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

文:霖筱筱(原創首發)

圖:網絡

據說《廊橋遺夢》上映後,掀起了美國的離婚狂潮,為愛?為自由?都有吧。

當我看到“這麼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會怎樣?有誰會看到其中的美好?” 也會流淚,也會在心裡對她說:走吧,帶著你的心,跟著愛情走吧,不要讓餘生有遺憾。

而當我經歷了婚姻、當我漸漸長大後,再看這部電影,除了仍被愛所打動,我還明白了婚姻的另一個真相。

"

文:霖筱筱(原創首發)

圖:網絡

據說《廊橋遺夢》上映後,掀起了美國的離婚狂潮,為愛?為自由?都有吧。

當我看到“這麼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會怎樣?有誰會看到其中的美好?” 也會流淚,也會在心裡對她說:走吧,帶著你的心,跟著愛情走吧,不要讓餘生有遺憾。

而當我經歷了婚姻、當我漸漸長大後,再看這部電影,除了仍被愛所打動,我還明白了婚姻的另一個真相。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1

電影裡,弗朗絲西卡在給兒女的信中說:人活在世上只是過客,如果離開世上,也沒能讓這世界上你最疼愛的人瞭解你是誰,是很可悲的。不管如何,母親愛子女是容易的,但我不知道子女愛母親是否容易。我不希望你們憎恨他,在瞭解整件事情以後,我希望你們可以對他有好感,甚至感激他。

由一封遺書,引出了母親生前的一段“婚外情”。

這個“他”,就是羅伯特·凱金,他是一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孓然一身、隨性、自由、見識博廣。1965年一天,羅伯特來到弗朗絲西卡的房前問路,沒有特殊緣由,簡單交談後,弗朗絲西卡乘上了羅伯特的車,作為嚮導和他一起去往廊橋。此時弗朗絲西卡,是“自由身”,在丈夫和孩子都外出、自己可以不用再管他們的飲食起居了,她像一隻飛出鳥籠的小鳥,連步伐都變得輕盈了。

羅伯特幽默、浪漫、有涵養,弗朗絲西卡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和他在一起,弗朗絲西卡就像一個自由的靈魂,頻頻被他逗笑,還打開心扉與他暢談,他們在廊橋一起喝酒、聊天、拍照、打趣,在家裡一起聽音樂、跳舞、共進晚餐。

是的,弗朗絲西卡出軌了這個剛認識的男人,他欣賞她的純真、懂她的孤獨、懂她的浪漫、懂她的小心思,她忘卻了自己的丈夫、孩子,深陷這份美好中,用“無法自拔”也不為過。

"

文:霖筱筱(原創首發)

圖:網絡

據說《廊橋遺夢》上映後,掀起了美國的離婚狂潮,為愛?為自由?都有吧。

當我看到“這麼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會怎樣?有誰會看到其中的美好?” 也會流淚,也會在心裡對她說:走吧,帶著你的心,跟著愛情走吧,不要讓餘生有遺憾。

而當我經歷了婚姻、當我漸漸長大後,再看這部電影,除了仍被愛所打動,我還明白了婚姻的另一個真相。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1

電影裡,弗朗絲西卡在給兒女的信中說:人活在世上只是過客,如果離開世上,也沒能讓這世界上你最疼愛的人瞭解你是誰,是很可悲的。不管如何,母親愛子女是容易的,但我不知道子女愛母親是否容易。我不希望你們憎恨他,在瞭解整件事情以後,我希望你們可以對他有好感,甚至感激他。

由一封遺書,引出了母親生前的一段“婚外情”。

這個“他”,就是羅伯特·凱金,他是一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孓然一身、隨性、自由、見識博廣。1965年一天,羅伯特來到弗朗絲西卡的房前問路,沒有特殊緣由,簡單交談後,弗朗絲西卡乘上了羅伯特的車,作為嚮導和他一起去往廊橋。此時弗朗絲西卡,是“自由身”,在丈夫和孩子都外出、自己可以不用再管他們的飲食起居了,她像一隻飛出鳥籠的小鳥,連步伐都變得輕盈了。

羅伯特幽默、浪漫、有涵養,弗朗絲西卡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和他在一起,弗朗絲西卡就像一個自由的靈魂,頻頻被他逗笑,還打開心扉與他暢談,他們在廊橋一起喝酒、聊天、拍照、打趣,在家裡一起聽音樂、跳舞、共進晚餐。

是的,弗朗絲西卡出軌了這個剛認識的男人,他欣賞她的純真、懂她的孤獨、懂她的浪漫、懂她的小心思,她忘卻了自己的丈夫、孩子,深陷這份美好中,用“無法自拔”也不為過。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2

在此之前,弗朗絲西卡是個怎樣的人?

她原本是一個美麗可愛的意大利少女,大學畢業後在一傢俬立學校執教。她年輕、浪漫,富於幻想,渴望充滿激情的生活。

後來跟隨丈夫來到了美國,大失所望。這段婚姻並沒有開啟理想的新生活,等待她的卻是美國的一個落後又封閉的鄉村,農場、牛圈、拖拉機和一日三餐;而她寄予希望的丈夫,本就是一個傳統、木吶又保守的普通人。

她是這樣評價這個地方的:“這裡的人很好,空氣清新,在鎮上可以不用鎖車,鄰居之間會互相幫助,如果生病了大家會伸出援手,我因為他們這些特質而尊重他們。但是這裡缺少了什麼,比如我少女時代的夢想······”

"

文:霖筱筱(原創首發)

圖:網絡

據說《廊橋遺夢》上映後,掀起了美國的離婚狂潮,為愛?為自由?都有吧。

當我看到“這麼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會怎樣?有誰會看到其中的美好?” 也會流淚,也會在心裡對她說:走吧,帶著你的心,跟著愛情走吧,不要讓餘生有遺憾。

而當我經歷了婚姻、當我漸漸長大後,再看這部電影,除了仍被愛所打動,我還明白了婚姻的另一個真相。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1

電影裡,弗朗絲西卡在給兒女的信中說:人活在世上只是過客,如果離開世上,也沒能讓這世界上你最疼愛的人瞭解你是誰,是很可悲的。不管如何,母親愛子女是容易的,但我不知道子女愛母親是否容易。我不希望你們憎恨他,在瞭解整件事情以後,我希望你們可以對他有好感,甚至感激他。

由一封遺書,引出了母親生前的一段“婚外情”。

這個“他”,就是羅伯特·凱金,他是一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孓然一身、隨性、自由、見識博廣。1965年一天,羅伯特來到弗朗絲西卡的房前問路,沒有特殊緣由,簡單交談後,弗朗絲西卡乘上了羅伯特的車,作為嚮導和他一起去往廊橋。此時弗朗絲西卡,是“自由身”,在丈夫和孩子都外出、自己可以不用再管他們的飲食起居了,她像一隻飛出鳥籠的小鳥,連步伐都變得輕盈了。

羅伯特幽默、浪漫、有涵養,弗朗絲西卡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和他在一起,弗朗絲西卡就像一個自由的靈魂,頻頻被他逗笑,還打開心扉與他暢談,他們在廊橋一起喝酒、聊天、拍照、打趣,在家裡一起聽音樂、跳舞、共進晚餐。

是的,弗朗絲西卡出軌了這個剛認識的男人,他欣賞她的純真、懂她的孤獨、懂她的浪漫、懂她的小心思,她忘卻了自己的丈夫、孩子,深陷這份美好中,用“無法自拔”也不為過。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2

在此之前,弗朗絲西卡是個怎樣的人?

她原本是一個美麗可愛的意大利少女,大學畢業後在一傢俬立學校執教。她年輕、浪漫,富於幻想,渴望充滿激情的生活。

後來跟隨丈夫來到了美國,大失所望。這段婚姻並沒有開啟理想的新生活,等待她的卻是美國的一個落後又封閉的鄉村,農場、牛圈、拖拉機和一日三餐;而她寄予希望的丈夫,本就是一個傳統、木吶又保守的普通人。

她是這樣評價這個地方的:“這裡的人很好,空氣清新,在鎮上可以不用鎖車,鄰居之間會互相幫助,如果生病了大家會伸出援手,我因為他們這些特質而尊重他們。但是這裡缺少了什麼,比如我少女時代的夢想······”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這份無奈和渴望,像一團小火苗,一直在內心深處燃燒著,生活的乏味,抑制了火苗無法蔓延,直到遇見羅伯特,他懂她的內心、懂她的渴望,他願意帶著她一起走,去過她嚮往的生活,因此,弗朗絲西卡無法自已地愛上了他。

是迴歸家庭?還是跟情人遠走高飛?面對人生的抉擇,最終,弗朗絲西卡選擇了家庭。

電影裡,當她在鎮上的集市最後一次見到羅伯特的汽車擦肩而過,她握著車門把手,眼淚幾度決堤,這個情節,足以表達她內心的煎熬。但即便如此,她也仍然沒有離開。

3

對於弗朗絲西卡的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是這個經歷,正好讓我們看到了婚姻真實的樣子。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渴望和追求,要如何在婚姻中實現呢?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

文:霖筱筱(原創首發)

圖:網絡

據說《廊橋遺夢》上映後,掀起了美國的離婚狂潮,為愛?為自由?都有吧。

當我看到“這麼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會怎樣?有誰會看到其中的美好?” 也會流淚,也會在心裡對她說:走吧,帶著你的心,跟著愛情走吧,不要讓餘生有遺憾。

而當我經歷了婚姻、當我漸漸長大後,再看這部電影,除了仍被愛所打動,我還明白了婚姻的另一個真相。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1

電影裡,弗朗絲西卡在給兒女的信中說:人活在世上只是過客,如果離開世上,也沒能讓這世界上你最疼愛的人瞭解你是誰,是很可悲的。不管如何,母親愛子女是容易的,但我不知道子女愛母親是否容易。我不希望你們憎恨他,在瞭解整件事情以後,我希望你們可以對他有好感,甚至感激他。

由一封遺書,引出了母親生前的一段“婚外情”。

這個“他”,就是羅伯特·凱金,他是一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孓然一身、隨性、自由、見識博廣。1965年一天,羅伯特來到弗朗絲西卡的房前問路,沒有特殊緣由,簡單交談後,弗朗絲西卡乘上了羅伯特的車,作為嚮導和他一起去往廊橋。此時弗朗絲西卡,是“自由身”,在丈夫和孩子都外出、自己可以不用再管他們的飲食起居了,她像一隻飛出鳥籠的小鳥,連步伐都變得輕盈了。

羅伯特幽默、浪漫、有涵養,弗朗絲西卡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和他在一起,弗朗絲西卡就像一個自由的靈魂,頻頻被他逗笑,還打開心扉與他暢談,他們在廊橋一起喝酒、聊天、拍照、打趣,在家裡一起聽音樂、跳舞、共進晚餐。

是的,弗朗絲西卡出軌了這個剛認識的男人,他欣賞她的純真、懂她的孤獨、懂她的浪漫、懂她的小心思,她忘卻了自己的丈夫、孩子,深陷這份美好中,用“無法自拔”也不為過。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2

在此之前,弗朗絲西卡是個怎樣的人?

她原本是一個美麗可愛的意大利少女,大學畢業後在一傢俬立學校執教。她年輕、浪漫,富於幻想,渴望充滿激情的生活。

後來跟隨丈夫來到了美國,大失所望。這段婚姻並沒有開啟理想的新生活,等待她的卻是美國的一個落後又封閉的鄉村,農場、牛圈、拖拉機和一日三餐;而她寄予希望的丈夫,本就是一個傳統、木吶又保守的普通人。

她是這樣評價這個地方的:“這裡的人很好,空氣清新,在鎮上可以不用鎖車,鄰居之間會互相幫助,如果生病了大家會伸出援手,我因為他們這些特質而尊重他們。但是這裡缺少了什麼,比如我少女時代的夢想······”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這份無奈和渴望,像一團小火苗,一直在內心深處燃燒著,生活的乏味,抑制了火苗無法蔓延,直到遇見羅伯特,他懂她的內心、懂她的渴望,他願意帶著她一起走,去過她嚮往的生活,因此,弗朗絲西卡無法自已地愛上了他。

是迴歸家庭?還是跟情人遠走高飛?面對人生的抉擇,最終,弗朗絲西卡選擇了家庭。

電影裡,當她在鎮上的集市最後一次見到羅伯特的汽車擦肩而過,她握著車門把手,眼淚幾度決堤,這個情節,足以表達她內心的煎熬。但即便如此,她也仍然沒有離開。

3

對於弗朗絲西卡的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是這個經歷,正好讓我們看到了婚姻真實的樣子。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渴望和追求,要如何在婚姻中實現呢?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再看《廊橋遺夢》:除了愛情,我還明白了這個婚姻真相

在這五個層次中,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能力和價值,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在婚姻中的自我實現,也尤其重要,自我實現是自我價值的體現,也是被肯定、被需要的證明,與此同時,自我追求又是自我實現的根本。倘如婚內的兩個人,沒有了追求的目標,無法實現自我,那這段婚姻就不是好的婚姻。

弗朗絲西卡內心的壓抑和渴望,正是因為在婚姻內沒有達到“自我實現”,羅伯特的出現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可以將她如死水一般的婚姻拯救出來,換個角度說,她正好想逃,他正好出現。我想,假如換成一個畫家、音樂家,也同樣能掀起這波漣漪。因為婚姻的無味讓她失望透頂,新鮮感卻能給她希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滿足感的理論,大致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一段關係中得不到情感上的滿足時,就傾向於從其他地方尋找滿足。這也正好解釋了弗朗絲西卡,此時出現的人,正好能夠填充心中的情感空缺。

沒有自我實現的時候,不必急於離婚,因為這不是實現自我的唯一途徑。不要浮躁,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4

宮崎駿作品《霍爾的移動城堡》裡有這樣一句話: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並不完美的人。”

婚姻,如果沒有選擇的時候,不是要逃離,而是要努力讓它變得更有趣。

倘若沒學會愛人的方式,沒學會經營婚姻的方法,離婚再婚也不會幸福。就像一個人如果不會游泳,換一個泳池也仍不會游泳。

出軌、離婚都不是改變的最好辦法,在婚姻中實現自我,用心經營才是。

很多人會說,實現自我,太難了。

其實也並非如此,弗朗絲西卡嚮往浪漫,可以製作浪漫,時間長了,再沒有浪漫細胞的丈夫也會潛移默化地被影響,起碼會主動說“我愛你”,起碼會記得給你帶束花。

如果說,自己的愛好被婚姻埋沒了,也不存在的,自己的時間裡,不要喪不要拖延,果斷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也足以讓你感到生活的美好。

另外,婚姻裡,再多一些共情,當你與丈夫共情後,會更理解他的辛勞,丈夫與你共情後,會更懂得珍惜你。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夠消除我們人類的負性情緒,幫助消化那些負性的體驗、感受。

就像周國平說的:

一樣東西,如果你太想要,就會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個世界,佔據了你的全部心思。這個東西很可能會讓我們亂了方寸。

婚姻就是這樣,你把它當作全部,就容易失去自我,往往是拿捏得當,在承擔婚姻的責任同時,又能保持自我,才能把它經營好。

婚姻就是這樣,學會用完美的眼光去欣賞伴侶,接受伴侶的不完美,保持同理心,不迷失自我,保持愛人愛己的能力,才能將婚姻經營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