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蘭亭序 淳化閣帖 顏真卿 宋朝 松風閣書法日講 2019-04-11

中國書法史上,有兩件書法作品不能不被後世所重視,一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這兩件書法作品確實是中國書法史上絕對可以稱得上標誌性的作品。具有絕對的象徵意義。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但是有些人在解讀這兩件書法作品的時候,進行了錯誤的理解。比較常見的一個誤解就是:

書法作品有潦草、塗改之處,才能看出作者的真性情。才能體現作者書寫的自然、流暢,不做作。

實際上,這樣一個誤解是基於兩個事實判斷而生髮出來的一個錯誤的認識,即,

觀點:

A作為書法作品的《蘭亭序》和《祭侄文稿》是潦草的,有很多塗抹之處的。

B這些書法作品被人推崇,認為水平很高,書寫自然。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結論:

C所以,書法作品只要潦草,並且在加上點塗抹,就更顯得瀟灑自如了。

坦白的說,這跟“狗會走路,人也會走路,所以人是狗”的邏輯一樣,簡單但是錯誤。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不可否認的是,《蘭亭序》和《祭侄文稿》確實有很多塗抹的地方。據統計,《蘭亭序》324個字,因系酒後醉書,其中勾抹錯訛近20處。而《祭侄文稿》的塗抹之處更是數不勝數,幾乎每一行,每一列,都有毛筆塗抹的痕跡。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在王羲之、顏真卿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祭侄文稿》和《蘭亭序》究竟算不算作品呢?我想這還是存在可以探討的空間的。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也就是說,我們什麼時候才算有了作品意識?作品意識和書法的法度之間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至少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這兩個時期,中國書法基本不存在作品意識,即便是有,也只是萌芽罷了。

我認為到宋代才算真正的有書法作品的意識存在的。這樣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淳化閣帖》的刊刻。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以往我們在闡釋《淳化閣帖》意義的時候,會將其看作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法帖。他確立了帖學本位意識,將帖學確立為中國書法的傳統正宗,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以後的書法走向。並且《淳化閣帖》宣揚的是“帖學書法”,所以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作品大大地受到了後世的重視,也決定了他日後在書法史上的書聖地位。

但除此之外,《淳化閣帖》將諸多以往不會被看作是書法作品的“作品”納入其中,將其編輯成冊,成為了一本書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比如,對於《蘭亭序》來說,他只是用毛筆寫的一個序文,而對於《祭侄文稿》來說,它也僅僅是一個草稿罷了。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但是一旦這些類似於《蘭亭序》和《祭侄文稿》的“作品”被當作“作品”來看待的時候,那麼自然,這種作品意識也就產生了。

所以,簡而言之,在王羲之創作《蘭亭序》和顏真卿創作《祭侄文稿》的魏晉和隋唐時期,是不存在作品意識的,因此這兩幅書法“作品”再怎麼塗抹也沒有關係。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而一但我們說書法作品要上升到“作品”這一個層面意義上來的時候,就絕對不能簡單籠統的認為書法作品也要塗抹而顯得自然。

這就好像我們說自己家裡面炒菜做飯一樣,只要好吃,其實我們有些時候是不講究擺盤、設色以及造型問題的。

書法的作品意識與《淳化閣帖》:從《祭侄稿》《蘭亭序》說起

但是一旦這些菜品成為一件廚藝作品後,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的造型還有擺盤設色等表面問題了,而不會僅僅糾結於這個菜的口感怎麼樣。如果有人把這些菜好吃的原因歸結於他們擺盤的混亂,那麼這一定是個謬論。

所以,書法也是如此,不是因為它們塗抹了字跡,寫的潦草,就意味著他們的藝術水平高。而是因為他們的作品真真切切的表達了真實的情感,我想這才是我們認為他們的書法作品藝術水準高超的原因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