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創新改革 選賢用能

孔子 國學 歷史 中國青年網 2017-08-03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爭位成功,即國君位。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的地位是孔子欽定的,他在《論語·憲問》裡說,“管仲相恆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賜”——孔子說的是齊桓公稱霸。春秋戰國時期是群雄爭霸列國並峙的時期,齊桓公成就霸主之路值得我們深思。

拜相管仲,兼聽則明。齊桓公經常同管仲商談國家大事,問管仲:“國家如何安定?”管仲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齊桓公不想稱霸,管仲乃走出,至門。齊桓公召回曰:“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曰:“今日君稱霸,臣貪承命趨立於相位。”開始,齊桓公並不聽管仲之言,窮兵黷武,直到經歷二次軍事擴張失敗後,桓公覺得自己錯了,這管仲預言的還很準,佩服,於是二人精誠合作開始稱霸之路。

勵精圖治,創新改革。管仲是最早的法家,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依法治國;以德樹人,任用賢才,頒佈18類不可任用的公務員,至今依然極具現實意義;領先的經濟理論,提出“相地而衰證”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與西方經濟學級差地租概念相同。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承認土地的現實佔有狀況,改勞役助耕製為收取實物地租。設“輕重九府”,通魚鹽之利齊國靠海,魚鹽資源豐富;先進政治理念,“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實行“叄國伍鄙”制,以整頓行政組織;全新的治軍理念,“作內政以寄軍令”,實行兵民合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村有連隊,鎮是營級,縣團級,萬人為軍。平時務農,閒時操練,最早的民兵訓練,軍民一體。以上皆是治國良策。

睿智外交,廣納賢才。桓公五年,宋國攻打紀國,不出兵相救,紀國敗後,賜其城池、兵車100,士兵1000。狄國討伐邢國,國君投奔齊國,賜其城池、兵車100,士兵1000。狄國討伐衛國,國君投奔齊國,賜其城池、兵車500,士兵5000。與其他諸侯國禮尚往來,小國送鹿皮還以馬匹等。成立外交部,根據各諸侯國的特點安排相應的人才出使各國,齊國人氣蒸蒸日上。

終成霸業。齊桓公在召陵與楚結盟後,事實上楚國承認了齊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齊桓公安定了周王室後,為了鞏固這一勝利,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在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召集魯、宋、衛、鄭、曹等國開會,周襄王也派周公宰孔參加,賞賜祭肉給桓公,並且附帶一個命令說:“以爾自卑勞,實謂爾伯舅無下拜,”而管仲卻跟著說:“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均見《國語·齊語》)。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就是據禮而有的,如果齊桓公不遵守禮的規定,使天子不尊,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遵守禮,那麼桓公的地位也就難保了。無怪桓公聞管仲之言而懼,結果還是下拜接受祭肉。桓公尊王,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國語·齊語》說:“諸侯稱順”。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霸主。霸者,亦作伯,《一切經音義》卷二引賈逵曰:“霸,把也,言把持諸侯之權也。” (作者單位:白雲區財政局)

鏡 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