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已死,然而人們卻絲毫不關心。甚至有人說,這句話是危言聳聽,可是這卻是當代科幻電影的現狀,有人說,巨人在倒下時,身體仍舊有餘溫。如今的科幻電影就在以這種方式死亡,2018年可以說是歷史洪流的一個節點,嚴肅科幻電影已經跌入一個低谷,下一步就是它的消失。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銀翼殺手2049》劇照



2019年初筆者本來打算做一個年度十佳科幻片時,才真正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湊齊十部獨立科幻片,甚至回顧近十年以來,能夠震撼到內心的科幻片都屈指可數,能稱作真正意義的科幻電影,也就《普羅米修斯》、《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雲圖》、《降臨》、《異形:契約》、《銀翼殺手2049》,暫且不談如《升級》這類沒市場的科幻片。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地心引力》劇照



除了《星際穿越》(6.77億$)和《地心引力》(7.16億$)的票房能拿上臺面,其餘五部電影票房潰不成軍,這些電影的市場反饋已經預言獨立科幻片的衰落,在這娛樂氾濫成災的年代,觀眾的興奮閾值越來越高了,也就是嚴肅科幻能夠成為爆款電影的難度係數不斷提高,因為觀眾不再願意花費高額時間成本去獲取“快樂”,市場本身就是一個衡量,對於電影創作有相對控制權,也就是大眾需求什麼電影,資本才會去生產什麼。

獨立科幻電影的消失

所謂的獨立科幻電影就是導演對製片擁有絕對控制權,最終的作品也不會受到資本和市場干預的科幻片,簡而言之,就是導演中心制體系下生產的科幻片,當然現實中即便導演中心制也難以讓導演擁有100%的實權,筆者對獨立科幻片最低的容忍度是導演控制權大於90%。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製片思維導圖



此外筆者談的“獨立科幻片”是廣義層面的“獨立”,所以即便電影是製片人制度下的電影,只要導演能獨攬絕大部分製片權的電影也算,如諾蘭、卡梅隆這類明星導演,他們有能力爭取到電影的絕對控制權,筆者也將他們部分電影也會歸入獨立科幻電影的範疇。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終結者2》劇照



然而就是因為有這些導演堅持著創作最後的底線,才會讓我們看到如《終結者2》這般經典與偉大的科幻片,這些科幻片是以導演的價值觀和藝術感想為中心創作出的科幻電影,這些電影創作的初衷決定了她抵禦時間考驗的資本,所以獨立科幻片往往是那些可以開創一個時代的電影,它們也代表當時世界的文化背景,這些電影是創作者基於當時科技發展趨勢,對未來世界的一種預言,也是世界科技發展的一種導向。

然而今天導演對科幻片的控制權逐步在失守,甚至已經淪為不少製片公司流水線生產的工具,這也是獨立科幻片衰落的開始。

好萊塢的墮落

科幻電影是不同於傳統類型片的,沒有雄厚的資本根本是無法拍出大場面的場景,所以科幻電影註定是被資本捆綁的一種產物,同時也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水準。上個世紀80、90年可以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個巔峰時期,那時人們對娛樂的選擇方式很少,所以他們獲取視覺刺激的閾值是遠低於當代人的,那時一些知名導演也能爭取到電影的絕對控制權的,那個時代科幻電影基本是井噴式的發展,科幻各種細分領域出現了不少至今依然經典的電影。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第五元素》概念設計圖



如賽博朋克領域:《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全面回憶》、《第十三層》等等;

機器人領域:《終結者》、《機械戰警》、《機器管家》等;

穿越領域:《回到未來》、《十二隻猴子》等;

太空領域:《太空漫遊2001》、《星際迷航》、《星球大戰》、《星河艦隊》《異形》等;

外星人領域:《第三類接觸》、《ET》、《超時空接觸》、《第五元素》等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第五元素》劇照



那是一個人們對未來充滿謹慎的時代,不少科幻片喜歡去反思科技對人類的威脅,以及去批判當時一些社會矛盾,科技是冰冷的,科幻創作者總喜歡將自我的情感投射在自我構想的世界裡,不同的導演以不同的角度去構思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而今天的科幻電影已經淪陷了,

自2010年科幻電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瓜分了科幻電影多一半的天下,超級英雄電影是一種魔幻與科幻雜交的灰色地帶,筆者從來不會將其劃入科幻片的行列,最多算一種亞種科幻,其次好萊塢科幻電影已經開始吃老本了,墮落到不再創新與締造新的科幻題材了,一直在拍續作和重啟,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變形金剛》



如《生化危機》、《星球大戰》、《變形金剛》這類,拍完續作還可以拍前傳,拍完前傳還可以拍番外篇,最後還能重啟,反正就是能躺著賺錢,絕不站著去開發新題材,不僅是科幻片,好萊塢所有大片幾乎走上同一種模式。一個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好萊塢已經開始重複過去的輝煌,待在舒適區的好萊塢是沒有勇氣面對創新的風險的,然而嚴肅科幻片的衰落與覆滅從不是突發性的,而是溫水式的慢慢消失,並不被大眾所察覺。

娛樂的碎片化

嚴肅科幻電影的消失已經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正如阿西莫夫心理史學預測下覆滅的帝國,過去的歷史已經決定了未來發展的趨勢。嚴肅科幻能在上個世紀發展起來,是因為那時人們對娛樂訴求的選擇很少,視覺神經也容易得到滿足,人類更注重內在的喜悅,而非外在的快樂,如今娛樂方式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人們會通過刷小視頻、打遊戲、上VR、看直播、刷網文等等途徑獲取感官刺激,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頭號玩家》VR場景



因為這些途徑獲取短暫快樂的成本是遠低於看嚴肅科幻電影的成本,無論從經濟成本還是時間成本對比,嚴肅科幻電影已經完敗,全球人類的時間是一個恆值,人們的時間早已被瓜分成碎片,所以那些娛樂至死的大片才是目前的主流,一切都是所有人自由選擇的結果,如果所有人不能自省採取行動,遲早會像赫胥黎預言的那樣,人們會淪陷於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下,毀滅於自己曾經熱愛的東西上。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頭號玩家》



這些花裡胡哨的娛樂只能帶給人們短暫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外在的表象,內心卻是空虛落寞的;而嚴肅科幻帶給人們的是內心深處的喜悅,這種喜悅相當於你讀了一本書那種充實感,亦或發現一個真理的精神滿足。如今的人不斷的在追求快節奏信息密集的生活,能刺激他們興奮的閾值不斷提高,所以如今科幻電影不斷在朝低幼、低智化的方向去迎合,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復仇者聯盟4》



就連超級英雄電影也在奉行此種模式,往往擊敗自己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異軍突起的新事物,科幻電影就是被那些異軍突起的娛樂途徑擊垮的,面對無法戰勝的敵人,漫威電影選擇加入他們,最終成為了他們,然而漫威電影十年的輝煌,代表了傳統科幻片的衰落,曾經有一度,歐美導演為了對抗這一趨勢,開始逃離漫威,因為在漫威成熟化的電影生產流水線,導演儼然已經淪為資本的工具,標準化的生產模式,無形中剝奪了導演的創新權,從此電影就再也沒有靈魂了,就連卡梅隆對漫威電影的攻城略地都無可奈何。


基礎科學停滯不前

自上世紀70年代基礎科學已經停滯不前了,如今雖然科技應用在不斷髮展,但都是在吃老本式的漸進型發展,這些是對科幻電影內在的影響。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對應的科學與科幻,上個世紀60年代美蘇太空爭霸,造就了《太空漫遊2001》、《星際迷航》這類太空探索的科幻作品,80年代互聯網信息高速發展,《攻殼機動隊》這類賽博朋克電影跟隨潮流而生,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太空漫遊2001》劇照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雲時代,人工智能成為未來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相應的科幻產物並未出現,並且自冷戰結束,人類退出太空探索的發展,卻沉迷於虛擬現實的海市蜃樓裡,科技的發展也對應整個時代娛樂至死的價值取向,如劉慈欣所言:“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B”,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態度和生產嚴肅科幻電影的態度是驚人的相似,“無利可圖”才是真實的原因,

人們只注重短期的利益營收,放棄了長期發展的機遇,上個世界50年代的《永恆的終結》已經預言瞭如今人類會放棄太空探索,直到地球不能居住人類後,人類被迫去太空拓荒,那時人類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最終淪為被宇宙淘汰的文明。


真正的科幻電影“已死”


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論,再到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以後人類的基礎科學幾乎再也沒有新的進步了,科幻電影的發展也相應衰落了,這些都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無法改變的。

總而言之,科幻電影的衰落,已經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輕文化的興起勢必成了未來的主流,人們的選擇越來廣泛,碎片化的時間越來越稀釋,感官刺激的閾值越來越高,嚴肅科幻電影勢必會成為時代唾棄的對象,漫威和DC兩大泛科幻電影早已瓜分市場多一半蛋糕,嚴肅科幻片於資本已經失寵,而整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的,如冰在溫水中那般悄然消失的,嚴肅科幻片的覆滅不僅是基礎科學的停滯不前,而是整個人類沒有夢想,他們再也沒有勇氣仰望星空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