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載:“愛新,金也。覺羅,姓也。”因此,愛新覺羅氏冠漢姓“金”。“只有極少數人,保持滿族原有的習慣,沒冠姓。如:溥傑、溥儀、毓保、啟功。”顯然,此說比啟功說更為準確。

在現藏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裡,也明白清楚地寫明,覺羅氏“為滿洲著姓,內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於穆溪、葉赫、嘉木湖、興堪、薩爾虎、呼納赫、雅爾湖、烏喇、瓦爾喀、松花江、阿庫裡、佛阿喇、哈達、汪秦各地方。”這些地方的覺羅氏遍佈於八旗。僅葉赫地方的伊爾根覺羅氏,在八旗中都能找到。烏喇地方的伊爾根覺羅氏,分佈於正白旗、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鑲藍旗,共五個旗中。瓦爾咯地方伊爾根覺羅氏,分佈於鑲黃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四個旗中。像其他的滿族大姓、著姓如富察氏、紐鈷祿氏,另如赫舍里氏、納喇氏、佟佳氏、舒穆祿氏、馬佳氏,等等,無不遍佈於八旗滿洲之中。

初編於雍正元年並經詳細查明歷時九年編竣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是彙集前代檔冊及家族資料,共錄八旗滿洲旗分內姓氏1114個,記載的各姓人物超過二萬人,囊括了八旗滿洲所有姓氏。其對所有姓氏來源、地域分佈、代表人物及人旗緣由與年代、所隸旗分,都詳細列出。

此處需稍梳理一下滿清八旗制度的建立,它是以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853年起兵作為起點,當時他只有“遺甲十三副”,數十人而已。久之亦不過“兵不滿百,甲僅三十副”。但努爾哈赤在“子孫對神立誓,亦欲殺太祖”的險惡境地,首先征服建州女真和長白山女真各部,而後又相繼滅掉扈倫四部的哈達部、輝發部、烏拉部和葉赫部,並征服了部分東海女真,在連續征戰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八旗的建制。1615年“太祖削平各處,於是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五牛錄立一紮攔額真,五紮攔立一固山額真。固山額真左右,立美凌額真。原旗有黃白藍紅四色,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固山即“旗”之意,固山額真即為每旗的最高長官,後來改稱為“都統”。

再以上剛提及被努爾哈赤相繼滅掉的扈倫四部——哈達、輝發、烏拉、葉赫——被編牛錄情況為例簡單說明滿族的姓氏散佈:“查《八旗通志》名臣傳、勳臣傳、忠烈傳等,可以得知八旗滿洲中,除在鑲黃、鑲白、鑲藍三旗中編立五個佐領外,其餘五旗皆有哈達部人。……其餘人等均被分散編入各旗、各牛錄(佐領)之下。”“輝發部人除在鑲黃、鑲紅、鑲藍三旗滿洲中設立佐領外,在其他旗中也有分佈。”“烏拉部人不僅散編於其他佐領中,也散編於其他旗中。”而至於葉赫部,“八旗滿洲中均有葉赫人編立的佐領。”

因此,不難看出,這裡出現的舒穆祿和舒舒覺羅,以及關紀新提到的舒佳氏,都有可能是老舍家舒姓的源頭,不能想當然地隨意抽取樣本,未經科學化驗便以此為證。但按照金啟孮的“推演”,原滿姓“舒舒覺羅”的,後來的漢姓一般為“趙”。而漢姓“舒”的,原始的滿姓應是“舒穆祿”或“舒莫里”,而“舒莫里”可能是“舒穆祿”的歧譯。另,“舒穆祿”的後人也有漢姓“蕭”的。在其書中的“京旗hala冠姓一覽表”裡,沒有出現舒佳氏。

不過,作為個人,我自然心儀並十分願意相信金啟孮的“推演”,即老舍家由姓氏追溯的遠祖似乎只能是舒穆祿氏,因為它畢竟曾經如此的顯赫輝煌,尤其是出了一位大清的“開國元勳”——楊古利。

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六(以下簡稱《通譜》)記載:“舒穆祿,為滿洲一姓,其氏族散處於庫爾喀,渾春,朱舍裡,及各地方。”散處於庫爾喀地方的舒穆祿氏,“為滿洲著姓,而居庫爾喀者尤著,自部長郎柱,翊戴,太祖高皇帝,時通往來。太祖厚遇之。命其子楊古利入侍,以公主降焉,其族最盛。”這對於舒穆祿氏乃是莫大的榮寵,按清代制度,皇后所生封固倫公主,其夫婿稱固倫額駙,品階相當於固山貝子,也就是前代所稱的駙馬。用現在話說,《通譜》中詳細記錄了被清太祖努爾哈赤招為上門女婿的楊古利戎馬倥傯血染疆場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蹟。以下是楊古利的人事檔案:

楊古利額駙

正黃旗人,庫爾喀部長郎柱之子也。郎柱為所部害,圍其家,楊古利額駙之母,系幼子納木泰於背,屬犍佩刀,射眾突出。偕其族眾來歸。庫爾喀部人,尋亦內附。楊古利額駙聞而逆之,手刃殺父者,割耳鼻啖之,以復父仇。時年甫十四。太祖深異之。日見信任,始令守汛江上。警備嚴密,無敢犯者。徵輝發,取訥殷,及朱舍裡,安褚拉庫,赫席黑穆倫諸路。皆著偉績。隨太祖往汀哈達孟格布魯貝勒,楊古利額駙,奮戰先登,生擒孟格布魯貝勒。擊明兵於界凡,與阿巴泰貝勒等,爭先抵敵,破其軍。是夕,進擊商顏崖之兵,令被傷者勿往。楊古利額駙不肯留,裹創擊腕,率十佐領兵,擊敗明大營兵,取鐵嶺、瀋陽、遼陽等處,俱有功。

太祖嘉其勞績,命位次貝勒八人下。統左翼兵,授一等子。後屯戍耀州,躡蹤至雅爾湖路,殺毛文龍採參者九十餘人,擒三千總以歸。

太宗統帥徵明,楊古利額駙,敗總兵滿桂兵於明都城之北。大軍還略通州,取薊州,張家灣,復與明兵戰於錦州。楊古利額駙,皆率侍衛護軍,直前敗之。

太宗嘉焉,授三等公,尋晉超品公。與多羅英、郡王阿濟格等徵明,克昌平等十二城,敗敵者五十八次,生擒總兵巢丕昌等,俘獲十八萬人。從太宗徵朝鮮,同和碩豫親王多鐸,擊敗其援兵方收兵登山,賊敗兵竄伏崖側,竊發火銃。楊古利中傷卒。楊古利額駙,歷事兩朝,自始至終,未嘗獲譴。

太宗寵遇之禮殊絕,命本佐領護軍,為之守門。賜豹尾槍二,令親軍佩之。甲卒二十人為之衛。賞賚戶口,及牲畜金幣無數。其卒于軍也。

足見,楊古利生前死後,蒙幾代清帝皇恩。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深得信任,忠勇異常,南征北戰,屢立功勳,位尊僅在八大貝勒之下。清太宗皇太極時,兩次徵明,攻城拔寨,勇冠三軍,戰功顯赫。隨太宗徵朝鮮時,遭敗兵偷襲,相當於在一場戰役行將結束的時候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受傷不治而亡。“太宗解御衣衣之,撫尸慟哭。親視含殮畢,始旋師。比櫬至盛京,太宗郊迎之,命諸王百官往祭。葬之日,太宗復觀親臨奠。命本佐領八戶守其冢,追封武勳王,建碑墓道。”這也是享受到莫大的死後哀榮,喪葬待遇級別甚高。

朝至順治,順治皇帝仍“追念舊勳,命配享太廟。”甚至到了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還“恭謁陵寢。至盛京,親奠墓次。三十九年,復御製碑文,勒石紀焉。”雍正九年,雍正帝尚“追考懋績殊勳,特旨加其世爵封號為英誠公。其次子塔瞻襲超品公。後緣事,削超品公為一等公,歷任領侍衛內大臣。卒,其子艾星阿襲職,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太子少師。順治十五年,為定西將軍,率兵徵雲南,追偽桂王至阿窪城,獲之。以一等公無增秩,給詔命以顯其績。卒,賜祭葬如典禮,諡敬康。其子富善承襲一等公,加太子太保,太子少師,議政大臣,歷任領侍衛內大臣。卒,於雍正十年,奉旨崇祀賢良祠。其子海金承襲一等公,歷任令侍衛內大臣。卒,其子豐盛額承襲一等公,任都統。卒,其子豐安,承襲一等公。現任散秩大臣。”

楊古利不失為大清的開國元帥之一,徵朝殉清後,他的後代子嗣仍澤被著浩蕩皇恩。除此嫡親,《通譜》中還記載了楊古利四個弟弟和兩位族侄的信息:

楞格里,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次弟也。

納木泰,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第三弟也。太祖高皇帝時,賜姓覺羅。

譚泰,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弟也。

譚布,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弟也。

伊爾德,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族侄也。

喀爾濟赫,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族侄也。“攻薊州,歿於陣。”

從《通譜》獲知,世居庫爾喀地方,有事蹟記錄在冊的舒穆祿氏同族人,除岱都咯是鑲黃旗包衣人,“來歸年份無考”,富達禮、朱策、吳勒、尼雅寧阿布庫、倭赫,不僅都是正黃旗人,且均為“國初來歸”,都屬資深人士。其中倭赫之子在隨軍徵雲南時,“擊賊陣亡”。“無事蹟可立傳者”,屬“國初來歸”的同族,還有正黃旗阿錫坦郎柱、鑲紅旗阿庫禪和正藍旗寧古泰。正黃旗郎善為“天聰時來歸”,正黃旗莽伊達、正白旗包衣阿星阿,來歸年份無考。

再來看散居各地的舒穆祿氏,世居渾春地方族人中的“應立傳之人”,包括鑲藍旗人嘉素蘭,正黃旗人阿爾魁,鑲黃旗人那爾渾,及正紅旗包衣人貝袞。

世居朱舍裡地方的舒穆祿氏,有正白旗人胡勒額駙葉臣(“太祖高皇帝,以妹妻之,稱為額駙。”),葉臣同族、鑲藍旗人耀藍,正黃旗包衣人喇瑚達,正白旗人馮安。

其他舒穆祿氏的“應立傳之人”,有世居瀋陽地方正藍旗人布噶,哈爾敏地方鑲黃旗人扎齊巴,沾河地方正白旗人額古德,雅爾湖地方鑲白旗人阿哈那、達括、順爾祿,葉赫地方鑲白旗人圖巴海,渾春杜麻湖村地方正白旗人穆翰、席爾泰,愛新和羅地方鑲紅旗人布瞻,沾河地方鑲藍旗人卓滿,吉陽麻路河地方鑲紅旗人哈明阿,吉陽地方正藍旗人賴碧漢,虎爾哈地方正藍旗人岱音布祿。

《通譜》中還錄入一些“無事蹟可立傳”而系“國初來歸”之人,屬鑲黃旗的有:哈爾敏地方人章固理、西特庫,烏喇地方人雅珠,伊蘭費爾塔哈地方人咯泰;屬正黃旗的有:石壩爾臺人善圖,瑚普察地方人吳爾古泰,綏分地方人瓦里雲;屬正白旗的有:呼蘭地方人瑚敏,輝發地方人西拉納;屬鑲白旗的有:哲林地方人鄂羅洋,雅爾湖地方人郎珠瑚,黑龍江地方人和託,烏喇地方人咯齊啟,吉林烏喇地方人尼桑阿、穆哈連;屬鑲紅旗的有:山岔地方人艾扎希達,英額地方人靠謙,輝發地方人王伊納;屬正藍旗的有:黑龍江地方人阿克善、珠赫訥,吉陽地方人阿巴、爾岱、常堪,虎爾哈地方人蘇拜、屯布魯、圖墨圖,佛拉阿地方人塔晉,山秦地方人伊哈齊,訥殷江地方人星泰、西理尼,渾春杜麻湖村地方人包衣和羅奇都朱琥,哈達地方人包衣愛漢;屬鑲藍旗的有:榆樹溝地方人鄂恩,訥絡地方人訥泰,松花江地方人薩朗阿,長白山地方人東阿、當達理、安布庫,烏喇地方人吳勒爾素、富拉禪;屬正紅旗的有:葉赫地方人卦爾察,訥殷江地方人岱音達理,呼蘭地方人張圖,精琦裡地方人胡什泰。

“天聰時來歸之人”,屬正黃旗的有:松花江地方人黨其那,葉赫地方人包衣瑚倫、賽碧漢、三達理;屬鑲白旗的有:渾秦布喇地方人錫墨訥;屬鑲紅旗的有:虎爾哈地方人鬆愛;屬正藍旗的有:鬆阿里海蘭地方人魁凱,虎爾哈地方人鶴善。

另外,還有“來歸年份無考之人”,屬正白旗的有:拉門穆湖地方人薩旒,綏分地方人包衣哈坦,長白山地方人包衣綽布海;屬鑲白旗包衣人有:長白山地方人昂楚蘭、昂囊阿;屬鑲紅旗的有:舒穆地方人和託,瀋陽地方人索楚、顏布祿;屬正藍旗的有:訥殷江地方人拉古、庫爾圖訥、湯善,黑龍江地方人恩格勒,沾河地方人昂靄;屬鑲藍旗的有:長白山地方人方吉,虎爾哈地方人綽克塔。

“康熙時自科爾沁撤回之人”,屬正紅旗的有兩位:殷達渾地方人諾穆齊,松花江地方人葛琳泰。屬鑲紅旗的也有兩位:吉林烏喇地方人嶽託、僧格;屬鑲藍旗的還是兩位:吉林烏喇地方人哈爾吉,薩爾碧圖地方人三達裡。

統計一下,《通譜》在冊屬正紅旗的一共有六位,“國初來歸”者四位,即葉赫地方人卦爾察,訥殷江地方人岱音達理,呼蘭地方人張圖,精琦裡地方人胡什泰;上述兩位,即殷達渾地方人諾穆齊,松花江地方人葛琳泰。另還有一位渾春地方的正紅旗包衣人貝袞。從身份看,除了貝袞,幾乎都屬“護軍”序列:

卦爾察,葉赫地方人,其曾孫雅爾布,原任步軍校,元孫訥爾圖,原任護軍校,四世孫譚圖,原任步軍校。

岱音達理,訥殷江地方人,其子懷納,原任防禦。金保住,原任步軍校。孫福三泰,原任步軍校。卓爾班,原任護軍校,曾孫金長貴,現任驍騎校。

張圖,呼蘭地方人,原任驍騎校,其子伊禮哈,原任筆帖式。孫達薩哈,原任步軍校。阿那庫,原任筆帖式。又張圖之侄常綬,原任護軍校。

胡什泰,精琦裡地方人,原任六品官,其孫武通保,現任博士。

諾穆齊的孫子福克薩庫,“原任二等護衛”。

既是滿人,最初當然是用滿語命名。從清中期起,越來越受漢文化薰染的滿人在逐漸說漢語的同時,也開始嘗試用漢文給自己起名字。到清朝末年,滿人起漢名已頗為普遍,他們甚至學會了用漢字來標識輩分。不過,滿漢之間在起名上還是有明顯的差別。滿人雖都知道自己的族姓,但沒有把姓氏掛在名字前一起稱呼的習慣,滿人是“稱名不舉姓”,這個習俗不單在滿洲旗人中保持著,也漸次傳給了“滿化”的漢軍旗人和蒙古旗人。所以,就目前發掘到的有限的幾宗清末有關公文裡,凡記錄著老舍父親名字的地方,都只有“永壽”二字,而並非是“舒永壽”。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寫過旗人“稱名不舉姓”的習俗:“滿、蒙兩族的姓氏,不著於世,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不同姓矣。漢軍本為漢人,有漢姓,其欲依附豐沛,以旗籍自炫者,亦效滿、蒙。”

老舍的父親名永壽,是正紅旗滿洲屬下的一名“巴亞喇”,漢語意是“護軍”。清代的護軍,是“拱衛京師”諸兵種中的一支,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保衛首都的衛戍部隊,其任務是負責皇城、王府及整個京師的日常安全。如果皇上外出巡查,隨駕護衛也從中抽調。保衛皇上,也即警衛紫禁城的部隊由鑲黃、正黃、正白這“上三旗”的護軍組成,而由被稱作“下五旗”的鑲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所組成的護軍,則分別負責全城的安全。永壽就是隸屬正紅旗的一名護軍甲兵(簡稱“護軍”),他的崗位職責便是常常在各個城門巡查。

假定楊古利是老舍的遠祖,這位遠祖在大清正式立國前徵朝陣亡,壯懷激烈;而老舍的父親永壽是在1900年的晚清,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因浴血守衛皇城殉國,年僅38歲也堪稱壯烈。這一年,老舍一歲。

據《正紅旗滿洲陣亡之兵丁等花名冊》記載:“常升佐領下:閒散慶瑞呈稱,竊身之父護軍槍兵永壽,年三十八歲,於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門與洋兵對敵,當時陣亡。”

又據《正紅旗護軍營》記載:“熙璋佐領下:護軍永壽,系正紅旗護軍營滿洲固山人。……以上官弁兵丁十四名,均於去歲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門打仗陣亡。……光緒二十七年六月。”

《清史稿·卷495》:“時陣亡者,……天安門有……護軍永壽、文瑞、瑞升、承通、林安、玉慶、春喜、祥林、鬆桂、文祿、常升、常海、鬆惠、海全、桂升、雙壽。”

另據《庚子京師褒恤錄》中載:“護軍瑞升、承通、林安、玉慶、春喜、祥林、鬆桂、永壽、文祿、常升、常海、鬆惠、海全、桂升、雙壽,均於上年七月在天安門等門駐紮,二十一日對敵陣亡。”“護軍順喜、瑞升、承通、林安、玉慶、春喜、祥林、鬆桂、永壽、文祿、常升、常海、鬆惠、海全、桂升、雙壽,均著照護軍校陣亡例,從優賜卹。”

老舍在《寶地》一文裡,這樣寫父親:

那時候,我的父親,帶著生了鏽的腰刀,去保衛紫禁城。太后和皇上偷偷地溜出宮門,落荒而逃。全城人民的命運就這麼交給了炮火與洋兵。我的父親沒有再回來,沒人知道他的屍骨何在。後來,他的棺材裡只有一張紙,上面寫著他的姓名!

在《神拳》後記裡,老舍對父親有一段更為詳細的描寫:

我不記得父親的音容,他是在那一年與聯軍巷戰時陣亡的。他是每月三兩餉銀的護軍,任務是保衛皇城。聯軍攻入了地安門,父親死在北長街的一家糧店裡。那時候,母親與姐姐們不敢出門,哥哥剛九歲,我又大部分時間睡在炕上,我們實在無從得到父親的消息——多少團民、士兵,與無辜的人民就那麼失了蹤!多虧舅父家的二哥前來報信。二哥也是旗兵,在皇城內當差。敗下陣來,他路過那家糧店。進去找點水喝。那正是熱天。店中職工都早已逃走,只有我的父親躺在那裡,全身燒腫,已不能說話。他把一雙因腳腫而脫下來的布襪子交給了二哥,一語未發。父親到什麼時候才受盡苦痛而身亡,沒人曉得。

恩格斯還曾對八旗官兵抵抗外辱的英勇表現給予高度評價,說他們“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

事實上,無論從老舍父親的御辱殉國,還是老舍在八年抗戰中所表現出的“國家至上”的風骨,以及他最後以投太平湖捨身全節,都能見出那種滿族人與生俱來的“勇武精神”,這在血緣上是相通的。“倔強的性格、純樸的風俗和勇武的精神三者結合而成他們的崇高理想,那就是為國家戰死而榮,臨陣退縮為恥”。

作者傅光明,男,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常務副主編。

文章來源 / 滿族文化網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小西

關於我們

"走近巨匠 | 老舍家世考

內容提要:老舍名舒慶春,關於其姓氏舒,有認為源自滿族的舒穆祿部,也有認為來自舒舒覺羅氏或舒爾佳氏,卻都沒有確鑿的族譜文獻證據。本文以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於雍正九年編竣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為據,並結合其他一些資料,對老舍家世進行了考稽和梳理。

據舒乙記述:“舒家曾經是個大家庭,在一次內訌之後,舒永壽這一支分出單過,而且親戚之間不再來往。”“家譜不可考,只知道是滿族舒穆祿部的後裔。”“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舒穆祿部裡最有名的人物是楊古立,他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他的後代多分佈在遼寧省遼陽地區和北京市等地,其中有姓楊、姓徐、姓宿、姓舒的(舒乙後來補充還有姓許的),這後三姓按東北的發音是一個音,只是譯成漢文時寫法不同。在能找到的流傳下來的這四姓滿人的殘存家譜中,最後一代幾乎都是‘慶’字輩。”

走近巨匠 | 老舍家世考

老舍

關於滿漢兩族的姓氏關係,老舍研究專家、滿族學者關紀新做過清晰的描述。他認為,老舍家族先前的滿族舊姓氏尚待考證。滿族先民的姓氏。大約有六百餘個。正像張、王、李、劉、陳是漢族中的大姓一樣,滿族也有幾個傳統姓氏,即所謂“滿族八大姓”。具體哪八姓似無定論,其中一種說法,是指瓜爾佳氏、紐祜祿氏、舒穆祿氏、董鄂氏、馬佳氏、納喇氏、索綽羅氏和伊爾根覺羅氏。到了晚清,原來用漢字記錄滿語多音節譯音的滿人姓氏,多簡化為用一個漢字來替代,比如這“八大姓”便大致改用了漢字的關、郎、舒、董、馬、那、索、趙。——也許正因為排在第三位的舒姓,恰好就是老舍一家這時業已冠用的漢字姓氏,故而產生了舒穆祿氏原為老舍家滿族舊姓的猜測。事實上,這種猜測難以確證。滿族姓氏的演化規律,既有原來冠用同一滿姓的人們改用幾個漢字姓的情形(例如各地各家族的舒穆祿氏,後來分別改用了漢字舒、徐、米、宿、孫、鄭、蕭、萬等姓),還存在後來雖改用一漢字姓的滿人,卻來自不同姓氏的情形;在有一種情形中,也包括了這個後來改為單個漢字的“舒”姓:不僅從前“八大姓”中的舒穆祿氏的一部分改姓了舒,另有舒舒覺羅氏和舒佳氏,也改姓了舒。可見,老舍一家的舊時滿姓尚有舒穆祿氏、舒舒覺羅氏、舒佳氏等不少於三種的可能性。因為舒穆祿氏以前是個大姓氏,所以他家出自其中的可能性也許要更大一些。

然而,啟功卻十分肯定地認為老舍家族原來的滿族姓氏是舒舒覺羅。他說:

我既然叫啟功,當然就是姓啟名功。有的人說:您不是姓愛新覺羅名啟功嗎?很多人給我寫信都這樣寫我的名和姓,有的還用新式標點,在愛新覺羅和啟功中間加一點。還有人叫我“金啟功”。對此,我要正名一下。“愛新”是女真語,作為姓,自金朝就有了,按意譯就是“金”,但那時沒有“覺羅”這兩個字。“覺羅”是根據滿語gioro的音譯。它原來有獨自的意思。按清制:稱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為大宗,他的直系子孫為“宗室”,束金黃帶,俗稱“黃帶子”,塔克世的父親覺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稱“六祖”,對這些非塔克世——努爾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後裔稱“覺羅”,束“紅帶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經濟上也享有特權,直到清亡後才廢除。清朝時,把這個“覺羅”當作語尾,加到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來姓“舒舒”氏,後來加上“覺羅”,就叫“舒舒覺羅”,而老舍又從“舒舒”中取第一個“舒”字作自己的姓,又把第二個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作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同樣,也把“覺羅”這個語尾,加到“愛新”後面,變成了“愛新覺羅”,作為這一氏族的姓。也就是說,本沒有這個姓,它是後人加改而成的。再說,覺羅帶有宗室的意思,只不過是“大宗”之外的宗室而已,在清朝滅亡之後,再強調這個覺羅,就更沒有意義了。這是從姓氏本身的產生與演變上看,我不願意以愛新覺羅為姓的原因。

遺憾的是,這裡存在著兩個大的不知是否因記憶而出現的疏漏,一是啟功並未能說明他何以認定“舒舒覺羅”一定就是老舍家族原來的滿族姓氏。僅憑記憶而獨自口述,並無文獻佐證,屬證據不足。或許啟功以為老舍的家族姓氏只能來自“舒舒覺羅”一脈,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無須考證。但第二個疏漏又否定了這個可能性,因為啟功說是老舍自己把“舒舒”中的第一個“舒”字取作姓,而把第二個舒字拆為“舍”跟“予”,於是就叫舒舍予了。照此可推出一荒謬的姓氏邏輯關係,即老舍家的舒姓是從他而非他父親那裡開始的,彷彿老舍一降生連“舒”帶“舍予”就天賜齊全了。

就以啟功口述提到的滿洲八旗中的愛新覺羅氏為例,從清高宗所著《盛京賦》即知:愛新是“徽稱”,覺羅才是姓。另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載:“愛新,金也。覺羅,姓也。”因此,愛新覺羅氏冠漢姓“金”。“只有極少數人,保持滿族原有的習慣,沒冠姓。如:溥傑、溥儀、毓保、啟功。”顯然,此說比啟功說更為準確。

在現藏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裡,也明白清楚地寫明,覺羅氏“為滿洲著姓,內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於穆溪、葉赫、嘉木湖、興堪、薩爾虎、呼納赫、雅爾湖、烏喇、瓦爾喀、松花江、阿庫裡、佛阿喇、哈達、汪秦各地方。”這些地方的覺羅氏遍佈於八旗。僅葉赫地方的伊爾根覺羅氏,在八旗中都能找到。烏喇地方的伊爾根覺羅氏,分佈於正白旗、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鑲藍旗,共五個旗中。瓦爾咯地方伊爾根覺羅氏,分佈於鑲黃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四個旗中。像其他的滿族大姓、著姓如富察氏、紐鈷祿氏,另如赫舍里氏、納喇氏、佟佳氏、舒穆祿氏、馬佳氏,等等,無不遍佈於八旗滿洲之中。

初編於雍正元年並經詳細查明歷時九年編竣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是彙集前代檔冊及家族資料,共錄八旗滿洲旗分內姓氏1114個,記載的各姓人物超過二萬人,囊括了八旗滿洲所有姓氏。其對所有姓氏來源、地域分佈、代表人物及人旗緣由與年代、所隸旗分,都詳細列出。

此處需稍梳理一下滿清八旗制度的建立,它是以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853年起兵作為起點,當時他只有“遺甲十三副”,數十人而已。久之亦不過“兵不滿百,甲僅三十副”。但努爾哈赤在“子孫對神立誓,亦欲殺太祖”的險惡境地,首先征服建州女真和長白山女真各部,而後又相繼滅掉扈倫四部的哈達部、輝發部、烏拉部和葉赫部,並征服了部分東海女真,在連續征戰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八旗的建制。1615年“太祖削平各處,於是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五牛錄立一紮攔額真,五紮攔立一固山額真。固山額真左右,立美凌額真。原旗有黃白藍紅四色,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固山即“旗”之意,固山額真即為每旗的最高長官,後來改稱為“都統”。

再以上剛提及被努爾哈赤相繼滅掉的扈倫四部——哈達、輝發、烏拉、葉赫——被編牛錄情況為例簡單說明滿族的姓氏散佈:“查《八旗通志》名臣傳、勳臣傳、忠烈傳等,可以得知八旗滿洲中,除在鑲黃、鑲白、鑲藍三旗中編立五個佐領外,其餘五旗皆有哈達部人。……其餘人等均被分散編入各旗、各牛錄(佐領)之下。”“輝發部人除在鑲黃、鑲紅、鑲藍三旗滿洲中設立佐領外,在其他旗中也有分佈。”“烏拉部人不僅散編於其他佐領中,也散編於其他旗中。”而至於葉赫部,“八旗滿洲中均有葉赫人編立的佐領。”

因此,不難看出,這裡出現的舒穆祿和舒舒覺羅,以及關紀新提到的舒佳氏,都有可能是老舍家舒姓的源頭,不能想當然地隨意抽取樣本,未經科學化驗便以此為證。但按照金啟孮的“推演”,原滿姓“舒舒覺羅”的,後來的漢姓一般為“趙”。而漢姓“舒”的,原始的滿姓應是“舒穆祿”或“舒莫里”,而“舒莫里”可能是“舒穆祿”的歧譯。另,“舒穆祿”的後人也有漢姓“蕭”的。在其書中的“京旗hala冠姓一覽表”裡,沒有出現舒佳氏。

不過,作為個人,我自然心儀並十分願意相信金啟孮的“推演”,即老舍家由姓氏追溯的遠祖似乎只能是舒穆祿氏,因為它畢竟曾經如此的顯赫輝煌,尤其是出了一位大清的“開國元勳”——楊古利。

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六(以下簡稱《通譜》)記載:“舒穆祿,為滿洲一姓,其氏族散處於庫爾喀,渾春,朱舍裡,及各地方。”散處於庫爾喀地方的舒穆祿氏,“為滿洲著姓,而居庫爾喀者尤著,自部長郎柱,翊戴,太祖高皇帝,時通往來。太祖厚遇之。命其子楊古利入侍,以公主降焉,其族最盛。”這對於舒穆祿氏乃是莫大的榮寵,按清代制度,皇后所生封固倫公主,其夫婿稱固倫額駙,品階相當於固山貝子,也就是前代所稱的駙馬。用現在話說,《通譜》中詳細記錄了被清太祖努爾哈赤招為上門女婿的楊古利戎馬倥傯血染疆場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蹟。以下是楊古利的人事檔案:

楊古利額駙

正黃旗人,庫爾喀部長郎柱之子也。郎柱為所部害,圍其家,楊古利額駙之母,系幼子納木泰於背,屬犍佩刀,射眾突出。偕其族眾來歸。庫爾喀部人,尋亦內附。楊古利額駙聞而逆之,手刃殺父者,割耳鼻啖之,以復父仇。時年甫十四。太祖深異之。日見信任,始令守汛江上。警備嚴密,無敢犯者。徵輝發,取訥殷,及朱舍裡,安褚拉庫,赫席黑穆倫諸路。皆著偉績。隨太祖往汀哈達孟格布魯貝勒,楊古利額駙,奮戰先登,生擒孟格布魯貝勒。擊明兵於界凡,與阿巴泰貝勒等,爭先抵敵,破其軍。是夕,進擊商顏崖之兵,令被傷者勿往。楊古利額駙不肯留,裹創擊腕,率十佐領兵,擊敗明大營兵,取鐵嶺、瀋陽、遼陽等處,俱有功。

太祖嘉其勞績,命位次貝勒八人下。統左翼兵,授一等子。後屯戍耀州,躡蹤至雅爾湖路,殺毛文龍採參者九十餘人,擒三千總以歸。

太宗統帥徵明,楊古利額駙,敗總兵滿桂兵於明都城之北。大軍還略通州,取薊州,張家灣,復與明兵戰於錦州。楊古利額駙,皆率侍衛護軍,直前敗之。

太宗嘉焉,授三等公,尋晉超品公。與多羅英、郡王阿濟格等徵明,克昌平等十二城,敗敵者五十八次,生擒總兵巢丕昌等,俘獲十八萬人。從太宗徵朝鮮,同和碩豫親王多鐸,擊敗其援兵方收兵登山,賊敗兵竄伏崖側,竊發火銃。楊古利中傷卒。楊古利額駙,歷事兩朝,自始至終,未嘗獲譴。

太宗寵遇之禮殊絕,命本佐領護軍,為之守門。賜豹尾槍二,令親軍佩之。甲卒二十人為之衛。賞賚戶口,及牲畜金幣無數。其卒于軍也。

足見,楊古利生前死後,蒙幾代清帝皇恩。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深得信任,忠勇異常,南征北戰,屢立功勳,位尊僅在八大貝勒之下。清太宗皇太極時,兩次徵明,攻城拔寨,勇冠三軍,戰功顯赫。隨太宗徵朝鮮時,遭敗兵偷襲,相當於在一場戰役行將結束的時候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受傷不治而亡。“太宗解御衣衣之,撫尸慟哭。親視含殮畢,始旋師。比櫬至盛京,太宗郊迎之,命諸王百官往祭。葬之日,太宗復觀親臨奠。命本佐領八戶守其冢,追封武勳王,建碑墓道。”這也是享受到莫大的死後哀榮,喪葬待遇級別甚高。

朝至順治,順治皇帝仍“追念舊勳,命配享太廟。”甚至到了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還“恭謁陵寢。至盛京,親奠墓次。三十九年,復御製碑文,勒石紀焉。”雍正九年,雍正帝尚“追考懋績殊勳,特旨加其世爵封號為英誠公。其次子塔瞻襲超品公。後緣事,削超品公為一等公,歷任領侍衛內大臣。卒,其子艾星阿襲職,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太子少師。順治十五年,為定西將軍,率兵徵雲南,追偽桂王至阿窪城,獲之。以一等公無增秩,給詔命以顯其績。卒,賜祭葬如典禮,諡敬康。其子富善承襲一等公,加太子太保,太子少師,議政大臣,歷任領侍衛內大臣。卒,於雍正十年,奉旨崇祀賢良祠。其子海金承襲一等公,歷任令侍衛內大臣。卒,其子豐盛額承襲一等公,任都統。卒,其子豐安,承襲一等公。現任散秩大臣。”

楊古利不失為大清的開國元帥之一,徵朝殉清後,他的後代子嗣仍澤被著浩蕩皇恩。除此嫡親,《通譜》中還記載了楊古利四個弟弟和兩位族侄的信息:

楞格里,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次弟也。

納木泰,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第三弟也。太祖高皇帝時,賜姓覺羅。

譚泰,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弟也。

譚布,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弟也。

伊爾德,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族侄也。

喀爾濟赫,正黃旗人,楊古利額駙之族侄也。“攻薊州,歿於陣。”

從《通譜》獲知,世居庫爾喀地方,有事蹟記錄在冊的舒穆祿氏同族人,除岱都咯是鑲黃旗包衣人,“來歸年份無考”,富達禮、朱策、吳勒、尼雅寧阿布庫、倭赫,不僅都是正黃旗人,且均為“國初來歸”,都屬資深人士。其中倭赫之子在隨軍徵雲南時,“擊賊陣亡”。“無事蹟可立傳者”,屬“國初來歸”的同族,還有正黃旗阿錫坦郎柱、鑲紅旗阿庫禪和正藍旗寧古泰。正黃旗郎善為“天聰時來歸”,正黃旗莽伊達、正白旗包衣阿星阿,來歸年份無考。

再來看散居各地的舒穆祿氏,世居渾春地方族人中的“應立傳之人”,包括鑲藍旗人嘉素蘭,正黃旗人阿爾魁,鑲黃旗人那爾渾,及正紅旗包衣人貝袞。

世居朱舍裡地方的舒穆祿氏,有正白旗人胡勒額駙葉臣(“太祖高皇帝,以妹妻之,稱為額駙。”),葉臣同族、鑲藍旗人耀藍,正黃旗包衣人喇瑚達,正白旗人馮安。

其他舒穆祿氏的“應立傳之人”,有世居瀋陽地方正藍旗人布噶,哈爾敏地方鑲黃旗人扎齊巴,沾河地方正白旗人額古德,雅爾湖地方鑲白旗人阿哈那、達括、順爾祿,葉赫地方鑲白旗人圖巴海,渾春杜麻湖村地方正白旗人穆翰、席爾泰,愛新和羅地方鑲紅旗人布瞻,沾河地方鑲藍旗人卓滿,吉陽麻路河地方鑲紅旗人哈明阿,吉陽地方正藍旗人賴碧漢,虎爾哈地方正藍旗人岱音布祿。

《通譜》中還錄入一些“無事蹟可立傳”而系“國初來歸”之人,屬鑲黃旗的有:哈爾敏地方人章固理、西特庫,烏喇地方人雅珠,伊蘭費爾塔哈地方人咯泰;屬正黃旗的有:石壩爾臺人善圖,瑚普察地方人吳爾古泰,綏分地方人瓦里雲;屬正白旗的有:呼蘭地方人瑚敏,輝發地方人西拉納;屬鑲白旗的有:哲林地方人鄂羅洋,雅爾湖地方人郎珠瑚,黑龍江地方人和託,烏喇地方人咯齊啟,吉林烏喇地方人尼桑阿、穆哈連;屬鑲紅旗的有:山岔地方人艾扎希達,英額地方人靠謙,輝發地方人王伊納;屬正藍旗的有:黑龍江地方人阿克善、珠赫訥,吉陽地方人阿巴、爾岱、常堪,虎爾哈地方人蘇拜、屯布魯、圖墨圖,佛拉阿地方人塔晉,山秦地方人伊哈齊,訥殷江地方人星泰、西理尼,渾春杜麻湖村地方人包衣和羅奇都朱琥,哈達地方人包衣愛漢;屬鑲藍旗的有:榆樹溝地方人鄂恩,訥絡地方人訥泰,松花江地方人薩朗阿,長白山地方人東阿、當達理、安布庫,烏喇地方人吳勒爾素、富拉禪;屬正紅旗的有:葉赫地方人卦爾察,訥殷江地方人岱音達理,呼蘭地方人張圖,精琦裡地方人胡什泰。

“天聰時來歸之人”,屬正黃旗的有:松花江地方人黨其那,葉赫地方人包衣瑚倫、賽碧漢、三達理;屬鑲白旗的有:渾秦布喇地方人錫墨訥;屬鑲紅旗的有:虎爾哈地方人鬆愛;屬正藍旗的有:鬆阿里海蘭地方人魁凱,虎爾哈地方人鶴善。

另外,還有“來歸年份無考之人”,屬正白旗的有:拉門穆湖地方人薩旒,綏分地方人包衣哈坦,長白山地方人包衣綽布海;屬鑲白旗包衣人有:長白山地方人昂楚蘭、昂囊阿;屬鑲紅旗的有:舒穆地方人和託,瀋陽地方人索楚、顏布祿;屬正藍旗的有:訥殷江地方人拉古、庫爾圖訥、湯善,黑龍江地方人恩格勒,沾河地方人昂靄;屬鑲藍旗的有:長白山地方人方吉,虎爾哈地方人綽克塔。

“康熙時自科爾沁撤回之人”,屬正紅旗的有兩位:殷達渾地方人諾穆齊,松花江地方人葛琳泰。屬鑲紅旗的也有兩位:吉林烏喇地方人嶽託、僧格;屬鑲藍旗的還是兩位:吉林烏喇地方人哈爾吉,薩爾碧圖地方人三達裡。

統計一下,《通譜》在冊屬正紅旗的一共有六位,“國初來歸”者四位,即葉赫地方人卦爾察,訥殷江地方人岱音達理,呼蘭地方人張圖,精琦裡地方人胡什泰;上述兩位,即殷達渾地方人諾穆齊,松花江地方人葛琳泰。另還有一位渾春地方的正紅旗包衣人貝袞。從身份看,除了貝袞,幾乎都屬“護軍”序列:

卦爾察,葉赫地方人,其曾孫雅爾布,原任步軍校,元孫訥爾圖,原任護軍校,四世孫譚圖,原任步軍校。

岱音達理,訥殷江地方人,其子懷納,原任防禦。金保住,原任步軍校。孫福三泰,原任步軍校。卓爾班,原任護軍校,曾孫金長貴,現任驍騎校。

張圖,呼蘭地方人,原任驍騎校,其子伊禮哈,原任筆帖式。孫達薩哈,原任步軍校。阿那庫,原任筆帖式。又張圖之侄常綬,原任護軍校。

胡什泰,精琦裡地方人,原任六品官,其孫武通保,現任博士。

諾穆齊的孫子福克薩庫,“原任二等護衛”。

既是滿人,最初當然是用滿語命名。從清中期起,越來越受漢文化薰染的滿人在逐漸說漢語的同時,也開始嘗試用漢文給自己起名字。到清朝末年,滿人起漢名已頗為普遍,他們甚至學會了用漢字來標識輩分。不過,滿漢之間在起名上還是有明顯的差別。滿人雖都知道自己的族姓,但沒有把姓氏掛在名字前一起稱呼的習慣,滿人是“稱名不舉姓”,這個習俗不單在滿洲旗人中保持著,也漸次傳給了“滿化”的漢軍旗人和蒙古旗人。所以,就目前發掘到的有限的幾宗清末有關公文裡,凡記錄著老舍父親名字的地方,都只有“永壽”二字,而並非是“舒永壽”。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寫過旗人“稱名不舉姓”的習俗:“滿、蒙兩族的姓氏,不著於世,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不同姓矣。漢軍本為漢人,有漢姓,其欲依附豐沛,以旗籍自炫者,亦效滿、蒙。”

老舍的父親名永壽,是正紅旗滿洲屬下的一名“巴亞喇”,漢語意是“護軍”。清代的護軍,是“拱衛京師”諸兵種中的一支,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保衛首都的衛戍部隊,其任務是負責皇城、王府及整個京師的日常安全。如果皇上外出巡查,隨駕護衛也從中抽調。保衛皇上,也即警衛紫禁城的部隊由鑲黃、正黃、正白這“上三旗”的護軍組成,而由被稱作“下五旗”的鑲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所組成的護軍,則分別負責全城的安全。永壽就是隸屬正紅旗的一名護軍甲兵(簡稱“護軍”),他的崗位職責便是常常在各個城門巡查。

假定楊古利是老舍的遠祖,這位遠祖在大清正式立國前徵朝陣亡,壯懷激烈;而老舍的父親永壽是在1900年的晚清,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因浴血守衛皇城殉國,年僅38歲也堪稱壯烈。這一年,老舍一歲。

據《正紅旗滿洲陣亡之兵丁等花名冊》記載:“常升佐領下:閒散慶瑞呈稱,竊身之父護軍槍兵永壽,年三十八歲,於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門與洋兵對敵,當時陣亡。”

又據《正紅旗護軍營》記載:“熙璋佐領下:護軍永壽,系正紅旗護軍營滿洲固山人。……以上官弁兵丁十四名,均於去歲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門打仗陣亡。……光緒二十七年六月。”

《清史稿·卷495》:“時陣亡者,……天安門有……護軍永壽、文瑞、瑞升、承通、林安、玉慶、春喜、祥林、鬆桂、文祿、常升、常海、鬆惠、海全、桂升、雙壽。”

另據《庚子京師褒恤錄》中載:“護軍瑞升、承通、林安、玉慶、春喜、祥林、鬆桂、永壽、文祿、常升、常海、鬆惠、海全、桂升、雙壽,均於上年七月在天安門等門駐紮,二十一日對敵陣亡。”“護軍順喜、瑞升、承通、林安、玉慶、春喜、祥林、鬆桂、永壽、文祿、常升、常海、鬆惠、海全、桂升、雙壽,均著照護軍校陣亡例,從優賜卹。”

老舍在《寶地》一文裡,這樣寫父親:

那時候,我的父親,帶著生了鏽的腰刀,去保衛紫禁城。太后和皇上偷偷地溜出宮門,落荒而逃。全城人民的命運就這麼交給了炮火與洋兵。我的父親沒有再回來,沒人知道他的屍骨何在。後來,他的棺材裡只有一張紙,上面寫著他的姓名!

在《神拳》後記裡,老舍對父親有一段更為詳細的描寫:

我不記得父親的音容,他是在那一年與聯軍巷戰時陣亡的。他是每月三兩餉銀的護軍,任務是保衛皇城。聯軍攻入了地安門,父親死在北長街的一家糧店裡。那時候,母親與姐姐們不敢出門,哥哥剛九歲,我又大部分時間睡在炕上,我們實在無從得到父親的消息——多少團民、士兵,與無辜的人民就那麼失了蹤!多虧舅父家的二哥前來報信。二哥也是旗兵,在皇城內當差。敗下陣來,他路過那家糧店。進去找點水喝。那正是熱天。店中職工都早已逃走,只有我的父親躺在那裡,全身燒腫,已不能說話。他把一雙因腳腫而脫下來的布襪子交給了二哥,一語未發。父親到什麼時候才受盡苦痛而身亡,沒人曉得。

恩格斯還曾對八旗官兵抵抗外辱的英勇表現給予高度評價,說他們“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

事實上,無論從老舍父親的御辱殉國,還是老舍在八年抗戰中所表現出的“國家至上”的風骨,以及他最後以投太平湖捨身全節,都能見出那種滿族人與生俱來的“勇武精神”,這在血緣上是相通的。“倔強的性格、純樸的風俗和勇武的精神三者結合而成他們的崇高理想,那就是為國家戰死而榮,臨陣退縮為恥”。

作者傅光明,男,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常務副主編。

文章來源 / 滿族文化網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小西

關於我們

走近巨匠 | 老舍家世考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等聯合攝製的《百年巨匠》,是我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人文、科技領域大師巨匠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共110集。《百年巨匠》第二季由建築篇拉開帷幕。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8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匠》連續兩年立項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被列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8年紀錄片重點項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資金資助。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列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教材。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員網”將《百年巨匠》美術篇紀錄片、書籍作為視頻教材和知識講座內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製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全國老年人推薦的優秀出版物。2018年,《百年巨匠》系列叢書(10卷)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