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這故事,你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是多麼無奈'

孔子 柳下惠 子貢 莊子 服裝 顏回 周文王 江湖牧人 2019-07-21
"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一直被人們尊為“聖人”。可是,為什麼他一方面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方面卻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看了莊子記述的這個有關孔子教學的故事,那些“誨人不倦”的老師們,應該明白一點什麼?

現在,不知道什麼原因,網絡上有關“教師是不是該重新找回懲戒權”的事兒正鬧得的沸沸揚揚。有的在批評一些不尊重老師的現象,擔心這樣的行為會毀壞了中國的教育事業;有的人則唯恐事態小了,極力鼓吹、推崇(甚至教唆)一些人對抗老師。甚至借“體罰”二字大作文上,把二十年前老師的懲戒,也拿出來報復:說成對自己造成了“心靈的傷害”,對於打老師的常某某給予支持,不知道用心是什麼。

其實,辦教育一直是一個艱難的事情。就算兩三千年前的孔聖人,在教學的過程中何嘗沒有受到過威脅呢?不信,我們看看莊子在他的《盜跖》一文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原文: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譯文: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人稱盜跖。盜跖的隨從有九千人,橫行天下,入侵暴虐很多諸侯國,破門入戶進入別人家中,趕走讓人家的牛馬,掠奪人家的婦女,貪圖財產,六親不認,更不顧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們到過的城邑,大的國家就會守住城池如臨大敵,小的國家就會躲到堡壘裡去,千萬居民被他禍害苦了。)

原文: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也。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不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

(譯文:孔子對柳下季說:“作為父親的,必然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若果父親不教育自己的兒子,兄長不教導自己的弟弟,那麼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也沒有什麼可貴的了。現在先生您可是曠世才子,弟弟卻做了盜賊,成了天下人的禍害,而您卻不能教育好他,我孔丘都為您感到羞恥。我孔丘請求替您去說服他。)

原文: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漏泉,意如飄風,強足以拒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

(譯文:柳下季說:“先生說:‘作為父親的必然能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如果兒子就是不聽父親的教誨;弟弟就是不聽兄長的教導,就算有先生您這樣的辯才,那又有什麼用呢?況且,跖這個人就是心思像湧泉一樣活躍,性情像風一樣飄忽不定,力量強大的可以抵抗強敵,口才狡辯起來能夠掩飾錯誤,順他心的時候他就高興,逆他心的時候他就暴怒,還極其容易用嚴詞傷害別人。先生您一定不要去。)

原文: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往見盜跖。

(譯文: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阻,讓顏回駕著馬車,子貢作為陪伴,前往會見盜跖。)

原文: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譯文:盜跖剛剛在大山的前面休整他的兵卒,自己正在炒人的肝臟吃。孔子下了馬車,給專門負責報信的人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大將軍重義氣,特地前來拜見他。“)

原文: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也?為我告知:‘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謬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極大,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

(譯文:報信的人進去通報。盜跖聽了,大怒,兩隻眼睛睜得像明亮的星星,怒髮衝冠,說:“這個人就是魯國的巧言善 辯的偽君子孔丘,不是嗎?替我告訴他:’你整天編造言語,假稱具有文王、武王之道,帶著高高的帽子,束著牛皮腰帶,說了很多荒謬的理論,不耕地還有飯吃,不織布還有衣服穿,整天靠著一張嘴,亂生是非,迷惑天下的君主,讓天下的學士都不務正業,還假裝作孝悌,這才僥倖封侯得到了富貴。你的罪大到了極點,趕快逃跑。要是不跑,我就把你的肝臟烹了給我添加午餐。)

原文:孔子復通曰:”丘得幸於季。願望履幕下。“

謁者復通。盜跖曰:”使前來!“

(譯文:孔子又一次通報說:”我孔丘有幸認識柳下季,想能夠到您的幕帳裡(一見)“

通報的人又一次進去稟報。盜跖說:”讓他進來!“)

原文:孔子趨而前,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嗔目,聲如吼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我意則生,逆我心則死。“

(譯文:孔子急急忙忙向前,避開地上的席子,向著幕帳內小跑,多次給盜跖行著禮。盜跖很生氣,兩次展開雙腳,把劍放在桌案上怒目圓睜,聲音像是老虎在吼,說:”孔丘,到跟前來。如果你說的話順了我的心思,你就能活著;要是逆了我的心思你就必死!“)

原文: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面南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脣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也。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里,立數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譯文:孔子說:”我聽人家說,天底下共有三種美德:長得高大威猛,相貌俊美無比,不管是少年老人、富貴人還是貧窮的人見了都很喜歡,這就是上等的美德;懂得經天緯地的道理,能夠辨別各種事物,這就是中等美德;勇敢強悍、果斷無懼,能夠率眾帶兵,這是下等美德。但凡一個人有了其中一種美德,就足夠面南背北、坐殿稱‘孤’。將軍您這三種美德都有啊:身高八尺二寸,面目泛著光芒,嘴脣就像丹藥一樣鮮紅,牙齒就像整齊的貝殼,聲音就像銅鐘,而您反而被別人叫做‘盜跖’。我都替您感到可恥,認為您不能這樣做呀。如果將軍您願意聽我的話,我請求替您向南出使吳、越,向北出使齊、魯,向東出使宋、衛,向西出使晉、楚,讓他們為您建造方圓幾百裡的大城,設立幾十萬戶人家的城邑,尊您為諸侯,與天下的國君一起除舊佈新,停止征戰休養生息,收養您的兄弟,一起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些都是聖人的行徑,也是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呀。“)

原文: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耶?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安可長久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後世滅絕;非以其利大故邪?

(譯文:盜跖大怒說:”孔丘,過來!那些可以用利益誘導或者用語言勸諫的人,都是愚蠢孤陋的平民百姓。現在我高大威猛的身軀,人見人愛的俊美相貌,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美德。你孔丘就是不誇讚,難道我自己就不知道了嗎?況且我聽人說,喜歡當面誇讚別人的,也喜歡在背地裡詆譭別人。現在你孔丘告訴我的什麼大城、眾多的國民,是想用利益來規勸我,讓平民百姓來養活我,這樣怎麼能夠長久!要說城大的,沒有比天下再大的了。堯帝、舜帝得到了天下,可是他的子孫卻淪落到了沒有立錐之地的結局;湯王、武王被稱為天子,可是他的後人都被滅絕了,這難道不是因為利益太大的緣由嗎?)

原文: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以後,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譯文:我聽說,古時候猛禽和惡獸多而人少,所以民眾都建巢居住,白天拾一些橡樹籽兒和板栗做食物,晚上到樹上的巢里居住,所以叫做“有巢氏”的居民。古時候民眾不知道穿衣服,夏天多存放乾柴,冬天用來烤火,所以稱作“知生之民”。神農在世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安安靜靜,走路的時候慢慢騰騰,民眾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和麋鹿一起生活,耕地得到糧食吃,織布得到衣服穿,人和人之間沒有相互侵害的心思,這就是道德最高的時候。然而到了黃帝不能達到“德”的境界,和蚩尤在涿鹿的曠野上打了一仗,致使血流百里,死傷無數。等到堯、舜興起的時候,開始設立群臣,湯王竟然流放了自己的君主,武王殺死了紂王,從這以後,部族之間開始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所以說,從湯武以來,都是 暴亂之徒橫行天下。)

原文:“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士,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君而事不成,身菹於東門之上,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謂才士聖人邪?則再逐於魯,削跡於衛,窮於齊,圍於陳、蔡,不容身於天下。子之道豈足貴邪?

(譯文:現在你修習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掌握著天下的輿論,用自己的主張教化後人,穿著寬衣博帶的服裝,說著矯揉造作的話,做虛假的事兒,用來迷惑天下的有識之士,就是想得到富貴的呀,沒有比你更大的強盜了。可是天下人為什麼不稱呼你”盜丘“,卻偏偏要稱呼我”盜跖“?你用甜言蜜語說服子路跟隨你。讓子路摘掉高高的帽子,解下長劍,而跟隨你學習,天下人都說‘你孔丘能夠制止暴力禁止邪惡’。到頭來,子路想要殺死衛國的國君,沒有殺成,自己反而在衛國東門被人家剁成肉醬,是你讓子路遭受被剁成肉醬的禍事,對上不能保全自己的身體,對下不能做人的,這就是你教育的失敗啊!你不是自稱是才士、聖人嗎?可是你多次被人從魯國趕出去,被衛國人趕走還不算還要剷平你的足跡,在齊國更是到了窮途末路,在陳地和蔡國都被人家圍起來了,你在天下都不能容身了。你的那套主張有可貴之處嗎?

原文:世只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反其性情,其行乃甚可羞也。

(譯文:人世間要數品德高尚的,沒有能比得上黃帝的,可黃帝也不能十全十美,他發動了涿鹿之野的戰爭,使得百姓血流百里。堯帝不仁慈,舜帝不孝道,禹帝偏於枯板,湯帝放逐了自己的君主,武王伐滅的紂王,這六位君主,都是世人稱作品德高尚的,可是又從哪裡論起呢,他們都是被利益迷惑真知並且強行違反了人的真性情,他們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原文: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聲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譯文:世人稱讚的賢人,例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去了孤竹國的國君位子,卻被餓死在首陽山上,屍骨都沒有得到埋葬。鮑焦行為矯飾,非議世事,竟然抱著樹木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被採納,竟然自己揹負著石頭跳到黃河自殺,被魚鱉吃了。介子推是最忠誠的,他親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文公吃,後來文公背棄了他,介子推憤怒的離開了文公隱居山裡,後來也抱著樹被燒死了。尾聲和一位女子相約在橋樑下面約會,女子沒有來,山洪下來了,他竟然還不離開,就抱著橋柱子被洪水淹死了,這六個人,和死狗死豬,或者拿著瓢到處討飯的乞丐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重名聲而輕生赴死、不顧及身體壽命的人。)

原文:世之謂忠臣者,莫若比干、伍子胥。子婿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於子婿、比干,皆不足貴也。

(譯文:世上被稱作忠臣的,沒有能比得上比干、伍子胥的。伍子胥被拋屍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都是被稱為忠臣的呀,然而最後都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從上面的例子看,伍子胥和比干這樣的人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原文: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養其壽命,皆非通道這也。

(譯文:孔丘你用來勸說我的說辭,如果是神鬼的事兒,我是不知道;如果是前人的事兒,都是我聽說過的也想明白的。現在我來告訴你人之常情,人的眼睛就是用來看顏色的,耳朵就是用來聽聲音的,嘴就是用來嘗味道的,心智就是要得到滿足的。一個人最長的壽命也就是一百歲,中等的八十歲,下等的只有六十歲,再去掉生病的日子、死喪悲哀的日子,憂患的日子,其中能夠開口而笑的快活日子不超過四五天。天和地是無窮無盡的,人的壽限是有時候的,拿著有限的壽命託付在無限的天地之間,就像快馬馳騁越過小縫隙一樣迅速。不能夠愉快的滿足自己的心智並且保養自己的壽命,都是不合人情的。)

原文: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之子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譯文:你孔丘所說的,都是我拋棄的,立刻滾回去,不要再說了。你的理論 ,狂妄急切,奸詐虛偽,不能顧全人的真性情,哪裡值得討論!)

原文: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 ···

譯文:孔子又一次行了個禮,小跑著離開了,出了門上了車,牽著馬轡頭的繩子掉了多次,眼前一片茫然,看不見面前的東西,臉色就像是滅掉的爐灰,手扶著車杆低著頭,不能夠出氣··· ···

看看,看看,強盜的理論!孔聖人還想收這樣的人做自己的學生。

可以想象,孔聖人一開始是滿腔熱情的。他不相信柳下季的話,認為柳下季不能教導自己的弟弟。他自信滿滿,抱著“誨人不倦”的熱情去找盜跖的。結果呢?差點丟掉了自己的老命。

此時可以想見:孔老夫子多麼後悔自己的這次舉動。他再也不堅持自己的“誨人不倦”的觀點,他“據軾低頭”的時候就應該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

這個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兩點:

一、不要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碎石子可以鋪路,泥土可以種花、種糧食。你想通過你的加工讓他們都變成鑽石,本身就是你的錯。

二、當你教育一個人的時候,你要知道,他是不是想要成為你希望的那種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盜跖不是不懂事情,而是,他不想成為孔聖人講述的那種人。他下定決心相當強盜,你孔聖人想要他成為善人,就違背了他的心意,沒殺你就算萬幸。

還想說什麼?再說都是多餘的。

"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一直被人們尊為“聖人”。可是,為什麼他一方面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方面卻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看了莊子記述的這個有關孔子教學的故事,那些“誨人不倦”的老師們,應該明白一點什麼?

現在,不知道什麼原因,網絡上有關“教師是不是該重新找回懲戒權”的事兒正鬧得的沸沸揚揚。有的在批評一些不尊重老師的現象,擔心這樣的行為會毀壞了中國的教育事業;有的人則唯恐事態小了,極力鼓吹、推崇(甚至教唆)一些人對抗老師。甚至借“體罰”二字大作文上,把二十年前老師的懲戒,也拿出來報復:說成對自己造成了“心靈的傷害”,對於打老師的常某某給予支持,不知道用心是什麼。

其實,辦教育一直是一個艱難的事情。就算兩三千年前的孔聖人,在教學的過程中何嘗沒有受到過威脅呢?不信,我們看看莊子在他的《盜跖》一文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原文: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譯文: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人稱盜跖。盜跖的隨從有九千人,橫行天下,入侵暴虐很多諸侯國,破門入戶進入別人家中,趕走讓人家的牛馬,掠奪人家的婦女,貪圖財產,六親不認,更不顧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們到過的城邑,大的國家就會守住城池如臨大敵,小的國家就會躲到堡壘裡去,千萬居民被他禍害苦了。)

原文: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也。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不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

(譯文:孔子對柳下季說:“作為父親的,必然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若果父親不教育自己的兒子,兄長不教導自己的弟弟,那麼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也沒有什麼可貴的了。現在先生您可是曠世才子,弟弟卻做了盜賊,成了天下人的禍害,而您卻不能教育好他,我孔丘都為您感到羞恥。我孔丘請求替您去說服他。)

原文: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漏泉,意如飄風,強足以拒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

(譯文:柳下季說:“先生說:‘作為父親的必然能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如果兒子就是不聽父親的教誨;弟弟就是不聽兄長的教導,就算有先生您這樣的辯才,那又有什麼用呢?況且,跖這個人就是心思像湧泉一樣活躍,性情像風一樣飄忽不定,力量強大的可以抵抗強敵,口才狡辯起來能夠掩飾錯誤,順他心的時候他就高興,逆他心的時候他就暴怒,還極其容易用嚴詞傷害別人。先生您一定不要去。)

原文: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往見盜跖。

(譯文: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阻,讓顏回駕著馬車,子貢作為陪伴,前往會見盜跖。)

原文: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譯文:盜跖剛剛在大山的前面休整他的兵卒,自己正在炒人的肝臟吃。孔子下了馬車,給專門負責報信的人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大將軍重義氣,特地前來拜見他。“)

原文: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也?為我告知:‘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謬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極大,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

(譯文:報信的人進去通報。盜跖聽了,大怒,兩隻眼睛睜得像明亮的星星,怒髮衝冠,說:“這個人就是魯國的巧言善 辯的偽君子孔丘,不是嗎?替我告訴他:’你整天編造言語,假稱具有文王、武王之道,帶著高高的帽子,束著牛皮腰帶,說了很多荒謬的理論,不耕地還有飯吃,不織布還有衣服穿,整天靠著一張嘴,亂生是非,迷惑天下的君主,讓天下的學士都不務正業,還假裝作孝悌,這才僥倖封侯得到了富貴。你的罪大到了極點,趕快逃跑。要是不跑,我就把你的肝臟烹了給我添加午餐。)

原文:孔子復通曰:”丘得幸於季。願望履幕下。“

謁者復通。盜跖曰:”使前來!“

(譯文:孔子又一次通報說:”我孔丘有幸認識柳下季,想能夠到您的幕帳裡(一見)“

通報的人又一次進去稟報。盜跖說:”讓他進來!“)

原文:孔子趨而前,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嗔目,聲如吼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我意則生,逆我心則死。“

(譯文:孔子急急忙忙向前,避開地上的席子,向著幕帳內小跑,多次給盜跖行著禮。盜跖很生氣,兩次展開雙腳,把劍放在桌案上怒目圓睜,聲音像是老虎在吼,說:”孔丘,到跟前來。如果你說的話順了我的心思,你就能活著;要是逆了我的心思你就必死!“)

原文: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面南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脣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也。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里,立數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譯文:孔子說:”我聽人家說,天底下共有三種美德:長得高大威猛,相貌俊美無比,不管是少年老人、富貴人還是貧窮的人見了都很喜歡,這就是上等的美德;懂得經天緯地的道理,能夠辨別各種事物,這就是中等美德;勇敢強悍、果斷無懼,能夠率眾帶兵,這是下等美德。但凡一個人有了其中一種美德,就足夠面南背北、坐殿稱‘孤’。將軍您這三種美德都有啊:身高八尺二寸,面目泛著光芒,嘴脣就像丹藥一樣鮮紅,牙齒就像整齊的貝殼,聲音就像銅鐘,而您反而被別人叫做‘盜跖’。我都替您感到可恥,認為您不能這樣做呀。如果將軍您願意聽我的話,我請求替您向南出使吳、越,向北出使齊、魯,向東出使宋、衛,向西出使晉、楚,讓他們為您建造方圓幾百裡的大城,設立幾十萬戶人家的城邑,尊您為諸侯,與天下的國君一起除舊佈新,停止征戰休養生息,收養您的兄弟,一起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些都是聖人的行徑,也是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呀。“)

原文: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耶?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安可長久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後世滅絕;非以其利大故邪?

(譯文:盜跖大怒說:”孔丘,過來!那些可以用利益誘導或者用語言勸諫的人,都是愚蠢孤陋的平民百姓。現在我高大威猛的身軀,人見人愛的俊美相貌,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美德。你孔丘就是不誇讚,難道我自己就不知道了嗎?況且我聽人說,喜歡當面誇讚別人的,也喜歡在背地裡詆譭別人。現在你孔丘告訴我的什麼大城、眾多的國民,是想用利益來規勸我,讓平民百姓來養活我,這樣怎麼能夠長久!要說城大的,沒有比天下再大的了。堯帝、舜帝得到了天下,可是他的子孫卻淪落到了沒有立錐之地的結局;湯王、武王被稱為天子,可是他的後人都被滅絕了,這難道不是因為利益太大的緣由嗎?)

原文: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以後,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譯文:我聽說,古時候猛禽和惡獸多而人少,所以民眾都建巢居住,白天拾一些橡樹籽兒和板栗做食物,晚上到樹上的巢里居住,所以叫做“有巢氏”的居民。古時候民眾不知道穿衣服,夏天多存放乾柴,冬天用來烤火,所以稱作“知生之民”。神農在世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安安靜靜,走路的時候慢慢騰騰,民眾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和麋鹿一起生活,耕地得到糧食吃,織布得到衣服穿,人和人之間沒有相互侵害的心思,這就是道德最高的時候。然而到了黃帝不能達到“德”的境界,和蚩尤在涿鹿的曠野上打了一仗,致使血流百里,死傷無數。等到堯、舜興起的時候,開始設立群臣,湯王竟然流放了自己的君主,武王殺死了紂王,從這以後,部族之間開始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所以說,從湯武以來,都是 暴亂之徒橫行天下。)

原文:“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士,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君而事不成,身菹於東門之上,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謂才士聖人邪?則再逐於魯,削跡於衛,窮於齊,圍於陳、蔡,不容身於天下。子之道豈足貴邪?

(譯文:現在你修習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掌握著天下的輿論,用自己的主張教化後人,穿著寬衣博帶的服裝,說著矯揉造作的話,做虛假的事兒,用來迷惑天下的有識之士,就是想得到富貴的呀,沒有比你更大的強盜了。可是天下人為什麼不稱呼你”盜丘“,卻偏偏要稱呼我”盜跖“?你用甜言蜜語說服子路跟隨你。讓子路摘掉高高的帽子,解下長劍,而跟隨你學習,天下人都說‘你孔丘能夠制止暴力禁止邪惡’。到頭來,子路想要殺死衛國的國君,沒有殺成,自己反而在衛國東門被人家剁成肉醬,是你讓子路遭受被剁成肉醬的禍事,對上不能保全自己的身體,對下不能做人的,這就是你教育的失敗啊!你不是自稱是才士、聖人嗎?可是你多次被人從魯國趕出去,被衛國人趕走還不算還要剷平你的足跡,在齊國更是到了窮途末路,在陳地和蔡國都被人家圍起來了,你在天下都不能容身了。你的那套主張有可貴之處嗎?

原文:世只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反其性情,其行乃甚可羞也。

(譯文:人世間要數品德高尚的,沒有能比得上黃帝的,可黃帝也不能十全十美,他發動了涿鹿之野的戰爭,使得百姓血流百里。堯帝不仁慈,舜帝不孝道,禹帝偏於枯板,湯帝放逐了自己的君主,武王伐滅的紂王,這六位君主,都是世人稱作品德高尚的,可是又從哪裡論起呢,他們都是被利益迷惑真知並且強行違反了人的真性情,他們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原文: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聲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譯文:世人稱讚的賢人,例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去了孤竹國的國君位子,卻被餓死在首陽山上,屍骨都沒有得到埋葬。鮑焦行為矯飾,非議世事,竟然抱著樹木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被採納,竟然自己揹負著石頭跳到黃河自殺,被魚鱉吃了。介子推是最忠誠的,他親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文公吃,後來文公背棄了他,介子推憤怒的離開了文公隱居山裡,後來也抱著樹被燒死了。尾聲和一位女子相約在橋樑下面約會,女子沒有來,山洪下來了,他竟然還不離開,就抱著橋柱子被洪水淹死了,這六個人,和死狗死豬,或者拿著瓢到處討飯的乞丐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重名聲而輕生赴死、不顧及身體壽命的人。)

原文:世之謂忠臣者,莫若比干、伍子胥。子婿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於子婿、比干,皆不足貴也。

(譯文:世上被稱作忠臣的,沒有能比得上比干、伍子胥的。伍子胥被拋屍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都是被稱為忠臣的呀,然而最後都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從上面的例子看,伍子胥和比干這樣的人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原文: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養其壽命,皆非通道這也。

(譯文:孔丘你用來勸說我的說辭,如果是神鬼的事兒,我是不知道;如果是前人的事兒,都是我聽說過的也想明白的。現在我來告訴你人之常情,人的眼睛就是用來看顏色的,耳朵就是用來聽聲音的,嘴就是用來嘗味道的,心智就是要得到滿足的。一個人最長的壽命也就是一百歲,中等的八十歲,下等的只有六十歲,再去掉生病的日子、死喪悲哀的日子,憂患的日子,其中能夠開口而笑的快活日子不超過四五天。天和地是無窮無盡的,人的壽限是有時候的,拿著有限的壽命託付在無限的天地之間,就像快馬馳騁越過小縫隙一樣迅速。不能夠愉快的滿足自己的心智並且保養自己的壽命,都是不合人情的。)

原文: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之子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譯文:你孔丘所說的,都是我拋棄的,立刻滾回去,不要再說了。你的理論 ,狂妄急切,奸詐虛偽,不能顧全人的真性情,哪裡值得討論!)

原文: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 ···

譯文:孔子又一次行了個禮,小跑著離開了,出了門上了車,牽著馬轡頭的繩子掉了多次,眼前一片茫然,看不見面前的東西,臉色就像是滅掉的爐灰,手扶著車杆低著頭,不能夠出氣··· ···

看看,看看,強盜的理論!孔聖人還想收這樣的人做自己的學生。

可以想象,孔聖人一開始是滿腔熱情的。他不相信柳下季的話,認為柳下季不能教導自己的弟弟。他自信滿滿,抱著“誨人不倦”的熱情去找盜跖的。結果呢?差點丟掉了自己的老命。

此時可以想見:孔老夫子多麼後悔自己的這次舉動。他再也不堅持自己的“誨人不倦”的觀點,他“據軾低頭”的時候就應該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

這個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兩點:

一、不要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碎石子可以鋪路,泥土可以種花、種糧食。你想通過你的加工讓他們都變成鑽石,本身就是你的錯。

二、當你教育一個人的時候,你要知道,他是不是想要成為你希望的那種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盜跖不是不懂事情,而是,他不想成為孔聖人講述的那種人。他下定決心相當強盜,你孔聖人想要他成為善人,就違背了他的心意,沒殺你就算萬幸。

還想說什麼?再說都是多餘的。

讀過這故事,你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是多麼無奈

"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一直被人們尊為“聖人”。可是,為什麼他一方面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方面卻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看了莊子記述的這個有關孔子教學的故事,那些“誨人不倦”的老師們,應該明白一點什麼?

現在,不知道什麼原因,網絡上有關“教師是不是該重新找回懲戒權”的事兒正鬧得的沸沸揚揚。有的在批評一些不尊重老師的現象,擔心這樣的行為會毀壞了中國的教育事業;有的人則唯恐事態小了,極力鼓吹、推崇(甚至教唆)一些人對抗老師。甚至借“體罰”二字大作文上,把二十年前老師的懲戒,也拿出來報復:說成對自己造成了“心靈的傷害”,對於打老師的常某某給予支持,不知道用心是什麼。

其實,辦教育一直是一個艱難的事情。就算兩三千年前的孔聖人,在教學的過程中何嘗沒有受到過威脅呢?不信,我們看看莊子在他的《盜跖》一文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原文: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譯文: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人稱盜跖。盜跖的隨從有九千人,橫行天下,入侵暴虐很多諸侯國,破門入戶進入別人家中,趕走讓人家的牛馬,掠奪人家的婦女,貪圖財產,六親不認,更不顧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們到過的城邑,大的國家就會守住城池如臨大敵,小的國家就會躲到堡壘裡去,千萬居民被他禍害苦了。)

原文: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也。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不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

(譯文:孔子對柳下季說:“作為父親的,必然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若果父親不教育自己的兒子,兄長不教導自己的弟弟,那麼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也沒有什麼可貴的了。現在先生您可是曠世才子,弟弟卻做了盜賊,成了天下人的禍害,而您卻不能教育好他,我孔丘都為您感到羞恥。我孔丘請求替您去說服他。)

原文: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漏泉,意如飄風,強足以拒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

(譯文:柳下季說:“先生說:‘作為父親的必然能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如果兒子就是不聽父親的教誨;弟弟就是不聽兄長的教導,就算有先生您這樣的辯才,那又有什麼用呢?況且,跖這個人就是心思像湧泉一樣活躍,性情像風一樣飄忽不定,力量強大的可以抵抗強敵,口才狡辯起來能夠掩飾錯誤,順他心的時候他就高興,逆他心的時候他就暴怒,還極其容易用嚴詞傷害別人。先生您一定不要去。)

原文: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往見盜跖。

(譯文: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阻,讓顏回駕著馬車,子貢作為陪伴,前往會見盜跖。)

原文: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譯文:盜跖剛剛在大山的前面休整他的兵卒,自己正在炒人的肝臟吃。孔子下了馬車,給專門負責報信的人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大將軍重義氣,特地前來拜見他。“)

原文: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也?為我告知:‘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謬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極大,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

(譯文:報信的人進去通報。盜跖聽了,大怒,兩隻眼睛睜得像明亮的星星,怒髮衝冠,說:“這個人就是魯國的巧言善 辯的偽君子孔丘,不是嗎?替我告訴他:’你整天編造言語,假稱具有文王、武王之道,帶著高高的帽子,束著牛皮腰帶,說了很多荒謬的理論,不耕地還有飯吃,不織布還有衣服穿,整天靠著一張嘴,亂生是非,迷惑天下的君主,讓天下的學士都不務正業,還假裝作孝悌,這才僥倖封侯得到了富貴。你的罪大到了極點,趕快逃跑。要是不跑,我就把你的肝臟烹了給我添加午餐。)

原文:孔子復通曰:”丘得幸於季。願望履幕下。“

謁者復通。盜跖曰:”使前來!“

(譯文:孔子又一次通報說:”我孔丘有幸認識柳下季,想能夠到您的幕帳裡(一見)“

通報的人又一次進去稟報。盜跖說:”讓他進來!“)

原文:孔子趨而前,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嗔目,聲如吼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我意則生,逆我心則死。“

(譯文:孔子急急忙忙向前,避開地上的席子,向著幕帳內小跑,多次給盜跖行著禮。盜跖很生氣,兩次展開雙腳,把劍放在桌案上怒目圓睜,聲音像是老虎在吼,說:”孔丘,到跟前來。如果你說的話順了我的心思,你就能活著;要是逆了我的心思你就必死!“)

原文: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面南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脣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也。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里,立數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譯文:孔子說:”我聽人家說,天底下共有三種美德:長得高大威猛,相貌俊美無比,不管是少年老人、富貴人還是貧窮的人見了都很喜歡,這就是上等的美德;懂得經天緯地的道理,能夠辨別各種事物,這就是中等美德;勇敢強悍、果斷無懼,能夠率眾帶兵,這是下等美德。但凡一個人有了其中一種美德,就足夠面南背北、坐殿稱‘孤’。將軍您這三種美德都有啊:身高八尺二寸,面目泛著光芒,嘴脣就像丹藥一樣鮮紅,牙齒就像整齊的貝殼,聲音就像銅鐘,而您反而被別人叫做‘盜跖’。我都替您感到可恥,認為您不能這樣做呀。如果將軍您願意聽我的話,我請求替您向南出使吳、越,向北出使齊、魯,向東出使宋、衛,向西出使晉、楚,讓他們為您建造方圓幾百裡的大城,設立幾十萬戶人家的城邑,尊您為諸侯,與天下的國君一起除舊佈新,停止征戰休養生息,收養您的兄弟,一起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些都是聖人的行徑,也是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呀。“)

原文: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耶?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安可長久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後世滅絕;非以其利大故邪?

(譯文:盜跖大怒說:”孔丘,過來!那些可以用利益誘導或者用語言勸諫的人,都是愚蠢孤陋的平民百姓。現在我高大威猛的身軀,人見人愛的俊美相貌,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美德。你孔丘就是不誇讚,難道我自己就不知道了嗎?況且我聽人說,喜歡當面誇讚別人的,也喜歡在背地裡詆譭別人。現在你孔丘告訴我的什麼大城、眾多的國民,是想用利益來規勸我,讓平民百姓來養活我,這樣怎麼能夠長久!要說城大的,沒有比天下再大的了。堯帝、舜帝得到了天下,可是他的子孫卻淪落到了沒有立錐之地的結局;湯王、武王被稱為天子,可是他的後人都被滅絕了,這難道不是因為利益太大的緣由嗎?)

原文: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以後,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譯文:我聽說,古時候猛禽和惡獸多而人少,所以民眾都建巢居住,白天拾一些橡樹籽兒和板栗做食物,晚上到樹上的巢里居住,所以叫做“有巢氏”的居民。古時候民眾不知道穿衣服,夏天多存放乾柴,冬天用來烤火,所以稱作“知生之民”。神農在世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安安靜靜,走路的時候慢慢騰騰,民眾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和麋鹿一起生活,耕地得到糧食吃,織布得到衣服穿,人和人之間沒有相互侵害的心思,這就是道德最高的時候。然而到了黃帝不能達到“德”的境界,和蚩尤在涿鹿的曠野上打了一仗,致使血流百里,死傷無數。等到堯、舜興起的時候,開始設立群臣,湯王竟然流放了自己的君主,武王殺死了紂王,從這以後,部族之間開始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所以說,從湯武以來,都是 暴亂之徒橫行天下。)

原文:“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士,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君而事不成,身菹於東門之上,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謂才士聖人邪?則再逐於魯,削跡於衛,窮於齊,圍於陳、蔡,不容身於天下。子之道豈足貴邪?

(譯文:現在你修習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掌握著天下的輿論,用自己的主張教化後人,穿著寬衣博帶的服裝,說著矯揉造作的話,做虛假的事兒,用來迷惑天下的有識之士,就是想得到富貴的呀,沒有比你更大的強盜了。可是天下人為什麼不稱呼你”盜丘“,卻偏偏要稱呼我”盜跖“?你用甜言蜜語說服子路跟隨你。讓子路摘掉高高的帽子,解下長劍,而跟隨你學習,天下人都說‘你孔丘能夠制止暴力禁止邪惡’。到頭來,子路想要殺死衛國的國君,沒有殺成,自己反而在衛國東門被人家剁成肉醬,是你讓子路遭受被剁成肉醬的禍事,對上不能保全自己的身體,對下不能做人的,這就是你教育的失敗啊!你不是自稱是才士、聖人嗎?可是你多次被人從魯國趕出去,被衛國人趕走還不算還要剷平你的足跡,在齊國更是到了窮途末路,在陳地和蔡國都被人家圍起來了,你在天下都不能容身了。你的那套主張有可貴之處嗎?

原文:世只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反其性情,其行乃甚可羞也。

(譯文:人世間要數品德高尚的,沒有能比得上黃帝的,可黃帝也不能十全十美,他發動了涿鹿之野的戰爭,使得百姓血流百里。堯帝不仁慈,舜帝不孝道,禹帝偏於枯板,湯帝放逐了自己的君主,武王伐滅的紂王,這六位君主,都是世人稱作品德高尚的,可是又從哪裡論起呢,他們都是被利益迷惑真知並且強行違反了人的真性情,他們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原文: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聲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譯文:世人稱讚的賢人,例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去了孤竹國的國君位子,卻被餓死在首陽山上,屍骨都沒有得到埋葬。鮑焦行為矯飾,非議世事,竟然抱著樹木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被採納,竟然自己揹負著石頭跳到黃河自殺,被魚鱉吃了。介子推是最忠誠的,他親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文公吃,後來文公背棄了他,介子推憤怒的離開了文公隱居山裡,後來也抱著樹被燒死了。尾聲和一位女子相約在橋樑下面約會,女子沒有來,山洪下來了,他竟然還不離開,就抱著橋柱子被洪水淹死了,這六個人,和死狗死豬,或者拿著瓢到處討飯的乞丐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重名聲而輕生赴死、不顧及身體壽命的人。)

原文:世之謂忠臣者,莫若比干、伍子胥。子婿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於子婿、比干,皆不足貴也。

(譯文:世上被稱作忠臣的,沒有能比得上比干、伍子胥的。伍子胥被拋屍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都是被稱為忠臣的呀,然而最後都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從上面的例子看,伍子胥和比干這樣的人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原文: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養其壽命,皆非通道這也。

(譯文:孔丘你用來勸說我的說辭,如果是神鬼的事兒,我是不知道;如果是前人的事兒,都是我聽說過的也想明白的。現在我來告訴你人之常情,人的眼睛就是用來看顏色的,耳朵就是用來聽聲音的,嘴就是用來嘗味道的,心智就是要得到滿足的。一個人最長的壽命也就是一百歲,中等的八十歲,下等的只有六十歲,再去掉生病的日子、死喪悲哀的日子,憂患的日子,其中能夠開口而笑的快活日子不超過四五天。天和地是無窮無盡的,人的壽限是有時候的,拿著有限的壽命託付在無限的天地之間,就像快馬馳騁越過小縫隙一樣迅速。不能夠愉快的滿足自己的心智並且保養自己的壽命,都是不合人情的。)

原文: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之子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譯文:你孔丘所說的,都是我拋棄的,立刻滾回去,不要再說了。你的理論 ,狂妄急切,奸詐虛偽,不能顧全人的真性情,哪裡值得討論!)

原文: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 ···

譯文:孔子又一次行了個禮,小跑著離開了,出了門上了車,牽著馬轡頭的繩子掉了多次,眼前一片茫然,看不見面前的東西,臉色就像是滅掉的爐灰,手扶著車杆低著頭,不能夠出氣··· ···

看看,看看,強盜的理論!孔聖人還想收這樣的人做自己的學生。

可以想象,孔聖人一開始是滿腔熱情的。他不相信柳下季的話,認為柳下季不能教導自己的弟弟。他自信滿滿,抱著“誨人不倦”的熱情去找盜跖的。結果呢?差點丟掉了自己的老命。

此時可以想見:孔老夫子多麼後悔自己的這次舉動。他再也不堅持自己的“誨人不倦”的觀點,他“據軾低頭”的時候就應該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

這個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兩點:

一、不要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碎石子可以鋪路,泥土可以種花、種糧食。你想通過你的加工讓他們都變成鑽石,本身就是你的錯。

二、當你教育一個人的時候,你要知道,他是不是想要成為你希望的那種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盜跖不是不懂事情,而是,他不想成為孔聖人講述的那種人。他下定決心相當強盜,你孔聖人想要他成為善人,就違背了他的心意,沒殺你就算萬幸。

還想說什麼?再說都是多餘的。

讀過這故事,你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是多麼無奈

讀過這故事,你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是多麼無奈

"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一直被人們尊為“聖人”。可是,為什麼他一方面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方面卻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看了莊子記述的這個有關孔子教學的故事,那些“誨人不倦”的老師們,應該明白一點什麼?

現在,不知道什麼原因,網絡上有關“教師是不是該重新找回懲戒權”的事兒正鬧得的沸沸揚揚。有的在批評一些不尊重老師的現象,擔心這樣的行為會毀壞了中國的教育事業;有的人則唯恐事態小了,極力鼓吹、推崇(甚至教唆)一些人對抗老師。甚至借“體罰”二字大作文上,把二十年前老師的懲戒,也拿出來報復:說成對自己造成了“心靈的傷害”,對於打老師的常某某給予支持,不知道用心是什麼。

其實,辦教育一直是一個艱難的事情。就算兩三千年前的孔聖人,在教學的過程中何嘗沒有受到過威脅呢?不信,我們看看莊子在他的《盜跖》一文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原文: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譯文: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人稱盜跖。盜跖的隨從有九千人,橫行天下,入侵暴虐很多諸侯國,破門入戶進入別人家中,趕走讓人家的牛馬,掠奪人家的婦女,貪圖財產,六親不認,更不顧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們到過的城邑,大的國家就會守住城池如臨大敵,小的國家就會躲到堡壘裡去,千萬居民被他禍害苦了。)

原文: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也。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不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

(譯文:孔子對柳下季說:“作為父親的,必然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若果父親不教育自己的兒子,兄長不教導自己的弟弟,那麼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也沒有什麼可貴的了。現在先生您可是曠世才子,弟弟卻做了盜賊,成了天下人的禍害,而您卻不能教育好他,我孔丘都為您感到羞恥。我孔丘請求替您去說服他。)

原文: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漏泉,意如飄風,強足以拒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

(譯文:柳下季說:“先生說:‘作為父親的必然能教育自己的兒子;作為兄長的必然能夠教導自己的弟弟’。如果兒子就是不聽父親的教誨;弟弟就是不聽兄長的教導,就算有先生您這樣的辯才,那又有什麼用呢?況且,跖這個人就是心思像湧泉一樣活躍,性情像風一樣飄忽不定,力量強大的可以抵抗強敵,口才狡辯起來能夠掩飾錯誤,順他心的時候他就高興,逆他心的時候他就暴怒,還極其容易用嚴詞傷害別人。先生您一定不要去。)

原文: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往見盜跖。

(譯文: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阻,讓顏回駕著馬車,子貢作為陪伴,前往會見盜跖。)

原文: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譯文:盜跖剛剛在大山的前面休整他的兵卒,自己正在炒人的肝臟吃。孔子下了馬車,給專門負責報信的人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大將軍重義氣,特地前來拜見他。“)

原文: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也?為我告知:‘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謬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極大,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

(譯文:報信的人進去通報。盜跖聽了,大怒,兩隻眼睛睜得像明亮的星星,怒髮衝冠,說:“這個人就是魯國的巧言善 辯的偽君子孔丘,不是嗎?替我告訴他:’你整天編造言語,假稱具有文王、武王之道,帶著高高的帽子,束著牛皮腰帶,說了很多荒謬的理論,不耕地還有飯吃,不織布還有衣服穿,整天靠著一張嘴,亂生是非,迷惑天下的君主,讓天下的學士都不務正業,還假裝作孝悌,這才僥倖封侯得到了富貴。你的罪大到了極點,趕快逃跑。要是不跑,我就把你的肝臟烹了給我添加午餐。)

原文:孔子復通曰:”丘得幸於季。願望履幕下。“

謁者復通。盜跖曰:”使前來!“

(譯文:孔子又一次通報說:”我孔丘有幸認識柳下季,想能夠到您的幕帳裡(一見)“

通報的人又一次進去稟報。盜跖說:”讓他進來!“)

原文:孔子趨而前,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嗔目,聲如吼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我意則生,逆我心則死。“

(譯文:孔子急急忙忙向前,避開地上的席子,向著幕帳內小跑,多次給盜跖行著禮。盜跖很生氣,兩次展開雙腳,把劍放在桌案上怒目圓睜,聲音像是老虎在吼,說:”孔丘,到跟前來。如果你說的話順了我的心思,你就能活著;要是逆了我的心思你就必死!“)

原文: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面南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脣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也。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里,立數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譯文:孔子說:”我聽人家說,天底下共有三種美德:長得高大威猛,相貌俊美無比,不管是少年老人、富貴人還是貧窮的人見了都很喜歡,這就是上等的美德;懂得經天緯地的道理,能夠辨別各種事物,這就是中等美德;勇敢強悍、果斷無懼,能夠率眾帶兵,這是下等美德。但凡一個人有了其中一種美德,就足夠面南背北、坐殿稱‘孤’。將軍您這三種美德都有啊:身高八尺二寸,面目泛著光芒,嘴脣就像丹藥一樣鮮紅,牙齒就像整齊的貝殼,聲音就像銅鐘,而您反而被別人叫做‘盜跖’。我都替您感到可恥,認為您不能這樣做呀。如果將軍您願意聽我的話,我請求替您向南出使吳、越,向北出使齊、魯,向東出使宋、衛,向西出使晉、楚,讓他們為您建造方圓幾百裡的大城,設立幾十萬戶人家的城邑,尊您為諸侯,與天下的國君一起除舊佈新,停止征戰休養生息,收養您的兄弟,一起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些都是聖人的行徑,也是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呀。“)

原文: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耶?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安可長久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後世滅絕;非以其利大故邪?

(譯文:盜跖大怒說:”孔丘,過來!那些可以用利益誘導或者用語言勸諫的人,都是愚蠢孤陋的平民百姓。現在我高大威猛的身軀,人見人愛的俊美相貌,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美德。你孔丘就是不誇讚,難道我自己就不知道了嗎?況且我聽人說,喜歡當面誇讚別人的,也喜歡在背地裡詆譭別人。現在你孔丘告訴我的什麼大城、眾多的國民,是想用利益來規勸我,讓平民百姓來養活我,這樣怎麼能夠長久!要說城大的,沒有比天下再大的了。堯帝、舜帝得到了天下,可是他的子孫卻淪落到了沒有立錐之地的結局;湯王、武王被稱為天子,可是他的後人都被滅絕了,這難道不是因為利益太大的緣由嗎?)

原文: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以後,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譯文:我聽說,古時候猛禽和惡獸多而人少,所以民眾都建巢居住,白天拾一些橡樹籽兒和板栗做食物,晚上到樹上的巢里居住,所以叫做“有巢氏”的居民。古時候民眾不知道穿衣服,夏天多存放乾柴,冬天用來烤火,所以稱作“知生之民”。神農在世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安安靜靜,走路的時候慢慢騰騰,民眾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和麋鹿一起生活,耕地得到糧食吃,織布得到衣服穿,人和人之間沒有相互侵害的心思,這就是道德最高的時候。然而到了黃帝不能達到“德”的境界,和蚩尤在涿鹿的曠野上打了一仗,致使血流百里,死傷無數。等到堯、舜興起的時候,開始設立群臣,湯王竟然流放了自己的君主,武王殺死了紂王,從這以後,部族之間開始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所以說,從湯武以來,都是 暴亂之徒橫行天下。)

原文:“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士,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君而事不成,身菹於東門之上,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謂才士聖人邪?則再逐於魯,削跡於衛,窮於齊,圍於陳、蔡,不容身於天下。子之道豈足貴邪?

(譯文:現在你修習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掌握著天下的輿論,用自己的主張教化後人,穿著寬衣博帶的服裝,說著矯揉造作的話,做虛假的事兒,用來迷惑天下的有識之士,就是想得到富貴的呀,沒有比你更大的強盜了。可是天下人為什麼不稱呼你”盜丘“,卻偏偏要稱呼我”盜跖“?你用甜言蜜語說服子路跟隨你。讓子路摘掉高高的帽子,解下長劍,而跟隨你學習,天下人都說‘你孔丘能夠制止暴力禁止邪惡’。到頭來,子路想要殺死衛國的國君,沒有殺成,自己反而在衛國東門被人家剁成肉醬,是你讓子路遭受被剁成肉醬的禍事,對上不能保全自己的身體,對下不能做人的,這就是你教育的失敗啊!你不是自稱是才士、聖人嗎?可是你多次被人從魯國趕出去,被衛國人趕走還不算還要剷平你的足跡,在齊國更是到了窮途末路,在陳地和蔡國都被人家圍起來了,你在天下都不能容身了。你的那套主張有可貴之處嗎?

原文:世只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反其性情,其行乃甚可羞也。

(譯文:人世間要數品德高尚的,沒有能比得上黃帝的,可黃帝也不能十全十美,他發動了涿鹿之野的戰爭,使得百姓血流百里。堯帝不仁慈,舜帝不孝道,禹帝偏於枯板,湯帝放逐了自己的君主,武王伐滅的紂王,這六位君主,都是世人稱作品德高尚的,可是又從哪裡論起呢,他們都是被利益迷惑真知並且強行違反了人的真性情,他們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原文: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聲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譯文:世人稱讚的賢人,例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去了孤竹國的國君位子,卻被餓死在首陽山上,屍骨都沒有得到埋葬。鮑焦行為矯飾,非議世事,竟然抱著樹木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被採納,竟然自己揹負著石頭跳到黃河自殺,被魚鱉吃了。介子推是最忠誠的,他親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文公吃,後來文公背棄了他,介子推憤怒的離開了文公隱居山裡,後來也抱著樹被燒死了。尾聲和一位女子相約在橋樑下面約會,女子沒有來,山洪下來了,他竟然還不離開,就抱著橋柱子被洪水淹死了,這六個人,和死狗死豬,或者拿著瓢到處討飯的乞丐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重名聲而輕生赴死、不顧及身體壽命的人。)

原文:世之謂忠臣者,莫若比干、伍子胥。子婿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於子婿、比干,皆不足貴也。

(譯文:世上被稱作忠臣的,沒有能比得上比干、伍子胥的。伍子胥被拋屍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都是被稱為忠臣的呀,然而最後都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從上面的例子看,伍子胥和比干這樣的人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原文: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養其壽命,皆非通道這也。

(譯文:孔丘你用來勸說我的說辭,如果是神鬼的事兒,我是不知道;如果是前人的事兒,都是我聽說過的也想明白的。現在我來告訴你人之常情,人的眼睛就是用來看顏色的,耳朵就是用來聽聲音的,嘴就是用來嘗味道的,心智就是要得到滿足的。一個人最長的壽命也就是一百歲,中等的八十歲,下等的只有六十歲,再去掉生病的日子、死喪悲哀的日子,憂患的日子,其中能夠開口而笑的快活日子不超過四五天。天和地是無窮無盡的,人的壽限是有時候的,拿著有限的壽命託付在無限的天地之間,就像快馬馳騁越過小縫隙一樣迅速。不能夠愉快的滿足自己的心智並且保養自己的壽命,都是不合人情的。)

原文: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之子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譯文:你孔丘所說的,都是我拋棄的,立刻滾回去,不要再說了。你的理論 ,狂妄急切,奸詐虛偽,不能顧全人的真性情,哪裡值得討論!)

原文: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 ···

譯文:孔子又一次行了個禮,小跑著離開了,出了門上了車,牽著馬轡頭的繩子掉了多次,眼前一片茫然,看不見面前的東西,臉色就像是滅掉的爐灰,手扶著車杆低著頭,不能夠出氣··· ···

看看,看看,強盜的理論!孔聖人還想收這樣的人做自己的學生。

可以想象,孔聖人一開始是滿腔熱情的。他不相信柳下季的話,認為柳下季不能教導自己的弟弟。他自信滿滿,抱著“誨人不倦”的熱情去找盜跖的。結果呢?差點丟掉了自己的老命。

此時可以想見:孔老夫子多麼後悔自己的這次舉動。他再也不堅持自己的“誨人不倦”的觀點,他“據軾低頭”的時候就應該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

這個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兩點:

一、不要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碎石子可以鋪路,泥土可以種花、種糧食。你想通過你的加工讓他們都變成鑽石,本身就是你的錯。

二、當你教育一個人的時候,你要知道,他是不是想要成為你希望的那種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盜跖不是不懂事情,而是,他不想成為孔聖人講述的那種人。他下定決心相當強盜,你孔聖人想要他成為善人,就違背了他的心意,沒殺你就算萬幸。

還想說什麼?再說都是多餘的。

讀過這故事,你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是多麼無奈

讀過這故事,你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是多麼無奈

讀過這故事,你就會明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是多麼無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