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曾發生過一次最為嚴重的超級海上對峙事件,其緊張程度一度使美國當時參聯會主席托馬斯・莫爾海軍上將悲觀地擔憂:“如果戰爭爆發,我們有可能會損失所有在東地中海的艦隊!”這次危機發生於美國海軍將其戰略注意力連續數年集中於越戰的時期,見證了此前10年未在地中海部署海軍力量的蘇聯如何充分利用美國在政治、戰略和戰術方面的弱點,先聲奪人、針鋒相對,狹路相逢勇者勝!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地中海危機時刻

冷戰早期,北約國家牢牢控制著地中海的兩大要塞——直布羅陀海峽和達達尼爾/博斯普魯斯海峽。蘇聯紅海軍直到1967年在地中海只保持著象徵性兵力。但此後,莫斯科低調建立並不斷增加著所謂“第五戰鬥中隊”,這樣的稱謂也僅僅是為了不刺激北約,事實上,蘇聯內部一直稱這支部隊為蘇聯地中海分艦隊。

曾任地中海分艦隊首任副司令員(負責南部戰區)的科斯泰夫指出,該分艦隊“可能是蘇聯海軍二戰結束後組建的最不同尋常的艦隊”,目的是在地中海這個至關重要的利益地區與美國進行對抗,尤其是針對美國和北約在1967年6月阿以戰爭爆發後在該地區的海上活動。該分艦隊的核心任務是監視美國第六艦隊在地中海的活動、對美軍航母戰鬥群不間斷地構成壓力、偵察美軍SSBN的部署、評估美軍SSBN對蘇聯領土構成的威脅以及削弱美國海軍的制海權。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曾任第五戰鬥中隊南方戰區第一副參謀長的庫斯特夫大校回憶說,當時給予的任務只有一個:在美國的這個核心利益地區搗亂。為此,第五戰鬥中隊對整個美第六艦隊活動區域保持偵察,不間斷地跟蹤美國航母,探測美國潛艇的方位,破壞美軍制海權。

由於無法在地中海與美國空中優勢相抗衡,在1973年的演習中,蘇聯對首次攻擊給予了特殊重視――這也反映了蘇聯重視“首次打擊”的作戰原則。謝苗諾夫在1973年10月8日的日記中記載了蘇聯軍官對防空作戰的簡要觀點:“艦艇攻擊群必須使用所有武器(導彈、艦炮、魚雷、噴氣式推進火箭彈,總之是一切的一切!)襲擊空中攻擊群,這是因為在空襲後將不會有任何東西浮在海面上。我們應該像二戰時期的日本‘神風’突擊隊那樣攻擊對方航母。”一位退役的蘇聯潛艇軍官在回憶有關作戰要求時使用了同樣語氣:“作戰原則要求我們有效實施‘首次打擊’,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方要在敵方戰機升空之前,成為首先實施攻擊的一方”。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受到攻擊立即還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從10月6日爆發衝突至美國從10月13日起向以色列實施空運,在此階段地中海分艦隊與第六艦隊的緊張關係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雖然蘇軍艦艇數量有所增加,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仍在繼續實施和平時期的正常活動。第六艦隊取消了官兵自由上岸權利,但美國海軍宣佈沒有命令任何艦艇駛往衝突地區。

10月6日,美軍在地中海部署有48艘戰艦,包括旗艦“惠特尼山”號、4艘在地中海巡航的潛艇以及第60和61特混艦隊。而蘇聯地中海分艦隊當時擁有11艘潛艇等艦艇配備,從總體上看,該分艦隊當時能夠在首次打擊中發射20枚反艦導彈。

10月8日,埃軍已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佔領了縱深8~10千米的前沿陣地,敘軍在向戈蘭高地推進7~10千米後停止了進攻。此後,以軍在兩條戰線上實施反擊。與此同時,美軍“獨立”號航母戰鬥群與部署在克里特以南的“惠特尼山”號匯合,第61特混艦隊受命駛向克里特島北岸的蘇達灣。

由於部署時間延長,至10月10日,蘇聯海軍在該地區擁有21艘水面艦艇,這些戰艦部署於東地中海靠近第六艦隊的海域,蘇聯海軍在該海域已對美國海軍形成了有效攔截之勢。

從10月9日起,蘇聯開始向埃及和敘利亞提供武器裝備和補給,其後,地中海分艦隊的“伏爾加”號旗艦、“格羅茲尼”號巡洋艦及3艘“卡辛”級驅逐艦開始跟蹤部署於克里特島以南的美軍航母戰鬥群。作為迴應,美軍增派3艘護航艦艇加入“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幾乎與此同時,蘇聯情報蒐集船開始監視部署於蘇達灣的美軍兩棲特混艦隊。蘇聯向美國發出的信號是,如果美國干預蘇聯運輸補給的行動,將會遭到蘇方的武力回擊。此時此刻,美蘇雙方的艦艇人員都武裝到了牙齒,艦載武器裝備都處於隨時發射的狀態,雙方人員都得到了“受到攻擊立即還擊”的命令!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蘇美艦隊越來越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沃洛布耶夫非常想讓第六艦隊感到緊張。他採取的辦法之一是故意誇張地顯示蘇軍潛艇對美軍航母構成的威脅。謝苗諾夫在回憶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小計謀:“美軍飛機和直升機不停地在空中飛行並搜索我方潛艇時,我們便向海中投下1枚手榴彈,好象是在與我方潛艇進行聯絡,這時美軍飛機的起降強度便隨之不斷升高。”沃洛布耶夫說:“讓他們神經緊張吧。”

水面上雙方開始纏鬥起來,在水下的鬥法則更為可怕和危險。實際上,蘇軍部分潛艇已按下述方式實施了部署:1艘“回聲”Ⅱ級(657型)巡航導彈核潛艇和1艘“朱利葉”級巡航導彈潛艇在靠近克里特島的第六艦隊特混戰鬥群的西方和南方機動;另1艘“11月”級則部署於該艦隊東部;更多的蘇聯潛艇正奉命由大西洋和地中海西部駛向該海域。一位蘇軍潛艇軍官回憶說:“在1973年的這次事件中,我們的潛艇奉命到靠近利比亞海岸的錫德拉灣附近巡航一段時間。該海域部署有一支美國海軍反潛編隊,它顯然是在執行蒐集情報的任務。然而,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美軍發現了我們的潛艇,即使在我們完全能夠聽到美軍的水聲傳輸裝置及其艦艇螺旋槳發出的聲音時,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發起攻擊,被攻擊的美國海軍連攻擊方向都沒有搞清之前,就餵魚了。”

10月10日,地中海分艦隊的水面艦艇獲得了黑海艦隊的增援,10月11日夜間以色列海軍對敘利亞塔圖斯港發動攻擊,結果無意間擊沉了蘇聯“伊里亞・梅奇尼科夫”號商船。以色列官方立即公開聲明,對此事件表示遺憾,並向蘇聯再三解釋說該商船並非既定攻擊目標,被攻擊目標實際上是兩艘敘海軍艦隻,它們也在這次攻擊中被擊沉。10月10日在敘利亞拉塔基亞港已發生過一起類似事件,以色列對在民用船舶之中巡航的敘軍導彈艇實施攻擊時,發射的反艦導彈擊沉了日本和希臘的貨輪各1艘。而蘇聯不願接受以方道歉。

10月11日,蘇方命令精銳的3個空降師處於警戒狀態。兩天後,1艘蘇軍驅逐艦沿敘利亞海岸為補給品運輸船隊護航。當時,以色列已停止對敘軍前沿陣地的反攻。10月14日,蘇聯海軍授權地中海各戰艦艦長,可在以色列或其他國家的飛機和艦艇對蘇聯運輸船隊和飛機構成威脅時向其開火。

戰勢超出美蘇控制

阿以戰爭的第二階段始於10月13日,美國軍事空運司令部當天啟動了優先向以色列提供彈藥的計劃。與此同時,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直升機航母“伊沃・吉馬”號裝載由2000人組成的營級登陸部隊向地中海進發,旨在防範蘇軍可能在地中海實施的登陸行動。而實力日益增強的蘇聯地中海分艦隊越來越有能力為蘇軍登陸提供支援。蘇軍部署於大西洋的潛艇受命駛向直布羅陀海峽,等待美軍的增援力量。

10月15日,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發動全面反攻,徹底粉碎了埃及軍隊旨在減輕以軍對敘利亞的軍隊壓力而發動的進攻。與此同時,蘇聯對這次戰爭的介入進一步升級,第二艘蘇軍驅逐艦部署於敘利亞近岸海域,蘇軍潛艇也開始監視以色列港口附近的軍事活動。

相關記載表明,蘇軍水面艦艇在有限的作戰行動中曾與以軍發生對抗。其中,黑海艦隊的1艘“娜佳”級掃雷艦和SDK-137型中型登陸艦在拉塔基亞港為蘇聯民用船隻提供護航時,曾在10月16日向靠近的以軍飛機猛烈開火。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雖然蘇軍艦艇是出於自衛向以軍飛機開火,但各艦艦長無疑也深知這種做法的風險性。此前,蘇聯一直嚴格奉行避免直接介入地區性衝突的原則,但該原則在這次阿以戰爭中被暫時擱置。危險的根源在於,當時陸上和海上的戰術形勢遠遠超過了兩個超級大國的控制範圍。謝苗諾夫10月19日的日記清楚表明,戰爭的步伐正不斷加快,“過去幾天來,形勢已變得異常複雜,我們看來已處於直接介入這場戰爭的邊緣。”

10月16日,蘇軍裝備艦炮的“摩爾曼斯克”號巡洋艦和1艘“科特林”級驅逐艦替換了裝備導彈的“格羅茲尼”號巡洋艦和1艘“卡辛”級驅逐艦,繼續跟蹤部署於克里特島以南的美軍“獨立”號航母戰鬥群。

10月17日,以軍裝甲部隊穿過蘇伊士運河,蘇軍為此制定了由海軍陸戰隊在蘇伊士運河西岸登陸並有限度“顯示”力量的初步方案。這種作戰部署並非缺乏先例,據波波夫上校回憶,蘇軍曾在1968年1月實施過這種登陸行動,目的在於對以色列奪佔蘇伊士運河的企圖做出迴應。當時光蘇聯海軍陸戰隊就被動員了近1萬名,並配備了大量的重型武器,他們隨時準備從黑海基地登船,參加登陸作戰。超級大國間的戰爭幾乎不可避免了!

美航母成為瞄準目標

最危險的階段始於陸上作戰的最後時刻,聯合國於10月24日第二次提出停火協議,但仍無法制止埃及方面的戰事。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這時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已經開始向以色列露出勝利的微笑,埃及的第3軍團在蘇伊士運河東岸被以軍合圍,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作為阿拉伯世界盟友的蘇聯正處於力量上升階段,它準備進行直接干預。

在埃及的不斷請求下,勃列日涅夫直接向尼克松發出信息,強調以色列違反了安理會338號決議,並建議由美蘇聯合在停火線(埃及要求建立)部署維和部隊。勃列日涅夫宣稱,如果美國拒絕該建議,蘇聯將考慮採取單邊行動,莫斯科方面不惜單方面介入中東戰事,強制實行停火。

對美國而言,尤為不安的是蘇聯在地中海活動的增強。當時,蘇聯已在該海域部署了88艘艦艇,它們可在首次打擊中發射至少40枚反艦導彈。蘇聯海軍源源不斷地派遣的增援艦艇也正在趕來。此外,蘇軍還有7個空降師(約15萬人)在蘇聯南部烏克蘭進入戰備狀態。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甚至公開宣稱已命令兩棲作戰部隊在以色列海岸登陸,策應被以軍合圍的埃及第3軍團。

就在勃列日涅夫向尼克松發出上述信息的當天,地中海事態又有了令人震驚的新發展,一支蘇聯水面艦艇編隊被派往賽義德港。謝苗諾夫在日記中評論:“看來我們將要從以色列手中拯救賽義德港。”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更明顯的是,蘇聯空降兵部隊也處於了警戒狀態,該部隊包括由5萬人組成的7個空降師以及由10萬人組成的支援部隊,數量超過美軍在地中海部署的海軍陸戰隊。蘇軍飛行員駕駛米格-25“狐蝠”從埃及機場起飛,在戰場上空執行空中偵察任務。

沃洛布耶夫預計第六艦隊可能考慮對蘇聯艦隊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以阻止蘇聯實施干預行動,因此他命令為部署於克里特島以南的蘇軍海軍戰鬥群提供裝備反艦導彈的增援艦艇。“格羅茲尼”號巡洋艦在1艘“卡辛” 級導彈驅逐艦和1艘“科特林”級艦炮驅逐艦的掩護下,加入了一直跟蹤美軍“獨立”號航母戰鬥群的只裝備有艦炮的蘇軍艦艇此時,集結於克里特島附近海域的蘇軍力量包括:2艘艦炮巡洋艦、8艘“卡辛”級導彈驅逐艦和改進型“科特林”級驅逐艦、2艘“科特林”級艦炮驅逐艦。在賽義德港以北機動的兩棲登陸力量包括滿載海軍陸戰隊員的4艘“鱷魚”級大型登陸艦和5艘中型登陸艦,此外還有1艘導彈驅逐艦以及幾艘艦炮驅逐艦。擔負護航任務的幾艘“里加”級護衛艦以及2艘掃雷艦也部署於該海域。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更多蘇軍艦艇正駛向該海域。蘇聯向中東地區的空運已停止,表明蘇聯軍用運輸機(尤其是當時最大型的安-22運輸機)已轉而用於輸送空降部隊。另2艘兩棲艦船(共可裝載1000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員)已從黑海駛向地中海,還有5艘潛艇也將駛入地中海,地中海分艦隊的潛艇總數達到28艘。

10月25日早些時候,白宮經過一夜緊急磋商後,向勃列日涅夫做出了一個舉世震驚的迴應,即啟動第三國防狀態。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當時仍位於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肯尼迪”號和“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駛向東地中海,與部署在該海域的“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匯合。美軍隨後又要求美國海軍停止執行向以色列空運提供的支援任務,即除兩個護航編隊外,其他所有艦艇都回到“獨立”號和“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

10月25日,以軍迫於美方壓力,暫時停止對埃軍的壓力。儘管如此,莫斯科方面仍然命令東地中海地區的蘇軍艦隻舉行大規模打航母演習。此次演習的密度和操演方式令美國人極為恐懼,因後蘇聯海上作戰集群直接將美國航母實物作為瞄準的目標。這就好比在美國人的太陽穴上頂了把上膛的手槍。演習期間,蘇軍艦隻增至96艘,首次齊射即可讓美軍地中海第六艦隊的3個作戰編隊各攤13枚導彈。面對蘇軍這種“同歸於盡”式戰法,五角大樓毫無良策,時任海軍作戰部長艾爾莫・祖沃爾特上將在回憶起危機高潮時期軍方在華盛頓的一次特別行動小組會議時提到,當時的參聯會主席托馬斯・莫爾海軍上將對局勢的評估非常悲觀,“如果戰爭爆發,我們有可能會損失所有在東地中海的艦隊!”

以色列在美國轉告蘇聯意圖並強烈要求它停止軍事行動後終於停火。據報道,蘇軍在蘇伊士運河地區登陸的計劃在最後一刻被取消。10月25日下午,蘇聯同意在停火線部署一支不包括兩個超級大國軍隊在內的維和部隊。

形勢壓力升至突破點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了,海上的對峙卻愈演愈烈。由於美國海軍不肯撤出增援的海軍艦艇,蘇聯海軍仍在不斷增加兵力。10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施萊辛格宣佈,美軍已開始解除第三國防狀態,但第六艦隊仍處於最高警戒狀態。當日,蘇聯地中海分艦隊開始實施高強度反航母演習,目的是演練攻擊部署於東地中海的美軍航母和兩棲特混艦隊,並將美軍戰艦作為模擬攻擊目標。

以蘇聯“肯達”級導彈巡洋艦為首的第四反航母編隊於10月29日駛入地中海,並從10月31日開始跟蹤“肯尼迪”號航母。第五反航母編隊則開始跟蹤“伊沃・吉馬”直升機航母。蘇聯海軍2艘最新最先進的導彈護衛艦由驅逐艦護航,也於10月31日加入反航母編隊,這是該級水面艦艇的首次部署。

10月31日,地中海分艦隊的艦艇總數達到最高值,共計96艘,其中包括34艘水面艦艇、23艘潛艇,由此組成了一支能在首次攻擊中發射88枚反艦導彈的龐大海上力量。與此同時,美軍共部署60艘艦艇,包括3艘攻擊型航母、2艘兩棲攻擊型直升機航母和9艘攻擊核潛艇。美軍發現,它們與蘇軍作戰力量相比,處於形勢日益惡化的不利局面之中。在此情況下,如果雙方衝突無法避免,那麼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將是最佳作戰選擇。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謝苗諾夫在10月30日的日記中描述蘇美對峙狀態時寫道:“我軍擁有威力非常強大的巡航導彈,它們所瞄準的美軍目標僅有5個:3艘攻擊型航母和2艘直升機航母,美軍其他艦艇都是次要目標。每個人都在等待一聲令下即發起攻擊。形勢造成的壓力已升至突破點。”

蘇軍在這次對峙中所表現的戰術層次和作戰情緒,與其“首次打擊”的作戰原則以及謝苗諾夫表述的“神風攻擊”作戰思想相呼應。除潛艇(它們可在水面艦艇被消滅後繼續作戰數日或數週)外,第六艦隊和地中海分艦隊都沒有其他替代性作戰力量用於發動首次攻擊。一位蘇軍前潛艇軍官對此描述道,“我認為,(蘇軍潛艇力量)將能夠經受住(美軍發動的首次攻擊)……沒有任何理由會讓人相信我們的潛艇會在1973年10月被潛在的敵人發現。如果情況果真如此,我們完全有可能首先發動第一波攻擊……在‘戰鬥精神’方面,我方艇員已完全準備好執行任何作戰命令。”

美國第六艦隊司令墨菲上將同樣寫道,兩支艦隊當時“在同一海域近距離對峙,雙方都進入了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海戰’方案實施階段……雖然雙方都無從確切瞭解即將發生的一切,但顯然都為可能發生的事態而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由於蘇聯海軍陸戰隊顯然已不會進入交戰地區,且這種態勢與墨菲上將幾天前向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遞交的有關報告相一致,華盛頓遂授權第六艦隊的航母戰鬥群離開克里特島以南海域向西航行。由於天氣條件惡劣,該行動直到10月30日下午4點才開始實施,使蘇美對峙的緊張態勢迅速緩解。從戰術角度看,該決定使美軍航母戰鬥群具備了機動空間,並使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失去了瞄準目標。從戰略角度看,美國此舉無疑向蘇聯發出了促使事態緩和的信號。蘇聯地中海分艦隊這才從11月3日開始撤離。

狹路相逢勇者勝!戰爭啟示錄

美國當時的參聯會主席托馬斯·莫爾海軍上將悲觀地擔憂“如果戰爭爆發,我們有可能會損失所有在東地中海的艦隊!”坦率地講,當時在地中海的美蘇海軍艦隊力量對比,美軍佔優勢,艦隻數量之比為57比48。然而,事態的發展卻是蘇聯海軍佔據了主動權,牽著美國海軍的鼻子走,最後以美海軍編隊由克里特島向南撤退而告結束。這其中雙方的鬥智鬥勇、勝算得失耐人尋味,對今後高技術戰爭的用兵之法頗有啟迪。

首先蘇聯海軍在敵強我弱、無力與美海軍第6艦隊全面抗衡的不利態勢下,先聲奪人、針鋒相對,力求在氣勢上壓倒美海軍艦隊,把以死相拼的信息明確無誤地傳遞給美海軍,使美軍官兵心理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恐怖陰影,對己方的優勢和強大產生了懷疑和動搖。

蘇美地中海大對峙,現代海戰啟示錄!

1973年10月,莫斯科命令東地中海海區的蘇軍艦隻舉行大規模打航母演習。此次演習的密度與操演方式令美軍極為恐懼,因為蘇軍海上作戰群直接將美國航母編隊作為瞄準目標。演習後期,蘇軍艦隻增至96艘,首次齊射即可讓美軍地中海第6艦隊的3個作戰編隊各攤13枚反艦導彈。面對蘇軍這種“同歸於盡”式的戰法,五角大樓束手無策。

其次,蘇軍巧妙地分化瓦解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陣營,迅速增強己方在地中海與美海軍抗衡的力量。

冷戰時期,北約國家西班牙、土耳其牢牢控制著地中海的兩大關鍵咽喉———直布羅陀海峽和達達尼爾/博斯普魯斯海峽,蘇聯海軍北方艦隊和黑海艦隊向地中海增兵十分困難,直到1967年前蘇海軍在地中海還只保持著象徵性的兵力。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土耳其為表示對美國親以政策的抗議和支持穆斯林兄弟,便同意蘇聯飛機使用其領空向敘利亞和埃及空運補給。蘇聯立即抓住中東戰爭所產生的特殊有利的政治形勢,向土耳其展開外交攻勢,離間其與美國的關係,迫使土同意蘇聯軍艦自由通過海峽,黑海艦隊的戰艦得以迅速馳援地中海分艦隊。因此,美蘇地中海對峙後期蘇聯海軍的艦艇已增至96艘。

最後,蘇聯海軍早已在實質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做好了以劣勝優、以死相拼擊沉美軍航母的物質準備。

這從蘇軍水面艦艇密密麻麻地佈置滿了各型火炮、導彈、火箭、魚雷、雷達和電子戰裝置的反常設計可見一斑,因為這種艦艇的佈局不利於隱蔽,顯然這種另類艦艇是由特定的作戰思想所催生的。換言之,蘇海軍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在交戰中生存下來,他們的任務就是在被擊沉前發射儘可能多的導彈。

早在1973年2月,蘇海軍已向新聞界全盤托出了其“打航母”的戰法。時任地中海分艦隊參謀長的薩莫諾夫少將將其概括為“首戰齊射法”,“蘇軍攻擊艦艇編隊將使用所有的艦載武器——導彈、火箭、火炮、魚雷——向來犯的航母和艦載機開火,原因很簡單,等到空襲之後什麼也剩不下了,我們搞的就是自殺式進攻”。根據這種硬碰硬的交戰邏輯,無論是美第6艦隊還是蘇地中海分艦隊,除了搶先發起攻擊外,別無選擇。千鈞一髮之際,美海軍第6艦隊後撤了,這應驗了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狹路相逢勇者勝!

(歡迎關注【頭條號:軍史解密】,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創作的最大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