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


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賞析 文/杜中信

《蘭亭序》局部

在中國書法史上, “書聖”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很多學習書法的人,都會臨摩它學習它。

《蘭亭序》為什麼地位會這樣高呢?陝西是全國書法的核心重鎮,今天我們就特邀長安大學教授、中國當代享譽書壇的學者型書法家杜中信先生一起來帶領我們,賞析這篇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名帖——

風格突變:劃時代的創新 從古樸轉為現代的瀟灑秀潤

首先,說說王羲之。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特別大,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他具有劃時代的作用,是創新的典範。在王羲之之前,人們寫字,都是比較古樸的,接近於隸書,甚至草書的寫法,也就是章草的成分比較多。王羲之把中國書法的行草,從古樸的樸素風格,變化成現代的非常瀟灑、非常秀潤的新的風格,字很美很漂亮。增加了字的靈動和秀潤的成分,這是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貢獻。

其次,王羲之這幅《蘭亭序》,是他的代表作,後來到了唐代,被唐太宗李世民極力推崇。為什麼能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這是有原因的。我們看《蘭亭序》整體的風格,古人形容為“清雄”兩個字,所謂的“清”,就指它的秀潤、瀟灑、跌宕。“雄”,指他筆下很見骨力。就是說,要瀟灑,要活潑,還要非常有力度,這樣才是真正的好作品。王羲之能做到這兩點,這是很矛盾的兩點,能夠同時表現出來,難度是很高的。王羲之的第二個特點,是他書法的整體風格,符合中國古典哲學的中庸思想。他沒有慷慨激昂的大起大落,也沒有低沉的萎靡不振的頹廢和自怨自艾。他的書法裡有一種安靜雅緻,文質彬彬,但是又很活潑的氣息。所以,他的書法符合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取向,有儒家的儒雅,有佛教的禪意,有道教的虛無,有誇張,但是又恰到好處不過分。這種風格,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所以他能夠做到讓專家叫好,讓百姓鼓掌,他的作品成功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王羲之的名字,在他之後的一千多年家喻戶曉,可以說沒有一個書法家能夠排在他之上,古人甚至把《蘭亭序》評價為“天下第一行書”。按道理,藝術不存在競技的問題,沒有辦法進行排序和評價,文人這樣推崇他,可見對他的崇拜和仰慕。一直到現在,學習書法,尤其是學習行草書的人,都繞不過王羲之。

當然,《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行書,但是王羲之還有其他的書體。例如,草書有《喪亂帖》《孔侍中帖》等等,楷書有《黃庭經》等。但是王羲之的真跡,誰也沒有見過,杜甫有句詩說“蘭亭繭紙入昭陵”,據傳說《蘭亭序》真跡是在李世民的墓裡,昭陵。所以現在流傳下來的《蘭亭序》,只有兩種,一種是摹的,像馮成素的神武蘭亭。另外是臨的,就是照著寫的,照著寫的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的墨寶。相傳臨的最好的是定武蘭亭,歐陽詢的版本。

章法錯落有致 穩中求動

非常自然 又匠心獨運

首先說章法。王羲之《蘭亭序》,我們以馮成素的摹本作分析,這也是最有名的一個版本,相傳比較接近王羲之的原作。從整體章法上來講,錯落有致、有行無列。行草書的結構,能夠在一篇字裡面有輕重的變化,一行字裡有韻律感的變化,整篇字給人感覺活潑不生硬。裡面有些字的對比很鮮明,包括字的大小的對比,粗細的對比,疏密的對比,方圓的對比等。對比是藝術中非常重要的藝術手段,沒有對比就顯得平庸、呆板,通過對比,打破平庸就會顯得活潑。《蘭亭序》從第一個字開始,就一字領全篇,第一個“永”字就把風格固定下來。“永”字,既有穩健的一面,又有靈動的一面,後來傳說的“永字八法”,也是受這個的影響。“永”字產生了,後面全篇的風格基本上也就這樣了,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醜”字塗改了,用了方筆,但是塗改得非常自然,不像現在有些人故意地抹一下,簡直東施效顰。《蘭亭序》裡面有些字是補進去的,比如說“崇山峻嶺”,“崇”字是補進去的,後面也有些改動的地方,雖然塗改了,呈現為一個墨塊,但是增加了整體章法的美。我們學習書法的人,不要故意這樣去做,書貴自然,不要刻意去做作。有些字在章法裡,寫得很舒朗,但是誇張得又非常大膽,比如說“少長鹹集”,“少”字很瘦,那一撇很誇張,很長,像個柳葉一樣,是弧線,仔細看,裡面又有粗細的變化,是圓筆寫成的,給人感覺很挺拔,很有張力,這一筆是非常漂亮的,值得好好欣賞。“少長”的“長”字,又很細,古人講“瘦不為重,細不為輕”,雖然很細,但是很挺拔,很有力量,尤其是下面收的兩筆,收得非常精彩。“少長鹹集”,到“鹹”字,又變粗了,“集”字又很穩,這種節奏的變化非常多,而且裡面好多方筆圓筆的變化,比如說“蘭亭”的“蘭”字右邊豎的轉折,用的是方筆,到了“茂林修竹”的“茂”字,下面左邊一筆,入筆是圓筆,變化很多很豐富,調整了整篇作品的章法。有的字又很重,例如“映帶左右”,“帶”字比較長,“左”字比較細,“右”字比較粗,而且“口”用方筆轉折,形成了強弱的鮮明對比,在章法上的感覺很活潑。

在整體章法上,《蘭亭序》是非常成功的,整篇作品裡面沒有采取草書的寫法,全部都是行楷,既顯得平穩,又顯得活潑,王羲之能把分寸把握得恰如其分,他是在經意和不經意之間創作的這幅作品,非常自然,又匠心獨運。

整體結構注重對比誇張

但是道法自然 恰到好處

王羲之書法的結構,有對比,但是不強烈,有誇張,但是恰到好處。語言大師侯寶林先生講過,沒有誇張,不是藝術,但是寧可不到,不要過分。現在有些說相聲的人,誇張過了,玩命地搞笑料,比起老一輩的藝術家,就顯得不自然了。王羲之的字,給人感覺很自然很舒服,古人講“書貴自然”,不要把字故意寫得劍拔弩張、擠眉弄眼,或者非常粗俗古怪,那樣就流俗了。書法,是一門高雅藝術,首先要高雅,堅決不能俗。王羲之的《蘭亭序》,就在於很高雅,沒有江湖氣也沒有市井氣,古人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如果連高雅都做不到,就不能稱其為書法藝術作品。可以說王羲之這幅作品,在書法裡起到表率的作用,所以到現在,很多人還是在臨摹它,欣賞它,而且久賞不厭,越看內容越豐富,說明藝術含金量豐富,永遠挖掘不完。

《蘭亭序》在結構處理上非常巧妙,比如說“群賢畢至”的“群”字,“君”在上,“羊”在下,從上向下數,可以數出八個橫,在藝術作品裡,最忌諱的是雷同,設想一下,如果把這八個橫,都按照一個方向,一種粗細寫出來的話,那就很僵很死板了,就像古人講的“如排算子”,像籬笆牆一樣,沒有意思了。王羲之能夠對中國漢字這些相同的筆畫進行大膽地誇張變化,是他藝術高明的地方。我們看“群”字上面這三個橫,入筆的方式,行筆的方向,筆畫的粗細長短,角度弧度,都有變化,看起來像一朵花一樣展開,非常巧妙。下邊的“羊”字三橫相對平穩,又和上面誇張部分形成了對比,所以,雖然是八個橫,但是明顯區別開了,給人感覺不重複,這個字就處理得非常成功。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春”字,“暮”字,“會”字,都在筆畫的處理上非常講究,“夫人之相與”,“夫”字和“人”字,兩個字緊挨,雖然有兩個捺,但是寫出來不一樣,尤其“人”字的捺,寫出來像個柳葉,漂亮活潑。在結構上,王羲之動了很多腦筋。第一個字“永和九年”,“永”字就很難寫,結構主筆就是一筆豎,其他筆畫都不足以支撐結構重心,能把左右這幾個曲線都寫好,而且相互呼應,難度非常大,他能處理得很漂亮,“和”字比較穩,王羲之採取了橫向的處理,“年”字又取縱勢,故意寫得很長,做了變化,不是像漢代的隸書,全篇比較一致,都是扁扁的或者都是長長的。王羲之不是,他是根據這個字結構本身,非常靈活地把他們變化開,很活潑。“天朗氣清”的“朗”字,左半部用的直線,右半部的“月”字用了曲線,長撇和豎就變化開了,結構和點畫的形狀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有人說,《蘭亭序》裡有多少個“之”字,每個都不一樣,其實何止是“之”字,變化是貫穿始終的。我們再看看筆畫裡的“捺”,幾乎每一次的出現都有不同的面貌。

“春”“永”“暮”“足”“欣”等等,尤其是“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足”字,是個反寫的捺,它的稜角在上面,寫起來很費勁。又例如“清流急湍”,連著三個三點水,要是處理成十二個點,就非常失敗了,但是王羲之能打破常規,書寫既顯得平穩,又有奇險的一面,敢於鋌而走險。再例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張一弛,有張有收,有擒有縱,有粗有細。

點畫用筆善於變化

活潑又雄強 充滿張力

古人講因點畫而生結構,下來我們講點畫。

王羲之書法的點畫體現了王羲之的創作風格,他的用筆非常善於變化,既活潑又雄強。古人評價書法,第一點要求就是力度,“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鐵畫銀鉤”“力能扛鼎”。在《蘭亭序》裡,每一筆都是非常挺拔的,他的直線,就像康有為說的“直如準繩”,他的曲線,像弓箭一樣,隱而不發,很有彈性。例如“歲在癸丑”,“歲”字右邊的戈勾,“茂林修竹”的“茂”字裡的戈勾,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有張力,隨時可以彈回直線,古人講就像萬歲古藤。他的捺,出得去還收得住,不飄。他的勾,有些接近於魏碑,比較平,角度不大,例如“殊”“亭”,但是“蘭亭”的“蘭”字,勾就向上挑,王羲之書法變化比較豐富,不像唐楷,相對統一。

在一行裡,有大小的變化,粗細的變化,曲直的變化,有些左邊短豎的入筆,採取了空中“S”形行走的動作,比如說,“惠風和暢”的“暢”字左邊的入筆,“惠風和暢”的“惠”字左邊“田”的入筆,“茂林修竹”的“茂”字,入筆都帶“S”形的動作,就顯得整幅作品內容比較豐富,變化多。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在唐代就有很多書法家學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包括後來宋代的米芾,一直到現在,王羲之的書法都是後世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王羲之《蘭亭序》這幅作品,每一個筆畫,就好比樂章裡的每一個音符,充滿了變化,活潑高雅,用這種風格表現了文章的內容,當時的心情,形式與內容又可以達到高度的統一,讓人歎為觀止,不愧是千古絕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