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開通運行

光明日報駐倫敦記者 林衛光

作為在全球範圍內保護與傳承中國崑曲藝術的重要平臺,“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日前在英國劍橋大學正式開通運行。劍橋大學方面表示,這是中英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全新成果,將給人類留下一筆寶貴的遺產。

“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是世界首箇中英雙語的崑曲數字博物館。2015年10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與中國江蘇省文化廳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該項目被納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康河計劃——保護即將消失的世界”。

劍橋大學“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開通運行

圖為來自江蘇的崑曲演員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草坪上起舞。林衛光攝/光明圖片

崑曲數字博物館旨在收藏、整理、展示世界各國所保存的與崑曲有關的文物和影像資料。為推進該項目的具體實施,劍橋大學成立了約30人的工作團隊,從2016年開始共翻譯了30多萬字的材料。崑曲數字博物館目前已經收集整理了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收藏多年的與崑曲有關的樂器、服裝、道具等藏品,並納入由中國江蘇省有關部門所提供的大量與崑曲有關資料。在正式開通運營之後,數字博物館未來還將逐漸納入大英博物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以及歐美國家與崑曲有關的收藏。

劍橋大學表示,希望該數字博物館成為一個全球性崑曲門戶網站,讓在世界各地觀看崑曲演出的觀眾,能夠通過該網站資料,加深對崑曲的瞭解。另外,該數字博物館未來還將提供全球範圍的崑曲演出信息,滿足世界各國崑曲愛好者的信息需求。

崑曲數字博物館不僅是一個簡單的中英雙語平臺,更重要的是融匯了東西方的戲劇研究方法。該項目以崑曲為研究對象,藉助於劍橋大學“康河計劃”實施30多年來積累的一整套分析研究方法,有利於在國際層面讓更多的人認識瞭解崑曲,也有利於東西方戲劇的交流互鑑。

崑曲數字博物館初步實現了智能化展示。在視頻演示方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用戶可以實現在劇場、戲臺、園林等多重實景360度觀賞崑曲的效果;在實物陳列方面,通過高清3D技術,可以放大、旋轉,多角度觀察崑曲歷史實物;在史料整理方面,採用了最新的數字化掃描與修復技術,成功修復了一批極為珍貴的20世紀老一輩崑曲藝人視頻資料。

該數字博物館目前已徵集崑曲實物資料370多件,演出和教學視頻100多部,研究文獻70多篇,總數據量超過6TB。未來,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的內容將不斷豐富、研究更加深入。

在崑曲數字博物館正式開通的同一天,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還同時舉行了名為“國際藝術家眼中的崑曲”的預展活動。這次展覽中所展出的藝術作品,源於2015年和2016年在劍橋舉辦的兩次崑曲演出活動。劍橋大學在演出期間邀請了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等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即興進行崑曲主題作畫。相關作品真跡將於2017年年底在中國江蘇美術館進行展覽,展覽將展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畫家對於中國崑曲的獨特理解。

(光明日報倫敦8月27日電)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28日 10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