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老饕集序》,一部微型飲食文化史

孔子 晉書 國學 論語 迷樓 2017-07-27

一篇《老饕集序》,一部微型飲食文化史

張岱的《嫏嬛文集》有一篇《老饕集序》:

世有神農氏,而天下鳥獸、蟲魚、草木之滋味始出。蓋鹹酸苦辣,著口即知,至若雞味酸,羊味辣,牛酪與慄之味鹹,非聖人不能辨也。中古之世,知味惟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二字,已得飲食之微。至熟食,則概之“失飪不食”;蔬食,則概之“不時不食”。四言者,食經也,亦即養生論也。

孔子之後,分門立戶。何曾有“單”,韋巨源有《食經》,段文昌有《食憲章》五十卷,虞悰有《食方》十卷,謝諷有《食史》十卷,孟蜀有《食典》百卷。煎熬燔炙,雜以(月率)膫羶薌,食之本味盡失。於今之大官法膳,純用蔗霜,亂其正味,則彼矯強造作,罪其與生吞活剝者等矣。

後來解事,止有東坡。《老饕賦》與《豬肉頌》,清饞領略,口口流涎。但知有“熟”之一字,則思過半矣。嗣後宋末道學盛行,不欲以口腹累性命,此道置之不講,民間遂有“東坡茶”、“撮泡肉”之誚。循至元人之茹毛飲血,則幾不火食矣。我興,至宣廟,始知有飲食器皿之事。語云:“三代仕宦,著衣食飯。”世雖概論平民,要之帝王家法,亦不能外也。

餘大父與武林涵所包先生、貞父黃先生為飲食社,講求正味,著《饔史》四卷,然多取《遵生八箋》,猶不失椒姜蔥(氵喋),用大官炮法。餘多不喜,因為搜輯訂正之。窮措大亦何能有加先輩,第水辨澠淄,鵝分蒼白,食雞而知其棲恆半露,啖肉而識其炊有勞薪,一往情深,餘何多讓?遂取其書而銓次之,割歸於正,味取其鮮,一切矯揉泡炙之制不存焉。雖無《食史》、《食典》之博洽精腆,精騎三千,亦足以勝彼羸師十萬矣。鼎味一臠,則在嘗之者之舌下討取消息也。

一篇《老饕集序》,一部微型飲食文化史

這篇《老饕集序》,堪稱是一部微型的飲食文化史。

從神農氏嘗百草開始,中國人始有“滋味”的概念,所謂鹹酸苦辣,動植物的藥性之味,也只有聖人能夠嘗得出。及至中古,惟有孔子能夠知味,《論語》中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拈出“精”、“細”二字,可算得飲食之要領;還有針對熟食的“失飪不食”,針對蔬菜的“不時不食”,雖都是簡單的四個字,卻擔得起一部食經,也是一部養生論。

張岱對孔子關於飲食的論述評價極高,這可以說奠定了儒家的飲食思想觀念。孔子之後,各立門戶,有何曾《食疏》、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段文昌《食經》五十卷、虞悰《食方》十卷、謝諷《食史》十卷、孟蜀《食典》百卷,名廚佳方不一而足,烹飪手段花樣頻出,但總讓人感覺矯揉造作、生吞活剝,失去了食物應有的正味。

這裡面提到了一些歷史上以飲食著名的人物:

何曾(199~278):字穎考。西晉時官拜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晉書》:“性豪奢,務在華侈。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何曾有《食疏》。

韋巨源(631~710):唐代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武則天時,任文昌右丞同平章事。有“燒尾宴食單”。

段文昌(772~835):字墨卿,一字景初,唐代鄒平(今屬山東濱州)人,曾任宰相。自編《食經》五十卷,時稱“鄒平公食憲章”。

虞悰(43~499):字景豫,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南朝齊食曾任祠部尚書。悰善為滋味,武帝嘗求諸飲食方,悰祕不肯出,后帝醉,體不快,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著有《食珍錄》一卷。

謝諷:隋代人,生平不詳,曾擔任隋煬帝“尚食直長”。《說郛》中載有謝諷《食經》,“略抄五十三種”。

孟蜀:即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其尚食掌《食典》至百卷,是川菜的最早發源。

一篇《老饕集序》,一部微型飲食文化史

應該說,張岱對飲食一道懸鵠甚高,後世能進他法眼的,惟有蘇東坡一人而已。東坡的《老饕賦》和《豬肉頌》,真情流露,活潑率真,滿紙流芳,讀後讓人口口流涎,那不僅是美食的吟詠,更是生命的讚歌。張岱對宋末道學橫行,把口腹之慾視為小道頗看不上;對蒙元的飲食,他更是直斥其為“茹毛飲血”,一無所取。直到大明覆興,才重新對飲食之事重視起來。所謂“三代仕宦,著衣食飯”,飲食品位的培養,非一蹴而就,是需要幾代人的接續的。

張岱在《自為墓誌銘》中說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從祖父一代積累起,到自己才有“極盡繁華”的資歷。而祖父的幾位朋友結為飲食社,探討吃喝一道,雖多取自高濂的《遵生八箋》,張岱為之披覽一過,“搜輯訂正”為一冊《老饕集》。此書今雖不存,但從張岱自己文集中的《蟹會》、《閔老子茶》、《方物》、《乳酪》等篇可窺其風采,那必是讓人讀之口舌生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