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孔子 哲學 國學 亞里士多德 左傳 墨書國學 2019-09-08
"

中庸,是生活的態度。

"

中庸,是生活的態度。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人生的意義,不是在於我們走了多遠的路,更不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我們經歷這些事情,走過這些路的時候,我們明白了什麼。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會明白人生的最好狀態,只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每一天都在循環著以前的生活。

而有一些人卻能在人生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明白了一些該明白的道理。

而“中庸”就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

中庸,是生活的態度。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人生的意義,不是在於我們走了多遠的路,更不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我們經歷這些事情,走過這些路的時候,我們明白了什麼。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會明白人生的最好狀態,只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每一天都在循環著以前的生活。

而有一些人卻能在人生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明白了一些該明白的道理。

而“中庸”就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什麼是中庸?

中庸是一種認知,是一種體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中庸”的開篇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就是一個人的“天命”,認知自己的“天命”就是認知了中庸之道,認知也要符合天命,這就是人生的道。

很多人在一生中,都在追求著繁華與富貴,但是殊不知,當持守平常心的時候,順應天命,不管富貴或貧困,都是認知天命的一個道理。

這樣的人生就是合於道,這是我們值得借鑑的一個為人處事之法。

"

中庸,是生活的態度。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人生的意義,不是在於我們走了多遠的路,更不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我們經歷這些事情,走過這些路的時候,我們明白了什麼。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會明白人生的最好狀態,只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每一天都在循環著以前的生活。

而有一些人卻能在人生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明白了一些該明白的道理。

而“中庸”就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什麼是中庸?

中庸是一種認知,是一種體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中庸”的開篇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就是一個人的“天命”,認知自己的“天命”就是認知了中庸之道,認知也要符合天命,這就是人生的道。

很多人在一生中,都在追求著繁華與富貴,但是殊不知,當持守平常心的時候,順應天命,不管富貴或貧困,都是認知天命的一個道理。

這樣的人生就是合於道,這是我們值得借鑑的一個為人處事之法。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中庸”的態度,抗衡的是人的慾望,慾望也是我們的本性。

但是我們當不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一味的任由慾望膨脹的時候,那麼慾望就是主導災禍的一個根源。

而中庸就是扶持慾望的一個根本,明白了中庸之道,能夠讓我們對於自然萬物懷有敬畏之心,能讓我們人生更加合理,避免了相互爭鬥,爾虞我詐的痛苦。

但是態度歸態度,很多人即便是明白,也未必能夠做到,未必能夠讓言行符合,這也是問題所在。

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說:我知道大多數人不能奉行中庸之道的原因,聰明的人做事超過了中庸的標準,愚蠢的人做事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並不能彰顯的原因,就是賢能的人超過了標準,不賢能的人又達不到標準。

"

中庸,是生活的態度。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人生的意義,不是在於我們走了多遠的路,更不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我們經歷這些事情,走過這些路的時候,我們明白了什麼。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會明白人生的最好狀態,只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每一天都在循環著以前的生活。

而有一些人卻能在人生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明白了一些該明白的道理。

而“中庸”就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什麼是中庸?

中庸是一種認知,是一種體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中庸”的開篇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就是一個人的“天命”,認知自己的“天命”就是認知了中庸之道,認知也要符合天命,這就是人生的道。

很多人在一生中,都在追求著繁華與富貴,但是殊不知,當持守平常心的時候,順應天命,不管富貴或貧困,都是認知天命的一個道理。

這樣的人生就是合於道,這是我們值得借鑑的一個為人處事之法。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中庸”的態度,抗衡的是人的慾望,慾望也是我們的本性。

但是我們當不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一味的任由慾望膨脹的時候,那麼慾望就是主導災禍的一個根源。

而中庸就是扶持慾望的一個根本,明白了中庸之道,能夠讓我們對於自然萬物懷有敬畏之心,能讓我們人生更加合理,避免了相互爭鬥,爾虞我詐的痛苦。

但是態度歸態度,很多人即便是明白,也未必能夠做到,未必能夠讓言行符合,這也是問題所在。

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說:我知道大多數人不能奉行中庸之道的原因,聰明的人做事超過了中庸的標準,愚蠢的人做事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並不能彰顯的原因,就是賢能的人超過了標準,不賢能的人又達不到標準。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孔子認為,中庸之道不能得到普遍實行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聰明人太“聰明”了,他們處處都想展現自己的智慧,總以為自己的能力大於適可而止的智慧,但是結果未能如其所願,反而畫蛇添足,讓事情往差勁的方向發展。

這一切都是讓我們不能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的原因,不懂得這一點,就不可能做到中庸之道。

《左傳》之中,晏嬰說了這樣一句話:“做湯,要在水裡放上醬,醋,梅等佐料,與魚肉一起蒸煮,每一樣東西分量都要恰到好處,少一分則少,多一分則多。

任何時候把握好一個適度,講究“過猶不及”的一個道理,這是一種恰到好處,這是中庸的哲學。

"

中庸,是生活的態度。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人生的意義,不是在於我們走了多遠的路,更不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我們經歷這些事情,走過這些路的時候,我們明白了什麼。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會明白人生的最好狀態,只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每一天都在循環著以前的生活。

而有一些人卻能在人生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明白了一些該明白的道理。

而“中庸”就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什麼是中庸?

中庸是一種認知,是一種體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中庸”的開篇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就是一個人的“天命”,認知自己的“天命”就是認知了中庸之道,認知也要符合天命,這就是人生的道。

很多人在一生中,都在追求著繁華與富貴,但是殊不知,當持守平常心的時候,順應天命,不管富貴或貧困,都是認知天命的一個道理。

這樣的人生就是合於道,這是我們值得借鑑的一個為人處事之法。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中庸”的態度,抗衡的是人的慾望,慾望也是我們的本性。

但是我們當不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一味的任由慾望膨脹的時候,那麼慾望就是主導災禍的一個根源。

而中庸就是扶持慾望的一個根本,明白了中庸之道,能夠讓我們對於自然萬物懷有敬畏之心,能讓我們人生更加合理,避免了相互爭鬥,爾虞我詐的痛苦。

但是態度歸態度,很多人即便是明白,也未必能夠做到,未必能夠讓言行符合,這也是問題所在。

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說:我知道大多數人不能奉行中庸之道的原因,聰明的人做事超過了中庸的標準,愚蠢的人做事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並不能彰顯的原因,就是賢能的人超過了標準,不賢能的人又達不到標準。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孔子認為,中庸之道不能得到普遍實行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聰明人太“聰明”了,他們處處都想展現自己的智慧,總以為自己的能力大於適可而止的智慧,但是結果未能如其所願,反而畫蛇添足,讓事情往差勁的方向發展。

這一切都是讓我們不能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的原因,不懂得這一點,就不可能做到中庸之道。

《左傳》之中,晏嬰說了這樣一句話:“做湯,要在水裡放上醬,醋,梅等佐料,與魚肉一起蒸煮,每一樣東西分量都要恰到好處,少一分則少,多一分則多。

任何時候把握好一個適度,講究“過猶不及”的一個道理,這是一種恰到好處,這是中庸的哲學。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其實中庸之道,也是一種形式或者是工具,中庸之道承載的是背後一個更具體的智慧。

就如同道家中的“大道”的道理,有著相同的含義,道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的適度,他和中庸有著不謀而合的一個智慧。

而孔子的學說與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以不同的方式和文字闡述了適度的一個智慧:過分與不及中間的適度,就是中庸

這是一個最正確的行為,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學說,不管以什麼樣的文字存在,它所存在的一個力量,都是中庸背後的那個智慧。

"

中庸,是生活的態度。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人生的意義,不是在於我們走了多遠的路,更不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在我們經歷這些事情,走過這些路的時候,我們明白了什麼。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會明白人生的最好狀態,只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每一天都在循環著以前的生活。

而有一些人卻能在人生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明白了一些該明白的道理。

而“中庸”就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什麼是中庸?

中庸是一種認知,是一種體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中庸”的開篇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就是一個人的“天命”,認知自己的“天命”就是認知了中庸之道,認知也要符合天命,這就是人生的道。

很多人在一生中,都在追求著繁華與富貴,但是殊不知,當持守平常心的時候,順應天命,不管富貴或貧困,都是認知天命的一個道理。

這樣的人生就是合於道,這是我們值得借鑑的一個為人處事之法。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中庸”的態度,抗衡的是人的慾望,慾望也是我們的本性。

但是我們當不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一味的任由慾望膨脹的時候,那麼慾望就是主導災禍的一個根源。

而中庸就是扶持慾望的一個根本,明白了中庸之道,能夠讓我們對於自然萬物懷有敬畏之心,能讓我們人生更加合理,避免了相互爭鬥,爾虞我詐的痛苦。

但是態度歸態度,很多人即便是明白,也未必能夠做到,未必能夠讓言行符合,這也是問題所在。

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說:我知道大多數人不能奉行中庸之道的原因,聰明的人做事超過了中庸的標準,愚蠢的人做事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並不能彰顯的原因,就是賢能的人超過了標準,不賢能的人又達不到標準。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孔子認為,中庸之道不能得到普遍實行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聰明人太“聰明”了,他們處處都想展現自己的智慧,總以為自己的能力大於適可而止的智慧,但是結果未能如其所願,反而畫蛇添足,讓事情往差勁的方向發展。

這一切都是讓我們不能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的原因,不懂得這一點,就不可能做到中庸之道。

《左傳》之中,晏嬰說了這樣一句話:“做湯,要在水裡放上醬,醋,梅等佐料,與魚肉一起蒸煮,每一樣東西分量都要恰到好處,少一分則少,多一分則多。

任何時候把握好一個適度,講究“過猶不及”的一個道理,這是一種恰到好處,這是中庸的哲學。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其實中庸之道,也是一種形式或者是工具,中庸之道承載的是背後一個更具體的智慧。

就如同道家中的“大道”的道理,有著相同的含義,道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的適度,他和中庸有著不謀而合的一個智慧。

而孔子的學說與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以不同的方式和文字闡述了適度的一個智慧:過分與不及中間的適度,就是中庸

這是一個最正確的行為,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學說,不管以什麼樣的文字存在,它所存在的一個力量,都是中庸背後的那個智慧。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中庸

而我們的人生,就需要體會中庸背後的那個智慧,用中庸這樣一個表面的態度,作為自己生活的哲學,這是一種好的態度。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