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從孔子的偶像,看孔子的價值取向'

"

探祕:從孔子的偶像,看孔子的價值取向

"

探祕:從孔子的偶像,看孔子的價值取向

探祕:從孔子的偶像,看孔子的價值取向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可以從他選擇什麼樣的偶像看出來。所以,判斷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從他崇拜什麼人看出端倪。

孔老夫子也是一個有偶像的人,他的偶像分為兩種,一種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是春秋時期比自己稍早一些的人。上古時期的偶像都是聖人,譬如周公。但是,從上古的聖人偶像中很難判斷孔子的價值取向,所以,只能從他的當代偶像說起。

從《論語》中得知,孔子的當代偶像是四個人,一個是齊桓公的宰相管子,一個是齊國宰相晏嬰,一個是鄭國宰相子產,一個是魯國坐懷不亂的前輩柳下惠。

四個偶像,三個是宰相,似乎孔子對於當官的很敬仰。可是,柳下惠不是當官的,而且,對當官毫無興趣。這樣看來,其實孔子對於當官也並非很看重。

四個人中,富裕程度也不一樣。管子富可敵國,晏子家裡很窮,子產更慘,死後竟然沒錢下葬。至於柳下惠,也是平民老百姓一個,更是沒錢。由此可見,孔子對於財富也並不看重。

從出身看,管子是平民出身,身世跟孔子差不多,也是從小喪父;晏子出身不錯,父親是個大夫,自己佔了點光;子產的出身最好,是鄭國的公孫,基本上就是紅三代的意思;至於柳下惠,也是魯國的公族,跟國君算得上親戚,不過,是八竿子打不到的親戚。總之,從出身看,孔子也沒有特別的偏好。

從學識來看,管子是個各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實用主義者;晏子後來的定位不清,有說是儒家,有說是陰陽家;子產沒得說,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柳下惠自然是儒家,被後代稱為和聖。由此可見,孔子並不是黨同伐異的人。

其實,我們要看的,還是偶像們的相同點,他們的相同點,才反映出孔子的價值取向。那麼,這些人的共同點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是包容。管子作了齊桓公的宰相,特地成立了一個“嘖室”,類似現在的信訪辦。每個人都可以到“嘖室”對國家提建議,專門有人接待記錄並提交給國家領導人。事實上,齊國到後來能夠成立稷下學宮,能夠發起百家爭鳴,都是管子所制定制度的必然結果。

晏子在理論上提升了管子的思想,他曾解說什麼是“和諧”,說“和諧”就像樂隊演奏,如果樂器只能發出一種聲音,就會非常難聽,只有當不同的樂器發出不同的聲音,結合在一起,才能奏出美好的音樂。所以,治理國家,要容得下不同的聲音。

子產不毀鄉校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在學校裡,人們就聚集在一起談論國家的問題,有人非常擔心,建議子產取締學校,子產斷然拒絕。他認為,大家議論國家大事不是什麼壞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怕什麼呢?

其實,孔子與他們之間也是包容的。譬如,孔子對管子的奢侈就不滿;與晏子政見不同,甚至因為晏子的反對而不能在齊國當官;對於子產鑄刑鼎這件事情,孔子也是持不同意見。儘管如此,孔子對他們還是充滿敬意,不乏讚美之詞。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的自己和晏子之間的關係,表示自己把晏子看作大哥。

其次,是愛民、正直。管子、晏子和子產都以愛民著稱。管子曾經對齊桓公說過要“以民為天”,大力推行福利政策,減免稅收,使得齊國人民成為全世界最富裕的人民。孔子一開始對管子有看法,可是到了齊國,發現齊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後,才對管子崇拜有加。子產在鄭國堅持不擾民的政策,百姓們對他十分愛戴。晏子也是同樣的做法。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晏子的家很簡陋,於是,齊國國君在晏子出國訪問的時候把晏子的家全都拆遷了,把晏子的房子擴建成了豪宅。回國之後,晏子非常生氣,堅持恢復原狀,把鄰居們都請了回來。

幾個人的正直也都是出了名的,管仲當了宰相,堅持不任用自己的親朋,唯賢是舉;子產在鄭國實行法治,就是為了保證公平。事實上,無論是管仲、晏子還是子產,都得到了各國的尊重。

柳下惠的正直令人讚歎,坐懷不亂的故事就不說了。以柳下惠的聲望和學識,他原本可以做到很大的官,可是他三次做官都因為堅持原則和被人詆譭而“下課”。有人曾經建議柳下惠去國外發展,柳下惠拒絕了,他說:“我這樣正直的性格,去哪裡都做不長官。如果我改變自己的正直,那我又何必去國外,我在魯國同樣能做官。”

第三,不愚忠。管仲原本是跟著公子糾混的,結果公子糾被公子小白殺了,公子小白當了齊桓公,管仲就跟著齊桓公混。一些人指責管仲不忠於自己的君主,孔子的弟子子貢也提過這些問題,孔子就教訓子貢說:“管子以天下為己任,怎麼能為一個人去盡忠呢?如果沒有管子率領齊國強大起來,我們現在早就被蠻夷征服,當了奴隸了。”

同樣,晏子作大夫的時候,兩任國君被殺,晏子也沒有“盡忠”。齊景公登基的時候問晏子:“你認為大臣應該怎樣?”晏子回答:“國君死,我不死。”齊景公很生氣,晏子就告訴他:“如果國君聽從我的良言相勸,怎麼會被殺死呢?如果不聽我的而被殺死,那關我什麼事?”

子產也同樣如此,他作大夫的時候,國君也被殺了,他也無所謂。

重點要說的是柳下惠,一次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求和,條件是送給齊國一個寶鼎,但魯國做了個贗品應付。齊桓公聽說後,對魯國人說:“這個鼎拿去給柳下惠看看,只要他說是真的,就算是假的我也認。”於是,魯國國君去求柳下惠出個假鑑定,說是為了國家利益,就說一次謊也無所謂。柳下惠斷然拒絕,他說:“你有你的寶貝,我有我的寶貝。你的寶貝是鼎,我的寶貝是誠實。憑什麼犧牲我的寶貝去保住你的寶貝?”

實際上,孔子也是這樣做的,當他感覺到在魯國已經沒有前途的時候,他並沒有選擇死忠於魯國,而是周遊列國,去其他國家尋求發展和實踐自己學說的機會了。

基本上,從孔子的偶像身上,可以看到孔子的價值取向,而這些價值觀,恰好是後代儒家所不具備的。所以,也可以說,後代儒家是篡改了孔子的思想的。

(本篇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