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萊西沽河街道前我樂村 土地流轉轉出致富路

青島萊西沽河街道前我樂村 土地流轉轉出致富路

葡萄園內葡萄藤層層疊疊,葡萄密密匝匝,似座座珍珠塔,如堆堆翡翠珠,每一顆葡萄都像一顆又大又光澤的貓眼兒,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這就是萊西市沽河街道前我樂村村民李少勇的高溫大棚內場景。目前大棚內的葡萄已於4月底開始陸續上市。這11畝大棚葡萄讓李少勇有了底氣,也讓他成了村裡的種植明星。

近年來,沽河街道大力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積極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引導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給農業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轉”出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好效益,激活了發展新動能。前我樂村就是沽河街道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一個縮影。

土地流轉轉出致富新天地

“這棚一畝半‘藤稔’,估計能產七八千斤葡萄,能掙個十五、六萬元。”村民劉在山指著即將成熟的葡萄告訴記者,他家只有1畝地,當時計劃建總佔地8畝的4個葡萄棚,可臨近人家怕私下流轉權益無法保障,無論如何不同意。“虧得村裡成立了合作社,村民有了‘擔保’,心裡‘有了底’,最終流轉成功。”

在土地流轉之初,很多農戶對相關政策不清楚,怕失去土地這一基本生活資料而不願流轉。村黨支部為打消村民思想顧慮,維護好村民利益,搭建了村土地流轉平臺——林邦果蔬專業合作社。為改變農戶分散種植舊狀,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路子,前我樂村“兩委”成員充分發揮模範帶動作用,積極幫助村民發展高效農業。為做通村民工作,村“兩委”成員帶頭流轉土地,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到村民家裡分析利弊、算經濟賬。通過書記示範、幹部帶頭、黨員帶動,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同時,黨支部致力幫助村民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併為村民統一供種、供肥、供藥,用合同訂單的形式同種植戶簽訂協議,為村民種植“兜底”。村民手中的土地,可以以1200元/畝的價格流轉到合作社,合作社的社員也可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再從合作社流轉土地。“流進”復“流出”,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村和街道對土地流轉進行了“背書”——街道經管站對於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實行土地流轉備案,規範雙方的合同,保證了土地流轉的合法、有效。

前我樂村村委主任、青島林邦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為成一直希望藉助周邊數千畝葡萄種植區,帶領村民發展設施葡萄種植。“如果沒有手裡的這個‘紅本子’,不光村民有顧慮,我也有顧慮。”李為成展示著手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說,一個高檔設施葡萄大棚佔地三四畝,投資二三十萬元。以前土地沒確權時,村民有顧慮,怕葡萄種上沒幾年,土地又被收回去。“有了‘紅本子’,村委會一發動,村民都願意跟著幹。”李為成說。

據瞭解,通過這種土地流轉的方式,截至目前,全村已流轉土地1000餘畝,走起了“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路子,註冊了“林幫葡萄”商標,合作社牽頭開展農超對接,全村104戶,戶均1個葡萄大棚,每年純收入3萬元,是傳統種植的6倍。

大棚種植開闢脫貧新路徑

為解決社員建棚資金不足問題,合作社向銀行推薦,銀行在合作社的擔保授信額度內解決社員的貸款需求。此外,李為成又以合作社的名義拿出200萬元從萊陽購買建暖棚的鋼材,找有資質的施工單位,確保工程質量,社員們可以先建大棚,等有了收入再還錢。曾經的貧困戶王振成介紹:“當初想建大棚種葡萄,可沒有錢,是村裡幫俺貸款,沒有技術,村裡懂技術的能人都幫忙指導,靠種植葡萄,第二年俺就還清了貸款。”

有了土地,前我樂村積極帶領村民發展大棚種植,帶領大家到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找項目,最終確定利用本村地理環境,在平原地發展冬暖大棚栽種葡萄,在嶺半坡栽桃樹,在嶺上的水澆地種蔬菜和糧食。據瞭解,該村第一年就發展了葡萄冬暖大棚30餘個,現在y已建成鋼結構冬暖大棚100餘個,嶗山棚70餘個。另外,該村還種植了優質桃子300畝,桃子和葡萄都成功申請了無公害認證,每年可為社員增收一千多萬元。

李少勇從2005年開始種植葡萄大棚,至今已有14年曆史。起初,他只種植普通大棚,2015年,村裡實行土地流轉後,在村合作社的帶動下,種植了高溫大棚,現在他有3個高溫大棚,每個1.5畝左右,2個普通大棚,一共11畝地。這11畝大棚,成了李少勇全家致富的源頭,如今,他的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比此前收入翻了一番。

看著李少勇幹大棚賺了錢,他哥哥李少軍也於2016年從東北打工回來蓋起了葡萄大棚,現在李少軍有2個大棚,今年春節期間又增加了一個大棚。像李少勇兄弟倆一樣因大棚致富的人還有很多,“目前我們村共153戶,共有200多個葡萄大棚,每家每戶都有大棚,少的一兩個,多的六七個。”前我樂村村主任李為成介紹,目前村民每人每年收入在三萬元左右,比以前增加了2倍左右。

土地入股收穫增收新希望

前我樂村東鄰花嶺生態園和影視基地,南鄰傑豐公司韭菜基地,西靠大沽河,北靠大沽路,地理位置優越,計劃在未來的三年內依託村莊的地理優勢,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不斷擴大大棚種植規模,改變現在單一發展葡萄的種植模式,在冬暖大棚裡增加桃子、草莓、櫻桃等高效水果的種植,這樣既實現了品種的多樣性,豐富遊客的採摘品種,提高遊客的採摘興趣,又降低了村民發展單一品種的風險,把村莊發展成一個具有采摘園性質的旅遊區。

“全村共1500多畝地,這些地既有平地,也有丘陵地,一家五六塊,分佈零散,根本沒法建高標準大棚。一個冬暖式大棚,至少要佔三四畝地,就要涉及十幾戶人家,單靠個人力量,很難完成調地。”李為成說。

所以,在2015年,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的實施,前我樂村家家戶戶都領到了“大紅本”。隨後,村裡成立了合作社,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把每家每戶的地統一流轉到合作社,有建大棚意願的村民,再以1200元每畝的價格從合作社流轉過來建大棚。

“目前全村有200個葡萄大棚,年收入在1600萬元左右。”李為成說,看著前我樂村種葡萄逐漸致富,周圍村紛紛來學習,“小小葡萄,不但實現了本村村民的致富,還帶動周邊近百村致富。”李為成說。

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為進一步拓展市場,村委籌資50萬元建立了果蔬交易大棚,村民在家門口就可實現與外部大市場的銜接直通,村集體僅靠租金一項,年增收就達3—5萬元。

(萊西市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