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崑曲史,讓你三分鐘瞭解崑曲歷史

崑曲 牡丹亭 王保保 流行音樂 老楊狼侃歷史 2017-04-12

近讀《合肥四姐妹》,張氏四姐妹都喜歡崑曲,為此,他們的父親還專門請來崑曲傳習所的師傅給他們上課。再早之前,知道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牡丹亭》。斷斷續續地聽到崑曲,就向瞭解下崑曲及其歷史,於是翻了下資料,整理如下:

極簡崑曲史,讓你三分鐘瞭解崑曲歷史

元代末年,相傳崑山人顧堅始創崑腔。

明·玉峰(崑山)張廣德的《真跡日錄》卷二載文記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精於南詞,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改革崑腔,形成“水墨調”。

魏良輔原是個北曲清唱家,到吳中後,致力於南曲。他認為當時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無意致”,於是以原崑山腔為基礎,吸收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形成新的”水磨調“。遂成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腔曰‘崑腔’”,曲名‘時曲’”。但這時的崑曲仍是清唱,尚未能體現劇本,形諸舞臺。

極簡崑曲史,讓你三分鐘瞭解崑曲歷史

浣紗記劇照

萬曆年間,梁辰魚創作了《浣紗記》,第一次將崑曲搬上劇壇,隨後崑曲開始風靡全國,受到了士大夫和老百姓的激賞,成為兩百年間的“流行音樂”;

1598年,湯顯祖創作了《牡丹亭》;隨後,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朱素臣的《十五貫》、方成培的《雷峰塔》等一些傳世名篇紛紛問世。

崑曲從晚明開始就經常在封建貴族及宮廷中演出,日益脫離百姓,脫離現實,形式主義的傾向日趨嚴重,到清代中葉便轉入衰落時期。

1790年,徽班進京之後,“花雅之爭”以雅部崑曲的失敗而告終,節奏明快的皮黃成為了中國戲曲的主流。

極簡崑曲史,讓你三分鐘瞭解崑曲歷史

1921年,崑曲傳習所在蘇州創辦,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一個崑曲社團。因為張家四姐妹的關係,我們熟悉的有尤彩雲、顧傳介。

極簡崑曲史,讓你三分鐘瞭解崑曲歷史

十五貫

1956年,崑曲《十五貫》獲得極大成功,當時被稱為“一個戲救活一個劇種”。同年8月,北京崑曲研習社成立,俞平伯任社長,張允和為委員;1957年4月上海崑曲研習社成立,趙景深任社長。

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極簡崑曲史,讓你三分鐘瞭解崑曲歷史

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更給這門古老的藝術以青春的喜悅和生命,在美國上演時場場暴滿。

現在,努力的方向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崑曲。

(圖片均摘自網絡,一併感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