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驚”的延吉恐龍化石

恐龍 白堊紀 龍山 動物 延邊廣播電視網 2017-06-09

——直擊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群保護性發掘

6月8日上午,來自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部門的專家學者,一同考察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群的發掘成果。

5月下旬至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延吉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組成的發掘團隊,對延吉龍山恐龍化石進行保護性發掘。目前,發掘小組已獲得至少6種恐龍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以及同處於白堊紀時期的鱷類、龜鱉類和硅化木等古生物化石。延吉因此成為吉林省恐龍及伴生化石最豐富的化石產地。

延吉已發現6個含恐龍化石的岩石層

這裡是一片和緩開闊的黃色山巒,經過專業性發掘,部分山體剖面出露,地層肌理明顯。在一些重點地段,發掘小組拉上警戒線,用紅色和黃色小旗將已發現的化石蓋上。在一塊小旗頗為密集的地方,幾位工作人員正用刷子等專業工具仔細地清理髮掘一塊恐龍股骨。

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唐治路介紹,延吉盆地含化石層位的年代距今約1億年至9000萬年前,地層為龍井組,目前共發現6個含恐龍化石的岩石層位,其中延吉市龍山4個化石層,延吉市中心西市場工地1個,九水河1個。

據現場專家介紹,延吉龍山恐龍化石層頂部第一層化石層的巖性為褐紅色綠色混層雜色粉沙岩,河口三角洲地層,岩層厚度約2米,發現禽龍類腿骨、脊椎骨碎片化石。第二層為灰綠色泥質粉沙岩,河口區地層,厚約2米,發現肉食龍類牙齒,角龍和禽龍類的椎體和股骨等化石。第三層為紅色粉沙岩,河漫灘相地層,厚約1.5米,發現龜鱉類、竊蛋龍類、小型肉食龍類化石碎片。第四層為灰綠色泥質粉沙岩,沉積環境湖相,岩層厚度大於2.5米,發現了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肉食性恐龍和鱷魚等化石,發現的化石部位有下頜、肱骨和股骨等,是目前化石發掘現場最有價值的發現。第五層化石層位於延吉市中心西市場工地,巖性為紫紅色與灰綠色混層泥質粉沙岩,湖相地層,厚約1.2米,以恐龍化石碎片為主。底部第六層發現在九水河河床,巖性為黃綠色泥質粉沙岩,湖相地層,底部不可見,厚度不詳,發現恐龍椎體等化石。

我國最東部白堊紀恐龍動物群化石

據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介紹,延吉恐龍化石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東部的白堊紀恐龍動物群化石,其豐富性大大提升了對吉林恐龍化石資源的認識,其中的鱷類為首次在我國東北地區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完整鱷類化石,它們的出土對我國東北地區白堊紀的古環境及古生態研究,尤其是恐龍的地理分佈與演化有重要意義。延吉位於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夏板塊交界,延吉恐龍的發現填補了兩塊板塊交界區域的恐龍研究的空白。

在化石發掘現場,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告訴記者,2016年5月30日,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在延吉龍山首次發現3處化石點,相關單位旋即向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提出延吉恐龍化石發掘的申請,由國土資源部於2016年10月批准發掘。今年5月,延吉恐龍發掘專家組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下,組織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多位專家,在全面展開野外發掘工作,並獲得了多項重要發現。

古生物化石保護形成“延吉模式”

“龍山恐龍化石之所以保護得力,是因為在發掘之初就形成了非常好的機制。”王麗霞說,龍山恐龍化石群的發現引起了吉林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從省到州再到市,都有領導同志到發掘現場,就化石資源的保護和未來的科學開發予以指導,這一點很難得。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與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的強力支持,以及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使保護性發掘工作形成了領導給力、保護得力、專家鼎力、媒體助力的“延吉模式”。這一模式,為我國各地加強化石保護、促進科學研究提供了借鑑。

王麗霞說,延吉恐龍化石所在地恰好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北線範圍內,北接黑龍江嘉蔭、南望遼寧朝陽,串起了“一帶一路”東北亞古生物化石走廊,做好恐龍化石保護與科普文化推廣工作,將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各國科技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

本報記者 王勝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