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

《左傳》和《東周列國》裡都講過一個“弦高犒師”的故事,內容大致是秦穆公派兵攻打鄭國,半路上遇到一位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弦高為了救國,假裝為鄭國的使者,將隨身帶的牛皮和牛作為犒勞物資送給秦軍。秦軍以為鄭國有防備,於是捨棄攻打鄭國的計劃,鄭國

因此免受一次塗炭之苦。

歷史總是有相似之處,查閱膠東史料可以發現,在清初的萊陽,也曾發生過一個類似的事情,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商人,他也是在戰爭來臨之際,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不少人。弦高的典故被稱作“弦高犒師”,而這位萊陽商人的事蹟被老萊陽縣誌稱之為叫做“賈(gu)人卓識”。

事情發生的年代為清朝初年,當時第二次於七起義在膠東爆發,與第一次起義時以招撫為主的態度不同,清廷處理第二次於七起義時,採用的是強硬的鎮壓態度,委任八旗宿將濟席哈為靖東將軍,率領大軍進駐膠東。

"

《左傳》和《東周列國》裡都講過一個“弦高犒師”的故事,內容大致是秦穆公派兵攻打鄭國,半路上遇到一位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弦高為了救國,假裝為鄭國的使者,將隨身帶的牛皮和牛作為犒勞物資送給秦軍。秦軍以為鄭國有防備,於是捨棄攻打鄭國的計劃,鄭國

因此免受一次塗炭之苦。

歷史總是有相似之處,查閱膠東史料可以發現,在清初的萊陽,也曾發生過一個類似的事情,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商人,他也是在戰爭來臨之際,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不少人。弦高的典故被稱作“弦高犒師”,而這位萊陽商人的事蹟被老萊陽縣誌稱之為叫做“賈(gu)人卓識”。

事情發生的年代為清朝初年,當時第二次於七起義在膠東爆發,與第一次起義時以招撫為主的態度不同,清廷處理第二次於七起義時,採用的是強硬的鎮壓態度,委任八旗宿將濟席哈為靖東將軍,率領大軍進駐膠東。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古代交通條件有限,膠萊河上無大橋,因此大部隊過河,通常都是在北部搭浮橋通行,線路大致是後來的煙濰公路走向。濟席哈大軍的行軍線路,應該就是從山東內地至濰縣、昌邑,從昌邑過膠萊河,經平度北境入掖縣,從掖縣郭家店入萊陽(現萊西境內),由萊陽至棲霞。這位萊陽商人,就是去外地經商路過掖縣時,遇到向東開拔的清軍。

清軍來勢洶洶,沿途風言風語,有種說法傳到清軍當中,即“萊民已變”(已經站在於七的一邊),清軍將領聞訊大怒,聲稱“至境即大屠殺”。時過境遷,春秋時期,一個商人假裝國君使者還有人信,而到了清代,空口無憑,見了公文大印,說話才算數。在這種情況下,探聽到消息的萊陽商人別無選擇,唯有晝夜兼程,回萊陽報信。

"

《左傳》和《東周列國》裡都講過一個“弦高犒師”的故事,內容大致是秦穆公派兵攻打鄭國,半路上遇到一位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弦高為了救國,假裝為鄭國的使者,將隨身帶的牛皮和牛作為犒勞物資送給秦軍。秦軍以為鄭國有防備,於是捨棄攻打鄭國的計劃,鄭國

因此免受一次塗炭之苦。

歷史總是有相似之處,查閱膠東史料可以發現,在清初的萊陽,也曾發生過一個類似的事情,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商人,他也是在戰爭來臨之際,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不少人。弦高的典故被稱作“弦高犒師”,而這位萊陽商人的事蹟被老萊陽縣誌稱之為叫做“賈(gu)人卓識”。

事情發生的年代為清朝初年,當時第二次於七起義在膠東爆發,與第一次起義時以招撫為主的態度不同,清廷處理第二次於七起義時,採用的是強硬的鎮壓態度,委任八旗宿將濟席哈為靖東將軍,率領大軍進駐膠東。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古代交通條件有限,膠萊河上無大橋,因此大部隊過河,通常都是在北部搭浮橋通行,線路大致是後來的煙濰公路走向。濟席哈大軍的行軍線路,應該就是從山東內地至濰縣、昌邑,從昌邑過膠萊河,經平度北境入掖縣,從掖縣郭家店入萊陽(現萊西境內),由萊陽至棲霞。這位萊陽商人,就是去外地經商路過掖縣時,遇到向東開拔的清軍。

清軍來勢洶洶,沿途風言風語,有種說法傳到清軍當中,即“萊民已變”(已經站在於七的一邊),清軍將領聞訊大怒,聲稱“至境即大屠殺”。時過境遷,春秋時期,一個商人假裝國君使者還有人信,而到了清代,空口無憑,見了公文大印,說話才算數。在這種情況下,探聽到消息的萊陽商人別無選擇,唯有晝夜兼程,回萊陽報信。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這位商人叮囑沿途鄉親,清軍過境時,千萬不要驚慌逃走,而要“簞食壺漿”在路邊相迎,以示順從。萊陽縣城以西,基本按此而行。後數日,清軍入境,發現當地無人造反且供應周邊,因此未按照原計劃行事。萊陽縣誌記載道:“東過南務始開刀。”南務位於清水河中游,從此沿河北上,就可進入棲霞境內,於七根據地之牙山(唐家泊),即在清水河上游。

"

《左傳》和《東周列國》裡都講過一個“弦高犒師”的故事,內容大致是秦穆公派兵攻打鄭國,半路上遇到一位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弦高為了救國,假裝為鄭國的使者,將隨身帶的牛皮和牛作為犒勞物資送給秦軍。秦軍以為鄭國有防備,於是捨棄攻打鄭國的計劃,鄭國

因此免受一次塗炭之苦。

歷史總是有相似之處,查閱膠東史料可以發現,在清初的萊陽,也曾發生過一個類似的事情,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商人,他也是在戰爭來臨之際,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不少人。弦高的典故被稱作“弦高犒師”,而這位萊陽商人的事蹟被老萊陽縣誌稱之為叫做“賈(gu)人卓識”。

事情發生的年代為清朝初年,當時第二次於七起義在膠東爆發,與第一次起義時以招撫為主的態度不同,清廷處理第二次於七起義時,採用的是強硬的鎮壓態度,委任八旗宿將濟席哈為靖東將軍,率領大軍進駐膠東。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古代交通條件有限,膠萊河上無大橋,因此大部隊過河,通常都是在北部搭浮橋通行,線路大致是後來的煙濰公路走向。濟席哈大軍的行軍線路,應該就是從山東內地至濰縣、昌邑,從昌邑過膠萊河,經平度北境入掖縣,從掖縣郭家店入萊陽(現萊西境內),由萊陽至棲霞。這位萊陽商人,就是去外地經商路過掖縣時,遇到向東開拔的清軍。

清軍來勢洶洶,沿途風言風語,有種說法傳到清軍當中,即“萊民已變”(已經站在於七的一邊),清軍將領聞訊大怒,聲稱“至境即大屠殺”。時過境遷,春秋時期,一個商人假裝國君使者還有人信,而到了清代,空口無憑,見了公文大印,說話才算數。在這種情況下,探聽到消息的萊陽商人別無選擇,唯有晝夜兼程,回萊陽報信。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這位商人叮囑沿途鄉親,清軍過境時,千萬不要驚慌逃走,而要“簞食壺漿”在路邊相迎,以示順從。萊陽縣城以西,基本按此而行。後數日,清軍入境,發現當地無人造反且供應周邊,因此未按照原計劃行事。萊陽縣誌記載道:“東過南務始開刀。”南務位於清水河中游,從此沿河北上,就可進入棲霞境內,於七根據地之牙山(唐家泊),即在清水河上游。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在鎮壓於七起義的過程中,棲霞、萊陽死難者甚多,而清代縣誌多避諱此事,只在部分資料中可見側面記載,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公孫九娘》文中寫到:“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上官慈悲,捐給棺木,濟城工肄,材木一空。”

"

《左傳》和《東周列國》裡都講過一個“弦高犒師”的故事,內容大致是秦穆公派兵攻打鄭國,半路上遇到一位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弦高為了救國,假裝為鄭國的使者,將隨身帶的牛皮和牛作為犒勞物資送給秦軍。秦軍以為鄭國有防備,於是捨棄攻打鄭國的計劃,鄭國

因此免受一次塗炭之苦。

歷史總是有相似之處,查閱膠東史料可以發現,在清初的萊陽,也曾發生過一個類似的事情,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商人,他也是在戰爭來臨之際,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不少人。弦高的典故被稱作“弦高犒師”,而這位萊陽商人的事蹟被老萊陽縣誌稱之為叫做“賈(gu)人卓識”。

事情發生的年代為清朝初年,當時第二次於七起義在膠東爆發,與第一次起義時以招撫為主的態度不同,清廷處理第二次於七起義時,採用的是強硬的鎮壓態度,委任八旗宿將濟席哈為靖東將軍,率領大軍進駐膠東。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古代交通條件有限,膠萊河上無大橋,因此大部隊過河,通常都是在北部搭浮橋通行,線路大致是後來的煙濰公路走向。濟席哈大軍的行軍線路,應該就是從山東內地至濰縣、昌邑,從昌邑過膠萊河,經平度北境入掖縣,從掖縣郭家店入萊陽(現萊西境內),由萊陽至棲霞。這位萊陽商人,就是去外地經商路過掖縣時,遇到向東開拔的清軍。

清軍來勢洶洶,沿途風言風語,有種說法傳到清軍當中,即“萊民已變”(已經站在於七的一邊),清軍將領聞訊大怒,聲稱“至境即大屠殺”。時過境遷,春秋時期,一個商人假裝國君使者還有人信,而到了清代,空口無憑,見了公文大印,說話才算數。在這種情況下,探聽到消息的萊陽商人別無選擇,唯有晝夜兼程,回萊陽報信。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這位商人叮囑沿途鄉親,清軍過境時,千萬不要驚慌逃走,而要“簞食壺漿”在路邊相迎,以示順從。萊陽縣城以西,基本按此而行。後數日,清軍入境,發現當地無人造反且供應周邊,因此未按照原計劃行事。萊陽縣誌記載道:“東過南務始開刀。”南務位於清水河中游,從此沿河北上,就可進入棲霞境內,於七根據地之牙山(唐家泊),即在清水河上游。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在鎮壓於七起義的過程中,棲霞、萊陽死難者甚多,而清代縣誌多避諱此事,只在部分資料中可見側面記載,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公孫九娘》文中寫到:“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上官慈悲,捐給棺木,濟城工肄,材木一空。”

膠東民間故事:清代於七起義時,有位萊陽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從史料記載來看,受戰亂影響的主要是萊陽東部地區,而如果沒有這位商人的大義之舉的話,恐怕牽連的人會更多。正如民國《萊陽縣誌》所言:“微賈人,死者更不堪設想。”

可惜的是這位商人的姓名佚失,有可能在清代這屬於忌諱話題,因此不敢留名。而史料亦有說法為,其實是當時的萊陽縣令向清軍將領作保求情,這才使得部分黎民免遭塗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