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次出遊選擇去山東,理由有二:一是讓正熱衷於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妻子去到孔、孟兩位聖人的家鄉,和聖賢們來一次親密“交流”;二是探訪一下從未到過的祖籍地蓬萊北溝鎮後營村,向自己的祖先致意。因此,我把此次山東之行的主題確定為“向傳統致敬”。

從錦州南站乘高鐵到曲阜東站時是傍晚7點多,我們預定的酒店在曲阜遊客中心附近。看到的第一個出租車司機聲稱不打表,一口價50塊,而我通過高德地圖知道,這段路程10公里多一點,價格應該在25塊上下。問到第三個司機,價錢已經降到了30塊,和我的市場調查基本貼譜,上車走人。

在酒店稍事休息,出門去踅摸晚飯。按照街邊特警的指引,我們三口人順著鼓樓南街走進了“曲阜明故城”。曲阜明故城系明代為保護孔廟、孔府所建,從明正德八年(1513年)始建,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築成,前後歷時10年,為磚砌城廓,全城周長4.8公里。上世紀70年代,曲阜明故城的城牆大部分被拆除,古城基本消失。2002年,曲阜市政府對明故城進行了大規模恢復和擴建,故城周長達到5.3公里。不遠處孔廟方向的夜空被數十道燈光照亮,那是今年央視春節晚會設在曲阜的分會場正在進行各項準備工作。

第二天的早餐是在一位孔夫子第七十三代後人開設的小餐館裡享用的小米粥和山東大煎餅卷大蔥,吃起來感到非常親切。一個自稱可以提供接送和導遊服務的人尾隨我們進了小餐館,向我們推薦他的服務項目,被我們婉言謝絕。善良的孔氏女店主偷偷告訴我們,這些人除了拉遊客去景點還會拉遊客去算命的地方,誘導遊客花冤枉錢。我和女兒竊語:我們都是老江湖了,可不是什麼旅遊菜鳥,要想騙到我們的錢可能有點難。

今天計劃先遊覽“三孔”,即孔廟、孔府和孔林;如果時間允許,再去周公廟或是顏廟。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是年,孔子的後人和弟子為追思孔子,在孔子故居上建廟設祭,始有孔廟。按照《周禮》“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的規定,以孔子去世時的“布衣”身份來推斷,孔廟最初的規模應該只有廟屋三間。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高祖劉邦途徑曲阜,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帝王親祭孔子之先河。西漢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廟的地位開始受到重視。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令兗州都督霍王李元軌對孔廟進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改建,但仍以廟屋三間為制。唐玄宗年間,孔廟正殿擴大為五間,孔子塑像內著王服、外罩儒衣;正殿後加建寢殿,供奉孔子夫人。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太祖趙匡胤以一品之禮詔祭孔廟,廟門始設十六戟。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趙恆親祭孔廟,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後改諡“至聖文宣王”。天禧五年(1021年),孔廟擴建為四進院落,中、東、西三路並行,奠定今天孔廟的基本佈局。金代孔廟規模進一步擴大,屋頂始用琉璃瓦。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諡孔子為“聖文宣王”。明初至弘治年間,孔廟佈局發生巨大變化,達到全盛時期,形成九進庭院的宏大布局。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由於央視春節晚會分會場在孔廟“萬仞宮牆”前搭建了舞臺和觀眾席,神道路被完全封閉起來,遊客的遊覽只能從“金聲玉振”牌坊開始。

“金聲玉振”牌坊為石築四柱三間沖天式,明間坊額上的“金聲玉振”楷體硃紅大字出自明嘉靖朝山東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著名書法家胡纘宗之手。“金聲玉振”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句,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在這裡是極贊孔子的思想乃集古代聖賢之大成,已經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胡纘宗曾任蘇州知府,以“廉潔辯治”與蘇州另一位清正廉潔的名知府況鍾“相頡頏”。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牌坊後的石拱橋稱“泮橋”,是古代官學和孔廟的標誌性建築。現存泮橋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孔子六十七世孫孔毓圻所建。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泮橋”下面的泮水。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橋北的櫺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道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為木結構;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為現在的石柱鐵樑樣式;坊額為乾隆帝御筆。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進入櫺星門,是南北排列的兩座四柱三門石牌坊,南坊書“太和元氣”,北坊題“至聖廟”。前者系明嘉靖朝山東巡按監察御史鄭芸所建,坊額由右副都御史、山東巡撫曾銑題寫。“太和元氣”是說孔子思想提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孕育萬物一樣,能使人類思想達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後者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額為篆書“宣聖廟”,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時易名“至聖廟”,仍為篆書。“至聖”一詞源於《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可謂至聖也”,是說孔子是道德和智慧最高者,無人能及。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從“太和元氣”坊望向東西,是兩座以四柱三間的木牌坊為門的偏門。這兩座門坊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東坊題額為“德侔天地”,西坊題額為“道冠古今”。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語出明代弘治朝進士陳鳳梧所撰的《先聖文宣王贊》,意思是說,孔子之德與天地齊同,孔子之道澤被萬世。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至聖廟”坊背後是孔廟的正門“聖時門”。“聖時門”與櫺星門同年建造,歇山頂,原面闊三間;明弘治年間擴建為五間,中間設拱門三券,增建兩側八字牆。清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門額由乾隆帝親書。“聖時門”的名字來自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孔子是適合任何時代的聖人。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聖時門”內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古樹參天,綠蔭如蓋,一片莊嚴肅穆。孔廟中的古樹以圓柏、側柏居多,樹齡200年以上的超過1000株,千年以上的古樹也不鮮見。與人和木構建築相比,長壽的樹木應該是更好的歷史見證者和旁觀者。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庭院北端是三座並列的單拱石橋,名“壁水橋”。該橋系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添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為橋增加了石欄,並沿河岸砌築小牆;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將河岸小牆改為欄杆。古代天子學宮的中心建築辟雍為圓形,且四周環水,俯視若壁,故有“壅繞如壁”之說,以象徵教化不息。環辟雍之水因此得名“壁水”,其上之橋因之而稱“壁水橋”。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過“壁水橋”,是“弘道門”。“弘道門”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初建時面闊三間,是當時孔廟的第一道門;明弘曆年間重修孔廟時擴建為五間。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清初,這道門稱“天階門”;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欽定此門為“弘道門”。乾隆帝曾經為此門題寫“弘道”二字門額,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門額顯然是後人補題的,已非乾隆帝原書。“弘道”二字出自《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向北穿過又一個遍植古柏的庭院,即來到了“大中門”。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大中門”始建於北宋,是當時孔廟的大門。乾隆帝也曾為“大中門”題額,但原書今已不存。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大中”是對孔子所推崇的“中庸之道”的讚語。從“弘道門”和“大中門”都曾作為孔廟的大門來看,孔廟一直呈向南發展的趨勢,範圍日益擴大,大門的位置不斷南移。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大中門”東西兩側圍牆遠端各有一個聳立在正方形高臺上的曲尺形角樓,這兩個角樓和孔廟北牆上的兩個角樓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下詔恩准孔廟可以比照皇宮規制而建造的。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孔廟的第五重門是“同文門”。“同文門”始建於北宋初期,一度為孔廟的第一道門;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以《禮記》“書同文,行同倫”句欽命該門為“同文門”。“同文門”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黃色琉璃瓦罩頂。曲阜孔廟從“同文門”起,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均使用黃色琉璃瓦,與皇宮無二。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同文門”兩側原有圍牆,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建洪武、永樂、成化、弘治四座御碑亭時將圍牆拆除。四座碑亭現在僅存北部洪武、永樂兩座,成化、弘治碑亭無存,僅存石碑。明代是孔廟發展的重要階段,朝廷主持的孔廟修繕、擴建達21次之多,洪武、永樂、成化、弘治四通御碑即是記述孔廟修建情況、追思孔子德行的寶貴歷史記錄。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成化碑”刻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碑文由憲宗朱見琛御製。中國曆代皇帝對孔子都極為推崇,多有無以復加的讚語,但成化碑文對孔子的評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天生孔子,實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藝開太平者也。”等語,堪稱空前絕後、登峰造極。

“成化碑”的書寫者叫姜立綱,幼時已顯露出書法天賦,七歲即被朝廷選為翰林院秀才,天順、成化、弘治三朝的內廷制誥、殿額碑文大多出自他的手筆。“成化碑”的正楷碑文嚴整規範,被歷代書法愛好者尊崇為楷書圭臬。與孔廟中其它碑材多取自齊魯當地不同,“成化碑”的碑材則來自北京房山。60多噸重的龐然大物在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從千里之外運來,其難度可想而知。在孔廟所有古碑中,“成化碑”因體量冠絕、碑文精彩、書法超群而被譽為“孔廟第一碑”。如此一通名碑,在“文革”中卻慘遭被推倒以至砸碎的厄運。儘管已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修復,但“成化碑”碑身上的裂痕依然清晰可辨。“成化碑”的碑蚨、碑額的顏色比碑身稍深,以至於我在第一眼看到的時候以為碑身是後來模刻的。但一張“文革”期間一些“紅衛兵”正在拉倒“成化碑”的照片顯示,“成化碑”的碑蚨、碑額的顏色本來就比碑身顏色深,存在色差。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與“成化碑”對稱聳立的“弘治碑”刻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據說,因碑文中“金元入主中國,綱常掃地之時”一語,觸動了同樣來自少數民族的乾隆帝的敏感神經,導致碑亭被拆除,只剩孤碑。對此種說法,我不太認可,因為如果乾隆帝遷怒於“弘治碑”,完全可以將其移除,而不可能通過拆除碑亭的方式來洩憤。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洪武碑”刻立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毀於火災,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現存碑亭為民國年間再建。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起於隴畝的身份特點,讓他的這通御製碑在“文革”的疾風暴雨中得以倖免,碑身上那個紅色油漆塗寫的“留”字讓“洪武碑”免遭滅頂之災。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在“洪武碑”亭裡的另一通石碑的背面,隱約可見用黑色染料塗寫的“革命無罪”大字,這應該是那個混沌年代的“革命者”與600多年前的另一位“革命者”的隔空呼應。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永樂碑”刻立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和“洪武碑”同年被毀、同年重建,其現存碑亭也為民國年間再建。在洪武、永樂兩座碑亭的外牆上,鑲嵌有多方詩文刻石,均為達官顯貴、名人雅士祭拜、遊歷孔廟的感悟、心得之作。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其中一方為前文已經提到的明代陳鳳梧撰寫的《先聖文宣王贊》。仔細辯讀發現,原文為“德配天地”,而非孔廟第一進庭院東偏門坊額的“德侔天地”,有一字之差。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同文門”後面是高大的“奎文閣”。“奎文閣”面闊七間,三重簷,歇山頂,為孔廟藏書樓,用於收藏曆代帝王賞賜給孔廟的圖書典籍。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奎文閣”始建於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最初命名為“藏書樓”;金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在重修該樓時將其更名為“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擴建為現在的形制。500多年來,“奎文閣”作為一座木結構建築經受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和多次破壞性地震,依舊巍然屹立,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頂層簷下所懸雕龍金匾為乾隆帝御書。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從“奎文閣”兩側的掖門繼續北行,是十三碑亭所在的庭院。在這個庭院裡,南八北五排列著13座重簷歇山頂方形碑亭。這13座碑亭形制一致,大小有異,鄰亭之間飛簷交錯相疊,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空間。這大概就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勾心鬥角”設計。因為這些碑皆為皇帝詔命所立,故統稱其為“御碑亭”。

就年代而言,建於金代的有2座,大約建成於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是現今孔廟中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元代的有2座,分別建於元大德六年(1320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建於清代的有9座。在內容上,多為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親祭、遣官祭祀和整修廟宇的記錄,不僅有漢文,也有蒙古文和滿文。13座碑亭中共計保存唐至民國年間的碑石50餘通,是孔廟發展和歷代尊孔祭祀的重要歷史資料。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觀賞過十三碑亭,即來到“大成門”前面。“大成門”始建於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因為“大成殿”的儀門,而得名。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大成門”南北兩面各有6根擎簷石柱,明間前後4根石柱採用高浮雕,圖案為二龍戲珠;其餘8根石柱為八稜柱。歷史上,“大成門”多次遭遇火焚,屢次重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所建。門額及門聯“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出自雍正帝手筆。看到這副門聯,我才發現,這是進入孔廟以來出現的第一副對聯。“大成門”東西除“金聲門”和“玉振門”兩座掖門外,還有通往東路的“承聖門”和通往西路的“啟聖門”。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大成門”東西除“金聲門”和“玉振門”兩座掖門外,還有通往東路的“承聖門”和通往西路的“啟聖門”。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進“大成門”,在北面丹陛石右側有一株高大的檜柏,即圓柏,這就是著名的“先師手植檜”。

有關孔子手植檜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唐人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中,書中說“兗州曲阜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鬆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至仁壽元年,門內之樹忽生枝葉,乾封二年復枯。”這段話裡透露了三點信息:一是孔子手植樹原有兩株:二是這兩株樹在西晉永嘉三年(309年)都枯死了;三是這兩株樹中的一株在隋仁壽元年(601年)生出新枝,但在唐乾封二年(667年)又枯死了。在同一部書的下文裡,作者又云:“肅宗時,二樹猶在。”對照兩段文字,前文說一株復生,後文又說二樹猶在,似有矛盾。查唐代帝王年表,唐肅宗李亨756年至762年在位。彙集多方面資料知道,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這株檜柏數度枯榮,現在的樹是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於老樹樁上發芽重生的。先師手植檜歷來被視為孔子思想的象徵,甚至將其的枯榮與孔氏家族的興衰和王朝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樹旁“先師手植檜”碑由明萬曆朝進士、山東監察御史楊光訓在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題寫。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沿長長的石板甬道繼續北行,可見重簷十字脊的“杏壇”方亭。

《莊子·漁父篇》中說:“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但孔子當年講學的“杏壇”究竟在哪裡,史無確載。從《論語》中的一些蛛絲馬跡來推斷,孔子辦學的地方不是在自己家裡就是在左近。眼前的“杏壇”始建於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為象徵性建築。當時,大理寺丞兼知仙源縣的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奉旨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最初的“杏壇”為三層磚臺,至金明昌年間開始在壇上築亭;明隆慶三年(1569年)將亭改建為現在的重簷十字脊樣式;亭額為乾隆帝御筆。亭內立有一碑,碑文篆書“杏壇”二字為金代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党懷英所題。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杏壇”之後,即是孔廟的正殿“大成殿”。孔廟正殿在唐代稱“文宣王殿”,面闊五間;北宋天禧年間大修孔廟時,將正殿北移,並擴建為七間;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趙佶下詔將正殿更名為“大成殿”。現存“大成殿”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面闊九間,重簷歇山頂,高居在2.1米高的兩層須彌座上,24.85米高,為全廟最高建築。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大成殿”正面的單陛石為明代舊物。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殿四周廊下環立的28根擎簷石柱,為明代弘治年間徽州工匠以整塊石料雕刻成,雕工精湛。其中,殿正面的10根石柱採用高浮雕工藝,每柱均以二龍戲珠為內容,但10柱圖案卻無雷同,實乃我國石雕藝術的絕世珍品。另外的18根石柱為八稜柱,每面以淺浮雕雕成九龍戲珠,每根石柱上計有72條龍。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據說,每當有皇上來孔廟祭拜,這些精美的柱子都需要用紅綾包裹,以避免讓皇上看到,因為這些柱子的精美和氣勢實實在在讓紫禁城“太和殿”的朱漆紅柱望塵莫及。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殿額“大成殿”、明間門楣上的“生民未有”匾額和門聯“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均為雍正帝親書。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殿內供奉的孔子坐像,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四配和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十二哲塑像。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殿內懸有8塊御製金匾,分別為康熙帝以來的8位清帝所賜。這8塊金匾除宣統帝一塊為他人代書外,其餘均為皇帝本人親書。殿內前後金柱上的兩副對聯“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則出自乾隆帝之手。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大成殿”以高超的設計、精湛的工藝、完美的藝術表現和雄偉的氣勢,使其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成為我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典範之作。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在“大成殿”前後仔細觀覽的時候,幾隻喜鵲攜鳴而來,打破了周圍的恬靜。其中的兩隻分別落在“大成殿”正脊鴟吻上方的避雷金屬線上,搔首弄姿,讓肅穆氣氛中的人們平添了些許愜意。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寢殿”位於“大成殿”的後面,面闊七間、重簷歇山頂,是奉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殿堂。“寢殿”和“杏壇”始建於同一年,後毀圮,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環殿22根八稜擎簷石柱,以淺浮雕鳳凰牡丹圖裝飾,凸顯主人的女性身份。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殿內神龕上立有“至聖先師夫人神位”,神位上無匾、左右無聯,也無其它儀仗。亓官氏於魯昭公九年(前533年)與孔子結婚,為孔子生有一兒一女,先於孔子七年去世。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亓官氏被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稱孔子為“至聖先師”,亓官氏始稱“至聖先師夫人”。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聖蹟殿”是孔廟中軸線上的最後一組建築,即第九進庭院,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因用於存放孔子“聖蹟之圖”石刻而得名。

孔廟原來存有反映孔子事蹟的宋金時期木刻圖畫,內容涵蓋了孔子的生平事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連環畫的鼻祖。在何出光的建議和主持下,這些木刻圖畫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翻刻成120幅石刻,並鑲嵌在殿內牆壁上,使這些珍貴的圖畫得以用更好的方式保存下來。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殿內還保存有東晉顧愷之、唐吳道子等著名畫家所繪孔子畫像刻石及康熙帝手書“萬世師表”碑。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聖蹟殿”東側,是準備豬、牛、羊等祭祀用品的“神庖”。現在的“神庖”建於清初。1999年,“神庖”所在的這個四合院被闢為“曲阜漢畫像石展館”,用於保存和展示曲阜及周邊地區出圖的漢代畫像石。這些畫像石有90多塊,既有狩獵、捕魚、庖廚等現實生活場景,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內容。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多采用線刻、淺浮雕形式,粗獷,古拙。由於沒有解說,也沒有導遊,更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畫像石上所表現的內容全憑我們三口人猜測。

孔廟東路大致為原來孔子故居所在的位置,現在是祭祀孔子上五代先人的地方。東路起點“承聖門”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在孔廟現存建築中屬於“年齡”比較大的,僅次於金代的兩座碑亭。“承聖”乃繼承聖業之意。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承聖門”門內有三株高齡古樹,一株為唐代的國槐,兩株為宋代的銀杏。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三叟以千歲之身見證了孔廟的榮辱興衰,實為孔廟的一部活歷史。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樑枋上懸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聖諭”和乾隆帝御賜“詩禮堂”金匾;堂壁上掛康熙帝親書“則古稱先”匾額和對聯“紹緒仰斯文識大識小;趨庭傳至教學禮學詩”。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一堂中有如此之多的御製匾、聯,其堂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史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駕臨曲阜祭孔,孔子第六十四世孫孔尚任奉旨為康熙帝在“詩禮堂”釋講《中庸》,得到康熙的肯定,被破格任用為六品國子監博士。

讓我頗感意外的是,“詩禮堂”這樣一個有傳承、有歷史、有掌故的地方,居然也進行了商業開發,遊客只要付50塊錢,就可以穿上龍袍、鳳褂坐在皇帝的寶座上拍照留念。我相信那御座肯定不是舊物,因此也就不存在損壞文物的問題,但在“詩禮堂”這樣的禮樂之所搞創收,是不是有辱斯文?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詩禮堂”後,是孔子故宅的兩個重要紀念物——“孔宅故井”和“魯壁”。這口普通的水井相傳為孔子的家井,被後人奉為“聖水”。明正德年間環井築欄,樹碑銘記。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故井”西,有一碑亭,內中保存有3通古碑,一為明代“孔宅故井”碑,一為乾隆帝《故井贊》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來曲阜祭祀時,曾經汲嘗井水,並著短文《故井贊》:“疏食飲水,曲肱樂之。既清且渫,汲繩到茲。我取一勺,以飲以思。嗚呼宣聖,實我之師。”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在這通御碑的背面還刻有乾隆帝的御製詩。查《清實錄》,乾隆帝在位60年,先後8次至曲阜祭孔,其中有5次淘飲“故井”水。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在“故井”旁側,是一睹青磚短牆,這就是著名的“魯壁”的紀念牆,牆中所嵌“魯壁”碑為明代所立。

《漢書》載“恭王處初治宮室,壞孔子宅以廣其宮,聞鐘磬琴瑟之間,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這就是歷史上的“魯壁出書”。“魯壁”所藏之書為逃過秦始皇“焚書”之禍的《尚書》《禮》《論語》《孝經》等古文經傳,這些“失而復得”的文化典籍對中國文化史產生過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為“魯壁”書的藏者,孔子第九世孫孔鮒由此成為於中國文化有大功的人。

向優秀傳統致敬——曲阜孔廟

繼續向北,穿過一道門,即進入“崇聖祠”所在的院落。院落南部甬道兩側,存有數十通家譜碑,大多漫漶不清,辨識困難。北宋年間在“崇聖祠”的位置建有孔家的齋堂。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齋堂闢為家廟。清雍正元年(1723年),孔子的上五代先人被追封為王;翌年,家廟改為“崇聖祠”,以為祭祀孔子祖先之所。

現存“崇聖祠”為明代建築,面闊五間,單簷廡殿頂,簷柱為石質,在風格上與“大成殿”、“寢殿”相一致。殿內除供奉孔子的上五代先人外,還有顏回、曾參、孔伋、孟軻等“四配“的父親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激。xian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