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獨家

科技 比特幣資訊 2018-12-15

1999年,在互聯網春風的撩撥下,李國慶和妻子俞渝共同創辦了當當。10年後,他們帶領噹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完全基於線上業務、在美國上市的B2C網上商城。直至今年3月,海航宣佈以7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噹噹100%股權。儘管這筆收購在9月被宣告終止,但“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蒼茫成雲煙”,李國慶已經做好退出的準備。

這意味著,噹噹這一互聯網時代的傳奇企業,在李國慶的生命中落下帷幕。

此時,他已經54歲。

有趣的是,李國慶隨即宣稱:“正是我事業第二春!”近日接受採訪時,他進而表示“正在思考區塊鏈跟文創產業的結合”。他的微博上也三次提及區塊鏈,並引出了一個公鏈項目——CRYSTO(水晶)。

業界紛紛猜想,李國慶要殺入區塊鏈了?難道這就是他所說的事業第二春?區塊鏈會否對文創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

巴比特獨家採訪到了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為大家一一揭開謎題。

巴比特獨家

談區塊鏈 | 通證激勵用好了那是核武器

在2017年幣價狂歡的高潮下,李國慶聽說了“區塊鏈”這個新物種,他的直觀感受是,人人都在談信仰。

“一幫95後心潮澎湃、滿臉通紅的跟我們講區塊鏈,尤其希望找我這樣的大佬站臺,我都是拒絕的態度。”

但在真正瞭解技術後,李國慶的想法發生了轉變,區塊鏈的幾個特質深深觸動了他,包括去中心化、社群的力量、通證激勵。

一是去中心化、多中心化;

二是區塊鏈把100年來高度依賴公司的組織行為,轉變成了依賴社群,我覺得這個力量太巨大了。我們噹噹一年3億的市場經費,有什麼價值啊;

三是金融,毋庸置疑,通證激勵用好了那是核武器。”

聽他說罷,我問,你介意被去中心化嗎?

“一個企業不自我吞噬,就會被別人吞噬。”他回答的沒有絲毫猶豫。

李國慶坦言:“從圖書走到大文創,這是我在噹噹沒完成的使命。”在他看來,知識的形態正在發生變化,圖書應該打碎了進入多媒體化。屏讀時代,知識的選取切點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將推動整個作者的創作發生相應的改變。

雖然思考良多,但李國慶並沒有打算親自用區塊鏈顛覆文創產業,在區塊鏈的世界裡,他要把自己也去中心化。

“我是在想,企業組織形態都變了,如果未來用戶都成為員工了,在平臺上共建、共享、共商,你不光要給他們‘利益’,還要交出‘權利’和‘權力’。我只是一個意見領袖,要把自己給去中心化。”

李國慶告訴巴比特,其實自己接下來的職業規劃,是做一個好的天使投資人。

據瞭解,CRYSTO(水晶),正是李國慶在區塊鏈領域唯一投資的項目,他後續也並不打算投其他區塊鏈公司,而是選擇一些傳統行業的創業公司,推動他們擁抱區塊鏈。

這看似有些矛盾,不是捨近求遠嗎?但對於李國慶來講,區塊鏈不是目的,而是一個改造傳統行業的工具。

“區塊鏈是傳統企業的加速器,這樣比另起爐灶可能更快。”

對於區塊鏈當下的寒冬,李國慶給出了在我看來最實用的四點建議,

第一點,量入為出,才能活下來。我們用了十年時間上市,一直到上市才燒了4000萬美金,當時電商都從賣書開始,因為好賣又吸客,一兩年燒掉2000萬美金的公司多的是,都死了。

第二點,沉下心來,做好持久戰。我們互聯網1999年開始,熱熱鬧鬧,到2001泡沫破裂,什麼來自微軟的、英特爾的夢之隊就全散夥了,我們還在堅持,走的人都後悔了,正在經歷的這些年輕人,再過五年就是主力軍。

第三點,我覺得是聚焦,不能什麼事都讓你一人幹了,所以我認為垂直公鏈會興起。

第四點,還得創造法幣收入,不能空中樓閣,不然肯定有問題。而且又法幣收入跟通證掛勾,幣的穩定性就出來了。

談文創產業 | 過去吃虧在沒有和金融打通

作為在文創產業摸爬滾打近20年的老兵,李國慶的點評精準而犀利。此前,他曾表示,區塊鏈和文創產業的結合,主要是在內容生產、流通、交易、維權的各個環節,尤其體現在數據的確權版權的保護

過去,知識產權這一無形資產明顯流通不足,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登記不高效、透明度不夠、辨識度不足、侵權舉證成本高、交易沒有被打通。

一是登記不高效,本來互聯網化就解決了,還用得著登記大廳排隊麼;

二是透明度不夠

三是辨識度不足,專利組織排查靠人力,我聽說歐洲僱了一千多人,中國就更多的代理公司,其實人工智能+大數據比人的肉眼靠譜多了。另外,版權保護中心就管登記,但你登記的內容是不是已經侵權別人了,他們判斷不了;

四是侵權舉證成本高,而打官司的回報太低,一本書的侵權官司可能拿到的賠償有3萬,成本就要花費2萬;

五是交易環節沒有打通,我希望我們的垂直公鏈不僅做到登記,還需要解決交易的問題。”

李國慶坦言,過去文創產業吃了很多虧,而區塊鏈有可能改變這一局面。

1、過度中心化侵害了創作者的積極性

儘管有時候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中心化增加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但是知識產權內容產業真的需要去中心化、弱中心化,因為中心化的附加值太低。

李國慶表示:“我們一本電子書,蘋果先扣3成,然後平臺再扣一半,剩下的出版社仔跟作者對半分,所以作者拿到手裡的連1/5都不到,自然就不重視了,過度中心化侵害了創作者的積極性。”

巴比特:假設文創產業可以去中心化的話,對於創作者來講,由於減少了中間環節的剝削,他們的收益可能更高。對於讀者來講,是不是獲取知識的成本還會降低?

李國慶:當然,文化惠民反而能降低成本。我反思過去20年整個互聯網界,第一資本發了橫財,第二創始人也是發了橫財的,但是還不夠,怎麼能帶動用戶一起呢?但首先並不是降低成本這件事,而是創造供給。文創產業的價格體系直接跟人掛鉤,過了某個零界點邊際成本就可以無限低。

2、文創產業缺失金融的翅膀

在李國慶看來,過去文創產業吃虧在沒有和金融打通,而通證激勵就是改變這一切的核武器。

他舉例說明:“一幅畫、一本書、一個劇本,連眾籌都不合規,我說的還不是股權眾籌,而是收益眾籌。各個省之前都有一個文化資產交易所,後來又搞歪了,被監管部門叫停了,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創產業和金融是割裂的。”

李國慶表示,不管作為商品形態的交易,還是生產要素的交易,目前都是隔絕的。但是現代社會任何產業要大發展,沒有金融的翅膀做力量引擎,肯定點不著。

巴比特:過去文創產業並非沒有金融,只是眾籌這樣的模式被叫停了,區塊鏈給帶來的金融新模式真能走通嗎?

李國慶:還是市場沒發育起來導致的,如果市場上可選擇的品種多,對於單個用戶想參與眾籌也可以通過組合平衡風險。合規風險需要不斷的探索開拓,比如日本、新加坡等一些國家已經在金融屬性上開綠燈了。監管應當主要應對信息披露的問題,不能是虛假信息坑騙消費者是吧。

3、反向定價或是一線商機

李國慶認為,反向定價也是文創產業的重要痛點和一線商機。

“圖書按紙張定價,這麼低的定價,作者寫書都沒動力了。而一個紫砂壺定價4萬8,這不是瞎扯麼。”李國慶憤慨的說道。

巴比特:通證激勵有可能帶來新的定價問題嗎?

李國慶:前陣子我們還在討論,搞知識產權眾籌之後,會不會作者不安心創作,都想著怎麼快點發財了?尤其在通證激勵下,只關注幣能不能升值就不好了,也會有新的困境。

談CRYSTO | 垂直內容公鏈如果他們不行,這事就沒戲了

巴比特注意到,李國慶微博中三次提及區塊鏈,都與CRYSTO這個項目有關。實不相瞞,這次之所以有機會採訪到李國慶這樣的大咖,也是CRYSTO的牽線。所以在採訪前,我就非常好奇:

李國慶在其中充當的是什麼角色?駕駛員還是教練?

“我一方面是投資人,另一方面代表投資人,有時會引導他們,提出一些建議。在區塊鏈行業我哪能以教練自居呢,也是以探討的方式,希望我們古典互聯網尚未解決的、甚至異化了的痛點,CRYSTO團隊能夠解決和突破。”

據瞭解,李國慶既是CRYSTO的領投人,也參與了團隊的搭建,這個項目的CEO馬銘澤、COO雷玟、CTO繆凱在過去的不同時間也都有交集,其中1個人是阿里系背景,2個人是亞馬遜背景,且3個人都有當當背景。

CRYSTO(水晶)今年7月正式成立,該項目是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要做垂直內容公鏈,第二步是要基於此孵化大量的應用,預計明年2月指閱這個DAPP會上線。

李國慶表示,進入互聯網和屏讀時代以後,知識的創作過程和過濾機制出現了大問題,但是新的模式誰也沒有找到,他最大的期待是CRYSTO能夠探索出新的模式。

讀到此處,想必大家和我會有同樣的疑惑,既然李國慶既看好團隊,又瞭解項目,為什麼不親自參與甚至主導呢?他坦言,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噹噹那邊我還沒有完全退出來,我這麼大的股東,總要給別人一個處理的時間。二是我對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定位,是希望成為很好的天使投資人,而不是繼續在一線開飛機。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知識,光一個公司還滿足不了我,應該讓那些85後、90後奔赴一線了。”

除此之外,我心裡還有另一個疑問,既然是噹噹背景,應當更偏重於內容和文化背景,但區塊鏈是需要有技術基因的,CRYSTO能行麼?

李國慶對此並無擔憂,他認為CRYSTO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知識產權、無形資產這個垂直領域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很強。他很有信心的表示:如果在垂直內容公鏈上,這個團隊都走不出來,那這事兒就指定不行了。

“CEO馬銘澤原來在噹噹做無線事業部總經理,技術和市場都歸他管,他的綜合能力、人脈都很強,具有戰略眼光。CTO繆凱早年在微軟,然後在路透社做金融模型的產品研發,後來又到了阿里、亞馬遜、窩窩團,他一直在做技術,和我說TPS目標是每秒3萬。COO雷玟行業專業度很高,而且擁有全球行業資源。團隊現在30多個人,其中17個是技術人員。”

在現在的行情下,各個公鏈的DAPP都沒有迎來大爆發,用戶量也非常少, CRYSTO作為內容垂直公鏈更需要相應的DAPP支撐。針對這一問題,李國慶憑藉其豐富的經驗,也給出了清晰的邏輯與思考。

他表示,DAPP和APP一樣,都要回答“流量怎麼來”這個問題。

基本邏輯是將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和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結合,傳統互聯網上並沒有結合好。

一方面需要藉助大數據、AI技術來把握用戶的內心,因為用戶自己都不知道他想要什麼。另一方面誰來推薦呢?有人說今日頭條算法推薦,但他早期也是人工編輯,編輯作為店小二過分中心化,推送內容不見得是用戶真正需要的。

但李國慶也有沒想明白的問題:究竟應該是一個知識的搜索引擎?還是應該在專家過濾和用戶需求之間建立橋樑呢?

他表示上述問題仍在爭論中,但已經達成共識的是,分拆是必要的解決方案。

“對於知識,我們需要精煉,30萬字最好濃縮成2萬字精華版,我都有這個需求,哪有那麼多時間啊。但對於文學,我可能就願意花時間追更,你寫100萬字我還不讓停呢。所以內容領域可能細化分拆出不用等應用,最後有可能一個社群就是一個D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