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在電影院看了一場比NBA直播還精彩的籃球比賽,這種體驗實在難得。6月13日即將於內地大銀幕上映的俄羅斯運動題材影片《絕殺慕尼黑》以情緒炸裂的現場感,讓內地觀眾感受到了戰鬥民族體育片的熱血一刻。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兩個小時的影片,最後一場改寫歷史的籃球賽幾乎打了整整40分鐘,差不多就是一場NBA比賽的時長。通過現場觀眾的反應可以看出,這部目前豆瓣上保持著8.1分的影片的確足夠精彩。雖然在敘事上各種套路滿滿,但俄羅斯影片特有的喜劇感,以及成熟的鏡頭語言和激情四射的情緒渲染為影片提供了上乘的觀賞性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哪怕你不熱愛籃球,對體育不太感冒,但《絕殺慕尼黑》依然能讓你看完後感到熱血沸騰。影片的祕密在於用敘事和人物塑造,帶來強烈的共情感,使得觀眾逐漸偏向於認同角色,同情角色,希望他們突破重圍,獲得成功。《絕殺慕尼黑》以蘇聯國家男子籃球隊出征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真實歷史改編而來。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一直處於鐵幕之下,關係非常緊張。雙方的任何一次接觸都可能上升到國家層面。但在籃球比賽上,就連一向不服輸的蘇聯高層都保持著謹慎和謙虛的態度。美國籃球獨霸籃壇30多年,沒有輸掉一場比賽,而且連續三屆奧運會擊敗蘇聯。

世界男子籃球隊中美國是神一般的存在,蘇聯則是永遠的第二名。影片故事從1972年奧運會前開始。因為巴以衝突,傳奇的國家隊教練戈梅爾斯基因為猶太人身份不得不退出國家隊。由不太知名的地方隊教練康德拉辛接任接替。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戈梅爾斯基多年經營,為蘇聯國家隊儲備了大量的人才,當時的國家隊人才濟濟,為後面將發生的傳奇故事夯實了基礎。康德拉辛,影片中被稱為加蘭教練是一位兼顧了鐵血和柔情的教練。在訓練和比賽中風格韌勁十足,手段鐵血;但在生活上卻溫柔細膩,如父親般給年輕隊員各種照顧。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他大膽的採用美國訓練方式,提升球員的體能和對抗性;甚至要求國家出錢讓隊員在奧運會前去美國,與當地的大學生聯盟隊比賽。在92年“夢之隊”出現之前,美國的奧運男子籃球隊都由即將加入NBA聯盟的大學生作為主力,選擇與大學生隊伍進行賽前訓練是非常聰明選擇。

在生活上,加蘭教練為了保持隊員的信心,也是各種手段齊上陣。為近視的球員買了美國才有的隱形眼鏡;為喜歡走私商品的隊員上下隱瞞;甚至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為有先天疾病的新人中鋒墊付醫療費。加蘭教練的全心付出換來了隊員們的高度認可,整個隊伍空前團結,除了主力隊員外,連替補隊員也實力大增。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絕殺慕尼黑》為了全力營造奇蹟的比賽經過,整個第一和第二幕戲顯得有點倉促,當然這也與內地版少了13分鐘有一定的關係。敏感的時代背景並沒有讓《絕殺慕尼黑》陷入苦大仇深的賣慘裡,而是較為平衡的凸顯了這場勝利的不易。影片用比較幽默的方式塗抹了現實的困苦,讓影片始終保持著積極熱血的基調。

比賽勝利後,隊員們只能拿到微薄的獎勵,有人調侃還比不上國外開出租車的司機;隊員因為膝蓋有傷,一直被疼痛困擾,眼看美國大學生隊醫就有良藥,卻因為敵對原因只敢詢問,不敢索要;更有暗自打算在奧運會期間叛徒外國,因為國家隊的待遇和當時歐洲其他國家比起來實在寒酸;負責體育的高層,其實根本沒有榮譽感和體育精神,比賽的輸贏只與他們的“位置”掛鉤。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片尾,那場驚天逆轉發生前後,高層人物的“變臉”就是最好的佐證。《絕殺慕尼黑》用幽默的臺詞,還有嬉笑怒罵的戲劇性消解現實的巨大壓力,讓觀眾始終沉浸在比賽的氛圍中,這種商業片慣用的手法提升了觀賞性,但同時令部分細節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絕殺慕尼黑》通過比賽呈現了籃球隊員與教練的之間的友情,還有對於榮譽的渴望,符合奧運體育精神的價值取向,也容易得到觀眾認可。不過比賽的背後的艱辛,教練和部分觀影遭受的巨大壓力在影片中則沒有過多體現,算是為了影片戲劇性的一種妥協。在影片高潮時刻的美蘇對戰中,可以看到俄羅斯電影的成熟。鏡頭語言的流暢,遠景與特寫的交叉,各種場景調度,很快將觀眾拉入比賽現場。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最後時刻的關鍵發球用了“消聲”處理,與整場比賽熱鬧且吵鬧的氛圍形成對比,直接捏爆了觀眾的神經,把緊張感提升到最高。那記不過一秒的“神仙”傳球,利用慢鏡頭和交叉剪輯,把制勝一球與比賽場外的各組人物聯繫起來,既緊張又充滿戲劇性。

這種表現主義的方式很好的將真實歷史與電影書寫重合並置,尊重了歷史,也提高了電影感。雖然只是一場激烈的比賽,但影片同樣成功傳達出帶著意識形態文本表達意圖的主題,也具有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強烈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難怪網上能打出8.1的高分。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其實,《絕殺慕尼黑》的背景故事比電影本身更具戲劇性。首先是教練選擇的新人亞歷山大•別洛夫,這位當時年僅21歲,天賦秉異的中鋒,最終意外成為了執行絕殺的“天使”。但因患有一種罕見的疾病而不幸英年早逝,年僅26歲。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然後是片中的隊長,蘇聯籃球史的頂級“殺手”謝爾蓋。他為國家隊效力14年,參加了四屆奧運會,是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火炬傳遞手,並親自點燃了奧運聖火。他還是第一位入選美國籃球名人堂的非NBA球員,且沒有參加過一場NBA的正式比賽。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在遭受了比賽最後一波三折的“三秒絕殺”後,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這樣的場景,頒獎臺上,作為亞軍的美國隊集體缺席,銀牌無人認領。40多年過去了,那些銀牌仍舊在瑞士存放。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因為戰爭和身份問題卸任的傳奇教練戈梅爾斯基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再次帶領蘇聯男籃在奧運會半決賽擊敗了由全美大學籃球界精英組成的美國男籃。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兩次勝利,終於讓不可一世的美國人意識到,大學生男籃無法鎖定勝利。於是恐怖的美國“夢之隊”誕生。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美國男籃組成了由“飛人”喬丹、“魔術師”約翰遜、查爾斯·巴克利、“大鳥”伯德、馬龍等巨星雲集的夢之隊。全隊唯一一名不是NBA球員的是大學生克里斯蒂安·萊特納,當時他已經被NBA選秀大會挑中。奧運會上八場比賽,夢之隊平均每場得分117.3分,每場贏對手43.8分。

比NBA總決賽還精彩,戰鬥民族的籃球史詩太熱血!背後故事更傳奇

當時的美國夢之隊主教練稱:“我喊暫停是對場上球員的侮辱”!體育歷史專家埃德爾曼說道,“因為沒有那支球隊,我們就不會見證夢之隊的誕生,我們也就不會看到NBA球員出戰奧運會這一幕發生。”

72年的勝利其實對88年的勝利至關重要。它的勝利證明了白人選手通過先進的訓練方法一樣可以與天賦更好的黑人隊伍一爭高下。它同時證明了“整體”籃球的重要性,利用適合本國選手的打法,依靠戰術可以成功壓制對手。這為後來,在奧運賽場上,西班牙人和阿根廷人先後把美國夢之隊拉下馬提供了意味深長的借鑑。

《絕殺慕尼黑》也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大片,但它觀賞性十足,加上具有非凡歷史意義的故事,讓它依然魅力難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