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褒:唉,弟弟年幼無知呀!


為官仕途,屢懟上級

漸漸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開始郡縣以禮策命,他卻置之不理。直到31歲,做了四代連續位列三公的司徒楊賜掾屬,一天權臣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被楊賜派去祝賀,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負氣離去,隨後從楊賜那裡引罪自責而去。這是孔融第一次懟上級。這時,他自負名氣,傲嬌自大的一面開始慢慢顯露。

之後,何進因孔融有盛名,不得不對他以禮相待。於是孔融又被為徵辟大將軍掾屬,升為高第,再遷任侍御史,再後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這是他第二次懟上級。

不久,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很快又轉為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覽朝政,想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意要匡正漢室。這是他第三次懟上級。

隨後被董卓下放到暴軍猖獗的北海國,出任北海相。此間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六年後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43歲時,袁譚(袁紹的長子)開始攻打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而孔融卻仍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夜晚城陷,他才在士兵的掩護下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導致自己的妻兒都被袁譚俘虜殺害。“讓梨”的惡果漸漸長成……


悲慘結局

同一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已成。孔融出任將作大匠。開啟了他對上級曹操的最終一懟。

當時,東漢由於法制不立,造成豪強橫行無忌。曹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豪強,提出恢復被漢文帝廢除的肉刑,孔融卻說:趙高捱了刀,照樣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照樣犯上作亂。忠誠如自戕以勸諫的鬻拳,誠信如進獻美玉的汴河,智慧如大破龐涓的孫臏,才情如寫作《史記》的司馬遷,一旦受刑,死了也為人恥笑。最終朝廷認為孔融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恢復。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褒:唉,弟弟年幼無知呀!


為官仕途,屢懟上級

漸漸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開始郡縣以禮策命,他卻置之不理。直到31歲,做了四代連續位列三公的司徒楊賜掾屬,一天權臣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被楊賜派去祝賀,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負氣離去,隨後從楊賜那裡引罪自責而去。這是孔融第一次懟上級。這時,他自負名氣,傲嬌自大的一面開始慢慢顯露。

之後,何進因孔融有盛名,不得不對他以禮相待。於是孔融又被為徵辟大將軍掾屬,升為高第,再遷任侍御史,再後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這是他第二次懟上級。

不久,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很快又轉為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覽朝政,想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意要匡正漢室。這是他第三次懟上級。

隨後被董卓下放到暴軍猖獗的北海國,出任北海相。此間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六年後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43歲時,袁譚(袁紹的長子)開始攻打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而孔融卻仍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夜晚城陷,他才在士兵的掩護下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導致自己的妻兒都被袁譚俘虜殺害。“讓梨”的惡果漸漸長成……


悲慘結局

同一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已成。孔融出任將作大匠。開啟了他對上級曹操的最終一懟。

當時,東漢由於法制不立,造成豪強橫行無忌。曹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豪強,提出恢復被漢文帝廢除的肉刑,孔融卻說:趙高捱了刀,照樣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照樣犯上作亂。忠誠如自戕以勸諫的鬻拳,誠信如進獻美玉的汴河,智慧如大破龐涓的孫臏,才情如寫作《史記》的司馬遷,一旦受刑,死了也為人恥笑。最終朝廷認為孔融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恢復。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我忍著,先讓你再蹦躂一段時間。

又過了一段時間,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褒:唉,弟弟年幼無知呀!


為官仕途,屢懟上級

漸漸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開始郡縣以禮策命,他卻置之不理。直到31歲,做了四代連續位列三公的司徒楊賜掾屬,一天權臣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被楊賜派去祝賀,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負氣離去,隨後從楊賜那裡引罪自責而去。這是孔融第一次懟上級。這時,他自負名氣,傲嬌自大的一面開始慢慢顯露。

之後,何進因孔融有盛名,不得不對他以禮相待。於是孔融又被為徵辟大將軍掾屬,升為高第,再遷任侍御史,再後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這是他第二次懟上級。

不久,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很快又轉為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覽朝政,想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意要匡正漢室。這是他第三次懟上級。

隨後被董卓下放到暴軍猖獗的北海國,出任北海相。此間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六年後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43歲時,袁譚(袁紹的長子)開始攻打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而孔融卻仍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夜晚城陷,他才在士兵的掩護下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導致自己的妻兒都被袁譚俘虜殺害。“讓梨”的惡果漸漸長成……


悲慘結局

同一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已成。孔融出任將作大匠。開啟了他對上級曹操的最終一懟。

當時,東漢由於法制不立,造成豪強橫行無忌。曹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豪強,提出恢復被漢文帝廢除的肉刑,孔融卻說:趙高捱了刀,照樣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照樣犯上作亂。忠誠如自戕以勸諫的鬻拳,誠信如進獻美玉的汴河,智慧如大破龐涓的孫臏,才情如寫作《史記》的司馬遷,一旦受刑,死了也為人恥笑。最終朝廷認為孔融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恢復。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我忍著,先讓你再蹦躂一段時間。

又過了一段時間,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孔融你存心跟我過不去是吧?

偏偏孔融還不自知,交了個忘年交,名禰衡。《後漢書,禰衡傳》中這樣記載:“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孔融深愛他的才華,把他推薦給曹操,於是就有了“禰衡裸舞擊鼓”的典故,沒錯,是真的在曹操大宴賓客時裸舞。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褒:唉,弟弟年幼無知呀!


為官仕途,屢懟上級

漸漸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開始郡縣以禮策命,他卻置之不理。直到31歲,做了四代連續位列三公的司徒楊賜掾屬,一天權臣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被楊賜派去祝賀,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負氣離去,隨後從楊賜那裡引罪自責而去。這是孔融第一次懟上級。這時,他自負名氣,傲嬌自大的一面開始慢慢顯露。

之後,何進因孔融有盛名,不得不對他以禮相待。於是孔融又被為徵辟大將軍掾屬,升為高第,再遷任侍御史,再後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這是他第二次懟上級。

不久,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很快又轉為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覽朝政,想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意要匡正漢室。這是他第三次懟上級。

隨後被董卓下放到暴軍猖獗的北海國,出任北海相。此間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六年後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43歲時,袁譚(袁紹的長子)開始攻打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而孔融卻仍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夜晚城陷,他才在士兵的掩護下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導致自己的妻兒都被袁譚俘虜殺害。“讓梨”的惡果漸漸長成……


悲慘結局

同一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已成。孔融出任將作大匠。開啟了他對上級曹操的最終一懟。

當時,東漢由於法制不立,造成豪強橫行無忌。曹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豪強,提出恢復被漢文帝廢除的肉刑,孔融卻說:趙高捱了刀,照樣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照樣犯上作亂。忠誠如自戕以勸諫的鬻拳,誠信如進獻美玉的汴河,智慧如大破龐涓的孫臏,才情如寫作《史記》的司馬遷,一旦受刑,死了也為人恥笑。最終朝廷認為孔融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恢復。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我忍著,先讓你再蹦躂一段時間。

又過了一段時間,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孔融你存心跟我過不去是吧?

偏偏孔融還不自知,交了個忘年交,名禰衡。《後漢書,禰衡傳》中這樣記載:“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孔融深愛他的才華,把他推薦給曹操,於是就有了“禰衡裸舞擊鼓”的典故,沒錯,是真的在曹操大宴賓客時裸舞。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禰衡:裸舞算什麼,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光裸舞還不算,還對曹操破口大罵,但曹操礙於禰衡虛名,不能對他怎樣,便把禰衡送到了劉表那裡。漸漸孔融與曹操的關係已勢同水火。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褒:唉,弟弟年幼無知呀!


為官仕途,屢懟上級

漸漸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開始郡縣以禮策命,他卻置之不理。直到31歲,做了四代連續位列三公的司徒楊賜掾屬,一天權臣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被楊賜派去祝賀,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負氣離去,隨後從楊賜那裡引罪自責而去。這是孔融第一次懟上級。這時,他自負名氣,傲嬌自大的一面開始慢慢顯露。

之後,何進因孔融有盛名,不得不對他以禮相待。於是孔融又被為徵辟大將軍掾屬,升為高第,再遷任侍御史,再後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這是他第二次懟上級。

不久,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很快又轉為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覽朝政,想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意要匡正漢室。這是他第三次懟上級。

隨後被董卓下放到暴軍猖獗的北海國,出任北海相。此間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六年後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43歲時,袁譚(袁紹的長子)開始攻打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而孔融卻仍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夜晚城陷,他才在士兵的掩護下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導致自己的妻兒都被袁譚俘虜殺害。“讓梨”的惡果漸漸長成……


悲慘結局

同一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已成。孔融出任將作大匠。開啟了他對上級曹操的最終一懟。

當時,東漢由於法制不立,造成豪強橫行無忌。曹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豪強,提出恢復被漢文帝廢除的肉刑,孔融卻說:趙高捱了刀,照樣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照樣犯上作亂。忠誠如自戕以勸諫的鬻拳,誠信如進獻美玉的汴河,智慧如大破龐涓的孫臏,才情如寫作《史記》的司馬遷,一旦受刑,死了也為人恥笑。最終朝廷認為孔融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恢復。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我忍著,先讓你再蹦躂一段時間。

又過了一段時間,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孔融你存心跟我過不去是吧?

偏偏孔融還不自知,交了個忘年交,名禰衡。《後漢書,禰衡傳》中這樣記載:“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孔融深愛他的才華,把他推薦給曹操,於是就有了“禰衡裸舞擊鼓”的典故,沒錯,是真的在曹操大宴賓客時裸舞。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禰衡:裸舞算什麼,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光裸舞還不算,還對曹操破口大罵,但曹操礙於禰衡虛名,不能對他怎樣,便把禰衡送到了劉表那裡。漸漸孔融與曹操的關係已勢同水火。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果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孔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糧食緊缺,曹操上表請禁酒,以存留更多的糧食,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褒:唉,弟弟年幼無知呀!


為官仕途,屢懟上級

漸漸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開始郡縣以禮策命,他卻置之不理。直到31歲,做了四代連續位列三公的司徒楊賜掾屬,一天權臣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被楊賜派去祝賀,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負氣離去,隨後從楊賜那裡引罪自責而去。這是孔融第一次懟上級。這時,他自負名氣,傲嬌自大的一面開始慢慢顯露。

之後,何進因孔融有盛名,不得不對他以禮相待。於是孔融又被為徵辟大將軍掾屬,升為高第,再遷任侍御史,再後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這是他第二次懟上級。

不久,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很快又轉為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覽朝政,想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意要匡正漢室。這是他第三次懟上級。

隨後被董卓下放到暴軍猖獗的北海國,出任北海相。此間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六年後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43歲時,袁譚(袁紹的長子)開始攻打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而孔融卻仍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夜晚城陷,他才在士兵的掩護下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導致自己的妻兒都被袁譚俘虜殺害。“讓梨”的惡果漸漸長成……


悲慘結局

同一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已成。孔融出任將作大匠。開啟了他對上級曹操的最終一懟。

當時,東漢由於法制不立,造成豪強橫行無忌。曹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豪強,提出恢復被漢文帝廢除的肉刑,孔融卻說:趙高捱了刀,照樣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照樣犯上作亂。忠誠如自戕以勸諫的鬻拳,誠信如進獻美玉的汴河,智慧如大破龐涓的孫臏,才情如寫作《史記》的司馬遷,一旦受刑,死了也為人恥笑。最終朝廷認為孔融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恢復。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我忍著,先讓你再蹦躂一段時間。

又過了一段時間,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孔融你存心跟我過不去是吧?

偏偏孔融還不自知,交了個忘年交,名禰衡。《後漢書,禰衡傳》中這樣記載:“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孔融深愛他的才華,把他推薦給曹操,於是就有了“禰衡裸舞擊鼓”的典故,沒錯,是真的在曹操大宴賓客時裸舞。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禰衡:裸舞算什麼,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光裸舞還不算,還對曹操破口大罵,但曹操礙於禰衡虛名,不能對他怎樣,便把禰衡送到了劉表那裡。漸漸孔融與曹操的關係已勢同水火。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果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孔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糧食緊缺,曹操上表請禁酒,以存留更多的糧食,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小樣你等著。

隨著孔融與曹操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曹操忍無可忍,建安十三年(208),孔融56歲那一年,授意其幕僚郗慮等人,羅織罪名,處死了孔融全家。就這樣,孔融不斷開啟的懟人模式葬送了自己的全家。


迴歸少年最初的模樣

看到這裡大家不免唏噓,為什麼幼時如此聰慧的少年,長大成人後卻志大才疏,一事無成?


"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自小受到的教育中,我們只看到了小孔融謙虛禮讓、友愛兄長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則友,弟則恭”的家庭和睦的場景。然而真實的孔融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梨成名

先讓我們從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世說新語箋疏》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說: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世家)。高祖父孔尚,曾擔任鉅鹿太守。父親孔宙,任泰山都尉一職(世代為官)。在孔融四歲那年的某一天,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家中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父親叫孔融把它分給兄弟們,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一份,只留給自己最小的。人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按理應該拿最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宗族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十分奇特,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將來必堪宗族大任。因此,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小小年紀,名聲已經響徹整個大漢,殊不知禍根卻從此時深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融:大梨都給哥哥們了,父親母親會誇讚我麼?


小時了了

轉眼間,孔融10歲了。這一年他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李膺哪裡知道自己只猜對了開頭,並未猜中結尾。沒想到陳韙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成讖。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李膺:唉,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門爭義


在孔融16歲的某一天,他哥哥孔褒的好友,名士張儉,因政治鬥爭,被州郡追討,逃到孔褒家裡。恰巧孔褒不在,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孔融看到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作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獄。郡縣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也許孔融對哥哥是真愛,但這“愛”卻間接害死了哥哥,自己反而收穫了名氣。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孔褒:唉,弟弟年幼無知呀!


為官仕途,屢懟上級

漸漸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開始郡縣以禮策命,他卻置之不理。直到31歲,做了四代連續位列三公的司徒楊賜掾屬,一天權臣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被楊賜派去祝賀,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負氣離去,隨後從楊賜那裡引罪自責而去。這是孔融第一次懟上級。這時,他自負名氣,傲嬌自大的一面開始慢慢顯露。

之後,何進因孔融有盛名,不得不對他以禮相待。於是孔融又被為徵辟大將軍掾屬,升為高第,再遷任侍御史,再後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這是他第二次懟上級。

不久,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很快又轉為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覽朝政,想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意要匡正漢室。這是他第三次懟上級。

隨後被董卓下放到暴軍猖獗的北海國,出任北海相。此間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六年後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43歲時,袁譚(袁紹的長子)開始攻打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而孔融卻仍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夜晚城陷,他才在士兵的掩護下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導致自己的妻兒都被袁譚俘虜殺害。“讓梨”的惡果漸漸長成……


悲慘結局

同一年,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局勢已成。孔融出任將作大匠。開啟了他對上級曹操的最終一懟。

當時,東漢由於法制不立,造成豪強橫行無忌。曹操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豪強,提出恢復被漢文帝廢除的肉刑,孔融卻說:趙高捱了刀,照樣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照樣犯上作亂。忠誠如自戕以勸諫的鬻拳,誠信如進獻美玉的汴河,智慧如大破龐涓的孫臏,才情如寫作《史記》的司馬遷,一旦受刑,死了也為人恥笑。最終朝廷認為孔融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恢復。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我忍著,先讓你再蹦躂一段時間。

又過了一段時間,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孔融你存心跟我過不去是吧?

偏偏孔融還不自知,交了個忘年交,名禰衡。《後漢書,禰衡傳》中這樣記載:“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孔融深愛他的才華,把他推薦給曹操,於是就有了“禰衡裸舞擊鼓”的典故,沒錯,是真的在曹操大宴賓客時裸舞。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禰衡:裸舞算什麼,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光裸舞還不算,還對曹操破口大罵,但曹操礙於禰衡虛名,不能對他怎樣,便把禰衡送到了劉表那裡。漸漸孔融與曹操的關係已勢同水火。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果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孔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糧食緊缺,曹操上表請禁酒,以存留更多的糧食,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曹操:小樣你等著。

隨著孔融與曹操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曹操忍無可忍,建安十三年(208),孔融56歲那一年,授意其幕僚郗慮等人,羅織罪名,處死了孔融全家。就這樣,孔融不斷開啟的懟人模式葬送了自己的全家。


迴歸少年最初的模樣

看到這裡大家不免唏噓,為什麼幼時如此聰慧的少年,長大成人後卻志大才疏,一事無成?


孔融:讓梨釀成的大禍

哥哥,你吃大梨

先是無知的私藏張儉,害死自己的同胞哥哥。後又錯誤的預估戰爭的形式,導致自己的妻兒被擄殺害,自己反倒在那裡端著一副斯文儒雅之姿,憑几讀書,沒有軍事才幹也就罷了,偏偏自己的妻兒也無法照顧好。

這還不算,為官數載,我們可以看到在他的履歷中,沒有對哪一個上級是忠誠和由衷認可的,不是引罪自責而去,就是託病歸家。要麼就是看不清亂世的局勢,先是懟董卓,後又懟曹操,最終葬送了自己全家。處處彰顯著自己的傲視權貴、狂放不羈,雖有盛名,卻自負才氣秉性,最終一事無成。

那麼是什麼讓他養成了這樣心高氣傲、自負才氣的秉性呢?我要說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引導。

四歲那年的一次讓梨,縱然謙虛禮讓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但父母卻忽視了讓梨背後真正的原因,並給予他正確的引導。也許幼年的孔融並非甘願讓梨,許是忌怕哥哥們,也或許是要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和愛護。(現在的孩子也一樣,他會做出很多小動作,來引起你的注意和關心)

不管是怎樣,最終讓梨成功的引起了宗族和父母的注意,並對他褒獎有加,卻沒有洞察小孔融讓梨的本意,並告訴他讓梨固然是好的品行,父母由衷的為你讓大梨給哥哥們的行為感到欣慰,但父母更希望你能腳踏實地,充實自己的學識和本領才幹,而不要一味沉浸在別人的誇讚中沾沾自喜,並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和誇讚為做事的動機和本意。

這樣也許就沒有了孔融後來:“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這樣大逆不道,引人側目的言論了;(父與子,有什麼恩呢?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呢?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也許也就沒有了在北海被兵臨城下,他枉顧妻兒,在那裡憑几讀書的一幕;也許就更不會有他一次次譏諷曹操而導致的誅家之禍了。

四歲讓梨固然成就了一樁美談,但最終釀成葬送了孩子一生的大禍卻也足以讓父母們引以為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