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麼說科比巔峰期詮釋了曼巴精神?

近日NBA傳奇球星傑裡-韋斯特在採訪時表示,很多人有科比的曼巴精神的心態,但沒有科比的技術。這句話可謂是對科比的最高褒獎了,那巔峰時期的科比,是如何用實際行為詮釋曼巴精神的呢?

回到他拿81分的2005-06賽季,我們對五個位置按照synergy的追蹤數據,做過10種進攻的每36分鐘數據,可以發現科比的變態之處。

拿當時最主流的主攻方式面框單打來說吧:當時的控衛受環境影響,尚未開發出足夠的擋拆價值。那麼接下來自然會出現另一種情況,即要比無錯位單挑的話,還是體型更加標準的側翼會合適些。當時全聯盟有半數以上的得分後衛,都能做到每36分鐘單打兩次以上,而上賽季只剩下區區8人了。如果你把範圍縮小到4次以上,則當時的得分後衛有10人達標,上賽季只有德羅贊倖存。

更可怕的是,81分賽季的科比每36分鐘單打11.0次,甩開二三名的阿里納斯(6.5次)和韋德(5.0次)都有一大段距離。這項數據莫說和現在的球員比了,本賽季全聯盟也就火箭、雷霆和騎士場均能單打11次以上,這還是48分鐘的統計。千萬不要因為科比擅長無差別單挑,就認為以前的球員都是這麼打球。他放在自己的時代橫向對比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裡還要重點提兩件事:時代的侷限性,以及球員得分產量和效率的結合考慮問題。

1、科比兩拿得分王時期的隊友,要麼就是終結不好的內線,要麼就是毫無主攻分擔能力的半吊子射手。要知道,當你隊友在有無球的威脅都不大,核心球員的進攻壓力將會倍增,遇到的協防力度是無法想象的。10多年前聯盟的主攻手數量不如現在,配角能力檔次更是相去甚遠,一個能穩定用單挑來開發進攻的球員,而且打出巨大產量,是非常珍惜的特質。

2、於是這時候有人要說了,科比的真實命中率等高階數據,被當今的一線得分手完爆了,而且他場均35分賽季的出場時間也高,換算成單位時間並沒有多震撼。

比賽產量和效率這兩件事,​你要非得比較出來一個高下,還真的不好說。以威少和洛瑞為例,上賽季威少的真實命中率比洛瑞低7.4%,回合佔有率高12.4%。如果只是做坊間的調查,大概很多人都會認為威少是進攻更好的球員,畢竟場均數據就要更加漂亮。然而進攻真實正負值又認為洛瑞稍微勝出威少,至少是同檔次水平。

在這裡還是有必要解釋一下高產和高效的定義究竟是什麼。籃球比賽的一個特點,在於當對手結束回合時,會“強行逼你進攻”。這和足球比賽某隊哪怕全場沒一次射門都能踢完是完全不同的。在接下來的24秒內,肯定會產生以下3種數據中至少1種:投籃出手,罰球出手,失誤(2+1的時候則是同時兩種)。我們把這3種數據完成的事件,稱之為1個play。

當有進攻籃板發生的時候,一個進攻回合是會產生1個以上的play的。但無論如何,整場比賽​有那麼多play,等於需要球員們承擔的開發責任總量就是有這麼大。100個play裡,威少能完成30甚至40個,這也是他能力裡很重要的一部分,隊友做不到的時候他就能上。尤其是MVP賽季,威少的回合佔有率在40左右,同時真實命中率能維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這就是洛瑞做不到的。

但我這裡也說了,威少這種能力的重要性,一定程度是建立在NBA主攻球員沒那麼多,總會有“隊友做不到”的時候。然而當你的隊友能力更強,如德羅贊萊昂納德在身邊時,需要你做的是什麼?沒錯,就是像洛瑞這樣相對少卻能更加精地​完成play。​

這就好比玩遊戲有carry有輔助,全是輔助也不行,carry太多也沒用。究竟哪種能力更加重要,還是要看球隊需要的是什麼類型。通常來講主攻型球員可以相對犧牲效率來增加產量,因為他們做的事情就更多;產量越低的配角球員,對效率要求往往就越高,否則把你擺在場上是幹嘛的呢?​

以前ESPN有搞過一個所謂的“修正真實命中率”的公式,大意就是把回合佔有率和真實命中率相結合。回合佔有率每高於20%的平均線1.0%,真實命中率允許下滑0.5%。比如威少上賽季的回合佔有率是34.1%,減去20%再乘以0.5,會得到一個7%左右的附加值。然後他修正以後的真實命中率就是59.5%,而非52.4%。​把這個理論套用到2006年的科比身上,你會發現他產量和效率的結合,就是聯盟最頂級的存在,畢竟場均35分在那個節奏更慢的時代,實在太可怕了。

總結一下,為什麼科比時而進攻選擇不佳,而且需要大量持球,這種“毒瘤”的打法還能在NBA長期保持一線水準呢?就是因為他在21世紀初精通了最珍貴的單挑技術,而且把產量提升到一個誇張的程度,因此加上平庸的效率,也是聯盟最最頂級的機器。結合科比極具觀賞性的動作,他不是曼巴精神化身,誰是啊?後來的模仿者不是沒有,但暫時沒人能達到他用這種偏執打法達到的比賽高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