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那些科舉趣事:有功名之人方可過泮橋

孔廟 國學 建築 孔子 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 2017-05-31

濟南那些科舉趣事:有功名之人方可過泮橋

作者:張娜 宋立鵬

芙蓉街以北是濟南府學文廟,文廟建築恢弘、歷史文化深厚,今天,單來說說文廟裡面的泮池,講講那寫您不知道的和濟南科舉相關的舊趣事。

雅事:中秀才後,可在泮池中採摘水芹“顯擺”

《濟南學宮引芙蓉泉環注泮沼》這樣形容泮池:芙蓉泉水繞宮牆,泮沼天開一鑑光。這泮池的講究可是大了,我們先來說說她的雅事。

府學文廟內的泮池近半圓形,弧面在南,北岸弦長37.4米。白石望柱、欄板繞池一週,泮池上有一座五孔石拱橋,即泮橋,從中間縱跨南北,將其分為東西兩部分。泮橋長19米,橋面寬2.88米。據考證,這是濟南市最古老的石築拱形橋。泮池南側還保留著一段完整的玉帶河。

在文廟的重修過程中,施工人員還在屏門以北發現了文廟原泮池遺蹟,並將之恢復,使文廟內出現了罕見的“一廟雙泮”景觀。

泮池及泮橋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辟雍為四周環水,而泮宮東、西、南三面圍以池水,形如半璧,呈半圓狀,取玉璧之半之意而稱泮池。後來泮池一詞為儒家文廟及學宮專用,成為文廟興官學的標誌。孔子曾受封為文宣王,所以文廟內有“泮池”。

濟南那些科舉趣事:有功名之人方可過泮橋

古時學童進縣學為新進生員,須經泮橋入宮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詩經·泮水》篇有“思樂泮水,薄採其芹”等句,意思是古時士子若中了秀才,到孔廟祭拜時,可在泮池中摘採水芹,插在帽緣上,以示文才。其實文廟的泮池是古建築師們為文廟設計的消防蓄水池,把它設計成半圓,既增加了園林的藝術美,又可起到蓄水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

趣事:沒有功名之人過泮池不能走橋,只好跳水

古時禮教嚴格,據說只有有功名的人才能走泮橋,從而穿越泮池。也就是說,要想過泮橋,你至少得是個秀才級別的。

這樣一來就鬧笑話了。相傳濟南府學文廟的泮池上就發生這樣一件趣事:一位讀書人來到文廟,想要沾染一些文廟的文化底蘊。他穿過櫺星門,抬腳走上泮橋,剛走到一半,突然想起來自己還未取得功名。他站在橋中間,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再退回去,這可怎麼辦?著急之下,只聽“撲通“一聲,讀書人已經跳進泮池。既然不能走橋,只好游泳穿過了。

雖然此事成為一時笑談,但也體現了古時科舉禮教嚴格。

古代讀書人對泮池極為重視。《濟南府志》中記載,明朝嘉靖年間重修文廟時,附近幾位老人前來對主持工程的官員說,泮池原來有活水注入,那時濟南府中舉的學子特別多,近些年泮池淤塞乾涸,“恨無源頭活水來”,所以中舉的就少了。官員們聽後非常重視,趕緊商量對策。於是,便引珍珠泉、芙蓉泉之注入泮池。說來也巧,第二年中舉率就高升了,似乎溫潤的泉水的確給當地帶來了“文運”。

舊事:華筆池、梯云溪“物是人非“徒留虛名

明清時代,有一條連接芙蓉街和文廟泮池的小渠,叫做梯云溪。

梯云溪,顧名思義就是攀梯入雲,步步高昇,寓意學子高中的美好期冀。濟南市府學文廟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萬曆年間,沈華東太守重新疏通水道,主要引芙蓉泉水入泮池,並將這條水道命名為梯云溪;天啟年間,芙蓉泉的水道有所變遷,曾經加引王府池子的水入泮池,溪水名稱仍然謂之梯云溪;到了康熙年間,芙蓉街上商鋪漸多,人們就用大青石把梯云溪蓋為暗渠了。即便如此,家住芙蓉街的老人曾回憶當年的芙蓉街,石板路上飄著薄薄的一層霧氣,透過石板的縫隙就能看見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著的泉水。

濟南那些科舉趣事:有功名之人方可過泮橋

如今的文廟內,泮池南側仍然能看到由青石板彎彎曲曲鋪砌成水路的樣子,這就是梯云溪舊水道的脈絡痕跡,幾年前文廟整體大修時,才取直成今天的樣子。

除了梯云溪,消失的還有華筆池。

華筆池也是科舉文化的產物,意在祝願學子在考試中妙筆生花,寫出燦爛文章。史載,華筆池地處明清時期貢院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上旬,山東布政使江蘭“以護撫藩司之身擔任鄉試監臨”,到這裡主持科考事宜,於是命人分別在貢院和布政使署內,鑿成“華筆池”和“鳳翥池”。

舊時,華筆池之水西行注入隔壁布政使署的鳳翥池,最後流進大明湖。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貢院失去存在的意義,其建築群也逐漸拆除。此後歷經演變,華筆池也和貢院一起,如今徒留名字罷了。

濟南那些科舉趣事:有功名之人方可過泮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