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都說「4歲讓梨」的孔融是死有餘辜?

孔融 曹操 袁紹 張儉 魚羊祕史 2017-03-29

為何都說「4歲讓梨」的孔融是死有餘辜?

(圖)孔融讓梨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上面這段撼動傳統文化根基的話竟然出自孔子二十世孫孔融之口,簡直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作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流傳下來的文章很少,而且大多都是片段而已,但是僅憑上面三十五個字,就比三曹的文章總和更有穿透力。

孔融不怕死是肯定的,而且顯然也喜歡找死。當年張儉被朝廷通緝,亡命四方,最後想躲到孔家避禍。本來是奔著孔融的哥哥孔褒去的,因為兩人是好朋友,可是孔褒外出,招待他的是素不相識的十六歲的孔融,張儉一看是個小屁孩就很失望,想另外找地方,沒想到孔融很有主張,馬上把張儉藏在家裡。後來事情洩露,孔氏兄弟一同入獄。審問時兩人爭相認罪,因為論刑該當死罪,他們這個陣勢讓審判人員覺得這兩位“聖人之後”絕非俗物,只好往上推,結果上面判定孔褒有罪,孔融無罪釋放,出獄後的孔融自然名聲大震。大家都知道了這位小時候的讓梨兒童不僅一如既往,而且更上了一層樓。

另一次是在青州任上,袁紹之子袁譚包圍城池,一連數月,城內最後僅剩兵力一百餘人,大家完全絕望,可是他們的長官不僅不去想辦法解決這個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反而“憑几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孔融很可能渴望在死亡面前表現自己的從容不迫,所以遇到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輕易放過,這種表現欲強烈的時候往往會促使他尋找死亡的機會。曹操沒必要殺他,因為殺他確實壓力太大了,恐怕幾百年都擺脫不了殺名士的惡名,但是孔融卻不斷挑逗曹操,似乎必欲讓其殺死自己而後快。

為何都說「4歲讓梨」的孔融是死有餘辜?

(圖)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當曹操打敗袁紹,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這本是戰亂年代勝利者的特權,大家閉一隻眼就過去了。然而不然,孔融知道以後不看曹操北方統一在即的巨大功績,而是立刻寫信予以嘲弄。信中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開始並不明白這種怪句子,詢問孔融,得到的回答是“已今度之,想當然耳。”這是插足曹操的家事,是為使曹家的家醜更加外揚。本來曹操與袁紹之戰屬於險中得勝,興頭之上自然大為敗興,孔融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曹操因軍糧不足,下令禁止釀酒。孔融連上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頭一篇遠追上古,歷數古代君臣因酒成事,因酒建功立業,“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後一篇繼續和曹操抬槓,曹操說酒可亡國非禁不可,孔融說女人也可亡國,何以不禁婚姻?禁酒這件事自然是曹操處於實際考慮,然後用大帽子壓人,畢竟軍糧不足屬於軍事機密,絕對不能外視於人,這都是心照不宣的事。可是孔融故作不知,專門咬文嚼字,目的就是為使曹操難堪。這就是插足曹操的政事軍事了。在這兩件事中,我們似乎聽到了孔融得意的竊笑,和曹操的咬牙切齒聲。

歷史對曹操殺孔融的評價是曹操嫉才,雖然孔融自身也有責任,但殺孔融最終歸罪於曹操的失德。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並非曹操嫉妒孔融,反倒是孔融嫉妒曹操。何以見得?本來嫉妒就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尤其在優秀人物身上表現的尤為劇烈。孔融作為聖人之後,家庭的優越感自不待言,他又是極其自負的人,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他生於亂世,“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這主要因為他沒有實際能力,尤其沒有軍事能力,只要是打仗幾乎都是失敗,只能是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吊死問生。和務實的曹操相比,他只能務虛,而這些都不是那個時代需要的。以他的自負必然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所謂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能夠大顯身手,心裡肯定不是滋味,有些毫無道理的發難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匡扶漢室捨我其誰的自負被一次次軍事失敗蠶食掉,只能眼睜睜看著曹操大出風頭,這是孔融絕對不能忍受的。

曹操殺孔融的理由非常正當,就是因為孔融上面說的那句話,在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時代,任何統治者都可以殺他,只要想殺他的話。

*作者:田欣,魚羊祕史原創專欄作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