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為何死於不孝?

我小時候家裡窮,一年到頭也難得吃上水果。除了夏天的時候,地裡的西瓜可以任意管飽。平常時節,像蘋果、梨什麼的,實在難得。大人們偶爾上一次街,買回幾個水果, 姐弟幾個就搶著吃。

物質匱乏的童年,導致我對吃的東西都記憶深刻。有一次,父親教我讀《三字經》。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融四歲,能讓梨,父親便給我講解,說孔融這個孩子, 很好的,吃梨子的時候,把大的給哥哥吃,小的留給自己。你要多向他學習,不能再跟姐姐搶水果。

我聽了父親的話,不置可否。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雖然佩服這位小哥,但是梨子的誘惑,還是遠大於他的人格魅力。我一邊盯著書上插圖裡的梨子看,一邊心裡還在想,他這麼大度,或許是因為他根本不愛吃梨,或許就是家裡很有錢,不缺梨子吃。

但是這個故事的確對我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此後我每當要爭搶什麼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孔融,好像有了他這個標杆,搶吃的就變成了一件很羞恥的事。進而推廣到其他事情上,我的性格變得越加隨性散淡,不喜爭搶。在其他夥伴們看來,我這是慫,軟弱,膽小,沒事他們就要來欺負一下,但於我自己而言,這其實是個好事。

多年以後,當他們看到別人有豪車好房的時候,一臉羨慕而不可得,被自己的慾望折磨得痛苦不堪,而我卻對那些東西幾乎提不起興趣,它們光鮮亮麗的存在很難刺激到我。我或許和他們一樣無能為之,但我比他們快活。

有一天,我在翻看一位小朋友的課本時,又看到了這個故事。於是就想去查一下孔融的一生,看看他的結局是怎樣的。

結果這一查,大吃一驚,從小就對兄弟友愛的孔融,居然是因為不孝而被殺的。

孔融生於東漢末年,當時距董仲舒獨尊儒術已經過了兩百多年,儒家“孝悌忠信”的信條已經深入每一位士大夫的內心,作為孔子的嫡傳後人,孔融對這一套應該是比誰都遵守的。古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對父母孝順則對君王忠誠,而孝悌孝悌,對兄弟友愛的人,也必然對父母孝順。這是儒家的固有邏輯。

然而,這位“悌”的代表人物,四五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在中晚年的時候,卻拋出了這麼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觀點:

父親對孩子是沒有愛的,那是情慾勃發時的一個產物而已。母親對孩子,就好比是瓦罐裡裝的東西,東西拿出來了,跟瓦罐就沒啥關係了。

老實說,我看的時候,一臉懵逼。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在古代,除了李贄那幾個異端分子,基本上沒有人會說。孔融怎麼說也是東漢的文壇領袖啊,說這種話,不怕輿論非議嗎?不怕被人群起而攻之嗎?

這番言論,在他被曹操論罪處死的時候,當成了很重要的一條罪證。可以說,基本上就是致死的直接原因。

可是,為什麼呢,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是不是他的真實想法?

古人云,聽其言,觀其行。言行是一對陰陽,可以互作鏡子。

孔融十三歲時,他父親病逝,他當時因為太悲傷,差點死掉。州里的人都讚歎他的孝心。如果說,他是裝的,那麼我們再看看他兒女對他的態度。

孔融被抓的時候,他的兩個孩子一兒一女,被寄養在別人家裡。當時兄妹倆正在走廊裡下棋。有人跑過來報信說,他們父親被抓了。

倆孩子聽到後,依然下棋。旁人問,為什麼不動,孩子答道,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乎?

意思是,一個鳥窩翻了,裡面的鳥蛋,還能保持完好嗎?

當時那家主人有剩下的肉湯,哥哥渴了,就抱著碗喝。妹妹說,家裡出了這樣的禍事,咱們倆都活不久了,還需要知道肉湯的滋味嗎?

哥哥聽了妹妹的話,就哭著把碗擱下了。

有人把這些話報給曹操,曹操一聽孔融兒女如此有見識,就派人過來殺掉。武士過來以後,孔融的女兒說,如果死者在泉下有知,我們也能去見父母了。這難道不是我們的願望嗎?說完伸著脖子讓武士去砍。最終兄妹倆都被殺掉了。

孔融兒女的表現,毫無疑問給我們一個最有力的佐證:他絕不是不孝之子。因為不孝子的孩子,不會如此識大體,有氣節,還孝順。

說明,他的不孝言論,並不是心裡話。他是故意為之。

但是,他為何要發表不孝的言論,授人以柄呢?對這個問題,我多方查尋,終於在魯迅先生的雜文裡,找到了答案。

魏晉時期的文人,多是狂狷的。放蕩不羈,不守禮法。因此鬧出了很多笑話。有人成天發狂,醉得不省人事,有人光著身子在屋子裡,你走進去,他就說你鑽到他褲襠裡了。在當時科舉制還未發明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文士,都是門閥出身,最不濟家裡也是個土地主,一方豪強。這些世家子弟們,從小學習的東西,都是治國平天下,為君王效力。何以到了這一代,都成了嗑藥酗酒裸體行走的行為藝術家了呢?

究其深層次原因,不外乎是政治避嫌,韜光養晦罷了。

從東漢到魏,從魏到晉,這兩朝的過度都不是平穩的,而是被逼迫禪讓的。作為當朝的臣子,自然對篡權者心生憤恨。君辱臣死嘛。給自己發俸祿的皇帝大人,被別人捏在手裡,自己的臉上,當然沒有光。所以孔融一代文人,對曹操多有不滿。魏晉文人,對司馬氏多有不滿。他們都做出了反抗。

只不過魏晉時期的文人們,反抗是消極的,是非暴力不合作。他們寄情山水,空談玄學,為的就是避開政治。但即便如此,嵇康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就被司馬氏找藉口殺掉了。而孔融的反抗是正面的,激烈的,因此他的死就來的更快了一些。

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漢室的大臣們就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大家祖祖輩輩都是皇帝發糧食吃,現在皇帝被一個壞蛋綁架了,大家卻無能為力,那種感覺是很憋屈的。但是鑑於曹操的狠毒,前面反抗的那幾位都隨先帝爺去了地下,所以都是有氣不敢出。

只有孔融,時不時地要給曹操刺幾下。

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率軍攻破了袁紹的老窩鄴城。袁家的婦女都被曹軍搶了去。袁紹的次子袁熙的媳婦,甄宓,是當時有名的大美女,曹操這個人妻控本來想佔有的,結果他兒子曹丕先去了一步,把甄宓搶了。於是曹操順水推舟,就把甄宓賞賜給了曹丕。

孔融聽說這事之後,大老遠的從千里之外寫了一封信給曹操:

你知道嗎,丞相,當年周武王伐紂,完事就把妲己賞給周公了。

曹操接到信後,一臉懵逼。自己讀書那麼多,也沒聽過這個事啊。就趕緊寫信問孔融,從哪本古籍裡看的。

孔融回信說,從今天發生的事往前推,可以得知那時候就是這樣的。(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曹操看了回信,心裡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殺心頓起。

曹操這個人,愛才而忌才,多疑又狠毒。孔融這樣 明顯地諷刺他,他肯定是忍不住的。由於孔融地位高,名望大,輕易不敢動他。但是當孔融發出那番不孝言論後, 他立馬就找到了機會。

儒家講究忠孝,是為了維持一個穩定和諧的秩序,這一套理論,用的好了,有利於社會穩定,其樂融融。要是用的不好,就特適合壞人拿去當旗幟,唱高調,然後再來壓迫下面的人。

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喜歡“以孝治天下”,原因就在於它的穩定性強。曹操掌權後,自然也是這一套。但是他孝順嗎?他父親被人害死,他三軍縞素,連屠五城,更多是為政治上的考量。

在他這裡,孝,不再是一個溫暖的詞,而是他殘暴的遮羞布。也不再是秩序的執法官,而是破壞者的狗頭軍師。

宣揚孝者,以孝之名,行殘暴之實。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發現一個人打著仁義道德的旗子,卻幹著男盜女娼之事,我們通常會罵他假仁義,偽君子,攻擊他的旗子。因為這個時候,對於他男盜女娼那些事,你已經管不住了。

同理,你打不過曹操的軍隊,但你可以射他的旗子。讓他師出無名。

於是,孔融攻擊了孝,說,孝算什麼東西,都是假的。

然後他就死了。

本來最應該宣傳孝的人,死在了不孝的言論上。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就如同稍後而來的魏晉風度一樣,那批文人們其實是最懂禮的,但是一個個卻荒誕不經,行為怪異,好像不顧羞恥似的。真實原因是,他們心中的禮,已經被暴力踐踏,不是本來的面目了。這個時候守禮,其實是對禮的背叛。

孔融讓梨,是東漢末年的一抹溫情,孔融之死,是東漢告別歷史舞臺的象徵。這個持續四百年的帝國,在搖搖欲墜幾十年後,終於要隕落了。它政權裡最有影響力的文人,國之重器,就這樣隨便被別人論罪處死了。它再也無力庇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