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你不知道的萊蕪

發哥飾演的孔子夾谷會盟場景(威武霸氣)

夾谷會盟的地址,在萊城區牛泉鎮境內的雲臺山上,山頂有“謝過臺”,為當時所建。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那時諸侯會盟,得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這次會盟,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佔的鄆地、汶陽、龜陰3處土地。

萊蕪戰役(1947年2月20日 - 2月23日)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你不知道的萊蕪

發哥飾演的孔子夾谷會盟場景(威武霸氣)

夾谷會盟的地址,在萊城區牛泉鎮境內的雲臺山上,山頂有“謝過臺”,為當時所建。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那時諸侯會盟,得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這次會盟,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佔的鄆地、汶陽、龜陰3處土地。

萊蕪戰役(1947年2月20日 - 2月23日)

你不知道的萊蕪

五萬頭豬就是形容的萊蕪戰役國民黨軍的表現

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8000餘人的傷亡,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悲憤地發出:“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也成了《亮劍》中楚雲飛的經典臺詞。

萊蕪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佔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延伸閱讀:

一“諜”抵得幾萬兵,萊蕪大捷不能不提韓練成。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為我軍歷史上惟一擁有雙黨員、雙中將軍銜的高級將領。韓練成,寧夏固原人,祖籍山東。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見到周恩來,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議他“在那邊為共產黨工作”,韓練成從此與我方建立了內線聯繫。1946年,韓練成出任桂系46軍軍長。1947年1月,46軍從海南調防山東,隨後,中央把韓練成的關係轉到我華東局,華東局派華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韓練成接上了頭,並與之簽訂了三條祕密協議。根據協定,我軍特工楊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劉志彬進入46軍,並分別擔任軍部高級情報員和軍長祕書。萊蕪戰役打響前,46軍從新泰趕赴萊蕪,韓練成擔心該軍被我軍消滅,通過楊、解二人向我軍要求保全其部隊。我方答覆說:如果撤回萊城,可以。否則,難以保證。”隨後,雙方曾短暫交火,46軍撤回萊城。戰鬥打響後,1946年2月23日凌晨6點,楊斯德力勸韓練成離開蔣軍部隊,並保證其安全。韓練成帶著一個警衛排離開蔣軍,“不見蹤跡”。此前,李仙洲已察覺我軍意圖,他在《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一文中回憶說:“23日,他決定率部定於凌晨6時突圍,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但此時,一直與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韓練成,藉口到城東高地找一個團長,離奇失蹤了。整整等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蹤影。恰恰就是這兩個多小時,遲滯了國軍的突圍時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戰後,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評價說,韓練成此舉“減少了我之傷亡代價”。萊蕪戰役後,韓練成認為自己形跡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繼續臥底。1948年10月,被人告發。蔣介石盛怒之下,親自電令張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張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計協助他外逃。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你不知道的萊蕪

發哥飾演的孔子夾谷會盟場景(威武霸氣)

夾谷會盟的地址,在萊城區牛泉鎮境內的雲臺山上,山頂有“謝過臺”,為當時所建。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那時諸侯會盟,得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這次會盟,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佔的鄆地、汶陽、龜陰3處土地。

萊蕪戰役(1947年2月20日 - 2月23日)

你不知道的萊蕪

五萬頭豬就是形容的萊蕪戰役國民黨軍的表現

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8000餘人的傷亡,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悲憤地發出:“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也成了《亮劍》中楚雲飛的經典臺詞。

萊蕪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佔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延伸閱讀:

一“諜”抵得幾萬兵,萊蕪大捷不能不提韓練成。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為我軍歷史上惟一擁有雙黨員、雙中將軍銜的高級將領。韓練成,寧夏固原人,祖籍山東。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見到周恩來,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議他“在那邊為共產黨工作”,韓練成從此與我方建立了內線聯繫。1946年,韓練成出任桂系46軍軍長。1947年1月,46軍從海南調防山東,隨後,中央把韓練成的關係轉到我華東局,華東局派華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韓練成接上了頭,並與之簽訂了三條祕密協議。根據協定,我軍特工楊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劉志彬進入46軍,並分別擔任軍部高級情報員和軍長祕書。萊蕪戰役打響前,46軍從新泰趕赴萊蕪,韓練成擔心該軍被我軍消滅,通過楊、解二人向我軍要求保全其部隊。我方答覆說:如果撤回萊城,可以。否則,難以保證。”隨後,雙方曾短暫交火,46軍撤回萊城。戰鬥打響後,1946年2月23日凌晨6點,楊斯德力勸韓練成離開蔣軍部隊,並保證其安全。韓練成帶著一個警衛排離開蔣軍,“不見蹤跡”。此前,李仙洲已察覺我軍意圖,他在《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一文中回憶說:“23日,他決定率部定於凌晨6時突圍,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但此時,一直與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韓練成,藉口到城東高地找一個團長,離奇失蹤了。整整等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蹤影。恰恰就是這兩個多小時,遲滯了國軍的突圍時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戰後,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評價說,韓練成此舉“減少了我之傷亡代價”。萊蕪戰役後,韓練成認為自己形跡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繼續臥底。1948年10月,被人告發。蔣介石盛怒之下,親自電令張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張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計協助他外逃。

你不知道的萊蕪

《南征北戰》劇照

黃埔一期,抗日名將,卻功敗垂成,受傷被俘,有此大起大落人生遭際的,就是萊蕪戰役中被對手陳毅呼為“豪帥”的李仙洲。李仙洲(1894—1988),山東省齊河人,1938年3月授國民黨陸軍少將。抗戰期間,先後參加長城居庸關抗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功卓著,被譽為抗日名將。但就是這樣一個老行伍,卻在萊蕪戰役中一敗塗地,受傷被俘。看過電影《南征北戰》的人,可能對電影中那個窮途末路,狂叫“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軍長印象深刻,李仙洲就是原型。據說,這一形象曾招致視榮譽為生命的李仙洲的不滿和抱怨。

萊蕪戰役之前,李仙洲已經通過我軍異動的種種跡象,多次正確判斷出了我軍戰略意圖,尤其是戰鬥打響後,在接到王耀武命令他們撤出萊蕪的密電後,亦堅持認為萊蕪城高牆固,不宜撤退,即便撤退,也應神速行之。但韓練成等人按照我華野“指示精神”,極力主張到23日早開始撤退,此主張被採納。孰料韓竟“臨陣脫逃”,再次延遲了撤退時間,李仙洲敗局已定。

李氏敗績,與來自上峰的“內耗”也不無關係。根據當年《大眾日報》的相關報道,萊蕪戰役後,陳毅探望正在養傷的李仙洲,談及萊蕪戰役,李仙洲說:“我們此次失敗,主要是國防部戰略指揮失誤,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嚴,我這次到前方來,不過是高級的傳令兵。”在自怨自艾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令李仙洲百思不得其解:萊蕪戰役中,“我率6萬大軍殺不出一條出路,韓軍長如何能隻身突出重圍呢?”為此,1973年,李仙洲獲得特赦時,曾當面向周總理請教這個困擾了他26年的問題。據說周總理聳肩一笑,答道:“韓練成同志就在北京,你們可以見面嘛!”

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孔子觀禮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做為使節,從齊到魯的途中,其長子死了。季札將兒子葬在了萊蕪。孔子得知季札葬子,跋涉二百餘里,從曲阜趕來,拜見了季札,觀看了葬禮過程。整個葬禮,簡樸得體,而且情感真摯,完全符合當時周朝禮節。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季札子能按周禮葬子,得到孔子的尊重和讚揚。後來,歷朝歷代都有修墓、立碑,記載此事。明代萊蕪知縣傅國璧,在季札子長子墓,現萊城區口鎮垂楊村,建立觀禮書院,弘揚儒學。

黃巢落馬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你不知道的萊蕪

發哥飾演的孔子夾谷會盟場景(威武霸氣)

夾谷會盟的地址,在萊城區牛泉鎮境內的雲臺山上,山頂有“謝過臺”,為當時所建。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那時諸侯會盟,得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這次會盟,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佔的鄆地、汶陽、龜陰3處土地。

萊蕪戰役(1947年2月20日 - 2月23日)

你不知道的萊蕪

五萬頭豬就是形容的萊蕪戰役國民黨軍的表現

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8000餘人的傷亡,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悲憤地發出:“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也成了《亮劍》中楚雲飛的經典臺詞。

萊蕪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佔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延伸閱讀:

一“諜”抵得幾萬兵,萊蕪大捷不能不提韓練成。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為我軍歷史上惟一擁有雙黨員、雙中將軍銜的高級將領。韓練成,寧夏固原人,祖籍山東。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見到周恩來,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議他“在那邊為共產黨工作”,韓練成從此與我方建立了內線聯繫。1946年,韓練成出任桂系46軍軍長。1947年1月,46軍從海南調防山東,隨後,中央把韓練成的關係轉到我華東局,華東局派華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韓練成接上了頭,並與之簽訂了三條祕密協議。根據協定,我軍特工楊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劉志彬進入46軍,並分別擔任軍部高級情報員和軍長祕書。萊蕪戰役打響前,46軍從新泰趕赴萊蕪,韓練成擔心該軍被我軍消滅,通過楊、解二人向我軍要求保全其部隊。我方答覆說:如果撤回萊城,可以。否則,難以保證。”隨後,雙方曾短暫交火,46軍撤回萊城。戰鬥打響後,1946年2月23日凌晨6點,楊斯德力勸韓練成離開蔣軍部隊,並保證其安全。韓練成帶著一個警衛排離開蔣軍,“不見蹤跡”。此前,李仙洲已察覺我軍意圖,他在《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一文中回憶說:“23日,他決定率部定於凌晨6時突圍,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但此時,一直與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韓練成,藉口到城東高地找一個團長,離奇失蹤了。整整等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蹤影。恰恰就是這兩個多小時,遲滯了國軍的突圍時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戰後,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評價說,韓練成此舉“減少了我之傷亡代價”。萊蕪戰役後,韓練成認為自己形跡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繼續臥底。1948年10月,被人告發。蔣介石盛怒之下,親自電令張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張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計協助他外逃。

你不知道的萊蕪

《南征北戰》劇照

黃埔一期,抗日名將,卻功敗垂成,受傷被俘,有此大起大落人生遭際的,就是萊蕪戰役中被對手陳毅呼為“豪帥”的李仙洲。李仙洲(1894—1988),山東省齊河人,1938年3月授國民黨陸軍少將。抗戰期間,先後參加長城居庸關抗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功卓著,被譽為抗日名將。但就是這樣一個老行伍,卻在萊蕪戰役中一敗塗地,受傷被俘。看過電影《南征北戰》的人,可能對電影中那個窮途末路,狂叫“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軍長印象深刻,李仙洲就是原型。據說,這一形象曾招致視榮譽為生命的李仙洲的不滿和抱怨。

萊蕪戰役之前,李仙洲已經通過我軍異動的種種跡象,多次正確判斷出了我軍戰略意圖,尤其是戰鬥打響後,在接到王耀武命令他們撤出萊蕪的密電後,亦堅持認為萊蕪城高牆固,不宜撤退,即便撤退,也應神速行之。但韓練成等人按照我華野“指示精神”,極力主張到23日早開始撤退,此主張被採納。孰料韓竟“臨陣脫逃”,再次延遲了撤退時間,李仙洲敗局已定。

李氏敗績,與來自上峰的“內耗”也不無關係。根據當年《大眾日報》的相關報道,萊蕪戰役後,陳毅探望正在養傷的李仙洲,談及萊蕪戰役,李仙洲說:“我們此次失敗,主要是國防部戰略指揮失誤,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嚴,我這次到前方來,不過是高級的傳令兵。”在自怨自艾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令李仙洲百思不得其解:萊蕪戰役中,“我率6萬大軍殺不出一條出路,韓軍長如何能隻身突出重圍呢?”為此,1973年,李仙洲獲得特赦時,曾當面向周總理請教這個困擾了他26年的問題。據說周總理聳肩一笑,答道:“韓練成同志就在北京,你們可以見面嘛!”

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孔子觀禮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做為使節,從齊到魯的途中,其長子死了。季札將兒子葬在了萊蕪。孔子得知季札葬子,跋涉二百餘里,從曲阜趕來,拜見了季札,觀看了葬禮過程。整個葬禮,簡樸得體,而且情感真摯,完全符合當時周朝禮節。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季札子能按周禮葬子,得到孔子的尊重和讚揚。後來,歷朝歷代都有修墓、立碑,記載此事。明代萊蕪知縣傅國璧,在季札子長子墓,現萊城區口鎮垂楊村,建立觀禮書院,弘揚儒學。

黃巢落馬

你不知道的萊蕪

黃巢詩詞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攻陷長安,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統治。起義軍經陳州一戰,幾乎全軍覆沒,突圍不足百人。黃巢帶領餘部,倉惶北逃,一直逃到狼虎谷。又遭到唐軍堵截,腹背受敵,進退無路。黃巢感到大勢已去,悲憤交加,在這裡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根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狼虎谷就是萊蕪牛泉聖井、祥溝村附近。祥溝村前,箭河對岸的石壁上刻有“黃巢落馬處”。村有唐時古槐“將軍樹”,據說黃巢即死於此樹下,村前尚有黃巢遺蹟“一步三眼井”等。

棋山柯爛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你不知道的萊蕪

發哥飾演的孔子夾谷會盟場景(威武霸氣)

夾谷會盟的地址,在萊城區牛泉鎮境內的雲臺山上,山頂有“謝過臺”,為當時所建。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那時諸侯會盟,得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這次會盟,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佔的鄆地、汶陽、龜陰3處土地。

萊蕪戰役(1947年2月20日 - 2月23日)

你不知道的萊蕪

五萬頭豬就是形容的萊蕪戰役國民黨軍的表現

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8000餘人的傷亡,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悲憤地發出:“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也成了《亮劍》中楚雲飛的經典臺詞。

萊蕪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佔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延伸閱讀:

一“諜”抵得幾萬兵,萊蕪大捷不能不提韓練成。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為我軍歷史上惟一擁有雙黨員、雙中將軍銜的高級將領。韓練成,寧夏固原人,祖籍山東。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見到周恩來,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議他“在那邊為共產黨工作”,韓練成從此與我方建立了內線聯繫。1946年,韓練成出任桂系46軍軍長。1947年1月,46軍從海南調防山東,隨後,中央把韓練成的關係轉到我華東局,華東局派華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韓練成接上了頭,並與之簽訂了三條祕密協議。根據協定,我軍特工楊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劉志彬進入46軍,並分別擔任軍部高級情報員和軍長祕書。萊蕪戰役打響前,46軍從新泰趕赴萊蕪,韓練成擔心該軍被我軍消滅,通過楊、解二人向我軍要求保全其部隊。我方答覆說:如果撤回萊城,可以。否則,難以保證。”隨後,雙方曾短暫交火,46軍撤回萊城。戰鬥打響後,1946年2月23日凌晨6點,楊斯德力勸韓練成離開蔣軍部隊,並保證其安全。韓練成帶著一個警衛排離開蔣軍,“不見蹤跡”。此前,李仙洲已察覺我軍意圖,他在《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一文中回憶說:“23日,他決定率部定於凌晨6時突圍,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但此時,一直與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韓練成,藉口到城東高地找一個團長,離奇失蹤了。整整等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蹤影。恰恰就是這兩個多小時,遲滯了國軍的突圍時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戰後,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評價說,韓練成此舉“減少了我之傷亡代價”。萊蕪戰役後,韓練成認為自己形跡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繼續臥底。1948年10月,被人告發。蔣介石盛怒之下,親自電令張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張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計協助他外逃。

你不知道的萊蕪

《南征北戰》劇照

黃埔一期,抗日名將,卻功敗垂成,受傷被俘,有此大起大落人生遭際的,就是萊蕪戰役中被對手陳毅呼為“豪帥”的李仙洲。李仙洲(1894—1988),山東省齊河人,1938年3月授國民黨陸軍少將。抗戰期間,先後參加長城居庸關抗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功卓著,被譽為抗日名將。但就是這樣一個老行伍,卻在萊蕪戰役中一敗塗地,受傷被俘。看過電影《南征北戰》的人,可能對電影中那個窮途末路,狂叫“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軍長印象深刻,李仙洲就是原型。據說,這一形象曾招致視榮譽為生命的李仙洲的不滿和抱怨。

萊蕪戰役之前,李仙洲已經通過我軍異動的種種跡象,多次正確判斷出了我軍戰略意圖,尤其是戰鬥打響後,在接到王耀武命令他們撤出萊蕪的密電後,亦堅持認為萊蕪城高牆固,不宜撤退,即便撤退,也應神速行之。但韓練成等人按照我華野“指示精神”,極力主張到23日早開始撤退,此主張被採納。孰料韓竟“臨陣脫逃”,再次延遲了撤退時間,李仙洲敗局已定。

李氏敗績,與來自上峰的“內耗”也不無關係。根據當年《大眾日報》的相關報道,萊蕪戰役後,陳毅探望正在養傷的李仙洲,談及萊蕪戰役,李仙洲說:“我們此次失敗,主要是國防部戰略指揮失誤,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嚴,我這次到前方來,不過是高級的傳令兵。”在自怨自艾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令李仙洲百思不得其解:萊蕪戰役中,“我率6萬大軍殺不出一條出路,韓軍長如何能隻身突出重圍呢?”為此,1973年,李仙洲獲得特赦時,曾當面向周總理請教這個困擾了他26年的問題。據說周總理聳肩一笑,答道:“韓練成同志就在北京,你們可以見面嘛!”

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孔子觀禮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做為使節,從齊到魯的途中,其長子死了。季札將兒子葬在了萊蕪。孔子得知季札葬子,跋涉二百餘里,從曲阜趕來,拜見了季札,觀看了葬禮過程。整個葬禮,簡樸得體,而且情感真摯,完全符合當時周朝禮節。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季札子能按周禮葬子,得到孔子的尊重和讚揚。後來,歷朝歷代都有修墓、立碑,記載此事。明代萊蕪知縣傅國璧,在季札子長子墓,現萊城區口鎮垂楊村,建立觀禮書院,弘揚儒學。

黃巢落馬

你不知道的萊蕪

黃巢詩詞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攻陷長安,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統治。起義軍經陳州一戰,幾乎全軍覆沒,突圍不足百人。黃巢帶領餘部,倉惶北逃,一直逃到狼虎谷。又遭到唐軍堵截,腹背受敵,進退無路。黃巢感到大勢已去,悲憤交加,在這裡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根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狼虎谷就是萊蕪牛泉聖井、祥溝村附近。祥溝村前,箭河對岸的石壁上刻有“黃巢落馬處”。村有唐時古槐“將軍樹”,據說黃巢即死於此樹下,村前尚有黃巢遺蹟“一步三眼井”等。

棋山柯爛

你不知道的萊蕪

棋山位於萊蕪市鋼城區裡辛鎮東部,最高峰海拔596米,面積25平方公里。與泰山相比,它算不上高大,卻樹茂石奇水秀,特別在山頂棋子埡北面,一塊橢圓形巨石兀然屹立,酷似棋子;棋子石下平展的石面上,石紋縱橫成格,形成天然棋盤。據說這就是仙人下棋的地方,著名的“棋山柯爛”故事就發生在此。

相傳東晉建元年間,棋山腳下有一樵夫名叫王質,不僅夫妻倆恩愛和睦,還是個大孝子。常年伺候臥床不起的母親,深受人們稱讚。有一天,他獨自一人上山砍柴,見參天大樹下坐著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戲棋對弈。出於好奇,他便不聲不響地站在二位老者背後觀棋。二位老者你攻我殺,互不相讓,令王質大飽眼福。觀棋中,樵夫王質感到口渴,便喝了兩位老人身邊的一碗茶水。誰知,喝後頓覺眼前忽明忽暗,身邊樹木在搖動,樹葉像眨眼一般,閃來閃去,黃了又青,青了又黃,似有白晝黑夜、春夏秋冬交替之感。待兩位老者弈罷離去,他才想起砍柴之事,待他去拿斧砍柴,不料斧柄已經腐爛。王質越想越覺得奇怪,空著手回了家。一路上碰到的男女老少,鄉里鄉親全都不認識他。王質到了村口,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原來的籬笆柴扉換成了一片青房瓦舍,唯有使他認出的是那門前豎著的石碑,上面個別字也已看不清了。正躊躇間,門樓裡走出了一位中年人,問他從何而來,他便說明身世。那中年人端詳著他有些好奇,聽了他的話,更覺得詫異。於是,走回家去翻出了一張人像圖,那上面畫了一位男子,跟這位樵夫一般無二。中年人告訴他,這是他的老爺爺的畫像。很久以前,外出砍柴一直未歸,家裡請畫匠畫了像,四處尋找,均無下落。他的老爺爺名字叫王質。樵夫又讓他敘述了一下家譜,樵夫一聽正是自己,這時樵夫才悟出那樹葉青黃的祕密,一青一黃便是一年,那二老便是神仙。樵夫和他的重孫子一合計,急忙上山去尋那兩個仙人,山上人影皆無,只有那棋子靜靜地壓在棋盤上。原來他在山中一日,人間已過了百年……這“百年一瞬”的故事雖有些荒誕,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它意在告訴人們,光陰易逝,時不再來。在時間的長河中,你能把握的,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他流落到萊蕪,隱居於棋山後宮的“雪蓑洞”中。嘉靖三十七年,他揮筆寫下了“玄之又玄”四個大字,把他的藝術和精神,一起留給了棋山。“玄之又玄”碑是棋山的藝術精華,被譽為萊蕪的一大景觀,齊魯文化瑰寶。碑上的四個狂草大字,佈局豪放,筆力雄健。其“之”字一點狀如龍頭,下面的一捺向下延伸貫底,如神龍擺尾。四個字的構圖像一條神龍在遊雲穿霧,生動形象,精妙傳神,很好地表達了雪蓑天馬行空、狂放不羈的人生態度。 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對這四字也大加讚美。他把這四字的拓片視若珍寶,懸於正廳,日日揣摩欣賞。當弟子拿他的字跟雪蓑相比時,他謙虛地說:“我再練二十年,猶不及也!”

雪蓑為何在棋山題寫“玄之又玄”?有人說是為了宣傳他的“道法自然”“清淨無為”的道家思想。這話固然不錯,但我更願相信,是棋山的大美吸引了雪蓑,“棋山柯爛”的故事感動了雪蓑,讓他感到這“百年一瞬”的奇事,新奇玄妙,深奧難解,“玄之又玄”。

呂祖成仙

呂祖泉位於雪野水庫北側,三面環山,森林茂密,山泉常年不斷,據傳呂洞賓在此修煉成仙。呂洞賓在道教神仙體系中,分量很重。他把萊蕪雪野作為自己的洞天福地,進行修煉,可見雪野的自然環境,是多麼的美麗和清雅。

燕子石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你不知道的萊蕪

發哥飾演的孔子夾谷會盟場景(威武霸氣)

夾谷會盟的地址,在萊城區牛泉鎮境內的雲臺山上,山頂有“謝過臺”,為當時所建。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那時諸侯會盟,得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這次會盟,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佔的鄆地、汶陽、龜陰3處土地。

萊蕪戰役(1947年2月20日 - 2月23日)

你不知道的萊蕪

五萬頭豬就是形容的萊蕪戰役國民黨軍的表現

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8000餘人的傷亡,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悲憤地發出:“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也成了《亮劍》中楚雲飛的經典臺詞。

萊蕪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佔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延伸閱讀:

一“諜”抵得幾萬兵,萊蕪大捷不能不提韓練成。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為我軍歷史上惟一擁有雙黨員、雙中將軍銜的高級將領。韓練成,寧夏固原人,祖籍山東。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見到周恩來,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議他“在那邊為共產黨工作”,韓練成從此與我方建立了內線聯繫。1946年,韓練成出任桂系46軍軍長。1947年1月,46軍從海南調防山東,隨後,中央把韓練成的關係轉到我華東局,華東局派華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韓練成接上了頭,並與之簽訂了三條祕密協議。根據協定,我軍特工楊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劉志彬進入46軍,並分別擔任軍部高級情報員和軍長祕書。萊蕪戰役打響前,46軍從新泰趕赴萊蕪,韓練成擔心該軍被我軍消滅,通過楊、解二人向我軍要求保全其部隊。我方答覆說:如果撤回萊城,可以。否則,難以保證。”隨後,雙方曾短暫交火,46軍撤回萊城。戰鬥打響後,1946年2月23日凌晨6點,楊斯德力勸韓練成離開蔣軍部隊,並保證其安全。韓練成帶著一個警衛排離開蔣軍,“不見蹤跡”。此前,李仙洲已察覺我軍意圖,他在《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一文中回憶說:“23日,他決定率部定於凌晨6時突圍,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但此時,一直與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韓練成,藉口到城東高地找一個團長,離奇失蹤了。整整等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蹤影。恰恰就是這兩個多小時,遲滯了國軍的突圍時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戰後,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評價說,韓練成此舉“減少了我之傷亡代價”。萊蕪戰役後,韓練成認為自己形跡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繼續臥底。1948年10月,被人告發。蔣介石盛怒之下,親自電令張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張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計協助他外逃。

你不知道的萊蕪

《南征北戰》劇照

黃埔一期,抗日名將,卻功敗垂成,受傷被俘,有此大起大落人生遭際的,就是萊蕪戰役中被對手陳毅呼為“豪帥”的李仙洲。李仙洲(1894—1988),山東省齊河人,1938年3月授國民黨陸軍少將。抗戰期間,先後參加長城居庸關抗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功卓著,被譽為抗日名將。但就是這樣一個老行伍,卻在萊蕪戰役中一敗塗地,受傷被俘。看過電影《南征北戰》的人,可能對電影中那個窮途末路,狂叫“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軍長印象深刻,李仙洲就是原型。據說,這一形象曾招致視榮譽為生命的李仙洲的不滿和抱怨。

萊蕪戰役之前,李仙洲已經通過我軍異動的種種跡象,多次正確判斷出了我軍戰略意圖,尤其是戰鬥打響後,在接到王耀武命令他們撤出萊蕪的密電後,亦堅持認為萊蕪城高牆固,不宜撤退,即便撤退,也應神速行之。但韓練成等人按照我華野“指示精神”,極力主張到23日早開始撤退,此主張被採納。孰料韓竟“臨陣脫逃”,再次延遲了撤退時間,李仙洲敗局已定。

李氏敗績,與來自上峰的“內耗”也不無關係。根據當年《大眾日報》的相關報道,萊蕪戰役後,陳毅探望正在養傷的李仙洲,談及萊蕪戰役,李仙洲說:“我們此次失敗,主要是國防部戰略指揮失誤,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嚴,我這次到前方來,不過是高級的傳令兵。”在自怨自艾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令李仙洲百思不得其解:萊蕪戰役中,“我率6萬大軍殺不出一條出路,韓軍長如何能隻身突出重圍呢?”為此,1973年,李仙洲獲得特赦時,曾當面向周總理請教這個困擾了他26年的問題。據說周總理聳肩一笑,答道:“韓練成同志就在北京,你們可以見面嘛!”

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孔子觀禮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做為使節,從齊到魯的途中,其長子死了。季札將兒子葬在了萊蕪。孔子得知季札葬子,跋涉二百餘里,從曲阜趕來,拜見了季札,觀看了葬禮過程。整個葬禮,簡樸得體,而且情感真摯,完全符合當時周朝禮節。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季札子能按周禮葬子,得到孔子的尊重和讚揚。後來,歷朝歷代都有修墓、立碑,記載此事。明代萊蕪知縣傅國璧,在季札子長子墓,現萊城區口鎮垂楊村,建立觀禮書院,弘揚儒學。

黃巢落馬

你不知道的萊蕪

黃巢詩詞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攻陷長安,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統治。起義軍經陳州一戰,幾乎全軍覆沒,突圍不足百人。黃巢帶領餘部,倉惶北逃,一直逃到狼虎谷。又遭到唐軍堵截,腹背受敵,進退無路。黃巢感到大勢已去,悲憤交加,在這裡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根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狼虎谷就是萊蕪牛泉聖井、祥溝村附近。祥溝村前,箭河對岸的石壁上刻有“黃巢落馬處”。村有唐時古槐“將軍樹”,據說黃巢即死於此樹下,村前尚有黃巢遺蹟“一步三眼井”等。

棋山柯爛

你不知道的萊蕪

棋山位於萊蕪市鋼城區裡辛鎮東部,最高峰海拔596米,面積25平方公里。與泰山相比,它算不上高大,卻樹茂石奇水秀,特別在山頂棋子埡北面,一塊橢圓形巨石兀然屹立,酷似棋子;棋子石下平展的石面上,石紋縱橫成格,形成天然棋盤。據說這就是仙人下棋的地方,著名的“棋山柯爛”故事就發生在此。

相傳東晉建元年間,棋山腳下有一樵夫名叫王質,不僅夫妻倆恩愛和睦,還是個大孝子。常年伺候臥床不起的母親,深受人們稱讚。有一天,他獨自一人上山砍柴,見參天大樹下坐著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戲棋對弈。出於好奇,他便不聲不響地站在二位老者背後觀棋。二位老者你攻我殺,互不相讓,令王質大飽眼福。觀棋中,樵夫王質感到口渴,便喝了兩位老人身邊的一碗茶水。誰知,喝後頓覺眼前忽明忽暗,身邊樹木在搖動,樹葉像眨眼一般,閃來閃去,黃了又青,青了又黃,似有白晝黑夜、春夏秋冬交替之感。待兩位老者弈罷離去,他才想起砍柴之事,待他去拿斧砍柴,不料斧柄已經腐爛。王質越想越覺得奇怪,空著手回了家。一路上碰到的男女老少,鄉里鄉親全都不認識他。王質到了村口,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原來的籬笆柴扉換成了一片青房瓦舍,唯有使他認出的是那門前豎著的石碑,上面個別字也已看不清了。正躊躇間,門樓裡走出了一位中年人,問他從何而來,他便說明身世。那中年人端詳著他有些好奇,聽了他的話,更覺得詫異。於是,走回家去翻出了一張人像圖,那上面畫了一位男子,跟這位樵夫一般無二。中年人告訴他,這是他的老爺爺的畫像。很久以前,外出砍柴一直未歸,家裡請畫匠畫了像,四處尋找,均無下落。他的老爺爺名字叫王質。樵夫又讓他敘述了一下家譜,樵夫一聽正是自己,這時樵夫才悟出那樹葉青黃的祕密,一青一黃便是一年,那二老便是神仙。樵夫和他的重孫子一合計,急忙上山去尋那兩個仙人,山上人影皆無,只有那棋子靜靜地壓在棋盤上。原來他在山中一日,人間已過了百年……這“百年一瞬”的故事雖有些荒誕,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它意在告訴人們,光陰易逝,時不再來。在時間的長河中,你能把握的,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他流落到萊蕪,隱居於棋山後宮的“雪蓑洞”中。嘉靖三十七年,他揮筆寫下了“玄之又玄”四個大字,把他的藝術和精神,一起留給了棋山。“玄之又玄”碑是棋山的藝術精華,被譽為萊蕪的一大景觀,齊魯文化瑰寶。碑上的四個狂草大字,佈局豪放,筆力雄健。其“之”字一點狀如龍頭,下面的一捺向下延伸貫底,如神龍擺尾。四個字的構圖像一條神龍在遊雲穿霧,生動形象,精妙傳神,很好地表達了雪蓑天馬行空、狂放不羈的人生態度。 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對這四字也大加讚美。他把這四字的拓片視若珍寶,懸於正廳,日日揣摩欣賞。當弟子拿他的字跟雪蓑相比時,他謙虛地說:“我再練二十年,猶不及也!”

雪蓑為何在棋山題寫“玄之又玄”?有人說是為了宣傳他的“道法自然”“清淨無為”的道家思想。這話固然不錯,但我更願相信,是棋山的大美吸引了雪蓑,“棋山柯爛”的故事感動了雪蓑,讓他感到這“百年一瞬”的奇事,新奇玄妙,深奧難解,“玄之又玄”。

呂祖成仙

呂祖泉位於雪野水庫北側,三面環山,森林茂密,山泉常年不斷,據傳呂洞賓在此修煉成仙。呂洞賓在道教神仙體系中,分量很重。他把萊蕪雪野作為自己的洞天福地,進行修煉,可見雪野的自然環境,是多麼的美麗和清雅。

燕子石

你不知道的萊蕪

泰山山脈的萊蕪山區,人們很早便發現了神奇絕妙的三葉蟲化石。三葉蟲生成於五億年前的寒武紀,至二疊紀全部滅絕,先後統治海洋達三億年之久。滄桑鉅變,無情的大自然將它們鑲嵌在了灰黃色的石板上,由於它們保留了生命最後瞬間動人的姿態,如採花的蜜蜂、似尋芳的蝴蝶、更像翱翔的海燕、又像穿柳的春燕,所以人們便形象地將這種石頭稱為”燕子石”。燕子石主要產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萊蕪市鋼城區顏莊鎮和萊城區高莊、張家窪街道辦事處,臨沂市費縣馬莊鎮,淄博市沂源縣等地。

燕子石可精工製作成硯臺、鎮紙、筆架、印泥盒等文房諸寶,以及屏風、花瓶、扇面等工藝裝飾品。因其造型古樸大方,格調清新高雅,天趣自然,高貴典雅,隨形而就,形藝結合,確有獨特風韻,人們稱其為“難得的天然藝術珍品”,深得一些書法、藝術界等高品味人士所賞識。

汶河西流

"

寫在前面:

我們帶團會經常路過萊蕪,或許只是在雪野服務區或萊蕪服務區稍作停留。難道我們只能做“報站員“嗎?集合上車重新出發,15-30分鐘的沿途講解最容易給客人留下負責、敬業、知識豐富的印象,但也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敷衍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玩笑之中。此篇導遊詞只是本人平時路經萊蕪時講解中涉獵過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根據客人情況,各位新夥伴可以選取部分適當內容介紹給客人或引發集體討論。

講解思路:

地名探究--雪野傳說--兵家要塞(長勺之戰--齊長城--夾谷會盟--萊蕪戰役)—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孔子觀禮—黃巢落馬—棋山柯爛—呂祖成仙--燕子石—汶河西流)

曾經山東最小的地級市

你不知道的萊蕪

原先山東的行政圖

地名探究

你不知道的萊蕪

諸侯國分佈

萊蕪名字來源有很多種,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是“萊民荒蕪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後,部分萊國人回遷祖地,發現城邑廢棄,滿眼荒蕪,因此稱萊蕪,《水經注》中就採用了這一說法。二是“萊、牟音轉說”。曾任山東省國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由發祥於汶水之源的上古部落萊夷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脣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雪野傳說

你不知道的萊蕪

雪野湖

今天的雪野更多的是因為湖山勝景、令人垂涎的美食、蓬勃發展的航空運動而名揚內外,“雪野”的來歷及曾經冶鐵鍊銅的歷史反而漸漸被人們所忘卻。作為地道的雪野人,王新然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為自己名號“雪野”,退休後開始研究雪野的歷史文化,被稱為雪野傳說研究的專家。根據他的多方考證,雪野名稱的來歷和姜太公就封和古時冶鐵鍊銅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版本一: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紂興周之後,周武王把齊地分封給了姜太公。姜太公從國都鎬京出發,帶著隨從乘著車馬要到齊地就封。起身時還是初秋,當進入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當姜太公一行人走到江水村北的椿樹嶺上時,站在高處向北張望,只見眼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姜子牙不禁脫口說道:“好個群山擁雪野”。眾人聽後無不頷首稱讚,於是吏官說道:“這地方的雪景特美,就賜名雪野吧!”。

版本二:唐朝時期,兩遼王薛丁山率領大軍東征,路過此地,偏巧大雨傾盆,經旬未歇。薛丁山本家的一個侄子因患重病,不能隨軍前行,薛丁山就把他留在了這裡,囑咐當地老百姓給他請醫治病。薛姓青年病好後,沒法找到部隊,就和保長商量在村南大堰下支個爐冶鐵鍊銅。不幾天,一爐彤紅的鐵水便從爐中流了出來。四鄰八鄉的百姓都來買銅鐵做傢什了,有人們問從哪裡買來的鐵,都回答說:“從薛冶爐買來的”。時間一長,這薛冶爐中的“爐”字便被人們省去了,成為了“薛冶”。這“薛冶”越發展越大,他們爐出的礦渣就堆到村東的一個坡地上,天長日久,竟成了一座小山(冶出汞後的無汞渣),後人就叫它“無汞嶺”。直到今天,水庫的水退下之後,無汞嶺依然還在。

你不知道的萊蕪

版本三:明代嘉靖年間的流浪文人雪蓑(1498—1565),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相傳境內的雪野,就因雪蓑常遊此處山野而得名。雪蓑姓蘇名州,原籍河南杞縣,後徙居唐縣,自號雪蓑子、雪蓑道人。他一生勤奮好學,但沒有得志,晚年是在憤世、厭世、痛苦、失望中度過的。他是明代大書法家、詩人、道人,雖沒有載入正史,但他的詩詞書法,一致被世人默認。 他與罷官歸裡的章丘李開先、青州二世衡王朱厚燆(qiāo)成為至交,品茗暢談、題詩互答。他常遊於萊蕪、章丘、青州,後入山採藥,往來於海岱間。在萊蕪境內流傳著許多有關於他的動人故事。雪蓑在萊蕪經常與朋友遊歷山川、歌詠題詞,留下許多墨寶。如棋山觀現存碑刻大字“玄之又玄”,筆勢如蛟龍騰空,觀者以為非仙不能。有一次夏季三伏天,雪蓑路過雪野時,正值當午,驕陽似火,行路半日,口乾舌燥,忽然發現山澗邊有一眼清泉,泉水噴湧狀如雪花,飄舞翻飛而出。他便俯身用雙手捧飲,頓覺清冽甘甜,猶如佳釀,欣喜之餘,便欣然在泉邊一塊石頭上題寫“雪花泉”三字,村民見其書法奇特,知道他非凡夫俗子,便請來有名的石匠,將其題刻精心鐫刻。小冶一帶常發生洪災,每到雨季,山洪便暴發,洶湧而下,沖毀村中的房屋、淹沒田裡的莊稼,村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相傳有一年夏天,雪蓑路過此地,住在村裡一村民家中,不料突降暴雨,山洪即將暴發,村民不知所措,在此緊要關頭,雪蓑便身披蓑衣,頭戴葦笠,手提鐵鍬,冒雨來到河邊,搬石壘牆,培土築堰,只見水長堰也長,不一會兒,一條大堰出現在人們面前,洪水被擋在堰內,村民的房屋和田地都安然無羔,村民都覺得雪蓑神奇,以為是神仙下凡。據說這條堰水衝不垮,雨打不爛,村民從此安居樂業,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便把這條堰叫做“雪蓑堰”。在口鎮與雪野之間的小冶村,至今還流傳著雪蓑為村民築堰的故事。

兵家要塞

長勺之戰(公元前694年)

春秋時候,萊蕪正好就在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現萊蕪苗山鎮處。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 [2-3] ,僅以身免。魯國插手了齊國君位爭奪戰,招致繼位的齊桓公怨恨。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以圖一決勝負。結果好勝心切的齊桓公率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被魯莊公打得大敗而歸。長勺之戰使齊桓公在爭霸鬥爭史上經歷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後不得不在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上重新審度。此役雖然規模不大,但魯莊公聽從謀士曹劌的建議,在作戰中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政策,正確選擇戰場,適時反擊,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魯國以三萬人,戰勝齊國三十萬兵力,是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劌論戰便是描述的這個史實,成語“一鼓作氣”、“以一當十”來源於此。

延伸閱讀:曹劌論戰,出自《左轉》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齊長城

你不知道的萊蕪

錦陽關

錦陽關:全長1200多華里的齊長城,尤屬萊蕪境內4000多米的錦陽關段遺址保存最為完好,體系完整,氣勢雄渾,既保存了古代要塞之風貌,也令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鉅變。錦陽關又名“通齊關”,歷來是齊魯兩國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修築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製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你不知道的萊蕪

齊長城

修築歷程: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亙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東西分界: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概覽: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分為南北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蜿蜒起伏在15多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 黃島等縣市區。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凝聚著2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夾谷會盟(公元前500年)

你不知道的萊蕪

發哥飾演的孔子夾谷會盟場景(威武霸氣)

夾谷會盟的地址,在萊城區牛泉鎮境內的雲臺山上,山頂有“謝過臺”,為當時所建。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會盟。那時諸侯會盟,得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魯定公接納了孔子的建議,委派左右兩司馬率兵與他一起去會盟。這次會盟,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會後又促使齊景公歸還了以前從魯國侵佔的鄆地、汶陽、龜陰3處土地。

萊蕪戰役(1947年2月20日 - 2月23日)

你不知道的萊蕪

五萬頭豬就是形容的萊蕪戰役國民黨軍的表現

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8000餘人的傷亡,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悲憤地發出:“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也成了《亮劍》中楚雲飛的經典臺詞。

萊蕪戰役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佔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延伸閱讀:

一“諜”抵得幾萬兵,萊蕪大捷不能不提韓練成。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為我軍歷史上惟一擁有雙黨員、雙中將軍銜的高級將領。韓練成,寧夏固原人,祖籍山東。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見到周恩來,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議他“在那邊為共產黨工作”,韓練成從此與我方建立了內線聯繫。1946年,韓練成出任桂系46軍軍長。1947年1月,46軍從海南調防山東,隨後,中央把韓練成的關係轉到我華東局,華東局派華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韓練成接上了頭,並與之簽訂了三條祕密協議。根據協定,我軍特工楊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劉志彬進入46軍,並分別擔任軍部高級情報員和軍長祕書。萊蕪戰役打響前,46軍從新泰趕赴萊蕪,韓練成擔心該軍被我軍消滅,通過楊、解二人向我軍要求保全其部隊。我方答覆說:如果撤回萊城,可以。否則,難以保證。”隨後,雙方曾短暫交火,46軍撤回萊城。戰鬥打響後,1946年2月23日凌晨6點,楊斯德力勸韓練成離開蔣軍部隊,並保證其安全。韓練成帶著一個警衛排離開蔣軍,“不見蹤跡”。此前,李仙洲已察覺我軍意圖,他在《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一文中回憶說:“23日,他決定率部定於凌晨6時突圍,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但此時,一直與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韓練成,藉口到城東高地找一個團長,離奇失蹤了。整整等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蹤影。恰恰就是這兩個多小時,遲滯了國軍的突圍時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戰後,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評價說,韓練成此舉“減少了我之傷亡代價”。萊蕪戰役後,韓練成認為自己形跡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繼續臥底。1948年10月,被人告發。蔣介石盛怒之下,親自電令張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張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計協助他外逃。

你不知道的萊蕪

《南征北戰》劇照

黃埔一期,抗日名將,卻功敗垂成,受傷被俘,有此大起大落人生遭際的,就是萊蕪戰役中被對手陳毅呼為“豪帥”的李仙洲。李仙洲(1894—1988),山東省齊河人,1938年3月授國民黨陸軍少將。抗戰期間,先後參加長城居庸關抗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功卓著,被譽為抗日名將。但就是這樣一個老行伍,卻在萊蕪戰役中一敗塗地,受傷被俘。看過電影《南征北戰》的人,可能對電影中那個窮途末路,狂叫“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軍長印象深刻,李仙洲就是原型。據說,這一形象曾招致視榮譽為生命的李仙洲的不滿和抱怨。

萊蕪戰役之前,李仙洲已經通過我軍異動的種種跡象,多次正確判斷出了我軍戰略意圖,尤其是戰鬥打響後,在接到王耀武命令他們撤出萊蕪的密電後,亦堅持認為萊蕪城高牆固,不宜撤退,即便撤退,也應神速行之。但韓練成等人按照我華野“指示精神”,極力主張到23日早開始撤退,此主張被採納。孰料韓竟“臨陣脫逃”,再次延遲了撤退時間,李仙洲敗局已定。

李氏敗績,與來自上峰的“內耗”也不無關係。根據當年《大眾日報》的相關報道,萊蕪戰役後,陳毅探望正在養傷的李仙洲,談及萊蕪戰役,李仙洲說:“我們此次失敗,主要是國防部戰略指揮失誤,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嚴,我這次到前方來,不過是高級的傳令兵。”在自怨自艾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令李仙洲百思不得其解:萊蕪戰役中,“我率6萬大軍殺不出一條出路,韓軍長如何能隻身突出重圍呢?”為此,1973年,李仙洲獲得特赦時,曾當面向周總理請教這個困擾了他26年的問題。據說周總理聳肩一笑,答道:“韓練成同志就在北京,你們可以見面嘛!”

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孔子觀禮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做為使節,從齊到魯的途中,其長子死了。季札將兒子葬在了萊蕪。孔子得知季札葬子,跋涉二百餘里,從曲阜趕來,拜見了季札,觀看了葬禮過程。整個葬禮,簡樸得體,而且情感真摯,完全符合當時周朝禮節。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季札子能按周禮葬子,得到孔子的尊重和讚揚。後來,歷朝歷代都有修墓、立碑,記載此事。明代萊蕪知縣傅國璧,在季札子長子墓,現萊城區口鎮垂楊村,建立觀禮書院,弘揚儒學。

黃巢落馬

你不知道的萊蕪

黃巢詩詞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攻陷長安,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統治。起義軍經陳州一戰,幾乎全軍覆沒,突圍不足百人。黃巢帶領餘部,倉惶北逃,一直逃到狼虎谷。又遭到唐軍堵截,腹背受敵,進退無路。黃巢感到大勢已去,悲憤交加,在這裡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根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狼虎谷就是萊蕪牛泉聖井、祥溝村附近。祥溝村前,箭河對岸的石壁上刻有“黃巢落馬處”。村有唐時古槐“將軍樹”,據說黃巢即死於此樹下,村前尚有黃巢遺蹟“一步三眼井”等。

棋山柯爛

你不知道的萊蕪

棋山位於萊蕪市鋼城區裡辛鎮東部,最高峰海拔596米,面積25平方公里。與泰山相比,它算不上高大,卻樹茂石奇水秀,特別在山頂棋子埡北面,一塊橢圓形巨石兀然屹立,酷似棋子;棋子石下平展的石面上,石紋縱橫成格,形成天然棋盤。據說這就是仙人下棋的地方,著名的“棋山柯爛”故事就發生在此。

相傳東晉建元年間,棋山腳下有一樵夫名叫王質,不僅夫妻倆恩愛和睦,還是個大孝子。常年伺候臥床不起的母親,深受人們稱讚。有一天,他獨自一人上山砍柴,見參天大樹下坐著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戲棋對弈。出於好奇,他便不聲不響地站在二位老者背後觀棋。二位老者你攻我殺,互不相讓,令王質大飽眼福。觀棋中,樵夫王質感到口渴,便喝了兩位老人身邊的一碗茶水。誰知,喝後頓覺眼前忽明忽暗,身邊樹木在搖動,樹葉像眨眼一般,閃來閃去,黃了又青,青了又黃,似有白晝黑夜、春夏秋冬交替之感。待兩位老者弈罷離去,他才想起砍柴之事,待他去拿斧砍柴,不料斧柄已經腐爛。王質越想越覺得奇怪,空著手回了家。一路上碰到的男女老少,鄉里鄉親全都不認識他。王質到了村口,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原來的籬笆柴扉換成了一片青房瓦舍,唯有使他認出的是那門前豎著的石碑,上面個別字也已看不清了。正躊躇間,門樓裡走出了一位中年人,問他從何而來,他便說明身世。那中年人端詳著他有些好奇,聽了他的話,更覺得詫異。於是,走回家去翻出了一張人像圖,那上面畫了一位男子,跟這位樵夫一般無二。中年人告訴他,這是他的老爺爺的畫像。很久以前,外出砍柴一直未歸,家裡請畫匠畫了像,四處尋找,均無下落。他的老爺爺名字叫王質。樵夫又讓他敘述了一下家譜,樵夫一聽正是自己,這時樵夫才悟出那樹葉青黃的祕密,一青一黃便是一年,那二老便是神仙。樵夫和他的重孫子一合計,急忙上山去尋那兩個仙人,山上人影皆無,只有那棋子靜靜地壓在棋盤上。原來他在山中一日,人間已過了百年……這“百年一瞬”的故事雖有些荒誕,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它意在告訴人們,光陰易逝,時不再來。在時間的長河中,你能把握的,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他流落到萊蕪,隱居於棋山後宮的“雪蓑洞”中。嘉靖三十七年,他揮筆寫下了“玄之又玄”四個大字,把他的藝術和精神,一起留給了棋山。“玄之又玄”碑是棋山的藝術精華,被譽為萊蕪的一大景觀,齊魯文化瑰寶。碑上的四個狂草大字,佈局豪放,筆力雄健。其“之”字一點狀如龍頭,下面的一捺向下延伸貫底,如神龍擺尾。四個字的構圖像一條神龍在遊雲穿霧,生動形象,精妙傳神,很好地表達了雪蓑天馬行空、狂放不羈的人生態度。 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對這四字也大加讚美。他把這四字的拓片視若珍寶,懸於正廳,日日揣摩欣賞。當弟子拿他的字跟雪蓑相比時,他謙虛地說:“我再練二十年,猶不及也!”

雪蓑為何在棋山題寫“玄之又玄”?有人說是為了宣傳他的“道法自然”“清淨無為”的道家思想。這話固然不錯,但我更願相信,是棋山的大美吸引了雪蓑,“棋山柯爛”的故事感動了雪蓑,讓他感到這“百年一瞬”的奇事,新奇玄妙,深奧難解,“玄之又玄”。

呂祖成仙

呂祖泉位於雪野水庫北側,三面環山,森林茂密,山泉常年不斷,據傳呂洞賓在此修煉成仙。呂洞賓在道教神仙體系中,分量很重。他把萊蕪雪野作為自己的洞天福地,進行修煉,可見雪野的自然環境,是多麼的美麗和清雅。

燕子石

你不知道的萊蕪

泰山山脈的萊蕪山區,人們很早便發現了神奇絕妙的三葉蟲化石。三葉蟲生成於五億年前的寒武紀,至二疊紀全部滅絕,先後統治海洋達三億年之久。滄桑鉅變,無情的大自然將它們鑲嵌在了灰黃色的石板上,由於它們保留了生命最後瞬間動人的姿態,如採花的蜜蜂、似尋芳的蝴蝶、更像翱翔的海燕、又像穿柳的春燕,所以人們便形象地將這種石頭稱為”燕子石”。燕子石主要產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萊蕪市鋼城區顏莊鎮和萊城區高莊、張家窪街道辦事處,臨沂市費縣馬莊鎮,淄博市沂源縣等地。

燕子石可精工製作成硯臺、鎮紙、筆架、印泥盒等文房諸寶,以及屏風、花瓶、扇面等工藝裝飾品。因其造型古樸大方,格調清新高雅,天趣自然,高貴典雅,隨形而就,形藝結合,確有獨特風韻,人們稱其為“難得的天然藝術珍品”,深得一些書法、藝術界等高品味人士所賞識。

汶河西流

你不知道的萊蕪

悠悠汶河,滔滔東來,滾滾西去,縱貫萊蕪,流向泰安,再蜿蜒數百里,最後匯入黃河。汶河是萊蕪的母親河,分為嬴汶河和牟汶河,從古至今,從未停歇,孕育了燦爛文化和輝煌過往。從三皇五帝的大汶口文化,到烽火硝煙的戰亂年代,到國運安昌的現代,一直到光明無限的未來。

延伸閱讀:汶河古稱汶水,現在山東省內有多條河流均稱為汶河。

1、汶河水系:匯汶河、瀛汶河、牟汶河、柴汶河都是汶河的主要支流,統稱為大汶河。牟汶河發源於魯中山區為萊蕪和新泰交界處的旋崮山,流經萊蕪、泰安,經東平湖入黃河入海。牟汶河一般被認為是汶河的源頭河流,但它的“總長”不如瀛汶河。瀛汶河、匯汶河發源於章丘境內南部山區的池涼泉。汶河被稱之為“倒流河”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

2、臨沂汶河,又稱東汶河,主要位於山東臨沂蒙陰縣境內,系沂河主要支流,源出蒙陰縣岸堤水庫,流經沂南匯入沂河。

3、濰坊安丘汶河,汶河是山東境內唯一沒有汙染且不斷流的河流,水質清澈,兩岸風景美麗。系濰河主要支流,源出臨朐縣沂山東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因桑泉水俗稱汶水故名汶河。全長約110公里,經臨朐、昌樂兩縣流入安丘市境,主要流域在安丘境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