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陵”出土記事墓碑探析

考古 魏忠賢 明朝 文物 明武宗 享石在 2018-12-05

“魏家陵”出土記事墓碑探析

¨ 石鑫

“魏家陵”出土記事墓碑探析

出土墓碑

蒙陰縣非常具有聊齋般神祕色彩的,就是“魏家陵”的傳說。這個傳說是有關明朝“九千歲”魏忠賢祖墳的。魏忠賢為什麼不是一個普通的官員,也沒有成為“萬歲”,卻成了獨特的“九千歲”?這個傳說以神祕的方法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是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主要是說魏忠賢的祖上家境殷實,但沒有當官的,魏老太爺於是高價請了“二宅先生”(指看陰陽二宅的風水先生)看風水,想找塊能讓子孫後代出官的好墓地。“二宅先生”多方查看,行走幾千里路,終於循著龍脈找到了蒙陰縣西南的青龍山。說是佔了這個風水十分獨特的墓地,後人可以出一升二斗芝麻個數的官,給人看這樣重的風水,損耗太重導致“二宅先生”雙目失明,魏家依照協議在青龍山前建宅看守墳陵,並世代供養“二宅先生”。但過了沒幾代,魏家後人煩了,虐待起“二宅先生”,還把他趕到了玉帶河對面的顓臾廟,悄悄給他吃“屎克郎”。之後風水先生與經過此地的徒弟夜入魏家陵,用桃木劍斬殺了泉水中走出的幻象裡的大隊人馬,“二宅先生”因覺得魏老太爺對自己有恩,就留下了最後一個出來的,此人穿黃袍還倒騎著驢,這個人就是後來的魏忠賢。


“魏家陵”出土記事墓碑探析

魏忠賢


此傳說由來已久,且廣為流傳,蒙陰縣有點年紀的人大多都知道。魏家陵位於李家北山村(舊稱李家城子),在青龍山的龍胸部位,南望蒙山主峰。現在青龍山附近並沒有魏姓人家,所以一直以來“魏家陵”僅僅是一個傳說,人們對傳說的真實性是存疑的。上世紀80年代,村裡一個未出閣的閨女死了,找人看了一處墓地準備下葬,竟意外挖出了一個青石墓碑,於是另選地方下葬了。這塊石碑就一直臥在魏家陵裡,時有研究者或好事者來翻看。

石碑屬石灰石質,長方體,長59、寬24、高88釐米,算是比較小巧的,碑身的3處明顯的細小裂紋述說了它的滄桑。底部下面有一個突出的部分,是用來與底座石相連的,類似於卯榫的結構,可惜沒有發現底座石。碑的下部分是直角,頂部去掉了直角部分,從正面看成了六角形,外形如此應該是製做者為了讓石碑更圓潤些。正面是楷書刻的“亡妻呂氏之墓”,往左是落款:正德辛巳歲仲春七日,太學生魏九思立,石匠袁昇。周圍刻有框線,框線外面是密密麻麻的花紋。仔細分辨發現,這些花紋並不是簡單的線條,而是由百合、牡丹、菊花、荷花及葉子等具體的圖案組成,顯示出製做者的匠心。背面是魏九思為呂氏寫的墓誌銘,末尾附詩一首。周邊也畫了框線,框線外是波浪形的花紋。

墓碑本應立在地面,為何會埋到了地下,而且還沒有了底座石?這裡未有過大的地動,當地山體基本不存在滑坡的情況,不應該是自然原因埋於地下。推測可能是特殊時期,有好心人為保護石碑而偷偷埋於地下的。本來推測可能是文革時掩埋,但在走訪中,村民證實文革之前也從未見到過此碑,因為文革距離現在較近,過村民之言可以否定這種推測。立碑的時間是“正德辛巳歲仲春七日”,也就是1521年3月4日,到今年春天已是立碑後的第498個春天,這塊碑在近500年期間不知經歷了怎樣的變故,也不知何時因什麼原因被埋於地下,這些都已經無從考證。

此碑的出土證明此處確實是魏姓人家的墓地,說明“魏家陵”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立此碑47年後魏忠賢出生,他是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根據魏家陵的傳說,是魏老太爺請的風水先生一路尋著龍脈找到這裡來的,然後有魏家人居住在這裡守陵,奉養因此失明的風水先生,所以這裡是魏忠賢的祖墳也講得通。此碑的出土可以肯定附近確實曾經住過魏姓人家。有關魏家陵的傳說中也透著善惡終有報的樸素道理,這些也是有關魏家陵傳說會如此長久,如此廣泛的原因。

“魏家陵”出土記事墓碑探析

背面文字


蒙陰縣始建於西漢,到明朝時,蒙陰人在朝裡做官的特別多,是最具分量的一個時期,公鼐、秦士文、公延龍、姜太保等等,能查到的歷史記載很少,大多隻是坊間傳說。他們多是與魏忠賢是同期的人,有些還遭到過魏忠賢的迫害。據《蒙陰清志》載,秦士文因秉性剛直,得罪了宦黨魏忠賢,遭其誣陷,憤然乞歸,因報國之志未酬,鬱郁成疾而逝。但是,當時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殘害眾大臣時,往往殺頭甚至株連。唯獨蒙陰人中沒有被殺頭的,可能確實是因為魏與蒙陰籍的官員們有這層老鄉關係,所以與之政見不同的秦士文、公鼐都還能活著告老還鄉,其中確實有些奧妙。當地流傳著魏忠賢倒臺後,魏姓人家或外遷避難,或改為于姓、類姓。但或許是因為魏忠賢非良臣的緣故,這種說法沒有得到於、類兩姓氏的普遍認同。不可否認的是,歷史潮流中,確實發生過姓氏整體變遷的事情,這跟躲避災難是密不可分的。

石碑的文化價值主要在於這段配有花邊的文字,這段文字中透著太學生魏九思對呂氏的濃郁而相濡以沫的純樸感情。即使今天讀來,這個墓誌銘也更象是陰陽兩隔的情書,是兩個相愛著的人在呢喃傾訴。

碑文基本可辨認,但部分文字存疑,考慮到當時的石匠中,有很多人並不識字,懷疑有疑問的部分文字是刻字時刻錯了,外形很像,只有部分筆畫不同。(不能肯定及不當處還請讀者給予指正)現代文如圖:


“魏家陵”出土記事墓碑探析

對應現代文


翻譯如下:

亡妻呂氏是本鄉呂祿的女兒,(古代五鄰為一里,這裡指本地之意),嫁給我幾十年中,生了五個子女,現無一存活的,尤其是叫象齒的那個去逝的孩子是她最深愛的,(或許起這個今天看來有些另類的名字就是希望這個孩子的命如象齒那般堅硬)。這個孩子死後,只見她悲痛萬分,內心悲痛而溢於言表。我雖然多次開導她,但她始終不能釋懷,鬱鬱寡歡。過了一年多,終於積成大病。去年仲秋,突然與世長辭了。

作為她的丈夫,我很慚愧,我隨性地表達著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怎麼可能沒有一言一語傷害到她呢?傷害到她,她又會說什麼呢?畢竟她是那麼賢良淑德。

呂氏一門,就住在縣城的西側,禮儀之邦魯國的東邊,都是純正的旺族,被稱為有德人家。你更是真正的賢淑,通情達理。當初卜算了好日子,嫁給了我後,很好地孝奉長輩,和鄰居們相處得非常融洽。協助祭祀、保持著小心謹慎,十數年如一日。

十多年來,你為我孕育了五次,卻白白地懷孕生育了,最終沒有一個成活的。這種感傷是那麼清晰,以至於你說話時透著悲傷,整日也很少說話,最終病到要了命的程度呀。我也失去了賢內助,增加了悲痛與傷感。衰落的門戶禍亂更多,感到天塌地傾,難過到心痛而不知所措。不能就這麼痛苦的沉吟呀,小心地選擇一個好日子,就選在辛已年的仲春吧。就這麼草草地把她安葬在祖墳的東邊吧,立這塊碑是怕以後找不到她的墳塋了。

我幸好有你呀,雖然你去逝了,但我感覺你始終在我身邊。我們不能和平常人家的墳冢一樣,以後我們也要同穴(這裡的意思應該是當時像這樣的情況兩人本應不葬在一起,可能是因為年輕女子早喪,也可能呂氏本就是魏九思的妾)。希望我的後人,在末尾連上首詞,把我們這種淺薄的感情(謙虛的說法)延展下去,並刻在石碑上,以永久地保存著。

詞是這樣寫的,原文如下:

山悠悠 水悠悠 水遠山長無盡頭 終日滿懷愁

借無由 留無由 靜居珠淚每盈眸

詩歌翻譯了無味,簡單註解如下:

悠悠:此指愁思的樣子。水遠山長,形容路途遙遠。終日滿懷愁:滿滿的全是愁,是說不得的愁,走不出的愁,望不穿的愁!借:此處應取給予之意。由:機會,由頭。留:挽留。盈眸:把眼睛裝得滿滿。

我十分鄭重地寫下這篇悼詞,並親自撰寫於其上。

“魏家陵”出土記事墓碑探析

背面拓本


碑文上說魏九思是明朝的太學生,也就是當時國子監。那時的太學生並沒有很高的待遇及地位,一般只是生員,就是常說的秀才,其學生來源主要是全國各地按名額貢入之生員。生員若想再進一步,需參加鄉試。若無功名僅以國子監生身份入仕,一般只能做縣丞等小吏。能以貢進入太學,說明魏家應該是比較殷實的人家,是大戶人家也未可知。碑文上並沒說五子俱亡的原因,猜測應為病故,如果是死於意外的話文中會流露出埋怨,要是他殺自然會透著仇恨。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這時明朝已過了一半多,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元氣大傷,藩王叛亂不斷,小規模農民起義多發,經濟發展放緩,民生事業受阻。醫療、衛生髮展不好,導致兒童死亡率高,像魏家這種還算富庶的人家同樣不能避免,可見當時社會問題的嚴重。

從這個墓碑刻文的字裡行間來看,魏九思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不似魏忠賢那麼凶殘歹毒。只是世事變遷,魏家不知經歷了怎樣的變故,這裡沒有魏家人居住,也沒有魏家後人來這裡尋找祖陵,甚至不能確定這裡到底是不是魏家的祖塋?好在還有一個流傳已久“魏家陵的傳說”。石碑本身也有很大的考古及文化研究價值,為了保護石碑,現已將其運到文物管理部門保護收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